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杨瑞祥人物简介
Posted 安培
篇首语: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杨瑞祥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杨瑞祥人物简介
·杨瑞祥
杨瑞祥,铝工业工程设计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我国铝冶炼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铝冶炼技术的开发和设计工作,完成国内首次精铝炼制、7.2万安培上插自焙槽试验、13.5万安培中间下料预焙槽的设计和试验、改进型16万安培预焙槽的研究与设计、20万~28万安培大型预焙槽的开发。主持审定五十多家电解铝厂的设计,为发展我国铝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瑞祥,回族,1927年11月15日生于辽宁省北镇县城关镇。1948年考入当时的东北大学理科先修班,由于当时正值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年之中,他先后在北京、吉林等地学习。1949年夏天,东北大学改为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他又到沈阳继续学习。1952年,因为前苏联援建156项工程急需技术人才,国家决定他们提前一年毕业,杨瑞祥被分配到抚顺铝厂工作,从此,他与铝冶炼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抚顺铝厂,杨瑞祥曾任技工学校教员、教导主任、电解值班长、电解大组组长、研究组长等职,1956年晋升为工程师。在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曾任电解专业组长、兰州铝厂现场工作组组长、室主任工程师、青海铝厂项目总设计师、院副总工程师等职。1982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88年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0年建设部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我国铝冶炼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抚顺铝厂是我国最早的铝厂,它的前身是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简称日轻)抚顺制铝所,1937年6月开始建设,1938年10月投产,采用2.4万安培自焙阳极铝电解槽(简称自焙槽)80台,设计规模4000吨/年。1939年又建20台,规模达到5000吨/年。1941年又扩建100台,使系列产能达到1万吨/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前苏联军队奉命在3个月内拆走绝大部分设备,工厂成为一片废墟。1950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莫斯科访问期间,由李富春与苏方谈判确定援建的156项工程中,抚顺铝厂列入两项——铝和镁的冶炼。铝冶炼于1952年4月开始施工,采用4.5万安培自焙槽,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
杨瑞祥1952年夏分配到抚顺铝厂后,先在人事科负责技术培训工作,接着到新成立的技工学校任教导主任。当时,工厂招收了大量工人和技术人员,急需进行技术培训。他边学边教,尽心教业。几百名由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我国第一家铝厂启动和生产的主力。其后,在我国铝工业大发展中,这些早期毕业的技术工人,都成为铝业建设和生产的骨干,不少人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完成第一阶段培训工作之后,他参加了铝厂的开工和生产操作,任值班长、大组长等职,与前苏联专家一起,顺利地启动了电解槽,并转入正常生产。生产初期,电耗居高不下,他所领导的大组,大胆修改从前苏联铝厂移植过来的操作规程,首创了降低阳极效应系数的操作制度,从而,较大幅度地降低电耗,成为全车间单位电耗最低的大组,后被评为先进,他本人也被选为先进生产者。
投产不久,全车间曾出现阳极断层事故,产生大量病槽,生产陷入混乱。这时,杨瑞祥担任了研究阳极断层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组组长,经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统计归纳,找出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全面解决了阳极断层问题。
为了提高铝产量,在有条件的铝厂常常采用强化电解电流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却第一次在国内采用,确实有一定的风险。1956年,前苏联专家把抚顺铝厂的电解电流从设计值4.5万安培提高到5.5万运行,杨瑞祥作为大组长积极参加并总结操作规律,取得较好的效果。接着,他又倡导并实现了从5.5万安培提高到6万安培,在原来基础上提高铝产量6%。
抚顺铝厂是我国第一个炼制精铝的厂家,以重熔铝锭为原料,采用三层液电解法可生产出纯度为99.93%~99.996%的金属铝。1957年初,杨瑞祥参加了以张大有为首的精铝试验组,在一台2000安培小型电解槽上试验成功,随之决定继续扩大试验。在无前苏联专家参与的情况下,铝厂技术人员自己设计的12台5800安培三层液精铝电解槽于1958年3月投产。杨瑞祥参加了设计、施工、投产全过程,他负责这些槽子的生产运行,不断改进加料制度和操作技术,生产出纯度为99.99%的精铝。
