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高鸿人物简介
Posted 化学
篇首语: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高鸿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高鸿人物简介
·高鸿
高鸿,分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对我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与技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他在电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所创立的示波滴定法,促使了电滴定分析法的形成与应用; 并通过教育工作和参与制订科学发展规划等活动,对化学人材的培养和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鸿1918年6月26日诞生于陕西省泾阳县,父亲高季维曾参加辛亥革命,年仅33岁就被敌人杀害,时高鸿尚不满2岁。当时军阀混战,为了躲兵灾,母亲时而住乡,时而往城,高鸿读小学就换了四次地方。他母亲性情淑慧,并有文化,亲自教他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对高鸿以后为人、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1年,高鸿考入陕西省第三中学。
1933年,他母亲病逝,学校又被国民党政府封闭,高鸿随堂叔高兰亭迁到南京。1935年,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他很喜欢化学,对以后选择化学为自己的专业有一定影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堂叔回到陕西,在西安高中借读。1938年寒假他去泾阳县安吴堡,在胡乔木主持的 “青训班”学习了一个月,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1938年暑假高中毕业,他考取了中央大学航空系,后转入化学系。1943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44年11月赴美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学习分析化学。1947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继续做研究工作。高鸿认为,“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自己的事业应该在中国”,他提前结束尚未到期的工作合同,1948年2月,毅然回到祖国,应中央大学聘请回到母校任教,直至今日。他的一生和中央大学即今南京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大学时在高济宇教授指导下做毕业论文,出国留学时,他本想继续攻读有机化学,但高老师根据国家的需要却把他推荐给伊利诺伊大学分析化学教授G. L. 克拉克(Clark),并劝他改学分析化学,此举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他在伊利诺伊大学期间曾跟随H. A. 莱廷南 (Laitinen)教授学习极谱分析。他在伊利诺伊大学最后一年,适逢戴安邦教授第二次访美,在伊利诺伊大学作访问学者,他俩同在一个实验室工作,以后在国内又共事几十年。他常对人说:“戴老和我是忘年之交,他的许多优秀品质,使我深受教益。”
“锲而不舍,金石为开”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治学经验的总结。从小学到大学的毕业和升学考试中,他多次名列第一,在留学期间也由于成绩优异获得两枚金钥匙。但他认为,自己的天份不高,全靠勤奋努力和拼搏精神,才能取得一点成绩。
用马列主义哲学 指导科研实践
“学理科的人最好学一点辩证法,做到大事不糊涂”,这是高鸿给大学生题词时常用的一句话。他自己在初中时就开始学习辩证法方面的小册子,解放后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哲学,对毛泽东同志的 《矛盾论》和 《实践论》尤感兴趣。他经常用 《矛盾论》的观点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早在50年代,他就思索一个问题——分析化学究竟研究什么特殊矛盾。根据分析化学的学科特点,他提出了分析化学研究的特殊矛盾是对象和方法的矛盾。所谓对象是指分析化学要解决的问题,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向分析化学提出的问题; 所谓方法是指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对象和方法的矛盾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根据这种观点,1960年他写成了 《分析化学研究什么特殊矛盾》一文。由于种种原因,这篇文章一直没有发表,但他却按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处理问题。当时他认为要解决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难题,分析化学一定要利用物质的一切可利用的性质,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成就来解决这些难题。分析化学要利用化学的、物理的甚至生物的方法,因而它必然是一门边缘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不可能仅仅是化学的二级学科。分析化学家必须具备广泛的基础知识,他们不仅应有化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物理的、数学的和电子学的基础知识。根据这种认识,50年代他在担任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的时候,就大力提倡在教师中进行“无线电扫盲”,还选派教师脱产进修电子学和数学。他的倡议和措施对教师的培养和教研室的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60年代以来,分析化学的发展完全证实了他观点的正确,目前分析化学虽然仍是化学的二级学科,但已发展成为 “分析科学”了。
