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冯新德人物简介

Posted 化学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冯新德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冯新德人物简介

·冯新德



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于1949年在国内率先开设高分子化学——聚合反应课。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烯类自由基聚合与接枝共聚、非共轭烯的环化聚合、烯类光敏引发聚合、开环聚合、嵌段共聚合等; 70年代开始研究功能高分子,特别是高分子生物材料和生物老化中化学机理等,对发展我国高分子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冯新德19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1933年他考入东吴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清华园准备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时,“七七”事变爆发,北方各大学南迁,他几经辗转,终于到达昆明。1938—1939年执教于云南大学,1940年转到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化工科任教,1941年12月到遵义浙江大学化工系,先做该系系主任李寿恒教授的研究生,后当讲师教有机化学。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生,1946年入美国印地安纳州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在著名高分子化学家C. C. 普赖斯(Price)指导下,完成了“氯代乙烯基萘的合成、聚合与共聚合”博士论文,1948年8月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获美国通用轮胎橡胶公司奖学金。

学成后,他接受清华大学聘请于1948年9月回到上海,新婚不久即偕同夫人叶学洁乘船北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年回到清华园。从芦沟桥的炮声中离开清华园到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经历了十一个春秋,他回到母校,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兼辅仁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春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3年春经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安排他去上海调查塑料工业。三周后写出 《上海塑料工业调查》报告。1954年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委派黄耀曾研究员来京筹建化学研究所,冯新德也被聘为筹备委员会委员,195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他被聘兼任研究员。1955年起他还受任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委员会委员,在王葆仁主任委员的主持下,参加了有关高分子化学的各项规划工作。1977年他兼任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即院士。1983年以来受聘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顾问。1984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与生物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到日本讲学。1988年以来受聘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并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冯新德现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报》和《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即英文版《中国高分子科学》)的主编,该刊的前身是1957年创刊的 《高分子通讯》,他一直任该刊中英文副主编直至1986年。他还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分子化学方面的重大、重点项目,计有 “七五”期间的 “烯类双烯类聚合反应研究——机理、动力学及产物结构调节”和 “八五”期间的 “烯类聚合反应与产物精细化的研究”、“生物材料研究”。他共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并著有《高分子合成化学》一书,上册于198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下册尚未出版。冯新德为发展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高分子化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级奖励6项。

创建我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



1949年,冯新德于清华大学首次讲授高分子化学——聚合反应课,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到北京大学开设高分子化学课,指导研究生论文,并筹建高分子化学实验。1953年招收高分子化学研究生,1955年培养了首批高分子专业毕业生。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5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从那时起他任教研室主任直至1986年。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他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40多名。他认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固然都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出人才。

在教学上冯新德非常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讲课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博得学生的好评。这和他有广博的知识与认真备课是分不开的。他常把教师喻为园丁,如果浇花用一担水,则缸里要挑足十担以上的水,要勤挑水,要认真备课。

为了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他一贯重视毕业论文的训练,这一环节从未中断过。1979年秋他陪来校参观的诺贝尔奖获得者P. J. 弗洛莱(Flory)教授参观时,介绍到本科生在做毕业论文,引起弗洛莱的极大兴趣,提出到实验室看同学们的论文实验,因为在美国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做毕业论文。

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博采国内外的先进方法与经验,结合国情实施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很好地处理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系,如基础理论与科学前沿,上课与自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以及“管”与“放”等等。他亲自主持高分子进展讲座,为研究生讲授“80年代高分子进展与展望”,“高分子进展——活性聚合”等,并邀请外国专家做学术报告,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有关学科的进展,了解学科的前沿,掌握最新信息。由此培养了一批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具有良好学风的高级人才。有两位博士生先后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为了表彰他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功绩,中国化学会于1989年授予他育才奖。

为了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冯新德还到兄弟院校、研究部门讲学,做学术报告,或兼任教授、顾问等职。他在全国高等学校高分子化学教学讨论会(广州,1982年)、全国高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研究班(北京,1984年)和全国高等学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术讨论会(广州,1986年)先后做了80年代高分子的特点和发展、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报告。1990年先后到成都、武汉、青岛讲学,介绍聚合反应的最新进展与高分子生物材料的发展。冯新德很重视高分子科学的普及,他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编委,兼高分子化学副主编,参与拟定条目框架。他除亲自撰稿外,还组织撰稿人及审定聚合反应有关条目。

