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郑孝燮人物简介

Posted 历史文化名城

篇首语: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郑孝燮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郑孝燮人物简介

·郑孝燮



郑孝燮,城市规划专家,为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议人之一。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在研究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理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古迹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倡建及其规划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郑孝燮,字揆甫。1916年2月2日出生于奉天省 (今辽宁省)沈阳市。童年丧母,父亲在外地做律师,他从小随祖父母生活。祖父在北洋军阀时期做过奉天省议会参议员,能诗善文,尤其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受家庭环境熏陶,郑孝燮从小勤于读书,对京剧和中国古典诗词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郑孝燮离开沈阳,经北平(今北京)到上海求学。1935年,郑孝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并考取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郑孝燮南下武汉,在武汉大学借读;第二年他又西去重庆,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在学习期间,他刻苦攻读,成绩优异,先后获得“中国营造学社桂莘奖学金”首奖和 “基泰工程司”奖学金。

1942年,郑孝燮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作为建筑师,在重庆和兰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业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孝燮来到武汉,第二年,受聘于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从事 “大武汉”规划的资料调查和城市布局研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郑孝燮受聘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任讲师,后任副教授,主要讲授“建筑设计”和“房屋建筑学”等课程,他教学认真,言传身教,深受同学们的好评。这期间,郑孝燮还参加了由梁思成主持的,为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而改建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会场,以及开辟西直门城楼两侧门洞的设计与监修工作。

1952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人员投身到经济建设的第一线。郑孝燮被调任重工业部基本建设局设计处副处长和建筑师,从事厂区内外的民用建筑和工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1953年,郑孝燮被借调到建筑工作部城市建设局,1957年又正式调到城市建设部城市规划局任建筑师,专门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这期间他参与了多项城市规划的审查和调查研究工作。1958年7月,郑孝燮作为中国建筑师代表团的成员出席了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大会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重建”,同年8月,他又赴捷克斯洛伐克考察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1964年,郑孝燮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郑孝燮任《建筑学报》主编,主持编辑部的日常工作,为学报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建筑学报》停刊,郑孝燮被停止工作,并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对待,多年收集的研究资料有不少被毁;1969年,又被下放到河南焦作五七干校。在艰苦的环境下,郑孝燮丝毫没有动摇爱国主义的信念,期待着进行自己的城市规划工作。

1976年,60岁的郑孝燮回到城市规划工作岗位,先后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所、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规划局和建设部城市规划司任技术顾问,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任高级技术顾问。

1978年以来,郑孝燮先后担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团建筑艺术顾问,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顾问,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长城学会顾问,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顾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顾问等职务。

郑孝燮生于内忧外患的旧中国,深切地感受到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并逐渐认识以至坚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繁荣昌盛的中国。长期以来,郑孝燮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致力于我国的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事业,尤其是在城市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文物、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郑孝燮虽然已是76岁的高龄,但他仍不辞辛劳,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各地考察、讲学和研究,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古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辛勤地耕耘着。

从长期实践到潜心研究中国城市历史形制



郑孝燮大学毕业后,即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组织战后恢复规划。郑孝燮到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任职,从事 “大武汉”规划的资料调查和城市布局研究。这是郑孝燮从事城市规划的开始。虽然这次规划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能够实现,但是规划中参考英国关于战后大伦敦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卫星城镇等理论而提出的关于开辟青山等卫星城镇和在龟山、蛇山间架设长江大桥等规划设想,通过以后的实践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配合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建设,许多重点城市和新城镇都要进行城市规划。在这期间,郑孝燮参与调查研究和审查了多项城市规划方案,并于1953年,参加了太原市河西区的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

