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东英人物简介

Posted 有色金属

篇首语:从某种意义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东英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东英人物简介

·李东英



李东英,稀有金属冶金专家,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以研究主流程为主,系统地开发我国稀有金属的技术路线,并组织攻克了我国当时尚属空白的30多种稀有金属的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出用于“两弹一星”等国防建设和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材料;提出攀枝花钛资源开发和应用推广的技术方案与技术政策;倡导将稀土元素用于农业的科学研究;主持制订将技术、经济、政策融于一体的《中国技术政策》材料工业部分和全国科技长远规划有色金属部分的前期研究。为我国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东英,1920年12月14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一个书香门第。严格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酷爱学习,崇尚科学,严于律己,坦诚待人。1939年9月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物理系,中间因战乱和患病休学5年,于1948年6月毕业于该校理学院化学系,为理学士。

1949年3月,李东英受聘到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简称东北有色局)工作。起初在抚顺铝厂整理伪满时期该厂的技术资料为恢复生产做准备。后因东北各有色金属选矿厂在恢复生产过程中急需选矿捕收剂黄药,于当年7月,被调往沈阳选矿药剂厂任厂长兼化验室主任。在东北解放初期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紧紧依靠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夜以继日地试制和生产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液体黄药,满足了当时各矿生产的急需。接着又研制成功并生产出便于运输和储存的固体黄药的工艺和设备,其基本生产工艺一直沿用至今。该成果于1950年获东北工业部二等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由于他出色的工作,1950年4月在沈阳选矿药剂厂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东北有色局派他组建该局选矿科及所属研究室,担任科长及选矿药剂厂厂长。

1951年2月,李东英被选派到东北工业部干部培训班学习俄文,为去前苏联进修做准备。同年9月至1953年11月,他先后在前苏联红乌拉尔和中乌拉尔的炼铜厂进行选矿实习,在乌拉尔和列宁格勒的选矿设计研究院进行有色金属选矿研修。此间他认真学习和研究了当时的选矿工艺、技术和设备,收集和积累了选矿方面的技术资料,为回国后的选矿研究打下了基础。

1953年11月李东英回国,任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综合试验所(后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研究院,今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简称有研总院)副所长,主管科研工作。他潜心研究在苏实习和进修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组织该所的有色金属选矿、选矿药剂、冶金以及分析测试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为当时的大型矿山提供了选矿生产的工艺流程,为地质、矿山单位提供了测试数据,为冶炼厂提供了铜、锌精矿沸腾焙烧和湿法炼锌等新工艺新流程。

因国家生产建设的需要,1956年6月至1958年6月,李东英再次去前苏联进修稀有金属冶金。他先后在莫斯科的有色金属研究院和稀有金属研究院、列宁格勒铝镁研究院和设计院进修稀有金属冶金,并在巴刀利斯克稀有金属实验工厂、乌克兰扎波洛日镁钛工厂实习。学习和研究其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

1958年6月,李东英回国后,任有研总院副总工程师,协助院长领导全院职工积极开展稀有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的研制。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研制出22种稀有金属,为攻克全部64种有色金属做出了贡献,为使国防尖端技术和“两弹一星”所需的稀有金属材料立足于国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为实现稀有金属生产工业化,李东英坚决贯彻自力更生的方针,重视科学研究,走科研、设计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组织有研总院稀有金属冶金和加工的研究和设计力量,研制出一批大型专用设备,不仅为军工提供了批量产品,也为稀有金属工厂的生产建设提供设计依据,培养了人才。

从1965年起,李东英积极参加三线建设,主持了洛阳单晶硅厂的技术引进工作,参与筹建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所)、遵义有色金属冶炼厂(今遵义钛业有限责任公司)、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等。是我国半导体和钛科研与开发应用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东英遭受迫害,直到1971年8月才恢复工作。1972年7月,他任有研总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9月,任院党委副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兼任院总工程师。此间,他积极组织稀有金属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坚持在保证军工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发稀有金属民用产品,努力做到军民结合,以民养军。他大力提倡并组织实施氯化法制取钛白的研究,推广钛材在化工、轻工等方面的应用。1972年率先倡导并组织推广稀土在农业上的应用,国家计委于1975年成立了全国稀土应用推广领导小组,李东英负责小组办公室工作。

1979年以后,李东英先后任原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科技办公室负责人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简称有色总公司)常务董事、科技部主任,是我国包头、攀枝花、金川三大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带头人。在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国家科委组织的三大资源综合利用联合攻关的组织领导和钨、锡、铝等有色金属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在金川资源综合利用上,他坚持“大力协同、联合攻关、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和“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经济效益显著。