1958年8月,杨瑞祥调入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任电解专业组长,主持兰州铝厂、山东铝厂的设计,任兰州铝厂项目的现场工作组组长。这是国内第一批年产铝2.5万吨、全部自行设计、采用国产装备的铝厂,在设计、施工、投产时遇到了许多新问题。由于他有抚顺铝厂建设和生产的实践经验,因此都能够及时处理,加快了建设速度,节省了投资。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外铝电解技术发展很快,其中包括大容量电解槽、新的阳极结构、机械设备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等,相比之下,我国铝工业技术水平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杨瑞祥积极倡导和参加赶超国际水平的研究。他主持了7.2万安培上插槽及拔棒机组的设计,在抚顺铝厂试验获得成功,后来应用于青铜峡铝厂的设计中。接着,在抚顺铝厂又开始了由他主持设计的10万安培上插槽和7.2万安培小型预焙阳极铝电解槽(简称预焙槽)的试验,由于当时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试验停止。
1972年,杨瑞祥参加了13.5万安培预焙槽试验的立项工作。根据1973年“冶金重点科技项目计划”和有关文件精神,在抚顺铝厂开始进行试验。1975年4月10日,由他和同事们开发设计的我国第一台13.5万安培边部加料预焙槽通电,并获得成功。同年10月又建设了同类型的2号、3号槽。施工中,解决了大断面母线,双端进电的配置和磁场问题,掌握和使用了铝—钢爆炸焊接和大断面母线电渣焊技术,在试验中获得了边部加料预焙槽的工艺参数。
边部加料的预焙槽还不能解决电解槽烟气外溢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为此,杨瑞祥和裴尚奎、韩复业、齐有贵等又开始了可密闭的13.5万安培中间下料预焙槽的试验研究,杨瑞祥主持了该项设计。1980年2月1日,第一台中间下料13.5万安培预焙槽在抚顺铝厂启动。该槽采用低电流密度,用耐火纤维板加强炉底保温,用风动溜槽下料,槽烟罩采用小型分解式铝板。他经常深入现场了解运行情况,及时改进工艺操作,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于1981年初又投运了改进后的3台试验槽。经过几年的努力,试验取得满意的效果,1983年通过了冶金部组织的鉴定。该成果立即应用于包头铝厂二期扩建工程。我国从此有了自己设计的年产铝4.5万吨的大型预焙槽电解系列。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引进了(日轻)16万安培中间下料预焙槽电解系列全套技术和装备。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负责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工作。杨瑞祥受命带领各专业人员前往现场,一干就是4个月。在分析日轻技术时,发现其提供的物理场计算模型与实测值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忽略了重要的铁磁屏蔽影响,同时发现缺少力场和流动场模型。此外,在电解槽结构、母线配置以及计算机控制等方面,与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时,他已被委任为当时我国最大规模的电解铝厂(青海铝厂)的总设计师。他从工程实际出发,详细审查消化引进资料,夜以继日地工作,以便落实该项目的技术与装备国产化问题。在他的组织和参与下,院里成立了电解槽物理场研究小组,并与北京大学、东北工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发了力场和流动场数学模型,优化了青海铝厂16万安培电解槽的设计。实践证明,改进后的16万安培电解槽比引进的技术好。此后,他一直关心物理场的研究工作,不断建议更新所需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充实研究人员,使电解槽的优化设计又快又好。在他的指导下,一大批年轻人成长起来,一个又一个新槽型在设计中被采用。河南新安铝厂采用这套技术设计的SY160型电解槽,电流效率达94%,居国内领先水平。
他先后几次出国考察,把美国、瑞士、澳大利亚、德国的新技术、新装备及时介绍给国内同行。他努力搜集国外铝工业的技术信息,以促进我国铝冶炼技术的发展。当获悉法国彼斯涅铝业公司开展对电解过程中氧化铝浓度进行控制的研究时,建议院里马上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在他的指导下,于1990年完成了控制模型的试验,1991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接着又指导了智能多模式控制的研究,其成果已在新安等几家铝厂中成功应用,获得了显著效益。
杨瑞祥在我国铝冶炼技术发展的每一个台阶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开拓精神影响带动了一大批人。他的试验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铝冶炼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铝冶炼行业的第一位设计大师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正是我国铝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从只有一个抚顺铝厂发展到兰州、山东、连城、包头、青铜峡等几十家铝厂,这些铝厂当时都采用了自焙槽。这一时期,场瑞祥先后任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电解专业组长、室主任工程师。他主持了兰州、山东两大铝厂的设计之后,又主持并参与了其他铝厂的设计工作。他跑遍了大西北的崇山峻岭和荒漠大川,参加了很多铝厂的选址踏勘工作。有些新建铝厂在投产阶段,缺乏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经验,他都及时赶赴现场处理问题,培训人员。