1959年,郑孝燮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建筑工程部上海城市规划组赴上海进行城市规划工作。当时上海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英、法租界残留的地下管线各不相同; 铁路线分隔城区,南北交通跨越铁路只有一座桥梁,交通拥挤;“马路工厂”、“马路仓库”与居民住宅混杂在一起;建筑密度高,并遗存着大量的棚户区,对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城市风貌都十分不利。面对这些困难,郑孝燮与规划组其他成员在组长王文克领导下,克服困难,脚踏实地进行了大量研究,查阅很多历史档案,进行现场勘察,和上海市的同行一起,经过一年的艰苦工作,圆满完成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拟制。郑孝燮侧重从建筑角度研究房屋改造、规划用地、居住区规划等方面问题,并参与了这次规划的全部过程和整个工作。实践证明,1959年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提出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的规模、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镇,对控制旧市区的盲目发展和有计划地建设郊区城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城市规划建设在中国大约已有4 000年的历史,历史文献记载 “夏有城郭”。郑孝燮翻阅了大量历史典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1985年,他发表了《中国古都规划的“红线”——从隋唐长安和明清北京说起》一文,提出:商周时期,奴隶制国家所需的礼法典制已日趋完备,国都和侯都城市规划与建筑的等级差别和布局形制,当时均被列为国家礼法典制的大事,所谓“体国经野,都鄙有章”(统一规划都城及其郊野,使城内与城外的建设纳入章法),规定得很严,必须遵守; 包括布局形制、用地区划、建筑选址、用途、高度、形式,以及用料、装修等,均有主次,有秩序。以周朝制定的《周礼》为“红线”,逐渐发展成中国式都城的棋盘式布局,严格分区,中轴对称,重点突出的一整套城市规划理论与形制。这条“红线”贯穿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影响后世2 000年之久,如隋唐的长安和明清的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从内容、形式上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脱离《周札》这条“红线”。

郑孝燮又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风格和特点,指出中国古代中小城市布局的 “形制”具有很大的共同性,这就是“方正端庄”。这种共同性的“形制”表现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长期继承而演变的,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风格。他又把这种风格归纳为“方型根基”(或称“方根”),指出: “从民居、商店、作坊、庙宇到衙署,或到王府、宫禁,从里坊到内城、外廓,不论北方南方,沿海内地,都喜欢环境方正。……这种到处可见 ‘方型根基’是千篇一律的,但是由于场合、用处、组织、用材的不同,或者由于地区、民族等的差异,塑造出的城市与建筑环境则是千变万化的,中国气味的”。

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这种 “方根” 基因,郑孝燮又作了进一步的剖析。他认为,首先与《周礼》的“辨方正位”礼制有关。中国封建社会以家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形成家内家外尊卑大小秩序,并以四合院为城市布局的细胞,紫禁城至尊至贵,等于放大了的四合院体系,是崇高方正端庄礼制的最高层次,“陋室窄院”的贫穷之宅,虽是最低层次,但也反映为方正的格局。其次,人们在认识环境与自然的科学规律中,掌握了方位(东南西北“四象”)和天时(春夏秋冬“四时”)同城市布局的关系。另外,中国古代先有村落和井田,后有城市和方正的棋盘式城市布局,前者势必影响后者。

保护文物古迹的真知灼见



1949年,郑孝燮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建人梁思成等非常重视建筑历史和建筑艺术理论的教学,这对郑孝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这时起,郑孝燮阅读了大量有关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并坚持不懈地搜集各种有关书刊和资料,为他长期从事城市历史文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1976年以后,郑孝燮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城市历史和文物保护的调查与研究。从1978年开始,为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国政协多次组织文物调查。郑孝燮一直是这项专题调查的骨干,并几次带队组织调查工作。他认为这既属于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责任,又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为社会多作贡献,因此,郑孝燮不顾年事已高,积极投身于文物保护和城市历史文化事业,撰写了大量调查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其中有些调查已产生了实效,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的依据或重要参考。