1982年,李东英向方毅建议,成立全国钛应用推广领导小组,被任命为副组长,1983年,经国家科委批准设立了钛应用推广中心,他被任命为理事长,组织制定了促进钛应用推广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国钛材产量于1985年突破了千吨大关。1984年,又经国家科委批准设立了稀土农用技术开发中心,他被任命为理事长,1988年6月,成立国务院稀土应用领导小组,李东英为成员之一,随后又被推荐为该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他积极组织并参与推动稀土元素在农业、林业、牧业等方面的应用,使我国稀土农用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他领导和组织全国有色金属的技术力量,建立38个有色金属科技协作组,领导、组织并亲自参与了制定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政策、中国技术政策材料工业部分、全国科技长远规划有色金属部分的前期研究,组织编纂大型科技丛书首版《有色金属进展》40余卷。

1986年以后,李东英先后被江西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聘为经济技术顾问、内蒙古自治区稀土领导小组及包头市稀土高技术开发区高级顾问。他是中国稀土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第一届秘书长。是中国金属学会第一、第二、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常务理事。1990年从一线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他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1994年受聘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选为院士后,75岁高龄的李东英仍奔波于祖国的南北东西,为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1999年4月受聘为中国工程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委员会委员,1999年11月受聘为内蒙古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稀土专家。



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只能生产8种有色金属,经过3年的恢复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以下类同),到1957年,我国也仅能生产22种有色金属,还有40多种稀有金属不能生产,是个空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冶金部党组提出要在“二五”期间占领有色金属全部领域。作为当时有研总院技术部门领导者和学科带头人的李东英,抱着中国人有能力、有信心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走自己发展道路的决心,提出了以研究稀有金属主流程为主,从工艺技术、专用设备、分析检验、控制技术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地开发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技术路线。并针对当时国防军工急需锂、铍、锆、铪、钛、钒、钽、铌及其合金,稀土及其化合物等,制定了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科研发展规划。

李东英亲自组织领导建立了稀土、半导体材料、稀有金属加工和真空冶金、高纯元素分析等研究领域和相应的研究课题组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专用设备的设计、制造等研究室;相继研制出了一批属国内首创的真空冶金设备,如真空热还原炉、真空电弧炉、电子轰击炉、区域精制炉、单晶硅炉、多品种还原炉、细硅芯棒炉等。到1962年底,全部解决了过去不能生产的几十种稀有金属的工业生产方法,并开始在我国内地筹建稀有金属冶炼厂、稀有金属合金加工厂和半导体等新材料生产基地,为国防建设和尖端技术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积极倡导材料研究一定要走在军工需要前面的指导思想



李东英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积极倡导要发展国防和尖端技术,就要有新材料,发展新材料,并保证国防军工用材的需要,要走在军工需要的前面,主动提前进行研究开发的指导思想。他带领科研人员从调查研究入手,全力投入新材料的预研工作。在他的主持下,有研总院开发出半导体纯的多晶硅、锗、砷、镓及半导体材料单晶硅、锗和砷化镓,原子能材料锆、铪和锆-2合金材,镁锂合金、钛合金、高纯锂等新材料,为“两弹一星”、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国家“○九”工程等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88年,国防科工委授予李东英“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



攀枝花、包头、金川三大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制定的参与者和组织实施者之一



李东英协助方毅组织并亲自参与了攀枝花、包头、金川三大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的研究制定和我国钨、锡、铝业科技开发政策研究。他不仅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开拓者,也是协助领导作出决策的智囊人物。他为方毅出主意,提方案,提建议。他根据自己多年科研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国内外科研发展的趋势,在开展钛的利用推广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技术方案和技术政策,在组织实施中做出努力,取得了成功。

