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朱显谟人物简介

Posted 土壤

篇首语: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朱显谟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朱显谟人物简介

·朱显谟



朱显谟,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致力于土壤发生和土壤侵蚀的研究,近年又从事黄土和黄土中古土壤的研究。他发展了黄土高原的风成学说,拟定了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在我国土壤的形成理论和土壤侵蚀及其治理方面、在岩体风化作用和生物成土作用相互关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朱显谟,1915年12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三光镇(现属上海市)。幼年家庭经济中落,小学学习期间曾一度辍学。后考入三乐初中。在节假日回家时,常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劳动,深感农民劳动繁重,但因技术古老,收获有限,从而萌发了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以减轻农业体力劳动,增加生产的思想。

1933年夏,朱显谟同时考取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和同济大学附属中学两所著名中学的高中,受到亲友重视,资助他继续学习。1936年中学毕业后,又同时考取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和浙江大学农学系,他选择了中央大学。1937年暑期,在他返家期间,发生了八一三事变,他和其内地的兄长失去联系,经济来源断绝,被迫滞留崇明。幸而得到中央大学教授范存忠的资助,并同他一起由崇明绕道抵达南京,随中央大学内迁重庆。

1940年朱显谟大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地质调查所。7月初先到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报到,并在该所土壤研究室接受培训,7月下旬至9月中旬,他随其指导老师侯光炯赴四川铜梁县调查,这是朱显谟从事土壤工作的开始。10月,他又随侯光炯经贵州、广西、湖南等省抵达江西省泰和县。沿途有赖于侯光炯的热心指导帮助和详细讲解,朱显谟观察了很多土壤,并获得了很多实际知识。其后师从熊毅工作。

他在江西工作期间,前两年得到侯、熊两位的指导,第三年,席承藩由福建来江西参加工作,他们共同对江西的土壤作了普查,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红壤改良试验。朱显谟在赣工作了六七年,除完成土壤调查制图和报告外,还撰写了论文四五篇 (分别在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土壤专报》和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的《土壤季刊》上发表),江西省土壤志??篇,对红壤的发生,分布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在改良江西红壤的方法中,以客土和烧土的效果最为显著。以后经过多年研究工作和分析数据证实了他的论点是正确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朱显谟应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的邀请,去北平工作,6月抵达南京,因铁路中断而留在南京总所工作。9月被派往黄泛区调查,完成中牟幅五万分之一土壤图。1948年春,又被派赴鄂南、赣北一线调查。同年秋,配合农林部粮食增产计划项目赴镇江调查。

1949年春,南京解放后,他留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工作。

1950年,地质调查所改由全国地质指导委员会领导,朱显谟被派赴黑龙江调查。他除提出黑龙江土壤分布规律外,还提出,黑龙江土壤肥沃而单产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耕作粗放,土壤侵蚀比较强烈,建议采取防止措施。

1951—1952年,地质调查所分别成立地质、古生物和土壤三个研究所,并由中国科学院领导,朱显谟转赴西北黄土区工作。1953年参加水利部黄河规划委员会组织的水土保持勘查队,对泾河流域进行了调查。

1954年,朱显谟又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勘探队。在队中,他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带领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野外艰苦条件下,踏勘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各类型区,取得了治理黄土高原的第一手资料。

1959年,为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满怀研究和治理黄土高原的信念,从南京来到地处农村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1979年改名为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在他的指导下,先后建立起土壤地理、土壤侵蚀、土壤肥力等研究室和黄土区土壤标本陈列室,开展了大量土壤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支从事土壤和土壤侵蚀研究工作的科技队伍。恢复研究生制度以后,已培养出土壤发生、土壤地理、土壤侵蚀、土壤资源评价等硕士生和博士生8名,并于199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导师。