积极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对外学术交流,他建议出版《高分子通讯英文版》,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1983年开始出版。1986年他担任《中国高分子科学》英文版主编,该刊除刊登国内作者的论文外,他还邀请外国专家撰稿。刊登了不少外国学者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该刊在日本被誉为中国高分子研究前沿,美国的高分子目录(Polymer Content)期刊也转载该刊的论文题目。

为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冯新德和日本前化学会会长、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井本稔先生共同发起中日自由基聚合讨论会。自1980年首次在日本举行后,每隔两年分别在两国依次举行了五届讨论会,在1991年举办了第六届讨论会。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种国际会议,如1981年和1984年的二届中日高分子科学和材料讨论会,中德高分子双边讨论会(1986年),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高分子委员会合作举办了“IUPAC国际烯烃与乙烯类聚合及功能化——反应、机理与工业应用讨论会”(杭州,1991年),这些会议对提高我国高分子研究的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多次出国参加IUPAC高分子会议,如1982年在美国亚姆赫士(Amherst)、1985年在荷兰海牙、1989年在韩国汉城等地举办的会议。1984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一届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高分子会议上,他的《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的进展》报告受到瞩目,获得大会颁发的演讲奖。为了发展功能高分子,从1981年开始他和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一起在国内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如“功能高分子论文报告会”(昆明,1981年),“特殊性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桂林,1984年),“精细高分子化学学术论文报告会”(广州,1986年),“国际高分子生物材料学术报告会” (昆明,1988年),“国际生物材料与精细高分子讨论会”(桂林,1991年)。通过这些学术会议,锻炼了我国的高分子科技队伍,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者。大会的学术报告有助于与会者全面了解当今国内外高分子特别是功能高分子(精细高分子)、高分子生物材料的研究水平及其发展动向,并有益于提高我国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也向外国学者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情况和水平,不少外宾称赞我们年轻人的研究水平是上乘的。

科研要务实又要创新



冯新德根据高分子科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的特点,要求把高分子合成与结构性能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石化工业的发展,他主张理科人才进入石油化工部门的研究单位,这样有利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而后有所创新。在科研中倡导务实又要创新。例如70年代在校办化工厂期间,他认为除了组织有关产品如齿科自凝树脂、厌氧胶的生产优化配方外,还应开发能快速引发的体系,研究其引发机理,厌氧胶的稳定剂的作用等,使科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他主张科研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他长期以来主要研究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在下列各方面的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在烯类自由基聚合方面,内容涉及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和反应机理,在过氧化物与胺引发体系中,证实来自过氧化物和胺组分反应产生的两种自由基都能引发单体聚合,首次提出有机过氧化氢物与胺体系的引发机理,并由实验得到证实,烯类接枝聚合和反应机理;其难点是弄清接枝地点与接枝机理,应用模型化合物的反应,弄清了聚醚氨酯、聚醚聚酯的接枝地点和提出接枝机理; 非共轭双烯类自由基及负离子聚合,两者都能得环化聚合物;吸电子烯类单体的电荷转移光引发聚合的研究甚少,通过含胺及其他给电子体的光敏引发聚合的研究,首次将芳胺由叔胺扩展至伯、仲胺,在光敏引发聚合方面证实可以通过CTC激发或定域激发两个途径; 在离子聚合方面,有四氢呋喃为主的开环聚合与共聚合和反应机理,以及有关嵌段共聚合等,首次发现二酰氯(癸二酰或已二酰氯)/高氯酸银体系引发四氢呋喃聚合是一活性聚合,将活性链中心由正离子转变负离子烯类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氢呋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嵌段共聚物。

70年代以来开展功能高分子研究,特别是涉及光敏高分子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包括抗凝血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药物和高分子生物材料中的药物缓释体系等方面。研究出这些材料的合成方法; 通过分子设计可以合成不同结构的嵌段共聚物,来调节其降解和释放药物的速度,能达到药物的常效恒速释放。最近二三年来又开展了生物老化中化学机理的研究等。

在上述的各个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卫生部计生委基金等项目。其中“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正离子开环聚合 ‘活性’ 链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烯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甲类) 二等奖。

简历



1915年10月12日 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

1933—1934年 在东吴大学学习。

1934—1937年 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8—1939年 任昆明云南大学化学系教员。

1940—1941年 任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教员。

1942—1945年 浙江大学化工系研究生,半年后改教有机化学。

1945年 考取公费赴美留学生。

1946—1948年 美国印地安纳州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8—1952年 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兼辅仁大学化学系教授。

1952年—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主任至1986年。

195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77年又兼任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研究员。

1957—1986年 任《高分子通讯》(后改名为 《高分子学报》) 副主编。

1978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0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1983年— 受聘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顾问。

1986年— 任 《高分子学报》与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主编。

主要论著



1 Charles C. Price and Sing-Tuh Voong(冯新德).The Preparation of Several Chlorinated 1—Vinylnapthalenes. J. Org. Chem.,1949,14:111—117.