1962年,高鸿参加国家学科规划会议。化学规划组在制订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了任务与学科的矛盾。参加会议的专家中有人知道高鸿曾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所以化学规划组有一天召开会议要高鸿专门介绍那篇文章的内容。会上,他谈了自己的上述观点,他指出,要很好地解决任务与学科的矛盾,既要解决任务又要发展学科,不能只看到任务而忽略学科的发展。
文章虽未发表,但文章的观点却在高鸿撰写的很多文章和讲稿中表述过。1978年,他在上海中国化学会的年会上讲了这个问题,以后陆续在乌鲁木齐、福州、厦门、长春、西宁、武汉、长沙等地都作过关于分析化学发展趋势的报告,对促进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组1990年5月在北京召开“分析化学前沿与教育研讨会”,高鸿在会上作了 《分析化学现状和未来》的主题报告,这个报告和其他二十多个报告已由科学出版社以 《分析化学前沿》一书出版,它为国家制订“八五”学科规划提供了材料。一篇未发表的论文竟在他的脑海里盘旋了二三十年之久,足见他锲而不舍的精神。
编写了国内第一本仪器分析教材—— 《仪器分析》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急需分析化学人才,急需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新成立的大批地质勘探和冶金化验室也急需新的分析方法。为此,他编写了 《仪器分析》一书,这本书在我国分析界有很大的影响,现已出到第三版。
这本书是在解放初期条件比较艰难的情况下写成的。书中写的每一个实验,作者都亲自做过。有一次做一个需要恒温的实验,而当时购置的恒温槽尚未到货,高鸿和他的助手许鸥泳 (现任南京大学教授,曾兼环境科学系主任) 把仪器搬到地下室,带了热水瓶和水槽,买了几十根冰棒,水槽内温度高了就加冰棒,低了就加热水,就这样完成了实验。
《仪器分析》一书不但在大陆发挥了它的作用,而且对台湾同行也有影响。1988年5月南京大学举行盛大集会授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贝克利分校化学教授李远哲博士名誉教授称号,当时由高鸿致贺词。李远哲在致答辞时第一句话就是:“高鸿教授是我的老师”当时语惊四座,全场鸦雀无声,就连坐在台上的高鸿本人也感到诧异。李远哲博士接着说50年代大陆出版的图书在台湾被禁止出售,他却在日本买到一本高鸿的 《仪器分析》。书中利用市电中线和地线间残存的电压作为电导滴定的交流电源,对他很有启发,从而高鸿被李远哲称为老师。《仪器分析》(第三版) 已获1992年国家级优秀图书奖。
在电化学和电分析领域中做出的贡献
高鸿已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科学专著4本,科研方向主要在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领域。他的主要贡献有四个方面。
(1) 完成了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的验证,解决了极谱分析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恒电位的情况下,悬汞电极上的极限扩散电流遵守静止球面电极扩散电流方程:
(2) 高鸿和他的研究生张长庚提出球形汞齐电极的扩散电流公式,并进行了验证。在此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金属在汞内扩散系数的方法,至今这仍是世界上最好的方法之一。这些成果发表于1964年,比美国同行提出的类似公式和方法发表早两年。
过去测定金属在汞内的扩散系数方法不完善,文献上已有的数据出入较大,找到了正确的测定方法后,他们测定了16种金属在汞内的扩散系数,得到了一组可信赖的数据,澄清了文献上数据混乱的情况,并根据这一组可靠的数据得出了金属在汞内扩散的基本公式。该论文发表于1965年,比波兰同行发表相同的结论早10年。
(3) 高鸿和他的同事们对示波极谱、方波极谱、交流极谱的一些重要电极过程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数学处理,推导了一系列极谱电流公式,并在自己组装的各种仪器上,对每一个公式进行了验证,为建立近代极谱分析的理论基础做出了贡献。
高鸿的上述三项研究工作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1982年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他总结上述科研成果写成的 《极谱电流理论》一书,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我国电分析化学研究生提供了专业教材。该书获1988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4) 高鸿开辟了新的电滴定分析领域——示波滴定法
交流示波极谱是J.海洛夫斯基(Heyrovsky)在40年代建立起的电化学分析方法,50年代中期捷克斯洛伐克学者把它用于滴定分析,称为示波极谱滴定。
示波极谱滴定要用滴汞电极为极化电极,用作图法确定终点,和一般的极谱滴定法类似。1964年高鸿改用固体电极代替滴汞电极,用示波图上切口的出现或消失指示终点,废弃了作图法,把示波极谱滴定法变成了一个像指示剂法一样快速的方法。对此,他感到非常高兴,立即著文,预见到这是一个新的滴定分析领域,它既有指示剂滴定法和物理化学滴定法的共同优点,又没有它们的缺点,因而很有发展前途。原来指示剂法是很好的滴定分析方法,它具有终点直观、仪器便宜、操作简单等突出优点,但其致命弱点是需要指示剂。成千上万的、定量进行的快速化学反应由于找不到指示剂,无法用于滴定分析。为了弥补指示剂法的不足,人们发展很多的物理化学滴定法。这些方法的共同优点是不用指示剂,克服了指示剂法的缺点,而它们共同的缺点是终点不直观,要用作图法确定终点。为了弥补手工作图太慢的缺点,人们发展了自动滴定的装置,仪器的价格变得非常昂贵。因此,物理化学滴定法完全失去前述指示剂法的三个突出优点,因而推广起来也困难。以极谱滴定 (又称安培滴定) 为例,它使用滴汞电极,使用封闭系统(为了消除氧的干扰),使用作图法确定终点。这些方法虽发明了,但实际应用仍存在不少困难。就连最简单的电位滴定法如果要在日常应用也要使用自动滴定装置。要方法自动化,进口这样一台仪器要一万多美元。因此,出现了一个鸿沟,一边是指示剂法,一边是仪器滴定法。如果没有指示剂法就必须用烦琐的或者昂贵的仪器方法。从而出现一种怪现象: 虽然痕量分析方法发展非常快,非常先进,但常量分析却很落后,而常量分析仍是面广量大,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1985年版的美国药典,在测定常用药“硫酸新斯的明”时还使用克氏(Kjeldahl)方法,有很多成药竟找不到定量方法,因为文献中缺乏这样一类既有指示剂法的三个突出优点,又不用指示剂的方法,高鸿之所以高兴,就因为他找到了这类方法,他找到了搭在鸿沟上面的一座桥,这就是示波滴定法。