朱显谟长期致力于土壤发生和土壤侵蚀的研究,80年代以来又从事黄土和黄土中古土壤的研究。他发展了黄土高原的风成学说,拟定了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在我国土壤的形成理论和土壤侵蚀及其治理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专著5部、论文40多篇。60年代,他两次出席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会议,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1984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朱显谟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兴趣和重视。苏联土壤学家格拉西莫夫、科夫达院士和罗扎诺夫教授在他们的著作中曾大量引用朱显谟关于黄土高原土壤和土壤侵蚀的研究成果。198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邀请他参加在罗马召开的国际高级土壤专家会议,讨论有关如何合理利用土壤来满足世界人口日渐增长后的吃穿问题。朱显谟是国际土壤学会会员,曾出席过第十二届(1982,印度新德里)和第十三届 (1986,联邦德国汉堡) 国际土壤学大会;他接受约稿,组织撰写的《中国黄土区土壤》一文,已在国际土壤学会主办的《Geoderma》刊物上发表。他多次以中国学者的身份率团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为了促进土壤科学的普及和提高,朱显谟十分重视推动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多年来,他一直当选为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和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 担任《水土保持学报》和 《水土保持通报》主编。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委员、地学部地理学组成员,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朱显谟于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陕西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发展了黄土高原的风成学说



关于我国黄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朱显谟提出了三种降尘方式和没有季风就没有黄土高原等论点的有力佐证。

通过对黄土和黄土区土壤特征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黄土高原的风成过程是25兆年以来以高空泥拦水、水截泥而形成的黄土沉积,即西来尘暴和东来湿气相遇交锋共同坠落的结果。为阐释黄土区土壤高度的透水性和巨大的土壤水库作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通过对黄土中古土壤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提出了黄土中古土壤的存在及在黄土堆积期间一些生态环境的交替变化。这不仅对我国古土壤研究起了推动作用,而且用古土壤的研究结果为我国黄土地层划分和黄土风成学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对于降尘中凝聚降落的细粒团和细粒团作为单一个体参与“点棱接触支架式多孔结构”的黄土微结构等研究成果说明由于粘粒不断凝聚降落,以致漂流到关中以东上空的粘粒已明显减少。这就是关中地区黄土层和现代降尘中的粘粒含量高于豫西和华北地区,或后两个地区的黄土层和现代降尘中粉粒含量较高的现象,以及西峰坡地试验场径流小区试验中,径流小时侵蚀泥沙中含粉粒较高而径流大时又含粘粒较高的反常现象的原因和依据。因为土壤中含有凝聚降落的细粒团,而细粒团要比分散的粉粒大得多、重得多。他从70年代以来一直强调黄土区的土壤侵蚀是以冲刷和推移为主,悬移或流失极少,必须把土壤抗侵蚀性分别为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两方面来研究。同时,他的研究也为黄河泥沙运行沉积规律的特殊性,即黄河中游干支流的沉积泥沙并存,至下游才为泥沙分流,尤其“粗沙”始见在河床沉积提供了理论依据。

拟定了黄土区土壤侵??分类系统及其整治措施



朱显谟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拟定了我国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并根据黄土高原沟蚀严重的特点,将土壤抗侵蚀性分为土壤抗蚀性和土壤抗冲性两部分,为研究本区土壤侵蚀奠定了基础。这个分类系统的主要原则是: 按侵蚀营力的不同,分为水蚀、风??和重力侵蚀3大类。根据水蚀过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侵??土壤在流水中所存在的状态,把水蚀分为溶蚀、片蚀和沟??3种类型;将片蚀分为剖面片蚀,母质片蚀和鳞片状侵蚀3个主要阶段,并分为轻、中、强、极强、剧烈5个强度等级;将沟蚀分为细沟、浅沟和切沟3个主要阶段和轻、中、强、剧烈4个侵蚀程度等级。这一分类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本区水土保持工作有较大影响。1977年获陕西省科学大会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根据对土壤抗侵蚀规律的研究以及群众的生产实践,朱显谟总结提出以迅速恢复植被为中心并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的“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的28字土地整治方略,被无定河皇甫川流域治理指挥部和“七五”期间黄土高原区域治理攻关专题的11个试验区采用,对黄土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红壤等土壤发生、分类和演变规律提出创见