1982年初,包头铝厂二期扩建,工厂原计划采用6万安培自焙槽,规模为年产铝2.5万吨。杨瑞祥根据抚顺铝厂13.5万安培中间下料预焙槽的试验运行效果,提出新的方案,经向冶金部和自治区领导汇报获得原则同意后,确定了采用13.5万安培中间下料预焙槽、规模为年产铝4.5万吨的方案。在抚顺铝厂试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该工程全部由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设计,大量采用国产设备,建成后效果很好。冶金部和自治区有关领导一致称赞这个项目技术先进、投资少、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1990年被评为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青海省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具有发展铝工业的优越条件。杨瑞祥根据国家的部署,先后主持编制了利用龙羊峡水电资源在该省建设大型电解铝厂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上级批准后,他作为青海铝厂项目的总设计师,带领在关专业人员进行厂址踏勘比选工作。铝厂规模为年产铝20万吨,还建有配套的年产12万吨阳极的炭素厂以及其他附属设施。这是我国最大的铝冶炼厂,占地较大,还要考虑交通运输、洪水和泥石流灾害以及供电、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在青海,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厂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他已五十有六,先后奔波踏勘了十几处预选地点,最后选中了现在的厂址。
青海铝厂的设计是在消化引进日轻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杨瑞祥带领各专业的设计人员,首先对该技术进行资料搜集与分析和现场实测,确定项目中需要改进的技术及办法,同时与国内设备生产厂家研究国产化或局部引进关键部件的方案并一件一件地落实。他直接领导物理场研究工作,使之在施工图设计中采用了其研究的初步成果。
青海铝厂一期工程(10万吨/年)于1987年5月底正式破土动工,1988年12月9日出铝,建设周期仅为18个月,创国内之最。引进日轻年产铝8万吨的16万安培预焙槽铝厂成套技术和设备,耗外汇1.2亿美元,青海一期工程年产铝10万吨,外汇仅为0.2亿美元。1996年该项目获国家优秀设计银奖。
从1979年开始,杨瑞祥任院副总工程师。他先后主持或接受聘请参加审定的铝厂建设项目30多个。许多铝冶炼技术的各类大型鉴定会以及大型科研项目的论证会,都聘请他为专家。如今,年逾古稀的杨瑞祥,仍然在为我国铝工业的发展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为了表彰他在我国铝工业发展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建设部于1990年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成为我国铝冶炼行业第一位受人尊敬的设计大师。
孜孜不倦 献身铝业
杨瑞祥能熟练阅读日、英、俄专业书刊和技术资料,能够进行英语会话。一方面与他的经历有关,同时也是他勤奋好学的结果。他的青少年时代大部分是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时期度过的,当时,在伪满学校里上学的学生都被迫用日语讲话,中国人在学校里讲汉语还得偷偷摸摸地小声说,受尽了亡国奴之苦。想不到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带队消化引进日轻技术时,日语却派上了用场。
杨瑞祥在高中和大学一年级学的是英语,以后又学了3年俄语。毕业后分配到抚顺铝厂,在技工学校培训技术工人。当时我国还没有电解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边学边教,学习时仅有俄文资料,为此,他苦学俄语。由于常和前苏联专家打交道,他的俄语水平提高很快。在西方对我国进行封锁的年代,俄文书刊和技术资料对我国铝工业的技术发展与设计工作具有特殊意义。他借鉴前苏联的经验,主持设计了兰州、连城、山东等不少自焙槽铝厂。
改革开放以来,杨瑞祥多次访问世界著名铝业公司。通过参加技术和设备引进谈判、学术交流及查阅有关的技术信息和文献资料,密切注视世界铝冶炼技术的发展,从而为我国铝冶炼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1982年10月,杨瑞祥在北京出差期间,不慎滑倒,经检查确诊为胯骨骨折。医生用不锈钢带为他的胯骨进行了加固。住院期间,他仍然关心青海和包头铝厂项目的引进设备谈判,关心工程设计进度。在设计中遇到了一些技术和协调关系问题,院里经常派人去北京的医院与他研究。他在医院里只住了36天,没等痊愈就出院了。为了不影响设计进度,他拄着双拐坚持上班,院里的同事们见了无不感动。天气不好时,他的伤经常疼痛。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工作并经常出差,他的精神鼓舞了一大批人。1992年底,杨瑞祥办理了退休手续。院里根据工作需要希望他继续工作。他为了铝工业的发展和院的事业兴旺发达,欣然同意。院里为了照顾他,让他半天工作,而他却始终上全班。如今他已73岁高龄,仍然经常出差在外,甚至还要到地处偏远地区的铝厂。进入市场经济后,他出差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为了我国铝工业的发展,他仍像年轻时那样地工作,不知疲倦、不顾伤残、不考虑个人得失。他是一位孜孜不倦、献身铝业的老专家。