1979年初,北京市有关部门为了修建立交桥,准备拆除德胜门箭楼。当时德胜门箭楼还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但郑孝燮深知其文物的价值,由于时间紧迫,他听说后立刻于2月14日给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写信,提出迅速制止拆除德胜门箭楼的 “紧急建议”。他在信中提出: 德胜门箭楼是世界名都北京除前门外仅存明朝箭楼; 是北城四面八方的重要“对景”或“借景”,应迅速组织领导、专家慎重评议,综合研究保留,防止周围 “破坏性建设”。郑孝燮的建议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很快被采纳落实,使德胜门这个北京重要的古建筑得以保留下来。

此外,北京卢沟桥、大钟寺、十三陵、八达岭长城、天坛和承德避暑山庄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建设,都渗透着郑孝燮的辛勤汗水和真知灼见。郑孝燮一直强调文物保护不能脱离周围环境而“独善其身”,否则在文物周围乱选址、乱建设,杂乱无章,必定造成 “破坏性建设” 的恶果。

郑孝燮不仅积极投身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而且还对我国文物保护体制提出自己的创见。针对我国文物体制单一级别的保护办法,郑孝燮指出,随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应当研究改进这一体制,即按照文物古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同,及所处城市分区环境的特点,使之改革充实为三级 (保护级、保留级和重整级) 保护的体制。

保护级的文物古迹——对于现行的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必须保护历史原状,修旧如旧,并严格控制周围的保护范围,保证协调,禁止乱占、乱毁、乱建。

保留级的环境史迹——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需要保留其完整风貌特色,但不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建筑群或环境,允许在保持原有风貌特色的前提下,对室内或市政设施等进行适当的现代化。

重整级的传统环境——对某一有重要传统特色的环境加以综合改善。其中有的要保护,有的要保留,有的则要适当改建。重整是代替古城或某些旧区全部推倒新建和全面彻底改建的一个重要限制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历史文化重要的典型风貌特色不被破坏。

郑孝燮认为文物保护不是单纯的文物本身的保护,也不仅是要保护文物周围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将文物纳入城市规划之中,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全面考虑。因此,郑孝燮提出了“城市文化风貌”的概念。他指出:城市文化风貌是在政治、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代文化的集中表现 (包括文化的积累);城市风貌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物质与精神文明。1986年4月,郑孝燮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大会上作了题为 “首都建设的城市风貌和建筑艺术应进一步提高”的大会发言,呼吁保护首都建设的民族特色和古都风貌,提出首都规划的风貌分区问题。他指出,北京的城市风貌基本上应有两大基调,一为老北京城以及郊外重点文物风景区,这是北京古城风貌的精华,必须以突出保护文物古迹、历史传统及民族特色为基调,包括精心保护文物古迹本身及其保护范围; 成片保留若干四合院胡同区; 著名 “老字号”的店面建筑,应表现传统风格特色; 老北京城的新建筑要讲求民族化、现代化,并更强调民族化,着重体现中国味、北京味; 二是老北京城外围大片开拓的新建区,可以着重多样化、民族化、现代化相结合,但对一些关键的环境,例如从机场进城的大门,从铁路、公路进城的大门等处,也必须带有民族味、北京味,给人以亲切的印象。风貌分区可以大区中再有小分区,按照需要而定,小分区也应有基调。郑孝燮的这些观点受到各级领导和名界人士的赞许和高度重视。当时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郑天翔同志指示:“对此中所提首都风貌问题,我越来越感到该认真研究一下了……请注意及此,否则下一代人会怎么看,值得深思”。

投身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与研究



长期的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工作,使郑孝燮深刻地认识到城市是一个综合体,体现着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要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必须将城市规划和文物古迹的保护有机地联系起来。在 《保护文物古迹与城市规划》一文中,郑孝燮指出,离开城市规划的安排,孤立地保护文物古迹,或者城市规划工作不把保护文物当作一回事,对有文物古迹的地方不作出应有的保护规划,结果都会导致文物古迹本身及其附近环境和空间比例的失调与城市风貌的杂乱。

