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大臣:陛下英明
Posted 太后
篇首语: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大臣:陛下英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大臣:陛下英明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一个阶段,同时存在过大大小小很多政权,其中就包括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北魏共有过十三位皇帝,其中最为著名、影响力最大的非拓跋宏莫属,即赫赫有名的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作为长子,三岁就被册立为太子,但他的童年却一片昏暗,未来得及享受母爱,母亲李夫人就被父皇下旨赐死。古代皇宫“母以子贵”的情况很多,为何李夫人非但没有因儿子是太子而受宠,反而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呢?这就要说到北魏皇室的一种的特殊制度了。
俗话说“爱屋及乌”,皇帝既然要立哪位皇子为太子,肯定对其母亲异常宠爱,若是太子年幼,为了防止女子干预朝政,导致王朝的衰弱,皇帝会隐痛割爱将太子之母处死,即所谓的“子贵母死”制度。暂且不讨论是否过于残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
公元前471年,献文帝估计想做个甩手掌柜,直接把皇位让给了年仅五岁的拓跋宏,并让冯太后照顾他,但朝廷大权依旧掌握在献文帝手中。冯太后比较强势,而且手腕也极为犀利、足智多谋,觉得献文帝太过昏庸,命人将他毒杀,辅佐孙子拓跋宏学习中原的先进制度。
在冯太后的教育下,拓跋宏的才学突飞猛进,对儒家经典文化相当精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才能。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随后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论是从朝中官衔的制定,还是风俗、经济等方面,基本上都模仿中原文化,使得北魏的整体实力提升很多。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身为一代明君,孝文帝也错爱了一个人,她就是第二任皇后冯妙莲。这个冯妙莲,史书上称她“有姿媚”,是冯太后的亲侄女,按照辈分比孝文帝要长一辈,但鲜卑族并不在乎此等差异。冯太后活着的时候,冯妙莲与妹妹同时入宫做了妃子,孝文帝更喜欢冯妙莲,但在冯太后的要求下,册封冯妙莲的妹妹为后,并将她赶出宫。
几年后,孝文帝又把她接回来,久别重逢的二人有着倾诉不完的话,从此她就得到了独宠,并且从妹妹手中夺得了皇后的位子。不知冯妙莲给皇帝灌了什么迷魂药,把孝文帝迷的七荤八素,后宫嫔妃几乎都成了摆设,他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冯妙莲。
不知足的冯妙莲,趁着孝文帝带兵出征之时,跟高菩萨、双蒙等人关系不清不楚,公主将此事告诉了孝文帝,他一开始还不相信,最后得知真相的孝文帝气的口吐鲜血,加上之前身体就不太好,从而一病不起。可能太爱冯妙莲了,孝文帝不舍得亲手处死她,但在并死前对心腹谋臣说:“吾死之后,赐皇后死,否则必然亡国。”大臣激动地回道:“陛下英明。”随后就入宫把赐给冯妙莲一杯毒酒,但为了皇室的面子,将她以皇后之礼埋葬。
参考文献:《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
相关参考
北宋名臣吕蒙正,出生于河南洛阳,虽然幼年家境较为贫寒,但他却胸怀大志,为了学习经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于太平兴国二年考中一甲第一名,被皇帝钦点为当科状元,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来被
唐朝的“陛下家事”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欲废王皇后而改立武则天,召大臣朝仪,元老大臣李绩称疾不入,而褚遂良则以死相谏。过了几天,李绩单独入见,高宗
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皇帝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易如反掌,没有人敢违背旨意,国库中的所有银两,只要皇帝喜欢可以随意使用。康熙登基的前几年,由于年纪太小,几名顾命大臣辅佐,祖母孝庄在背后为他
1895.11.8北京大清国大皇帝陛下、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欲缔结条约,由日本国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一切仍归中国管理。大清国大皇帝陛下特简钦差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日本国大皇
1895.4.17下之关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
1896.7.21北京大清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因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马关所订条约第六条,声明商订通商行船条约,是以大清国大皇帝陛下特派钦差全权大臣总理各国
1905.9.5朴茨茅斯正约日本国皇帝陛下及全俄国皇帝陛下,欲使两国及两国之人民回复平和之幸福,决定订立讲和条约,是以日本国皇帝陛下特派外务部大臣从三位勋一等男爵小村寿太郎及驻扎美国特命全权公使从三位
1896.6.3莫斯科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国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是以大清国大皇帝特派大清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
“陛下何故谋反”,这句话一听就让人一脸问号,这应该是一句臣子对皇帝说的话,但是,身为皇帝如何谋反?他本身就是最高统治者,只有可能是别人造反,为何皇帝也会谋反?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梗,又是出自什么地方?今天
“陛下何故谋反”,这句话一听就让人一脸问号,这应该是一句臣子对皇帝说的话,但是,身为皇帝如何谋反?他本身就是最高统治者,只有可能是别人造反,为何皇帝也会谋反?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梗,又是出自什么地方?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