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条约 马关条约的影响、签订过程和主要内容
Posted 关
篇首语:等不到的晚安就别等了,挤不进的世界就别挤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世界条约 马关条约的影响、签订过程和主要内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世界条约 马关条约的影响、签订过程和主要内容
1895.4.17 下之关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②;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③,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④;为全权大臣,彼此较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善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第一款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第二款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拆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口,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⑤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第三款 前款所载及粘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若遇本约所订疆界,于地形或治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等有所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伍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伍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第五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徒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⑥第六款 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中国约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中国最为优待之国,礼遇护视,一律无异。中国约将下开让与各款,从两国全权大臣画押盖印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办:第一、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购: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中日两国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中国内地水路现行章程照行。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规条,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第七款 日本军队现驻中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第八款 中国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条款,听允日本军队暂行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应不允撤回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互换以前,虽交清赔款,日本仍不撤回军队。第九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中国约将认为军事间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间,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并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第十款 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第十一款 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另约
第一款 遵和约第八款所订暂为驻守威海卫之日本国军队,应不越一旅团之多,所有暂行驻守需费,中国自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每一周年届满,贴交四分之一,库平银五十万两。第二款 在威海卫应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口湾沿岸,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约合中国四十里以内,为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区。在距上开划界,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无论其为何处,中国军队不宜逼近或扎驻,以杜生衅之端。第三款 日本国军队所驻地方治理之务,仍归中国官员管理。但遇有日本国军队司令官为军队卫养、安宁、军纪及分布、管理等事必须施行之处,一经出示颁行,则于中国官员亦当责守。在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地,凡有犯关涉军务之罪,均归日本国军务官审断办理。此另约所订条款,与载入和约其效悉为相同。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日月十七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议定专条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政府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政府为预防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日后互有误会,以生疑意,两国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议订下开各款:第一、彼此约明,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添备英文,与该约汉正文,日本正文较对无讹。第二、彼此约明,日后设有两国各执汉正文或日本正文有所辩论,即以上开英文约本为凭,以免舛错,而昭公允。第三、彼此约明,将该议订专条与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一齐送交各本国政府,而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请御笔批准,此议订各款无须另请御笔批准,亦认为两国政府所允准,各无异论。为此两帝国全权大臣欲立文凭,各行署名着印,以昭确实。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注】①李鸿章(1823—1901) 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及第。咸丰八年(1858年)冬,投曾国藩门下,襄办营务。十一年,曾国藩派其招募人马,兴办团练。他在淮南团练基础上编成淮军与太平军作战,后升任江苏巡抚。同治四年(1865年)署两江总督。五年,李鸿章继曾国藩对捻军作战。此后,累迁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清朝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在外国资本主义不断侵入和人民反抗斗争此伏彼起的形势下,他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变法”即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新式武器和科学技术。从60年代起,他创办一批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了北洋海军。“和戎”就是在对外事务中投降卖国,满足侵略者的要求。英国侵略云南,他签订屈辱的《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战争中,他乘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甲午战争中,他避战求和,招致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1896年出使沙俄,私受贿赂,签订《中俄密约》,允许沙俄修筑中东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李鸿章被慈禧太后命为两广总督。翌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李鸿章以“议和全权大臣”头衔代表清政府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出卖了巨大的民族利益。他的一系列卖国行经引起举国愤怒,斥之为卖国赋。他老羞成怒,肝疾剧发,吐血毙命。溢“文忠”。着有《李文忠公全集》。②李经方(1855—1934) 安徽合肥人。原系李鸿章四弟之子,因李鸿章初无子,将李经方过继为长子。早年游历欧洲。1890年至1892年任驻日公使,在日期间,与日本关系甚密。后随父办理各项洋务,充秘书兼翻译。1895年3月,清朝政府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李鸿章提出派其子李经方随行,清廷任其为参赞随行。李鸿章遇刺后,清廷任命李经方为钦差全权大臣,由他主持谈判。 4月17日,李经方同李鸿章一起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盖印。5月,受命为商办割台事件特派全权委员,前往台湾办理交割手续,慑于台湾人民的抗日情绪未敢登陆。