知名人物 陈新人物简介
Posted 大桥
篇首语: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新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新人物简介
·陈新
陈新,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长期工作在铁路桥梁建设第一线,专长于桥梁总体及基础工程设计,曾参加和主持了武汉、南京、九江长江大桥的设计和监理工作,技术上屡有突破和创新。他提出的“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已成为桥梁深水基础广泛采用的主要形式。他在主持杭州钱塘江二桥的设计施工中,解决了强涌潮河段建桥难题,采用了多跨连续体系预应力混凝土新结构。为我国桥梁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新,1932年1月12日生于江苏无锡县(今无锡市)。祖籍安徽歙县。父亲陈子奇早年随祖父外出做布匹生意定居无锡。1944年,12岁的陈新考入无锡县县立中学 (今无锡市一中),1950年中学毕业后,即参加了当年华东华北两地大学的入学考试,并同时被上海复旦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两所大学录取。陈新选择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系,1951年转入上海交大,当时上海交大学风甚浓,受其影响,他发奋学习。1952年全国院校进行专业调整,陈新又从交大转至上海同济大学,在同济大学他开始学习桥梁专业。1953年陈新从同济大学桥隧系毕业,同年分配到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施工科,在汉水桥工地实习。
1954年陈新从局施工科调至局设计处(今勘设院)参加武汉长江大桥水上基础施工设计,当时苏联专家提出管柱钻孔法的思路,陈新参加了钢板桩围堰管柱钻孔基础的具体设计。1959年开始参与南京长江大桥深水基础的施工设计,在此期间他先后完成了钢板桩围堰大型管柱基础施工组织设计、预应力管柱施工设计、公路梁的安装设计、以及多项施工设施的设计工作。
1972年在九江长江大桥正桥的基础设计中,提出并完成了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设计,创造了深水基础更安全、简便、快速的新施工方案。
1979年12月陈新受命赴赞比亚参加抢修坦赞铁路谦比西桥,他因地制宜进行方案设计,仅用20多天就建成了谦比西铁路便桥。受到了中国驻赞比亚使馆和赞比亚政府的高度赞扬。
1981年陈新从赞比亚回国后不久,接手天津永和斜拉桥施工方案的研究。该桥当时为亚洲最大跨度的混凝土斜拉桥,也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斜拉桥。作为研究小组的负责人,陈新带领研究小组对斜拉桥的设计、施工工艺,以及施工监理、索力测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果。1983年陈新被任命为大桥局勘设院总工程师,在参与技术管理中,积极组织桥梁CAD的开发工作和武汉长江公路桥的设计。同年开始主持国家重点工程钱塘江第二大桥的设计工作,杭州钱塘江二桥为公铁两用大桥,以其在涌潮河段基础工程和上部结构采用长联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钱塘江二桥为跨越钱塘江的铁路大型桥梁采用连续体系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开了先河。
1982年陈新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4年获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任大桥局副总工程师,1990年任中国铁道学会桥梁委员会预应力学组组长,为湖北省七届、八届人大代表和湖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陈新不仅关注着我国桥梁科技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群众的疾苦,他先后以省人大、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对有关我国教育、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陈新是一位不求虚名而扎扎实实干工作的人。1995年,他开始从事监理工作,在一般人看来,一名设计大师,工程院士从事监理工作,似乎大材小用了。而陈新认为我国的工程监理起步较晚,尤其是大型工程需要规范的工程监理,只有一流的工程监理才能保证一流的工程质量。几年来,他带领一批懂设计、精通施工的监理人员,参与了江阴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二桥的工程监理,并为这二项大型工程的监理工作作出了贡献。至今承担着润杨长江大桥的监理项目。
武汉南京长江大桥设计中勤学苦钻显才华
1954年,陈新由大桥局施工科转到大桥局设计处(现勘设院)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设计,原设计为气压沉箱基础,研究中发现,建桥地区因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采用气压沉箱法已难保证工期,沉箱下沉深达30米至40米,需要加3至4个大气压,危害在沉箱中作业工人的健康。况且在桥墩基础范围内岩面高差很大,箱底与岩盘难以密贴。参与大桥建设的前苏联专家西林提出用管柱结构代替气压沉箱修筑基础。于是陈新按其思路和设计组的同事着手正桥钢板桩围堰管柱钻孔基础新的设计,他勤学苦钻,最后和同事一道完成了管柱钻孔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钢板桩围堰的设计,成功地实施了苏联专家提出的管柱钻孔法,这一方法为我国首次使用。此间,他还参加了35吨吊船设计,和架设桥梁用的双臂吊机的设计。24岁的陈新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开始崭露头角,1956年,他所在的设计小组被命名为陈新设计小组,1957年他被评为大桥局先进工作者,武汉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开始了。陈新面临一次新的机遇,他被当时负责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的总工程师曹桢启用,参与大桥的设计工作。在南京桥工地,他先后完成了钢板桩围堰大型管柱基础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结构设计、预应力梁厂龙门吊的设计、预应力管柱设计、以及公路梁安装设计、施工设施的设计,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作出了成绩。
