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锡康人物简介

Posted 运筹学

篇首语:地球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锡康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锡康人物简介

·陈锡康



陈锡康,运筹学家,投入产出技术和农作物产量预测专家,是我国投入产出技术早期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创立了投入占用产出技术。率先提出农作物产量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在连续20多年的全国每年粮食产量预测中,其结果误差小、精度高、预测提前期长。1999年获 “国际运筹学进展奖” 一等奖。



陈锡康,1936年1月16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市,兄弟姊妹8人,父亲陈尧卿为医药商店会计,他从小就教育子女要刻苦学习,科学救国。陈锡康自中学开始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在上海市国强中学学习时成绩曾多次名列全校第一。1953年他在上海市育才中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工业统计专业学习。大学4年,陈锡康刻苦钻研,所有课程考试成绩都为优秀,并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曾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等生和北京市三好学生。

1957年7月陈锡康大学毕业。当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在钱学森的倡导下,在力学研究所建立了运筹学研究室,由许国志、刘源张主持研究室的科研工作。钱学森认为在数学与工程科学之间有一门学科即力学,在数学与经济、组织、管理学等学科之间也应有一门学科,那就是运筹学。从事运筹学这门新兴科学研究的应包括三部分人,即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电子计算机专家。在钱学森这些思想的指导下,陈锡康等被吸收到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运筹学研究室(以后并到数学研究所) 从事运筹学的研究工作。

当时力学所运筹学研究室的研究重点是运筹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包括合理运输、合理配棉、合理下料、梯级水库的合理调度、产品质量控制、抽样检验以及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等。20世纪50年代,Wassily.W.Leontief创建的投入产出技术在世界各国被迅速推广,当时苏联在涅姆诺夫院士的领导下也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 (称为部门间平衡方法)。陈锡康从此也主要从事投入产出技术的研究工作。

1965年根据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陈锡康被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经济系,成为经济数学方法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期间陈锡康深感要根据中国国情研究新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1966年底,陈锡康结束了列宁格勒大学的学业后回国。当时中国正处于 “文化大革命” 的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科研工作几乎全部处于停顿状态。运筹学被批判为“运筹黑风”,投入产出技术被批判为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和修正主义黑货。在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反对和批判声中,陈锡康顶住压力,于1973—1976年发起和组织编制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1973年61部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此表编制成功,并在1977—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中获得初步的、试探性的应用,为投入产出技术和数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打响了第一炮。

陈锡康除了研究和应用投入产出技术外,并从事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的研究工作。他提出了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方法,并应用到棉花和油料作物的产量预测中。

根据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Wassily.W.Leontief和RichardStone的提议,陈锡康作为国际投入产出协会的创始成员之一,在1987年发起和建立国际投入产出协会,担任三届理事(1987—1995),并担任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的名誉理事长(1988—)。此外,陈锡康还担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1993—)、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顾问 (1990—) 和世界银行顾问(1992—)。

发起和编制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分析由美国科学家Wassily.W.Leontief创立,曾获得1973年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在Leontief教授的主持下,美国首先编制了美国经济投入产出表,并利用投入产出表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钢铁产量和就业状况,取得明显的效果。之后这个方法迅速传播到西欧和日本,接着东欧、原苏联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编制了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目前世界上约有100多个国家曾经编制投入产出表,并在国民经济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文化大革命” 期间极 “左” 思想泛滥,投入产出技术被作为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和修正主义黑货加以批判。一些过去从事投入产出分析的经济学家也撰文积极参加到批判者的行列。1970年陈锡康在解放军农场下放劳动结束,回到中国科学院以后,深切感到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极为严重的比例失调现象,应当编制中国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1972至1973年期间陈锡康等多次到国家计委作报告,一方面建议国家计委成立计算中心,以电子计算机代替算盘和手摇计算机进行经济和计划工作; 另一方面建议编制中国投入产出表,作为计委进行综合平衡和分析的工具。当时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认为,打仗不能只靠小米加步枪,也要大炮和原子弹,陈锡康等的建议被国家计委领导接受。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1974至1976年陈锡康及其合作者共8人克服了很多困难,在批判和反对声中,编制了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1973年中国61类主要产品投入产出表,在1977至1979年利用这个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国民经济计划中主要产品的实物平衡状况进行检验并对能源利用等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