6月2日在基隆口外日舰上画押交割。后累任商约大臣、出使英国大臣。1934年死于大连。③伊藤博文(1840—1909) 长洲藩人,生父为一农民,后过继于荻的下级武士伊藤家为继子。早年参加“尊王攘夷”和明治维新运动。明治初年先后任外国事务局判事、兵库县知事、通商司知事等职。1873年任参议兼工部卿,成为明治政府的枢要人物。1878年,继大久保利通之后任内务卿。1885年起四任首相。从1888年起三任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是一个极端凶恶的侵略分子。1894年7月,在伊藤内阁主持下,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朝鲜的甲午战争。在中日战争过程中,所有日本明治政府和大本营的重大侵华决策,都由伊藤博文亲自作出决议,对于整个战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伊藤博文不仅是幕后重大战略方针的决策人, 还充任日本政府议和代表,通过谈判,取得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侵略权益。1895年4月17日,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夺取中国领土台湾,并将朝鲜置于日本统治之下。由于侵华有功,战后晋侯爵。1906年任朝鲜总监,封公爵。1909年10月,为解决日俄争端,到中国东北来与俄国财政大臣谈判。10月26日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所击毙。④陆奥宗光(1843—1897) 又名陆奥阳之助。少年时赴江户求学,结识当时各藩的倒幕勤皇志士。1863年,入海军操练所学习海军。海军操练所解散后赴长崎参加“海援队”,与伊藤博文等结识。1868年明治维新后,任外国事务局御用挂、兵库县知事、神奈川县知事、外务大丞等职。1888年以后,任驻美公使、商务大臣。1892年任伊藤博文内阁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是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主要罪魁之一。战争爆发前。他配合军事上的挑衅,积极在外交上进行活动。他运用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极力争取英、美等国对日本的支持。战争爆发后,作为日本议和全权大臣肆意侮辱清朝议和代表,无理破坏和谈。清政府被迫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后,采取军事威胁、外交要挟等手段,与清朝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获取了割地、赔款等权益。因侵有功,甲午战争后,授一等子爵。1897年8月,病死。⑤觊觎中国东北已久的俄国对割让辽东半岛一款表示强烈反对,并于《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建议德、法两国共同采取行动。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照会日本政府,要求退还辽东半岛。同时,三国海军也出现在日本海面,制造紧张形势。迫于压力,日本同意退还辽东半岛,但以“还辽”为名向清政府索取白银三千万两。俄、法、德通过干涉还辽,亦得到相应的利益和报酬。⑥1895年5月,清政府谕令台湾巡抚唐景崧及大小文武官员内渡,并派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为割台大臣,向日本交割台湾。台湾人民对日军进行了英勇抗击,顽强斗争达半年之久,击毙击伤日军三万余人。【简释】
中国称“中日讲和条约十一款”,日本称“媾和条约”,一般称为“马关条约”。十九世纪末,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掠夺殖民地。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和日本,急起直追,极力向外扩张,参加新的殖民地掠夺。日本早就蓄谋侵略朝鲜和中国。在“明治维新”时期,它便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及至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日本便以此事件为导火索,发动了矛头指向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朝统治集团内以李鸿章为首的官僚缺乏对日作战的决心,并幻想帝国主义列强从中调停、干涉,不积极做战守准备,致使清军节节败退,陷入被动局面。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之后,日军分兵两路向辽东大举进犯。清军连陷金州、旅顺等地,致使形势日趋危急。清政府请美国驻京公使田贝和美国驻日本公使谭恩以“传信人”的身份为中国调停,并于1895年派户都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清政府的屈膝求和活动引起全国人民的普遍愤慨。清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在派张、邵赴日求和的同时,又派湘军驻守山海关外,以防止日军长驱直入。日军这时正在猛攻威海卫,气焰嚣张。为了压迫清政府接受它的全部要求,借口清政府代表的委任状全权不足,对张、邵恣意侮辱,拒绝谈判。张、邵二人被迫回国。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任全权代表,向清政府指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不必派代表前往日本。清政府求和心切,竟不顾当时全国舆论对李鸿章的强烈指责,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谈判。李鸿章赴日前,连访列强驻京公使,乞求列强出面干涉,共同劝阻日本放弃割地的要求,连连碰壁后李鸿章决定不惜一切条件求和。3月初。清军在辽东全面溃败,京津危急。清政府为形势所迫,授予李鸿章割让土地的全权。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由天津乘船去日本。20日,李鸿章等人同日本全权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及美国顾问端迪臣开始谈判。谈判之初,李鸿章提出先议停战、后议和约,日本方面借机讹诈、肆意勒索。3月24日,李鸿章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引起第三国的干涉,遂于3月30日签订休战条约,但休战期仅21天,并限于北方地区。日本利用停战时机,派军占领了我国澎湖列岛。李鸿章伤势好转以后,日本提出一个漫天要价的和约方案,对李鸿章大肆恫吓。李鸿章虽竭力辩论,甚至一再乞求,也都无济于事,遭到日方的断然拒绝。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后的媾和条款,限4日内给予答复。伊藤博文以战争再起相威胁,科士达也从旁帮助日本。清朝统治者经不住这种恫吓,指示李鸿章同意签字。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负担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同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相关参考
1844.10.24黄埔今大清国与大佛兰西国以所历久贸易、船只情事等之往来,大清国大皇帝、大佛兰西国大皇帝兴念及妥为处置,保护懋生,至于永久,因此两国大皇帝酌定议立和好、贸易、船只情事章程,彼此获益,
1844.7.3望厦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以为两国日后遵守成规,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大臣太子少保两广总督部堂总理五口通商善后事宜办理外国事
1896.7.21北京大清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因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马关所订条约第六条,声明商订通商行船条约,是以大清国大皇帝陛下特派钦差全权大臣总理各国
1842.8.29南京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宗室耆英②,头品顶戴花翎前阁督部堂乍浦副都
1915.5.25北京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大中华民国大总统阁下及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为发展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两国之经济关系起见,决定缔结条约。为此,大中华民国大总统阁下任命中卿一等嘉禾勋章外
1901.9.7北京大清钦命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大清钦差全权大臣便宜行事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大德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穆默②;大奥钦差驻扎
1858.6.18天津兹中华大清国与大亚美理驾合众国因欲固存坚久真诚友谊,明定公正确实规法,修订友睦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章程,以为两国日后遵守成规,为此美举。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东阁大学士总理刑部事务便宜
1905.9.5朴茨茅斯正约日本国皇帝陛下及全俄国皇帝陛下,欲使两国及两国之人民回复平和之幸福,决定订立讲和条约,是以日本国皇帝陛下特派外务部大臣从三位勋一等男爵小村寿太郎及驻扎美国特命全权公使从三位
1858.6.26天津大清皇帝、大英君主,因视两国情意未洽,今愿重修旧好,俾嗣后得永远相安;是以大清国特简东阁大学士正白旗满洲都统总理刑部事务桂良,②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稽查会同四译馆花沙纳
1860.10.25北京今大清国皇帝、大法国大皇帝切愿将两国不协之处调和,以复旧好,是以大清国大皇帝特派钦差大臣和硕恭亲王奕訢;大法国大皇帝特派内阁大学士世袭男爵葛罗为钦差全权大臣便宜行事;彼此既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