李东英针对我国攀枝花钛精矿的特点,提出了钛精矿—高钛渣—氯化—海绵钛;钛精矿—人造金红石—氯化—钛白;钛精矿—硫酸法—钛白三条工艺路线。1978年,他主持和组织领导有关研究单位利用攀枝花的钛精矿,经过钛渣竖炉氯化,生产出海绵钛70多吨,并熔炼加工成钛制品的试验验证工作。以后又组织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攻关,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并及时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与此同时,李东英还非常重视钛的应用推广,在他的建议下,组建了全国钛应用推广领导小组,并由他出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一方面通过现代新闻媒体大力传播钛的生产和应用知识;另方面制定出促进应用推广的十大政策和措施,大力促进钛在化工、轻工、电力、制药、纺织、冶金等领域的应用,使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氯碱行业过去依赖进口的钛阳极离子膜电解槽,“七五”期间通过科技攻关和钛的应用推广,国内已可以生产,并制造出142台套,形成高纯烧碱生产能力29万吨,每年节汇8000万美元,氯碱行业也因使用钛阳极电解槽,每年节电4亿度,价值4000多万元;每年节省石墨板1万多吨,价值6000多万元,使每吨烧碱成本降低10元。1993年钛材产量比20世纪80年代初翻了5番,年增效益亿元以上。他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他积极主张并组织推动提高包头稀土选矿技术水平,将精矿品位从原来的20%~30%提高到60%的国际水平;他积极推动金川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硫回收率,减少污染,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在参与组织攀枝花、包头、金川三大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李东英还系统地对有色金属产业中有资源优势的钨、锡、铝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进行研究探讨。这些工作的开展,对充分利用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发展我国钛、稀土、镍、钴、铂族金属,钨、锡、铝等有色金属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稀土农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学科带头人



以白云鄂博矿为原料的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在建设之初只考虑了钢铁生产,利用其矿中的铁,而对其含有大量的稀土资源,没有考虑其回收利用的方案和措施。随着包钢的投产,如何利用该矿采出的大量稀土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新课题。当时主管国家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对此非常重视,亲自主持包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会议,组建包头冶金研究所,确定“以铁为主,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方针。这一重要决策,迅速扭转了以往单一利用铁的状况,开创了综合利用稀有元素的新局面。

稀土元素的应用,当时主要是在钢铁、石油化工和玻璃陶瓷等领域,而对其他领域的应用尚未开展。李东英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经验,主张我国稀土资源的大量开发,必须立足于开拓量大面广的应用领域。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1972年,他首先倡导开展稀土农用的科学研究,在该院燕郊干校的麦田和棉田里,进行了施用和不施用微量稀土元素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微量稀土元素的作物获得了显著增产,并取得了优质和抗逆的效果。经过对作物果实的高纯分析,证明稀土元素没有进入其果实,取得了配套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由于稀土农用涉及学科领域的多样性和艰巨性,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在当时担任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75年成立了全国稀土应用推广领导小组,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了稀土农用中心,1988年又成立了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组织在国内开展稀土农用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并在全国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90年代初,在种植业上的应用已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平均年推广面积约5000万亩,增产粮棉达100万吨,年增加经济效益6亿元以上,并已向林业、牧业、养殖业发展扩大,累计获经济效益近百亿元,使我国在此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从1988年起,李东英连续担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首席专家(组长)。



组织并参与国家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全国科技长远规划的前期研究



部门的技术政策是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中国技术政策材料工业部分,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有机化工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及新材料等行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是一项集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的综合性工作,要求知识面广,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的人参与制定。李东英长期从事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对国内外科持发展现状和动向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再加上他知识面广、肯于钻研,敢于创新,在他的组织领导和亲自参与下,根据我国材料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总结和研究了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分别提出了材料工业11个方面50条技术政策,有色金属工业10个方面50条技术政策。两个技术政策分别规定了材料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技术路线、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中国技术政策(材料工业)由国务院以文件下发执行,此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政策由原有色总公司以文件下发本系统执行,该成果被原有色总公司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他还组织和参与了全国科技长远规划有色金属部分的前期研究工作,该成果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治学严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制定政策时,亲自提出纲要和总体构思,亲自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同时还博采众长,在初稿出来后又一字一句审阅修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李东英在担任原有色总公司科技部主任期间,组织和领导组建个38个科技协作组,形成了全国性的有色金属科技协作网,对一些重大科技决策和科技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科技协作网,还根据多年来生产建设、科技攻关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将其编纂成大型科技丛书《有色金属进展》首版本,共计40余卷,几百万字,李东英还亲自撰写文章。该丛书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项成果获原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东英学风正派,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虽已过80寿诞,但思维敏捷,条理分明,逻辑严密,精力充沛,他仍不停地学习和工作,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是学到老,干到老的老黄牛。



简历



1920年12月14日 出生于北京市。

1939~1948年 在北京辅仁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学习,理学士。

1949~1951年 任沈阳选矿药剂厂厂长、东北工业部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选矿科科长。