1964年他看到了这个桥的影子,经过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他和他的研究生们、同事们终于建成了这座桥。1990年,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关于示波滴定的书,这本书总结了上百篇示波滴定研究论文的成果。书中提出一系列新的方法,从实验技术到基础理论,从方法研究到实际应用,书中还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如非能斯脱(Nernst)型的电位滴定,用金属离子为指示剂指示中和滴定终点等。这是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他们正在将示波滴定技术用于痕量分析,把示波滴定扩充为示波分析。他们的工作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电分析化学委员会的支持。1989年该委员会在瑞典隆德 (Lund)举行的会议上,对高鸿写的《示波滴定》(Oscillographic Titration)一文进行了讨论。认为这类方法很有用处,应向西方介绍。示波滴定科研项目198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示波滴定在药物分析中也很有用处,国内药物分析界已有很多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1992年由高鸿撰写的《示波药物分析》一书已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教学和科研中辛勤耕耘锲而不舍 五十年如一日
高鸿从1943年大学毕业担任分析化学助教到现在,在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中央大学辛勤工作了近50年,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为祖国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包括30多名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生和大量的进修教师。南京大学工会在他70寿辰时,送给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条幅,恰如其分地表彰了他的功绩。
他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方针,提出教师既要搞好教学又应开展科学研究。在他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曾多次为全室教师安排3年工作规划,使每个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获得锻练的机会。他以身作则,从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中选择课题,又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分析方法和理论,充实教学内容。
高鸿不仅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而且有高超的治学方法,那就是善于抓主要矛盾。他讲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他是教学效果好的老教授之一。他每次做大会报告,阐述问题总是那么精辟、透彻和简练。他常说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不能倾盆大雨,遇到内容多时要舍得割爱,要像唱 “折子戏”一样,唱最关键的戏,对大家有很大启发。高鸿勤奋求学的精神,可以从他在大学时的一份无机化学的实验报告中得到证明。这是一份偶然被发现的残存下来的实验报告,报告写得条理清晰,结果正确,字迹认真工整。半个世纪以前一份普普通通的实验报告,竟成了今天教育学生的宝贵材料。现在它被珍藏在南京大学档案馆,看过这份实验报告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他就是这样勤奋努力、一丝不苟地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五十年如一日。
高鸿学术造诣高,贡献大,国家科学技术领导机关多次聘他兼任学术职务。他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组组员,1962年、1978年两次参加国家科学规划的制订工作,他是国家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化学学科评议组组员兼分析化学组组长,国务院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员。198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当选为化学学部常务委员。他还参加了大百科全书 (化学卷) 的编委工作和化学名词的审查工作。他是《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冶金分析》等杂志的编委或顾问。
高鸿还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电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 (1981—1989年),国际分析化学杂志《分析化学趋势》(TRAC)顾问编辑,1979年他代表我国分析化学界出席檀香山国际化学会议并宣读论文,以后又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979年他和国内其他著名电化学学者共同撰写《中国电分析化学三十年》,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在电分析化学方面的成就。该文译文1983年在《国际分析化学杂志》(Rev. in Anal. Chem)上发表。该杂志为这篇文章在伦敦出了一期特刊,向全世界传播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术信息。