1981年5月,全国政协派团赴河南、陕西、山西调查文物保护。团长萨空了,团员程思远、蹇先任、王朝闻、单士元和郑孝燮。在调查中,均以城市为单位,并联系城市整个历史和全局规划。郑孝燮因为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及城市历史研究,对所到之处的城市历史全局和环境规划自然更加重视。对三省的这次文物调查,取得了突出作用。调查的 “建议”,上报党中央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并经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办理。国家建委由综合局组织数次专家讨论,作出了需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加强综合保护文物的意见——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这个正确的意见,实质上完全是根据全国政协的实地调查研究及其重视城市历史全局的指导思想为基础而产生的。1982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关于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公布了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它标志着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6年,在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审批工作中,有些同志,甚至领导同志不主张上海等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城市纳入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针对这种认识,郑孝燮始终坚持以史实为根据、以理服人的观点,提出历史文化名城要有重点地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社会性质和环境风貌,并首先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也要包括近代和现代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城市。郑孝燮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赞同和响应,但是由于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已上报国务院,在这种情况下,郑孝燮同单士元、罗哲文于1986年5月20日联名给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写信。他们在信中提出:①上海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上海既是帝国主义侵略者依靠炮舰从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入侵我国的最大缺口和基地,又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城市;②上海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和当时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③上海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党中央一度的所在地及统一战线的重要基地;④上海既保存有重要的古代建筑等文物遗存,更有大量具有特殊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风貌的市区环境与建筑。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理应定为历史文化名城,他们的建议终于被国务院采纳,并且还使天津、武汉等同类性质和具有相同价值的城市纳入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郑孝燮不仅经常深入到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调查研究和评议工作,时刻关注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规划建设情况,而且撰写了数十篇有关的论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点及保护原则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郑孝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个性、特色的三要素,即性格、品格和风格。所谓性格指自然环境造成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色,如北方的建筑与城市风貌厚重宽大,长江流域的城市环境秀丽、清雅; 两广一带讲究内外通透,形成岭南城市的独特风貌。品格是在古代“礼制”和“习俗”等影响下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社会属性,其实质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文化规范。风格是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艺术现象,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而其中建筑艺术是人文环境风格的突出代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建筑的时代风格,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不同风格。历史文化名城个性特色的这三个要素分别依靠自然地理、社会经济、艺术与技术为背景,同时又互相结合,形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而完整的个性风貌特色。

另外,郑孝燮对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的关系和作用等多方面进行学术理论探讨。在《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特点和风貌的保护》一文中,郑孝燮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与特点,并指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原则。郑孝燮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创见性,而且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坐席未暖又征尘,乐而忘忧不忘勤。

地阔天长人自老,高山流水仰行云。



郑孝燮这首题为《偶感》的小诗,也许是无意而成,但却正是郑孝燮近年来,不辞劳苦,为祖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事业辛勤奔波的真实写照,同时更可以看出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和乐观豁达、高尚无私的胸怀。

简历



1916年2月2日 生于奉天省 (今辽宁省) 沈阳市。

1938—1942年 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3—1949年 在重庆、兰州和武汉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业务。

1949—1952年 任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副教授。

1952—1957年 任重工业部基本建设局设计处副处长、建筑师。

1957—1965年 任城市建设部城市规划局、建筑工程部城市规划局、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国家计委城市局建筑师。

1965—1966年 任 《建筑学报》 主编。

1871—1973年 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师。

1973—1980年 任城市建设研究所顾问。

1980年至今 先后任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规划局和建设部城市规划司技术顾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主要论著



1 郑孝燮. 保护文物古迹与城市规划. 建筑学报,1980 (4).

2 郑孝燮. 关于风景文物保护区的探讨. 建筑师,1980 (3).

3 郑孝燮. 峨嵋山风景区规划风格问题的探讨. 建筑学报,1980(6).

4 郑孝燮. 对我国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几个问题的探讨. 建筑学报,1981 (2).

5 郑孝燮. 试论首都规划的环境艺术问题——学习《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的一点体会. 建筑学报,1983 (11).

6 郑孝燮.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特点和风貌的保护. 建筑学报,1983 (12).