抢修坦赞铁路为国争光
1979年12月,陈新赴非洲赞比亚参加抢修被炸毁的坦赞铁路,当时坦赞铁路上最大桥梁谦比西桥共5孔已被炸毁3孔,12月正是赞比亚的雨季,桥下河水湍急,而在短时间内抢修好这座桥是不现实的。于是决定铁路改走谦比西公路桥。谦比西公路桥被炸引桥其每孔跨度24米,而临时抢修用的军用贝雷梁当时认为只能用于12米的跨度。如增加临时桥墩,会延长工期。陈新在仔细地分析了贝雷梁的受力特点后,认为只要适当加固,是没有问题的,于是他果断地提出用24米跨度代替12米跨度的设计。当时一位留学英国的赞比亚工程师认为这不可能,可陈新胸有成竹,不为他人的疑虑所动,最后按他的设计方案仅用了20多天就建成了谦比西铁路便桥。陈新的果断决策给赞比亚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受到赞比亚政府和中国驻赞比亚使馆的高度赞扬。
双壁钢围堰方案取得重大突破
虽然管柱钻孔基础自武汉长江大桥成功地采用以来,已得到普遍推广并在不断发展。以后在南京及枝城长江大桥的基础又采用了多种施工方法,解决了在深水及厚覆盖层的条件下兴建基础的钻孔问题,取得了建造深水基础的宝贵经验。但这些方法都受水位控制,因而施工周期长,在长江上建一个基础一般需经过两个枯水期,有的甚至更长。经过武汉、枝城、南京等几座大桥水中基础的设计、施工,陈新已在水中基础设计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随着九江桥设计开始,他认为桥梁基础设计应该有创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始潜心研究一种新的方法,经过反复的构思、设计,一个较完整的双壁钢围堰的雏形终于出现。直到此时,他的这些设计工作都仅仅是个人行为,当时九江大桥的水上基础的施工方案已都定下来了,一次他找到自己的一位大学同学与其谈了自己的想法,这位同学鼓励他不妨试一试。于是他壮着胆子,将自己的图纸送给负责基础的副总工程师吴皋声看,吴皋声看后立即给予了肯定。他将自己的设计方案请当时负责基础的粟杰看,粟杰很支持,并立即召开技术会议对他的方案进行讨论,会上大家还对方案提了一些好的改进意见,陈新将这些好建议融合到设计方案中,不久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法在九江长江大桥7号墩开始使用,获得成功。尤其是九江大桥6号墩采用双壁钢围堰基础法从围堰浮运到桥墩基础建成,整个工期不满一年,从而创造了深水作业一年建一个桥墩的奇迹。由于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在设计方面具有构造简单,设计快,制造方便和施工时工序单一、简便、安全可靠的特点,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1979年获全国优秀设计金奖,陈新用他的聪明才智为我国深水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开创我国多跨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桥设计的先河
1983年,陈新开始主持杭州钱塘江二桥的设计工作,钱塘江二桥最初拟出了4个桥址方案,这4个方案是上游的谭头桥位,珊瑚沙桥位,既有桥(原钱塘江大桥)旁桥位及下游的四堡桥位,经对杭州城市的规划、行车条件及工程造价等综合比较,最后确定钱塘江二桥桥址在四堡。合适的桥址是定下来了,但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摆在了桥梁设计者的面前,那就是钱塘江涌潮将会给大桥水中基础的施工带来很大困难。钱塘江下游段由于其地形特殊,潮汐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涌潮现象,而涌潮对江中结构物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便会造成工程的失败。钱塘江一桥在施工中曾出现涌潮两次将沉井冲溃。而四堡桥位在老桥下游13公里处,正处在涌潮区域内。作为大桥设计的主持者,陈新决定组织有关人员并委托有关单位对涌潮在桥位出现的规律及对结构物作用力的大小和计算图形进行研究。为此,他先后委托浙江省海口海岸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水工室和大桥局桥梁研究所分别做涌潮分析报告、涌潮对结构物压力值试验、潮汐河流水工试验及实地测定和模型试验等,确定基础结构采用高桩承台。
在研究钱塘江二桥的建设方案时,陈新认识到,铁路桥梁在100米左右的跨度应大力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因为预应力混凝土桥列车运行性能好,养护方便,造价低,他提出的几个方案都含有新技术。最后经有关专家审定,从实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出发,决定采用公铁分离方案,铁路居上游,公路居下游,全桥为13孔一联80米等跨变截面连续箱梁结构。
为了使钱塘江二桥应用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陈新组织设计人员先后做了箱梁扭转模型试验、宽翼缘箱梁剪滞模型试验。预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系数的测定等试验,这些试验的结果为钱塘江二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供了保证。钱塘江二桥不仅解决了涌潮对施工的影响,而且在桥式和结构上都有创新:以前在大江河上建铁路桥往往采用钢梁结构,而钱塘江二桥采用混凝土结构,具有开拓性;钱塘江二桥正桥采用了总长为1340米混凝土连续结构为国内首创; 连续梁采用单箱室断面大吨位预应力体系及橡胶支座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