高鸿平易近人,心胸开朗,善于团结同志,待人忠诚宽厚,有长者之风。他长期担任南京大学工会副主席,曾荣获南京市优秀工会工作者奖状。1956年,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担任民盟南京大学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88年,他当选为中央大学校友会会长。目前,高鸿年逾70高龄,仍在为振兴中华,促进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学术交流而奋力拼搏。
简历
1918年6月26日 生于陕西省泾阳县。
1938—1943年 中央大学 (重庆沙坪坝) 学习。
1943—1944年 任中央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5—1947年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学习,1947年获化学博士学位。
1948年— 在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中央大学)任化学系副教授、教授,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198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学部常委;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兼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电分析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西安化学研究所顾问等。
1981—1988年 任国际分析化学杂志 《分析化学趋势》 (Trends in Anal Chem TRAC) 顾问编辑。
1981—1989年 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电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
主要论著
1 高鸿,赵龙森,邹爱民.恒电位伏安法悬汞电极扩散电流方程式的验证.南京大学学报(化学),1962(1):75-81; 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化学化工版) 1964(1):14—20.
2 高鸿,张长庚. 悬汞电极的研究Ⅳ,恒电位伏安法球形汞齐电极扩散电流理论及验证. 南京大学学报,1964,8(3):401—415.
3 高鸿,张长庚. 悬汞电极的研究Ⅲ、静止球面电极恒电位伏安法扩散电流方程式的验证. 化学学报,1964,31(3):229—235.
4 陈洪渊,张祖训,高鸿. 交流极谱研究Ⅰ,催化电流理论. 南京大学学报(化学),1963(1):75—85;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化学化工版),1964(3):185—194.
5 高鸿,彭慈贞,俞秀南等.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Ⅰ,EDTA滴定镓.南京大学学报,1964,8(3):417—423.
6 高鸿,张长庚. 悬汞电极的研究Ⅴ,金属在汞中的扩散. 南京大学学报,1965,9(3):326—331.
7 高鸿,翁筠蓉,尹常庆.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Ⅳ,大量镁存在下用EGTA滴定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1,2(1):37—42.
8 潘胜天,高鸿.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Ⅸ,四苯硼钠滴定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2,3(1):61—66.
9 Hung Kao. Oscillopolarographic Titrations. 中国科学(英文版),1982,25(5):461—466.
10 马新生,张长庚,高鸿.悬汞电极的研究Ⅵ,再论金属在汞中的扩散.南京大学学报,1982(2):231—236.
11 高鸿,方惠群,吴孟玉.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Ⅺ,锌和镉的连续滴定. 分析化学,1982,10(9):513—516.
12 陈淑萍,高鸿.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ⅩⅢ,有机碱及有机酸盐类药物在水溶液中的中和滴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3,4(1):26—29.
13 徐伟建,高鸿. 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ⅩⅩⅤ,亚硝酸钠滴定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6(12):1059—1062.
14 高鸿. 示波极谱滴定. 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
15 高鸿等. 仪器分析. 第三版.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6. 第一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第二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16 高鸿,张祖训. 极谱电流理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6.
17 杨昭亮,高鸿. 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ⅩⅩⅧ,单微铂电极上的示波极谱滴定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3):211—215.