7 郑孝燮.城市环境艺术和建筑风格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献作. 城市规划,1984 (6),1985 (1).

8 郑孝燮. 中国中小古城布局的历史风格. 建筑学报,1985 (12).

9 郑孝燮. 中国古都规划形制的“红线”——从隋唐长安和明清北京说起. 城市规划英文版,1985 (1).

10 郑孝燮. 加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几点看法,避暑山庄论丛.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1986.

11 郑孝燮. 论首都规划建设文化风貌问题. 建筑学报,1986 (12).

12 郑孝燮. 卢沟桥镇一些古迹的探考. 卢沟桥文集. 北京: 燕山出版社,1987.

13 郑孝燮.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貌分区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7.

14 郑孝燮.历史文化名城关于保护区的风貌问题.中国名城,1988(4).

15 郑孝燮. 历史文化名城几个文化问题初探——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陵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名城,1989 (4).

16 郑孝燮. 古都城建构. 中国瑰宝. 台湾: 锦绣出版社,1989.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严孝燮个人资料,严孝燮个人资料

  获奖  2000年新春文艺演技奖  2002年韩国浦项国际戏剧节男演员演技奖  2009年东亚舞台剧奖-男子演技奖  参演电视剧戏剧:  2007年:电影《华丽的假期》  2007年:KBS《仁顺

历史人物 郑孝胥找来的第一个外援为什么会是日本人 郑孝胥找日本人的原因是什么

1923年8月22日,一辆马车匆匆驶入紫禁城神武门。车中的客人先来到内务府朝房,与几位大清遗老见了面,正午时分,他来到养心殿,看见了那位自己朝思暮想的年轻人。很快,静谧的宫城中隐约传来一个老人的哭声。

汉奸郑孝胥何以被称为清末“卧龙”先生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李蕾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书法家,汉奸郑孝胥何以被称为清末“卧龙”先生?在他的身上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为何之后会帮助溥仪复位呢?本文将

历史人物 民国历史上与民国为敌的大清遗老郑孝胥

  郑孝胥。福建闽侯人。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寓居上海,近代诗人和书法家。资料图片1923年8月22日,一辆马车匆匆驶入紫禁城神武门。车中的客人先来到内务府朝房,与几位遗老见了面,正午时分,他来到养心殿

《郑孝胥日记》显示,拍集体照是清末民初上海的时尚

照相自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作为一种西方新兴科技产物,渐渐融入中国社会。不过,最初几十年,照相只是小圈子游戏,社会名流、达官显贵才能玩得起。直到清末民初,上海照相业才完成市场化,变成寻常人可以日常

罗哲文罗哲文资料罗哲文简介罗哲文贡献罗哲文功绩

郑孝燮为罗哲文题诗贺寿(图)中国风景园林网讯2010年4月17日是我国著名古建、文博专家罗哲文86岁寿辰。与罗哲文、单士元一同被称为我国古...://chla//c44/2010-04/55152.罗

历史人物 晚清诗人、文学家陈衍简介,倡办国学会

人物成就陈衍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与郑孝胥同为闽派诗的首领人物。光绪十二年(1886)在京时,与郑孝胥标榜"同光体"。他提倡"三元"之说,即"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v"。他认为这是古近体诗的三

历史人物 去趟民国

 一百年前的今天,民国诞生。那一年叶圣陶18岁,居苏州。当天下午,他和顾颉刚等二三友人往观前街闲逛,日记里有“风狂云黯,市静人稀”的记述。郑孝胥当年52岁,在上海当寓公,日记也仅寥寥数语。两人都没把这

历史人物 终身与民国为敌的大清遗老

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福州人。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

去趟民国

 一百年前的今天,民国诞生。那一年叶圣陶18岁,居苏州。当天下午,他和顾颉刚等二三友人往观前街闲逛,日记里有“风狂云黯,市静人稀”的记述。郑孝胥当年52岁,在上海当寓公,日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