1979年陈锡康在奥地利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投入产出技术会议上作了 “一类非线性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报告,得到国际投入产出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好评。在此次会议上,Leontief教授指出,中国具有特色的工作是编制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很多物品如排放的污染物和能源消耗应当用实物单位而不是用价值单位来度量。1979年底由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L.R.Klein和K.J.Arrow率领的美国第一个经济学家访华代表团在访华总结报告中曾以5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中国编制1973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工作和陈锡康等的经历,并指出西方所理解的真正的经济学研究当时是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运筹室进行的(此总结报告保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处)。

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陈锡康等在20世纪80年代曾两次给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建议编制新的中国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得到国务院总理的支持。根据国务院的决定,自1987年开始每隔5年,在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目前中国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工作已经制度化和经常化。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投入占用产出技术



Leontief所创建的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优点是以棋盘式平衡表形式反映国民经济几百个部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耗,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它可以计算部门间完全消耗系数,研究一个部门最终需求 (如出口) 变动或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

但是传统的投入产出技术也存在很多重要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没有反映占用与产出之间的联系。陈锡康为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编制了中国农业投入产出表。这时发现耕地在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但包括耕地在内的自然资源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完全没有得到反映。进而发现,人力资本 (特别是熟练劳动力) 和科学技术 (如知识和固定资产数量和质量) 等在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中也基本上没有得到反映。根据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农民人均收入的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影响各省、市、自治区农民人均收入的最重要因素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普遍高于文化水平低的地区,但教育和知识在传统的投入产出表中没有得到反映。陈锡康经过深入研究于1989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投入占用产出技术。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仅研究部门间产品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且研究占用,即各部门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劳动力 (特别是熟练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与各部门产出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新的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等。

投入占用产出分析目前已获得国际上部分著名学者的好评,如美国科学院院士Walter Isard认为: “投入占用产出分析令人极为感兴趣”,“远比标准的投入产出分析好”,是 “非常有价值的发现”,是 “先驱性研究” 等;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Wassi-ly.W.Leontief教授认为 “投入占用产出及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是我们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和创新”;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R.C.Jensen和A.G.Kewood在备忘录中写道: “澳大利亚方面对陈锡康教授在中国所发展的新的投入占用产出方法极为欣赏,并期望这个方法将在澳大利亚得到应用”,并把 “投入占用产出技术的应用” 列为双方今后的合作研究项目; 国际投入产出协会前主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Karen.R.Polenske多次建议进行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及其在中国乡镇企业中应用的合作研究。根据她的建议,此项目已连续多年被美国国家基金委批准作为美中国际合作和交流项目 (US-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No.INT-9511512,US-China,No.INT-9970425)。

目前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已在我国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如利用投入占用产出技术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乡镇企业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投入占用产出表,编制中国对外贸易投入占用产出表和全国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及九大流域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等。

全国粮食产量预测取得显著成绩



1959至1961中国粮食大歉收,饥荒使中国人口大量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历年末人口数,1961年底中国人口比1959年底减少1348万人。如果考虑到1953年至1957年五年中中国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437万人,那么1960年和1961年两年中国人口减少数约为4223万人。陈锡康大学毕业后不久,于1959年下放到四川进行为期一年的劳动锻炼,深切体会到粮食生产和粮食产量预测对具有10多亿人口的中国的重要性。70年代末期国务院有关部门委托中国科学院对每年度的全国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并提出两项要求: 第一,为便于及早安排粮食的消费、存储和进出口,预测提前期希望为半年左右; 第二,预测精度要高,要求误差一般在3%以下。

国际上预测粮食产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气象产量预测法和遥感技术预测法。由于两个月以后的气象变化很难精确预测和地面上作物未生长到一定阶段前又很难应用遥感技术,所以预测提前期短,一般为两个月,预测误差通常为产量的5%~10%。

陈锡康经长期研究提出了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在预测方程中综合地反映了影响农业复杂巨系统的四大因素,即社会政策管理因素、经济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和其他因素。其核心技术主要有三个,即投入占用产出技术、考虑边际报酬递减的非线性预测方程和最小绝对和方法。

每年4月底陈锡康及其合作者完成当年度全国粮食产量预测报告,5月初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报送中央主要领导及中央有关部门。1980至2001年的预测结果如下:

第一,预报各年度粮食产量丰、平、欠,方向正确;

第二,预测提前期为半年以上;

第三,20多年来预测产量与全国抽样调查结果相比,平均误差为1.8%。如2001年4月末预报当年粮食产量为4590亿kg,2001年末国家统计局对全国850个县,1.8万个村,315万个样本进行实际割测,确定全国粮食产量为4526.5kg,预测误差为1.4%。

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粮食产量预测的平均误差为5% ~10%。如美国农业部提前两个月对谷物产量进行预测的误差为8%~9%。此项科研工作在预测技术和实际应用上居国际领先地位。

此项预测工作获得中央领导,如李鹏、朱镕基、李岚清、邹家华、温家宝等16次以上好评。如李鹏1997年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科技组会上说: “最近这几年中国科学院所做的粮食产量预报,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 邹家华于1996年5月31日在预测报告上批示: “这个工作有很高的科学性,有相当高的精确度”。在1999年第15届国际运筹联 (IFORS) 大会上,此项目获得“国际运筹学进展奖” 一等奖,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风严谨 待人宽厚



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陈锡康长期刻苦钻研、潜心研究,成绩卓著,先后获 “国际运筹学进展奖” 一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到目前为止出版著作24本,发表论文118篇,他于1983年出版的《投入产出方法》 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投入产出技术的著作。鉴于陈锡康在管理科学尤其是在投入产出技术方面的显著成就,他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作为经济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他十分关心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尤其是农业政策,并积极出谋划策,为中央及其相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陈锡康学风严谨,工作认真。他历来强调搞科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虽然他已年过60,但仍坚持查资料,整理数据。熟悉投入产出技术的都知道,编制投入产出表是一个耗时、耗精力的工作,对于课题组编制完成的每一个投入产出表,他都认真检查,仔细核对,有一点数据上的差异,就要坚持重做。他这种认真的精神深深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每完成一项目工作,都要自己先认真核对后,再让老师修改。

陈锡康虽然身为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术造诣很深,但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没有一点架子。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询问有关情况,他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曾有一位研究生冒昧地请他帮忙买几套往年的英语试卷,还随信寄了5元钱,他很快给这位研究生寄了试卷和相关资料,同时又把那5元钱寄了回去,这件事虽小,却使这位学生刻骨铭心。他不仅悉心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而且还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时时在经济上给予研究生补贴。陈锡康视事业为生命,不追求名利、不居功,作为多项课题的负责人,他总是非常突出课题组成员的作用,特别是青年骨干的作用,实事求是地分配课题经费,自己从不多得。他的这种精神给同他合作过的单位和个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陈锡康悉心培养研究生,积极提携青年科研人员,但从不突出自己。研究生们反映,经他手修改、审阅的文章,不管他下多大功夫,花多少时间,也从不让挂自己的名字,即使别人给他的名字签上,他也不客气地删去。他常对研究生及助手说,只要不是我亲自写的文章或亲自做的成果,你们都不要签我的名字。

回顾这几十年的科学研究生涯,陈锡康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体现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员对祖国的热爱。他治学严谨,做事光明磊落,待人宽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堪称学者中的楷模。

简历



1936年1月16日 生于浙江省镇海县。

1953—1957年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1957—1959年 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运筹室工作。

1965—1967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经济数学方法专业研究生。

1980—1998年 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1984—1984年 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 (7个月)。

1998年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论著



1 陈锡康. 运筹学论文集·逾期使用产品及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规划模型.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2 陈锡康.关于产销区划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地理学报,1966,32 (1): 82—94

3 陈锡康.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特点结构及若干编制方法问题. 中国经济问题,1980 (1): 34—44

4 陈锡康. 完全综合能耗分析,系统科学与数学.1981,1 (1): 69—76

5 陈锡康. 生产力布局的若干经济数学模型. 地理学报,1981,36 (1):1—18

6 陈锡康. 投入产出方法.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7 Chen Xikang,Xue Xinwei.A Non-Linear Input-Output Model in PhysicalUni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Input-Output Techniques.nited Nations.1984:01—209

8 钟契夫,陈锡康,等. 入产出分析. 北京: 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 (第1版),1993年 (修改版)

9 陈锡康,等.代科学管理方法基础.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9

10 Chen Xikang.Input-Occupancy-Output Analys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in Dynamics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Structural Change,Edited by Manas.Chatterji and R.E.Kuenne,Macmillan Press,London,1990:267—278