2 C. C. Prices,B. D. Halpern,S. T. Voong (冯新德).Copolyme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Vinylnaphthalenes and Vinylphenanthrenes. J.Polym. Sci.,1953,11 (6): 575—582.

3 冯新德,蒋德彰. α—氟甲基乙烯类单体的合成及其聚合. 化学学报,1958,24 (2): 155—161.

4 冯新德,焦书科. 聚丙烯酰胺的水解. 化学学报,1958,24 (3): 228—239.

5 冯新德. 共聚合反应. 高分子通讯,1959,3 (5): 232—250.

6 冯新德,张鸿志,曹维孝等. 环化聚合的研究—4-取代1,6-二烯类单体的聚合. 高分子通讯,1963,5 (1): 19—26.

7 冯新德,丘坤元,毛善庆等. 聚丙烯腈的研究—丙烯腈在水溶液中的有机氧化还原引发聚合. 高分子通讯,1965,7 (2): 96—104.

8 冯新德,洪啸吟.负离子环化聚合的研究.科学通报,1966,17(4):163—165.

9 冯新德,丘坤元.高铈盐氧化还原体系反应机构的研究.科学通报,1966,17 (9): 407—409.

10 张鸿志,董修智,冯新德.四氢呋喃开环聚合的研究.高分子通讯,1978,(2): 119—123.

11 曹维孝,冯新德. 丙烯酸酯在胺存在下的吸氧、氧化及聚合.科学通报,1980,25 (7): 310—314.

12 冯新德. 高分子合成化学. 上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1.

13 危岩,曹维孝,冯新德. 芳叔胺引发丙烯酸甲酯光聚合动力学和机理研究. 科学通报,1982,27 (20): 1238—1240.

14 孙燕慧,丘坤元,冯新德. 聚醚氨酯的氧化及其接枝共聚合的研究. 高分子通讯,1983 (2): 81—87.

15 宋存先,陈慧英,冯新德. 己内酯与D,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作为生物降解性恒定释放药物的高分子载体的评价. 高分子通讯,1983 (3): 177—183.

16 李橦,曹维孝,冯新德. 芳叔胺引发聚丙烯腈光聚合的引发机理. 高分子通讯,1983 (4): 260—265.

17 曾宪森,张鸿志,冯新德. 四氢呋喃正离子聚合转为烯类单体负离子嵌段共聚合的研究. 高分子通讯,1983 (5): 375—380.

18 孙燕慧,丘坤元,冯新德. 有机过氧化氢物与胺体系引发聚合反应机理的研究. 中国科学,1983,B (12): 1061—1070.

19 X. D. Feng,C. X. Song and H. Y. Chen.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Biodegradable Block Copolymers of ε-Caprolactone and DL-lactide. J.Polym. Sci.,Lett. Ed.,1983,21: 593—600.

20 Z. W. Gu,F. M. Li and X. D. Feng. Studies on the Hydrolysis of Biocompatible Acrylic Polymers Having Aspirin-Moieties. Biomater.,Med. Devices,Artif. Organs. (U. S. A),1983,11 (2/3): 211—219.

21 X. D. Feng,Y. H. Sun,K. Y. Qiu. Selective Grafting of Hydrogels onto Multiphase Block Copolymers. Makromol. Chem.,1985,186(8): 1533—1541.

22 X. D. Feng,Y. H. Sun,K. Y. Qiu. Reactive Site and Mechanism of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nto Poly (ether-urethane) with Ceric Ion as Initiator. Macromolecules,1985,18 (11): 2105—2109.

23 X. D. Feng. Some Advances in Synthetic Biomedical Polymers. Polym. Journal,1985,17 (1): 189—200.

24 杨钢,曹维孝,冯新德. 芳叔胺与卤代烷光化学反应研究——肾上腺素的氧化. 科学通报,1986,31 (4): 268—271.

25 李橦,曹维孝,冯新德. 苯胺引发聚丙烯腈光聚合机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 (10): 953—957.

26 郭新秋,丘坤元,冯新德. 过硫酸盐和脂肪胺引发体系的研究. 中国科学,1986,B (11): 1121—1128.

27 冯新德,张鸿志,林其棱编. 饱和聚酯与缩聚反应.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8 X. D. Feng. Role of Aminium Radical in the Initiation of Vinyl Polymerization. Chinese J. Polym. Sci.,1986,(2): 109—118.

