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寄宿处防治专家王贯简介
Posted 物
篇首语:饱带饥粮,晴带雨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寄宿处防治专家王贯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寄宿处防治专家王贯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王贯
生卒:1915-1986
原名:王道宣
字:一之
出生地:福建武平县平川镇东门坝
王贯人物
早年考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后投笔从戎,报考飞行员。到印度新德里盟军基地接受训练,不幸腿部受伤而回国。回国后因中山大学迁离广州无法回校读书,只好转学四川宜宾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抗战胜利后,王贯随同济大学迁回上海,任上海被服总厂附属医院住院总医师,并继续读寄生虫研究生。
1952年,王贯研究生毕业,被派到江苏医学院任寄生虫学讲师。1955年,王贯被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政协会议列为特邀代表参加会议。1956年冬,王贯又将定海的无蚊实验区经验用于最大的渔港——浙江沈家门镇,在那里进行灭蚊工作。1957年,王贯荣获中央爱委会颁发的奖状。1958年,国务院和中央卫生部又给王贯颁发了奖状和金质奖章。
(历史lishixinzhi.com)王贯生平事迹
王贯,民国4年(1915年)出生。在梅州乐育中学念高中时,是学生会康乐股长,经常组织演出,宣传抗日救国。不久,考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四年级时,目睹半壁河山被日寇侵占,毅然投笔从戎,报考飞行员。到印度新德里盟军基地接受训练,不幸腿部受伤而回国。回国后因中山大学迁离广州无法回校读书,只好转学四川宜宾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抗战胜利后,王贯随同济大学迁回上海,任上海被服总厂附属医院住院总医师,并继续读寄生虫研究生。
1952年,王贯研究生毕业,被派到江苏医学院任寄生虫学讲师。不久,受命筹建浙江省疟疾防治站。王贯提出那里的疟疾最严重,疟疾防治站建在那里。经过实地调查,他发现青田县船岸区高湖乡疟疾严重流行,人们面黄肌瘦,又缺医少药。这里山路崎岖,渡水无桥,当时尚有残余土匪出没。王贯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疟疾防治站建在这个贫困山区。建站后,他带领20多位青年医务人员,不分昼夜为人民治病,并在实践中分析研究,总结经验。经过3年努力,终于摸索出“综合管理传染病原并辅以灭蚊防治的综合措施”,控制和扑灭了青田高湖乡高疟区的疟疾,这一成果引起中央卫生部的重视。全国防疟骨干训练班全体学员到青田实习,热河、浙江等省、地、县的防疟培训班也搬到青田办。青田的灭蚊抗疟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有力地促进各地的防治疟疾工作。
1955年,王贯将防治站搬到舟山群岛定海县,进行无蚊实验区的研究,定海的海岛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合蚊子繁殖,蚊子很多。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蚊传染病也很流行。王贯带领全站人员解剖了几千只蚊子,掌握海岛上蚊种及其生态习性,并亲自查看地形划出45平方公里为实验区。经过反复研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经济的、切实可行的简易灭蚊方法。第二年七月,浙江省研究、防疫部门到实验区检查测试表明,对照区的蚊子密度为实验区的10.29~31.59倍,其中牛栏里的蚊子比实验区高出66倍。实验区夏天睡觉可不挂蚊帐,居民蚊传疾病发病率下降94.3%。王贯大胆的设想得到实现。这一年,王贯被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政协会议列为特邀代表参加会议。
1956年冬,王贯又将定海的无蚊实验区经验用于最大的渔港——浙江沈家门镇,在那里进行灭蚊工作。沈家门渔讯季节人口10多万,是海上交通要道,又是渔业加工区,蚊子密度很大。经过大面积灭蚊,又经以后每年的努力,至今近30年仍保持基本无蚊子。1957年,王贯荣获中央爱委会颁发的奖状。1958年,国务院和中央卫生部又给王贯颁发了奖状和金质奖章。
