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郑孝胥何以被称为清末“卧龙”先生
Posted 汉奸
篇首语: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奸郑孝胥何以被称为清末“卧龙”先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奸郑孝胥何以被称为清末“卧龙”先生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李蕾 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书法家,汉奸郑孝胥何以被称为清末“卧龙”先生?在他的身上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为何之后会帮助溥仪复位呢?本文将和你一起走进郑孝胥。 郑孝胥 郑孝胥是福建省闽侯人。在1882年清光绪八年考中了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等职位。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24年协助溥仪出逃并于1928年赴日本筹划溥仪复辟活动。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后为日本人效力成为汉奸。1938年过世。郑孝胥一生跨越晚清、民国两个历史时期,历经诸多事变,也惹下了许多是非,并且走上了一条为人唾弃的“汉奸”之路。那么他又是因为什么可以被称为“卧龙先生”的呢?其有何才华呢? 郑孝胥 著名书法家、诗人,一代帝师郑孝胥,虽后走上汉奸之路,为人唾弃,声名狼藉。但其在书法与诗词等方面的造诣却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郑孝胥十分擅长楷书,“近世书家,已自成体格者,厥惟郑苏龛。其书初学柳诚悬,后参以黄山谷,瘦硬飞舞,有不可一世之概。早年学颜真卿和苏轼,后学魏碑,参以张裕钊之法,形成一种清刚、遒劲、凝炼的风格。清朝末年的诗坛“同光体”大行其道。郑孝胥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郑孝胥博采众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其诗平澹高远,清寂幽深,同时又有“语 质而韵远,外枯而中膏”的特点。著有《海藏楼诗集》十三卷。陈衍曾这样评价郑孝胥的诗:“以精思锐笔,清铄而出,故其廉悍沈挚处,较胜于苏(轼)陆(游)。”1910年,满族饱学之士金梁曾撰诗一首,赠予郑孝胥,曰:“久闻诸葛大名垂,笔法乃同兵法奇。偶见卧龙一鳞爪,苏龛墨宝海藏诗。”可见其才华横溢。 郑孝胥书法 参考文献: 1.《郑孝胥书法研究述评》朱正伦 刘住《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郑孝胥书法研究》刘住 3.《 郑孝胥诗歌研究》杨晓波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施祺 杨培超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郑孝胥生平故事简介,郑孝胥历史评价,郑孝胥怎么死的?
郑孝胥,字苏戡,号太夷,福建闽县(今福州)人。生于1860年5月2日(清咸丰十年闰三月十二日)。他的先世原籍福清县,父亲郑仲濂,咸丰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营缮司、吏部稽勋司主事。郑孝胥早年由
历史人物 郑孝胥找来的第一个外援为什么会是日本人 郑孝胥找日本人的原因是什么
1923年8月22日,一辆马车匆匆驶入紫禁城神武门。车中的客人先来到内务府朝房,与几位大清遗老见了面,正午时分,他来到养心殿,看见了那位自己朝思暮想的年轻人。很快,静谧的宫城中隐约传来一个老人的哭声。
郑孝胥。福建闽侯人。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寓居上海,近代诗人和书法家。资料图片1923年8月22日,一辆马车匆匆驶入紫禁城神武门。车中的客人先来到内务府朝房,与几位遗老见了面,正午时分,他来到养心殿
人物成就陈衍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与郑孝胥同为闽派诗的首领人物。光绪十二年(1886)在京时,与郑孝胥标榜"同光体"。他提倡"三元"之说,即"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v"。他认为这是古近体诗的三
1933年章太炎先生对学生演讲《民国光复》,有一段这样说:“宋案发生,孙、黄欲举岑春煊,岑受梁鼎芬、郑孝胥之愚,议举溥伟(清室宗社党核心分子)为总统,以诱致冯国璋,余力斥之,岑翻然悟,拒梁、郑,梁大骂
1933年章太炎先生对学生演讲《民国光复》,有一段这样说:“宋案发生,孙、黄欲举岑春煊,岑受梁鼎芬、郑孝胥之愚,议举溥伟(清室宗社党核心分子)为总统,以诱致冯国璋,余力斥之,岑翻然悟,拒梁、郑,梁大骂
历史人物 诸葛亮被称为卧龙,有经世之才,为什么会选择实力较弱的刘备做主公呢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恭请卧龙先生,诸葛亮感其诚心,最终相见,在茅庐中与刘备谈三国局势,最后选择跟随刘备,奉其为主,鞠躬尽瘁。>当时的刘备,虽然已有一定势力,但是和孙权曹操比起来,不过了了,说是被诚心打动,
一百年前的今天,民国诞生。那一年叶圣陶18岁,居苏州。当天下午,他和顾颉刚等二三友人往观前街闲逛,日记里有“风狂云黯,市静人稀”的记述。郑孝胥当年52岁,在上海当寓公,日记也
在85年前的今天,1932年3月9日(农历二月初三),溥仪重登“满洲国皇位”。网络配图1932年3月9日(距今85年),日本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伪“满州国”在长春成立,溥仪为“政府执政”,郑孝胥为“
一百年前的今天,民国诞生。那一年叶圣陶18岁,居苏州。当天下午,他和顾颉刚等二三友人往观前街闲逛,日记里有“风狂云黯,市静人稀”的记述。郑孝胥当年52岁,在上海当寓公,日记也仅寥寥数语。两人都没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