朱显谟对土壤发生、分类和演变规律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早在1949年前,他就提出我国南方红壤主要是古土壤和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冲积和洪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气候的地带性土壤。1950年又提出,东北地区有棕壤而无灰壤,并对灰化层是淋溶层提出了怀疑。1986年以后又确认它是来源于生物反馈的硅质淀积物。60年代,曾不断提出黄土高原黑垆土、碶土应建立独立土类的意见,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纠正了以往将黄土高原黑垆土、碶土、褐土划为栗钙土的观点。尤其对碶土这一古老耕作土壤的形成、分类和演变的研究更为系统,为研究耕作土壤提出了新的途径。他还认为,尽管岩体风化和土壤发生两个过程同时同地发生,但它们是两相矛盾,即前者为富铝化,而后者为富硅化,土壤一切特征就是这两相矛盾过程在时空上相对稳定的呈现。这些论断,对土壤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在土壤形成过程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朱显谟在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的研究中,根据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原始成土过程的4个时期,即:以岩面微生物着生、生物物理生化层的出现为始发标志的“岩漆”时期; 地衣??生并具有生物风化层和佃土层出现的突变跃进时期; 苔藓植物着生并形成佃土层的巩固发展时期; 高等植物着生和原始土壤形成定型时期。从而论证了苏联威廉斯院士关于“成土过程和风化过程同时同地存在”的学说,也修正了威氏“必须在一定厚度的风化堆积物上才能进行成土过程” 自相矛盾的论点。

他发现,一切岩体风化作用都是从原生矿物变成次生矿物,从块状到细粒,从复杂矿物到单一矿物。同时,从全过程来看,自始至终都是个脱硅过程。在有利于脱硅的环境下,脱硅愈强,也就是富铁铝愈明显。一切以生物小循环为主导的成土作用都是聚硅过程,因为它反馈给土体者以硅为主,其硅铁铝率常大于8。这一发现,为他在40多年前提出的观点——华南红壤是红色风化壳或红土沉积物而不是地带性土壤在土壤发生学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在生物 (尤其是植物)选择性吸收、腐殖化络合、矿化反馈等一系列过程的研究中,朱显谟除了确证森林土壤林毡层下A2不是铁铝淋溶层而是和R2O3一样,是由A。层淋下来的SiO2的淀积层外,并在黄土地区土壤粘化层中发现生物起源的IHV(含有钙镁和铁片的蛭石)的出现。90年代初,又在用稻草和麦秆培养的蚯蚓粪便中发现大量硅和磁性很强的氧化铁甚至少量蛭石,从这一发现和东北黄土层埋压残存7000年前树根变成蛭石等现象,他认为粘土矿物也可直接由生物体变成,从而可以推论植物的繁生除赋予土体有机物——腐殖质和氮素外,又可反馈或富集某些矿质元素和矿物,更能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尤其在含钙、镁和土壤pH值在7—8时,又可促使SiO2和R2O3等形成比较复杂的粘土矿物。

植生粘土矿物的发现,是他在研究原始土壤成土过程中,从看到草酸铁开始,而后又从黄土细粒团的被铁元素侵染、黄土一古土壤中植生硅、铁、铝、钙、镁等矿物元素的反馈和这些矿质化合物又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一发现,又为黄土一古土壤中粘粒胶膜的形成获得了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在今后土壤形成过程的研究和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壤系统分类中发挥推进作用。