简 历
1927年11月15日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县。
1948~1952年 在东北工学院冶金系学习。
1952~1958年 在抚顺铝厂工作。
1958~1992年 在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工作,任电解专业组长、室主任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等职。
1988年 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0年 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1992年12月 退休。
1993年~ 被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返聘。
主 要 论 著
1 杨瑞祥.侧插槽阳极断层的研究 有色金属,1956(7)
2 杨瑞祥.电解槽阴极母线配置方式的改进,有色金属,1957(7)
3 杨瑞祥.小铝厂的建设与生产,1958
4 杨瑞祥.电解槽电流密度的选择 有色金属,1959(8)
5 杨瑞祥.铝工业发展方向的探讨,1963
6 杨瑞祥.论水电联合开发铝工业.轻金属,1983(6)
7 杨瑞祥.我国铝电解工业技术进步的回顾与展望 轻金属,1989(7)
8 杨瑞祥.大型预焙槽磁流体设计. 轻金属,1998(6)
9 杨瑞祥.国际铝冶炼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我国大型预焙槽技术的进展,2000
相关参考
近代人物中文名:孟泰别名:原名孟瑞祥,曾用名孟宪钢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省丰润县山寨出生日期:1898年8月17日逝世日期:1967年9月30日职业:鞍钢工会副主席信仰:马列、毛泽东思想、共
历史人物 杨延德杨五郎简介 杨五郎为什么出家 杨五郎怎么死的 杨五郎妻子是谁-
本名:杨延德 别称:杨春,杨五郎 字号:延德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 职业:宣威将军、殿前司马www.cha138.com 父亲:金刀老令公杨
历史人物 杨铁心简介 杨铁心怎么死的 杨铁心和包惜弱 杨铁心和杨康-
中文名:杨铁心 别名:铁哥(包惜弱)、杨兄弟(丘处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职业:武术家 先祖:杨再兴,杨继周 义兄:郭啸天www.cha138.com 妻子:包惜弱 儿子:杨
中共人物传 杨秀峰个人人物简介,对杨秀峰的历史评价,杨秀峰是怎么死的?
杨秀峰个人人物简介,对杨秀峰的历史评价,杨秀峰是怎么死的?◎编撰者话杨秀峰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法学家。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晋冀豫根据地担任要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
中文名:杨开泰 登场作品:《萧十一郎》 性别:男 名号:“六君子”之一www.cha138.com 身份:某票号的少东家 门派:少林派内家高手 杨开泰是古龙小说《萧十一郎》中的一个真君
历史人物 杨排风简介 杨门女将杨排风怎么死的 杨排风丈夫是谁 历史上真的有杨排风吗
本名:杨排风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 主要成就:大破辽军www.cha138.com 性别:女 杨排风,文学及影视作品人物,真实性待考。杨家将女将之一,原是(天波)府里的烧火丫头,
杨峻德原名克宽、占魁,又名杨实、杨适、杨敏之,一九○○年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县吉阳镇一个手工业家庭,历任中共建瓯支部宣传委员、福州市委书记、闽北特委书记、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五
杨明轩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位卓越的革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不仅为中国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杨明轩,
本名:杨一清别称:杨文襄字号: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广东化州主要作品:《杨文襄公集》《关中奏议》《石淙诗稿》主要成就:计除刘瑾,出将入相官职:内阁首辅、左柱国、华盖
中文名:杨政道 别名:杨愍 国籍:隋朝 出生日期:618年 职业:隋王www.lishixinzhi.com 杨政道(《北史》作名杨愍、《新唐书》作名杨正道),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齐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