18 杨昭亮,高鸿. 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ⅩⅩⅠⅩ,双微铂电极上的示波极谱络合滴定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4); 305—308.
19 毕树平,马新生,高鸿. 交流示波极谱基础理论研究Ⅰ,底液示波极谱曲线端点电位理论. 应用化学,1987,4(4):6—10.
20 毕树平,马新生,高鸿.交流示波极谱基础理论研究Ⅱ,临界电流密度.应用化学,1987,4(6):54—58.
21 徐伟建,张胜义,高鸿. 不用切口的示波极谱滴定法——新的单极化电极示波极谱滴定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7,8(6):502—504.
22 杨昭亮,高鸿.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ⅩⅩⅩⅠ,双微铂电极示波极谱滴定的原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7(5):435—438.
23 毕树平,高鸿. 示波极谱滴定终点示波图的变化与电流密度、电极面积的关系. 分析化学,1988,16(10):938—941.
24 祁洪,高鸿. 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的研究Ⅰ,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图的性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6):564—567.
25 祁洪,高鸿. 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的研究Ⅱ,单组分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理论公式的推导.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7):665—669.
26 徐伟建,高鸿. 交流示波极谱理论公式的另一种推导方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8):780—785.
27 徐伟建,高鸿. 双铂电极交流示波双电位滴定法原理: Ⅰ.荧光电位线的理论公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10):1002—1005.
28 毕树平,高鸿.电极双电层微分电容的快速估算方法.电分析化学,1988,2(1):17—22.
29 徐伟建,高鸿.两铂电极零电流示波双电位滴定法.化学学报,1989,47:42—48.
30 杨昭亮,高鸿. 高次微分示波极谱滴定法. 科学通报,1989,19:1479—1482.
31 沈雪明,高鸿.非配偶型铂电极上的螯合滴定:EDTA滴定金属离子.分析化学,1989,17(3):245—247.
32 毕树平,高鸿. 示波电导滴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8):860—862.
33 徐伟建,高鸿.示波极谱图的伸缩及位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9):890—893.
34 杨昭亮,高鸿.antilog dE/dt~E曲线上的示波极谱滴定法.分析化学,1989,17(10):870—874.
35 杨昭亮,高鸿. 电流反馈高次微分示波极谱滴定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11(2):131—135.
36 毕树平,高鸿. 底液Micka公式的修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11(5):529—531.
37 高鸿. 示波滴定.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8 沈雪明,陈洪渊,高鸿. 交流示波极谱法中if-E曲线研究Ⅱ. if-E曲线的理论公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12(7):882—885.
39 Hong-Yuan Chen,Ji-Ling Han and Hong Gao. Study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dsorptive Voltammetry in Flowing System for 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Amount of Folic Acid. Anal. Chim. Acta,1991,252:47—52.
40 沈雪明,陈洪渊,高鸿. 交流示波极谱法中if-E曲线研究Ⅶ. 基于if-E曲线的定量分析方法. 化学学报,1992,50(7):668—871.
41 沈雪明,陈洪渊,高鸿. 交流示波极谱法中if-E曲线研究Ⅶ. 电极溶液界面动态双电层微分电容的快速测量. 化学学报,1992,50(7):672—676.
42 Huang-Xian Ju,Hong-Yuan Chen and Hong Gao. Investigation on Microelectrodes ⅩⅥ. The Study of Shielding Effect at Microband-Array Electrode. J. Electroanal. Chem.,1992,341:35—42.
43 Huang-Xian Ju,Hong-Yuan Chen and Hong Gao. Investigation on Microelectrodes Ⅸ. Study of the Edge Effect at a Microdisk Electrode. J.Electroanal. Chem.,1993,361: 251—256.
44 Shu-Ping Bi and Hong Gao. Oscillopolarographic Titration. 207th ACS Meeting,San Diego,USA. March 13—18,1994.
45 Shu-Ping Bi,Si-Dan Du and Hong Gao. Fourier Spectrum of a. c. Cyclic Osillochronpotentiometry Response. J. Electroanal. Chem.,1995,390 (1—2):1—9.
相关参考
1.历史上的今天6月14日都发生过什么事2015年6月14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逝世2013年6月14日我国分析化学家高鸿院士逝世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2008年6月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