朱显谟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工作,硕果累累。除上述主要工作外,他参加编写的中国土壤科学界的重要著作《中国土壤》,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陕西省1978年科技成果奖;对陕西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的研究,获陕西省1978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对新疆托木尔峰综合考察研究,获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他参与编写的《中国土壤图集》,被评为中国科学院1988年十大成果之一;他主编的《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图片集,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进入90年代,朱显谟不顾年事已高,仍一如既往,致力于科研工作。他在请求免去所长职务时说,他将尽力 “专心完成25年来尚未进行全面总结的有关黄土高原土壤、土壤侵蚀,以及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包括水土保持)等工作,并继续进行近几年来不断开展和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以期能为四化建设竭尽绵力”。充分体现了他壮心不已,萦怀黄土高原,献身土壤科学的崇高思想境界。

简 历



1915年12月4日 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

1936年 毕业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

1940年 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40—1947年 历任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技佐、技士、技正,兼土壤研究室主任。

1947—1949年 任中央地质调查所荐任技士,兼农林部调查专员。

1949—1958年 先后任南京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兼地理室副主任。

1959年以后 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土壤室主任。第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所长。

1960年以后 先后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顾问; 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中国生态学会和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 要 论 著



1 朱显谟. 江西红壤之气候问题. 中国土壤学会会志,1950.

2 朱显谟.黑龙江省东部主要土壤的性质及其分布.土壤学报,1952,2 (1).

3 朱显谟,文启孝.甘肃董志塬上的一些农业问题.科学通报,1952,3 (5).

4 朱显谟,张相麟,雷文进. 泾河流域土壤侵蚀现象及其演变. 土壤学报,1954,2 (4).

5 朱显谟,刘朝端,高以信等. 泾河中上游土壤概要. 土壤专报甲种27,1954.

6 朱显谟,张宗良,高以信等. 陕北韭园沟的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土壤专报第29号,1956.

7 朱显谟. 黄土区土壤侵蚀的分类. 土壤学报,1956,4 (2).

8 朱显谟. 黄土高原土壤分布规律. 科学通报,1957 (15).

9 朱显谟. 有关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区划问题. 土壤通报,1958 (1).

10 朱显谟. 黄自立,张相麟等. 甘肃中部土壤侵蚀调查报告. 土壤专报第32号,1958.

11 朱显谟. 关于黄土中红层问题的讨论. 中国第四纪研究,1958,1(1).

12 朱显谟. 陕西土壤. 西安: 陕西出版社,1959.

13 朱显谟. (主要编写人之一). 水土保持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14 朱显谟. 黄土地区植被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土壤学报,1960,8 (2).

15 朱显谟.��土.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63.

16 朱显谟. 陕西太白山岩生植被原始成土过程. 土壤学报,1963(1).

17 朱显谟. 我国黄土性沉积物中的古土壤. 中国第四纪研究,1965,4 (1).

18 朱显谟.陕西省土地类型及其发生演变. 自然资源(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办),1978,1.

19 朱显谟. 托木尔峰综合科学考察.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

20 朱显谟.陕西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1 朱显谟. 黄土高原水侵的主要类型及有关因素.水土保持通报,1981 (3—4).

22 朱显谟. 论原始土壤的成土过程. 中国科学,1983 (10).

23 朱显谟. 黄土高原土地资源与保护. 地理科学,1984,4 (2).

24 朱显谟,卢宗藩. 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业,1984(4).

25 朱显谟,刘万铨,周佩华等.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分区.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一集,1985.

26 朱显谟. 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 (大型图片集).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7 朱显谟.(主要撰写人之一).中国土壤.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8 朱显谟. 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9.

29 朱显谟. 祝一志. 中国黄尘初探. 中国第四纪研究,1990 (2).

30 朱显谟,祝一志. 试论中国黄土高原土壤与环境 (INQUA特约稿). 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研究会议论文集,1991.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明朝楚王朱华奎简介,楚定王朱华奎怎么死的

生平朱华奎在万历六年(1578年)被封为世子,先由其叔武冈王朱显槐(后因其荒淫无道而改为朱显p)等两位宗理赞理楚府事,至两年后(1580年)才嗣位。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楚王府一位宗人朱华h,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