29 C. X. Song,H. F. Sun,X. D. Feng. Microspheres of Biodegradable Block Copolymer for Long-acting Controlled Delivery of Contraceptives. Polym Journal,1987,19 (5): 485—491.

30 Q. F. Zhou,H. M. Li,X. D. Feng. Studies of Liquid Crystalline Polyacrylates with Laterally Substituted Mesogens. Macromolecules,1987,20: 233—234.

31 X. D. Feng,X. Q. Guo,K. Y. Qiu. Studies on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Persulfate/Aliphatic Secondary Amine System in Vinyl Polymerization. Polym. Bulletin,1987,18: 19—26.

32 X. D. Feng,X. Q. Guo,K. Y. Qiu. Studies of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the Vinyl Polymerization with the System Persulfate/N,N,N’,N’ 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 Makromol. Chem.,1988,189: 77—83.

33 T. Li,W. X. Cao,X. D. Feng. Photoinduced Charge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of Vinyl Monomers. J. Macromol. Sci.,Rev. Chem. and Phys.,1989,C29 (2—3): 153—199.

34 冯新德. 高分子化学进展—活性聚合. 高分子通报,1990 (2): 76—85.

35 冯新德. 展望90年代高分子——化学、材料与工业. 大自然探索,1990 (3): 14—22.

36 Y. C. Li,X. D. Feng. Biodegradable Polymeric Metrix for Long-acting and Zero-order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 Makromol. Chem.,Macromol. Symp.,1990,33: 253—264.

37 X. Q. Guo,K. Y. Qiu,X. D. Feng. Studies on Kinetics and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Acrylamide Polymerization Using Persulfate/Aliphatic Diamine System as Initiator. Makromol. Chem.,1990,191: 577—587.

38 Y. H. Sun,X. N. Chen,X. D. Fe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nd Block Copolymerization Initiated with Ceric Salt/aldehyde Redox System. Makromol. Chem.,1990,191: 2093—2101.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新德里磋商

1982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一次“南南会谈”。这次会议是在80年代以来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恶化、南北对话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召开的。会上就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与合作、增进能源、科技合作以及建立南方银行等

印度 印度·1982年2月22-24日英·甘地发起“新德里磋商”

1982年2月22-24日英·甘地发起“新德里磋商”1982年2月22-24日,在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的发起下,44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新德里举行会议,讨论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协调发展中

历史百科 新德里笼罩愁云惨雾——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遭枪杀

新德里笼罩愁云惨雾——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遭枪杀英迪拉·甘地遇害前视察奥里萨邦1984年10月31日早晨,印度首都新德里天气晴朗,微风拂面。这一天,英迪拉·甘地总理取消了平常的约会,也不接见各界人士,

世界历史 1983年8月1日南亚7国新德里外长会议

1983年8月1日南亚7国新德里外长会议南亚包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泊尔、马尔代夫、不丹和斯里兰卡7国。1983年8月1日,7国外长云集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会议讨论南亚区域合作问题。8月2日,

国民党史 吴俊才

吴俊才湖南沅江人,1921年12月25日生。政治大学毕业,印度新德里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南朝鲜成均馆大学名誉法学博士。曾任《中央日报》驻重庆、新德里、伦敦特派员,《中央日

世界历史 班达瓦斯简介

潘达瓦是哈斯蒂纳普尔国王潘杜和他的两个妻子昆蒂和马德里的五个强大而熟练的儿子。Hastinapur等同于现代印度哈里亚纳邦,位于新德里以南。Pandavas-Yudhistira、Bhima、Arju

历史人物 寄宿处防治专家王贯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王贯生卒:1915-1986原名:王道宣字:一之出生地:福建武平县平川镇东门坝王贯人物早年考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后投笔从戎,报考飞行员。到印度新德里盟军基地接受训练,不幸腿部受伤

历史人物 寄宿处防治专家王贯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王贯生卒:1915-1986原名:王道宣字:一之出生地:福建武平县平川镇东门坝王贯人物早年考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后投笔从戎,报考飞行员。到印度新德里盟军基地接受训练,不幸腿部受伤

超级细菌很恐怖吗

其实这种超级病毒名称叫做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简称NDM-1的病毒,这种新型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具有抗药性,死亡率很高。英国卫生部宣布英国已经开始讨论研制新抗生素的办法,但科学家提出:可能10年内

历史百科 郑观应与《盛世危言》

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7岁到上海学做生意,进新德洋行,后在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当过买办。1878年捐资得候补道员,结识李鸿章。1880年,受李鸿章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