随着钱塘江二桥的建成从而也完成了陈新的夙愿,那就是每搞一座桥都要有创新。1991年12月20日,钱塘江二桥通车时,国务院发来贺电称“钱塘江二桥是具有国际水平的桥梁”。1995年钱塘江二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钱塘江二桥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
简历
1932年1月12日 出生于江苏无锡。
1950—1953年 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学习并毕业。
1953—1979年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先后任实习生、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小组组长、南京长江大桥正桥深水基础施工组织设计主要负责人、九江长江大桥正桥基础设计组组长、九江长江大桥设计组组长。
1979—1981年 赴赞比亚负责抢修铁路桥梁的设计。
1881—1983年 天津永和铁路斜拉桥研究小组组长。
1983—1992年 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1986年任大桥局副总工程师。
1992—2001年3月 大桥局副总工程师兼勘测设计院高级技术顾问。
1995年 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 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董事、副总工程师兼勘测设计院高级技术顾问。
主要论著
1 陈新. 钢板桩围堰大型管柱基础施工组织设计,大桥学习汇编 (22辑),1965.
2 陈新. 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桥梁建设,1978(4)
3 陈新、杨电雷、张凤年.钱塘江二大桥的总体设计,中国土木学会桥梁与结构学会九届年会发表,1990.
4 陈新. 大型桥梁的设计程序. 见万明坤,程庆国,项海帆,陈新主编.桥梁漫笔.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311~320
相关参考
1.浙大的历史系怎么样历史最好的应该是北大,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武大,浙大,中山,西北大学和华中师范是其次。全国历史地理学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一为复旦,一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
崇祯为什么会灭亡,他错杀魏忠贤、袁崇焕和陈新甲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他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在他的执政生涯里,不贪图享乐,不近声色。每天殚精竭虑,想把江山治理好。可是,到了最后,他还是成了亡国之君,自缢煤山。他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我们可以
还不知道:崇祯被包围为什么不跑的读者,下面全榜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十五年(1642),崇祯秘密派遣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朝议和,以便能腾出手应对农民起义。但是,陈新甲的和谈情
崇祯十五年,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皇太极表示愿议和通好。 不料,这一议和情况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童误传了出去,众大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私定议和条款。迫于压力,崇祯
崇祯十五年,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皇太极表示愿议和通好。 不料,这一议和情况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童误传了出去,众大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私定议和条款。迫于压力,
崇祯十五年,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皇太极表示愿议和通好。 不料,这一议和情况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童误传了出去,众大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私定议和条款。迫于压力,
历史人物 在同样面临城破的情况宋高宗和唐玄宗都跑路过 为什么崇祯没有跑呢
还不知道:崇祯被包围为什么不跑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十五年(1642),崇祯秘密派遣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朝议和,以便能腾出手应对农民起义。但是,陈新甲的和谈情报
1.金中、侨中、龙溪、庵中等等学校的分数线名次一二二四四四姓名王芳子杨子仪陈新立林驰庄婉聪陈泽哲分数305.5304304303303303单位明诚永思官里庵小庵小维则――――――――――――――――
吴光浩是湖北黄(安)麻(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第11军军长,对鄂豫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吴光浩,原名光皓,曾化名陈新,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