1952~1953年 在前苏联红乌拉尔和中乌拉尔的炼铜厂实习选矿;在乌拉尔选矿研究设计院、列宁格勒选矿研究设计院进修选矿。

1954~1956年 任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综合试验所副所长。

1956~1958年 在前苏联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金属研究院进修稀有金属冶金;在莫斯科巴刀利斯克稀有、稀土、半导体实验工厂实习。

1958~1979年 任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

1979~1983年 任冶金工业部科技办公室负责人。

1983~1984年 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科技部主任。

1989年 离休。

1995年5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 要 论 著



1 Li Dong Y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oi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Meterial Industry of China 载于“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China ScienceAnd Technology Policy Symposiun.1983”

2 Li Dong Ying. Full Utilization of Chinese Rare Earth Resources and FurtherPromo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Rare EarthCommunity of China and Japan。希土类(日),1984(5)

3 李东英,等.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政策·有色金属进展(上篇).北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84

4 李东英,等.中国技术政策——材料工业 国家科委蓝皮书第7号.北京: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85

5 李东英.浅谈我国的钛工业.钒钛,1992(6)

6 李东英,等.攀西地区资源、能源综合开发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报告,北京:中国工程院,1997

7 李东英.充分利用我国稀土资源优势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所作咨询报告,北京:1997

8 李东英,等. 中国稀土的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前沿,1997

9 李东英.充分利用我国攀西地区钛资源的优势发展我国钛工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有色金属学会,1997

10 李东英.我国钛资源的利用,金属学报,1999(35):9~11

11 李东英.有色金属科技进步与展望·我国的钛工业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相关参考

明朝 李东阳生平简介?李东阳历史评价?

李东阳李东阳,字滨之,号西涯,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李东阳祖籍是湖南茶陵人,因为他的父亲李淳在京城金吾卫当军士,所以全家居住在北京,称为戍籍,按明朝制度,戍籍之户是要世代当兵的。李东阳从小

知名人物 李东辉人物简介

·李东辉李东辉,谷子专家。毕生从事谷子育种与栽培研究,提出“夏谷沟播”和“一优三改”谷子高产栽培技术,先后选育出沙农1号、张农3-9号等春谷和冀谷5号、11号等夏谷品种多个,在生产上推广;为发展中国谷

中共人物传 李东光人物传,李东光生平事迹,李东光评价

李东光,朝鲜族人,曾任磐石中心县委书记、南满临时特委书记、南满省委组织部长(实际负责人)。领导群众展开抗日斗争,并与杨靖宇将军共同领导了抗日联军第一军的战斗。一九三七年六月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一)李东

宸汐缘景休是好是坏

相信不少网友都被李东学在《宸汐缘》中的形象给震撼到了,李东学饰演的景休是山灵族的国师,他一生只为翎月效命,感觉景休对翎月有种不一般的感情。景休心思缜密,谁都没办法看透他,而他也是剧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

毛主席为人民鸣不平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资料图)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2期口述人李东民:1947年12月出生,河北唐县人,父亲是一名老革命。文革时,李东民是北京第25中的高中生,发起并组织了“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首都

姓黎的历史人物

1.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李耳春秋李悝魏李广汉代李白唐李靖唐李膺汉代李贺唐李泌唐李邕唐李清照南宋李之孝北宋李开先明李中南唐李尤东汉李日华明李公佐唐李文蔚元李玉明末李东阳明李先芳明李华唐李行道元李充东晋李汝珍

历史人物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主要演员表

  领衔主演:孙俪饰甄嬛>  陈建斌饰皇帝>  蔡少芬(中国香港)饰皇后>  联合主演:刘雪华(中国台湾)饰太后>  李天柱(中国台湾)饰苏培盛>  李东学饰允礼(十七爷/果郡王)>  蒋欣饰华妃> 

历史人物 程英简介 程英评价 程英武功-

  中文名:程英  其他名称:程姑娘,表姐  登场作品:神雕侠侣  性别:女  职业:侠女  师父:黄药师www.cha138.com  表妹:陆无双  武器:玉箫  武功:弹指神通,玉箫剑法  主要

历史人物 沐英主要事迹 沐英人物生平 沐英轶事典故简介

  本名:沐英  别称:朱英  字号:字文英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  出生时间:1344年  去世时间:1392年www.cha138.com  主

历史人物 马赛英简介 马赛英怎么死的 马赛英与杨五郎的故事 马赛英抗辽的故事

  中文名:马赛英  别称:杨五娘  国籍:中国-北宋  民族:汉族  性别:女  父:原北汉降将石岭关长眉令公马信www.cha138.com  职业:杨门女将  特长:善使九股练索  主要成就: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