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明朝国子监的生活不简单

Posted 国子监

篇首语: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明朝国子监的生活不简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明朝国子监的生活不简单

国子监古称「太学」,明代的国子监有两所,最先设立的是南京国子监,由于朱元璋将故乡凤阳立为中都,因此凤阳一度设有国子监,直至洪武二十六年撤除。永乐元年起,北京方设立国子监,南、北两监从此成为定制。在国子监就读,享有丰厚的待遇,不仅可以领取朝廷供给的米粮,皇帝会在新年时赏赐布帛、衣裳,于正旦、元宵等各节日,还赏有节钱。

经由岁贡选拔进入国子监的生员称为「贡监生」(贡生),还要再进行复试,依学力高下分入六堂(相当于六层阶级)读书,如果考试不中,不仅自身要受罚,原乡的儒学教官也要被罚俸。洪武十八年,礼部上奏要将考试不中的贡监生罚为吏,朱元璋没有同意,宽容地答覆道:「人的资质有高下之分,所以学习的成效也有快慢之别,还是令他们回去国子监继续读书,考试仍不中再处罚吧。」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询问国子监生们是否修习骑射?监生答覆不熟练,朱元璋责难道:「古代的学者,文足以治国、武足以戡乱,所以能出将入相,安定社稷。如今天下承平,你们虽然致力研习文学,怎么能忘记武功?」翌年,命工部制作弓箭器材,下诏国子监与地方儒学每个月初一与十五都要修习箭术。但这项政令在国子监未被严格遵行,过了一段时间,连练习射箭的场所都废弃了,初一、十五日便成了国子监生的假日。

国子监生的作息是严谨而规律的,每个月除初一与十五日休假,其余的时间要背书与听讲,每日须在讲诵簿上书写当日诵习的内容,并要习写一幅字,每幅字的规格是十六字十六行,字体要端正,但不局限风格,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名家书法皆可。每三日要背书一次,每次须读《大诰》一百字、本经一百字、四书一百字,不仅要熟记,还须通晓义理。每个月要作文六篇,包括本经两篇、四书两篇,其他奏章、判语、策论等公用文书选择两篇。监生在校时,应尊敬师长、维护环境清洁、保持衣着整齐,课堂上不可喧哗、不可擅离学校,连厨房的餐饮好坏都不许恣意评论。此外,还得轮流担任值日生,掌管人员出入状况。

国子监设祭酒(主持祭典礼仪,职位类似校长)、司业(辅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各一名,另有一个名为「绳愆厅」的训导机构,其办事的官员称为「监丞」,负责管理师生秩序,凡是不清洁环境、不遵守学规的,就会被登记在「集愆册」上头,如果再犯就会被竹棍责打。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向监生们说道:

恁学生每(们)听着:先前那宋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沿路上着有司官祭他。近年着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宋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着他呵,好生坏事。如今着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着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着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武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

朱元璋的话虽然是凤阳方言,但要传达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全体师生遵守学规,若有不听从的,全家都要被连累。这般恫吓的话一点也不假,早在洪武二十七年,有位名为赵麟的监生诽谤师长,朱元璋就命人在国子监前面立了一根长竿,把赵麟的头砍下来挂在竿上。这根长竿树立了一百二十五年有余,直至正德十四年,自封「威武大将军」的武宗朱厚照南巡,在微服出巡时看见这根长竿,觉得很奇怪,问了左右的人才知道此为太祖枭令有罪监生之用,武宗便调皮地说道:「谁敢犯朕的法令呢?」便命人拆除。

相关参考

花钱买文凭,明朝想上国子监怎么收费

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在商代时叫「”太学”,周代时叫「”国学”,诸侯办的则叫「”泮宫”,到了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一直到了隋代时才改称「”国子监”且延续到清末。在国子监学习的,明代

明朝 王锡爵生平简介?王锡爵历史评价?

王锡爵一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今属江苏)人。生于嘉靖十三年(1534),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嘉靖四十一年(1562),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编修。累迁官国子监祭酒。万历五年(1577),以詹

他是明朝铁骨也是明朝忠臣37岁惨死震慑朱棣

1402年6月南京城金川门缓缓打开,燕王朱棣率“靖难”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城中,与此同时皇宫中冒起滚滚浓烟,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大明鼎石铁铉,河南人,洪武年间,铁铉在国子监读书,因熟通经史,成绩卓著,

他是明朝铁骨也是明朝忠臣37岁惨死震慑朱棣

1402年6月南京城金川门缓缓打开,燕王朱棣率“靖难”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城中,与此同时皇宫中冒起滚滚浓烟,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大明鼎石铁铉,河南人,洪武年间,铁铉在国子监读书,因熟通经史,成绩卓著,

明朝 方从哲生平简介?方从哲历史评价?

方从哲一方从哲,字中涵。其祖先是德清(今属浙江)人,因隶籍锦衣卫,遂移居京师。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授庶吉士,屡迁国子监祭酒。方从哲为官时曾长期请假家居,时人颇称其恬静淡雅。大学士叶向高曾请

井陉这个村并不出名,但出过三位国子监监生,还有座 ”贞节牌坊”

刘西河村位于绵河南岸,原来隶属山北乡,现属井陉天长镇。石太铁路支线「”凤张铁路”与307国道匀在村北。村中,刘氏为大姓氏,其先祖于明嘉靖年间,从东窑岭迁到此地,后逐渐形成村落。俗称「”中西河村”(因在

为何说抗清名将孙承宗是拯救明朝的最后稻草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学习,次

为何说抗清名将孙承宗是拯救明朝的最后稻草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学习,次

抗清名臣孙承宗遭灭门明朝丢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秀才,年仅16岁。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学习,次年中举。后随大同巡抚房守士随行赴任,得以一窥边疆形势。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孙承宗“杖剑游塞下,从飞狐(河北涞源

明朝第三功臣,也是朱元璋最不想杀的人,却犯一个致命的错误

在明朝的开国将领中,徐达排在第一位,常遇春排在第二位,而李忠文就是排在第三位,这个李文忠十二岁的时候就投靠朱元璋,一直都是忠心耿耿,后来明朝建立的时候,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