11 K.R.Polenske,Chen Xikang(editors) .Chinese Economic Planning and Input Output 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Hong Kong,1991

12 陈锡康.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2,7 (4):330—333

13 陈锡康. 我国1973年投入产出表在经济工作中的若干应用.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3,13 (1): 20—27

14 陈锡康,等.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分析.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3

15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著 (陈锡康主编) .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 中国台北: 台湾中华欧亚学会,1996

16 陈锡康,郭菊娥.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预测及其保证程度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6,11 (3): 197—202

17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著 (陈锡康主编) . 农业与发展——中国21世纪粮食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中国台北: 台湾中华欧亚学会,1998

18 Chen Xikang. Input - Occupancy - Outpu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Literature. 1998,13,(2):105—117

19 Chen Xikang.Feeding One Billion——A Study on China’s Grain Problem in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Chinese Economic Studies,1997,29,(1):22—41

20 Chen Xikang. Water Resource Input-Occupancy-Output Tabl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Literature,2000,15 (3) : 247—264

21 Xikang Chen.Xiaoming Pan,Cuihong Yang. On the study of China’s grain prediction.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in Operations Research,2001 ,8(4) : 429—437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陈锡鑫人物简介

·陈锡鑫陈锡鑫,园艺学家,园艺教育家,中国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园艺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西北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和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主要创办人,

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上将陈锡联老实忠厚

在“文革”时期,有一次军委开会批评张爱萍,张爱萍这个人我以前介绍过,有名的耿直性格,对安在他头上的罪名死活也不认。这时,旁边的陈锡联用腿碰了碰他,小声说:“你就承认算了。”>张爱萍瞪了他一眼,也不管别

历史人物 陈锡联的奇事指的是什么事情?他的孩子却不尽人意

陈锡联其人奇事想必咱们早就有所耳闻,他个人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都可以说是一流的,这一点再新中国授军衔的时分就可见一斑了。就在这57位开国大将中,陈锡联也是其间的一位。一个人有这么高的成就必定跟他先进的思

历史人物 邓小平为什么说陈锡联没有野心,他的根据是什么

1976年4月中旬,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建议叶剑英参加一些中央的工作。于是,叶剑英又开始在公众面前露面了。重新进入权力中心的叶剑英,便成了许多老帅们扳倒“文革派”的期望。>>取代叶剑英掌握军权的陈锡联

历史人物 邓小平为什么说陈锡联没有野心,他的根据是什么

1976年4月中旬,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建议叶剑英参加一些中央的工作。于是,叶剑英又开始在公众面前露面了。重新进入权力中心的叶剑英,便成了许多老帅们扳倒“文革派”的期望。>>取代叶剑英掌握军权的陈锡联

历史人物 詹才芳 陈锡联_詹才芳吃素_詹才芳为何只授中将

中文名:詹才芳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北省黄安县高桥区黑石咀村出生日期:1907年9月12日逝世日期:1992年12月2日职业:军人毕业院校:抗日军政大学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参加了黄麻起义  参加了鄂

历史人物 抗战第一枪

陈锡联,军事家。汉族。(1915年1月-1999年6月10日),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红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

知名人物 康宝忠生平故事简介,康宝忠历史评价,康宝忠怎么死的?

康宝忠,字蝶庵,又字心孚,生于1884年(清光绪十年),祖籍陕西汉中府城固县人。因其父康寿桐曾在四川彭县、绵阳、什邡等地任知县多年,故宝忠兄弟皆生长于四川。康宝忠幼受父亲钟爱,康父为其聘请多位名师,让

历史人物 公孙康的公孙康的生平简介 公孙康的事迹

本名:公孙康所处时代:汉末三国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辽东襄平www.cha138.com主要成就:斩杀二袁;击破东夷,称雄辽东官职:左将军、辽东太守爵位:襄平侯追赠:大司马  公孙康(生卒年不详),辽

历史人物 康广仁的康广仁的生平介绍_康广仁死前_康广仁康有为

中文名:康有溥别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康广仁、康幼博、康大广国籍:中国民族:汉族职业:办报人、浙江小吏、甲差、文闱差主要成就:“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戊戌变法康有溥–“戊戌六君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