王贯有高度责任感,以严谨认真态度对待科学,从不人云亦云。每次临床诊病都首先查清病人的病情、体质,参考各种资料,定出方案,亲自执行,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1958年湖南常德县介绍中药贯众汤治钩虫,有效率达83%,而且可以化虫为水。王贯不轻信,他在小范围内亲自进行试用。实验结果表明,贯众汤没有驱钩虫作用,“化虫为水”更是无稽之谈,使用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疗效倒是很好,但有使病人发高烧的副作用。王贯经过反复试验对比,提出了微量递增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的有效方法,这一成果很快在各地推广开来。王贯经常对医务人员说:“一个临床医师开一张处方能治好一个病人;而防治医师是开大处方的,一张处方能治好成千上万人的病,但要开好这张处方不容易。能否开好这张处方取决于你掌握科学知识的程度”。从1953年至1963年,王贯在全国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重要科学论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王贯被当成“走资派”、“臭知识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开始他不理解,大声叫嚷:“王贯无罪!王贯年年月月下乡,何罪之有”!换来的是拳棒交加。祸不单行,在双抢劳动中,王贯折断了手骨。因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矫正,臂部腿部的肌肉都萎缩了。王贯的身体越来越差,于是他违愿地申请退休。1976年11月他的退休申请被批准,他含泪苦笑,离开他心爱的寄生虫防治岗位。
不久,王贯得到平反,在浙江医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任顾问。晚年他常回武平老家,为家乡父老治病,为医务人员授课,受到家乡人民的好评。1986年病逝于浙江,终年71岁。
相关参考
·徐邦栋徐邦栋,铁路路基及滑坡防治专家,滑坡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开拓者。长期从事路基特别设计、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重大复杂滑坡的治理,从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有机结合中系统地揭示了滑坡的发生发展规律,开发
·叶干运叶干运,皮肤性病学与麻风病学专家。50余年来,一直从事性病与麻风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在流行病学、临床诊疗、防治策略、社会医学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他和马海德博士率先提出以县为单位控制麻风综合防治措
·范怀忠范怀忠,植物病理、植物病毒和细菌专家,农业教育家。在植物病毒病和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研究上有较深的造诣。对我国华南地区粮食及经济作物病毒病防治与鉴定和作物细菌性病害防治工作有??重要贡献。他对推动
什么是脂肪肝,怎么防治?解答专家 季光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教授脂肪肝并不是指肝脏变成了脂肪,而是指肝脏里的脂肪含量升高,超过了正常比例(健康人的脂肪约占肝脏重量的15%,脂肪肝患者肝脏里的脂肪则占肝脏总
·夏镇夷夏镇夷,精神医学专家,杰出的精神医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他开创以中文书写精神科病史之先例。他还竭力开拓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精神医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事业。他与粟宗华一起倡导的精神病防治三级网,被国外专家赞
·慈龙骏慈龙骏,荒漠化防治工程专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新疆创建了以“窄林带、小网格”为核心,灌草带、防沙林带与护田林网三位一体的防护林体系。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创建的沙地土地利用分类与荒漠化
·韩一凡韩一凡,林木育种学家,杨树育种专家。在国内首先通过杨树杂交育种手段,获得抗天牛的南抗杨系列品种,该品种已在中国江淮天牛泛滥地区大面积推广;在林木利用基因工程防治病虫害的研究与应用上,首次获得欧
·刘湘云刘湘云,儿科专家。在20世纪40~50年代,全国小儿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她精心钻研麻疹等病的防治和抢救方法,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表彰及成果奖,协助我国自制麻疹及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取得成
·屈维德屈维德,机械学教育家和机械振动专家。长期从事机械学的教学与研究,并致力于机械振动和噪声的研究及防治工作。他设计的旋转件用的冲击式消振器,在应用中效果明显。屈维德,1916年11月24日出生于广
·李公达李公达,冶金学家,炼铁专家。我国钢铁脱硫研究先驱;对高炉冶炼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与推广,对推动我国炼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防治高炉“炉瘤”,对固体直接还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攀枝花钒钛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