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应伟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应伟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应伟人物简介
·王应伟
王应伟,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磁学开拓者之一。我国第一份天文刊物 《观象丛报》 的编辑和撰稿人。为我国气象、地磁、地震等学科的创建及其观测技术人员的培养做出重要贡献。完成了一部遍注群历的宏篇巨著——《中国古历通解》。
王应伟,字硕辅,1877年9月29日出生于苏州。童年从师学文,以聪颖好学备受赏识,并得机喜读古算学。青年时期家境衰落,设私塾糊口。后外出谋生,在广东潮州某中学讲授中国式算术 (以甲乙丙丁……和天地玄黄……作为数学代号)。数年后,略得积蓄,遂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物理学校数学科,以成绩屡获第一蜚声留学界,得补官费。毕业后由校长推荐至日本东京中央气象台任职 (曾任该台台长),主要从事气象、地球物理、天文诸学科的观测和研究。1915年回到祖国。
回国后,1916年在北京中央观象台任磁力科技正,后为气象科科长,建立起地磁和气象观测业务,参与了国内第一批气象和地磁观测人才的培训。期间,王应伟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兼课,讲授气象学、天文学等课程。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王应伟是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之一。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中央观象台停办,气象及观测中心移至南京。1929年,应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邀请,王应伟赴该台任职。青岛观象台当时设有气象地震科和天文磁力科,王应伟任气象地震科科长,天文磁力科原由高平子主管,后高平子受聘去南京天文研究所筹办紫金山天文台,天文磁力科科长由王应伟兼任。
天文磁力科在高平子任职时,曾利用德国人留下的子午仪及测时设备参加国际经度测量,以简陋的设备而得出出色的精度,为观象台建立了国际声誉。该科的一项例行工作,是用160mm口径的蔡司天文望远镜进行太阳黑子观测,还进行地磁例行观测及自动记录,不时能观测到磁暴等现象的出现。
王应伟执掌气象地震科后,利用德国人留下的维开尔式水平地震仪进行连续记录,常能记录到地震信号,并根据s. p. 地震信息的时延,估计出距地震源的距离。
关于气象工作,王应伟在职期间,除按以往传统每昼夜24小时进行例行气象要素观测外,还建立了测风气球装置,用于近地上空风向风速的例行观测。此外,每天还接收来自各地的气象要素电报,每天用大型电动风鸣器向全市进行3次报时 (早6时,正午12时,晚6时),当地人称 “拉敏呣”。
观象台当时招收了一批练习生,在王应伟等人的培训指导下,他们后来大都成为骨干、教授或研究员。
王应伟在青岛期间,还在青岛大学 (即后来的山东大学) 兼课,讲授 “球面天文学” 等课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青岛,王应伟义愤填膺,愤然辞去公职,回到北京家中,潜心研究中国古历法和古天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王应伟既有古籍根底,又谙近世数理及天文知识,应史学家顾颉刚荐议,他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 (义务),从事对我国古天文及历书的释义工作。由于历代天文历书文献术语各殊,所列数据经转抄复制每多差错,要与现代的术语事例对照,得到确实有据的解释,看懂古义是一件艰巨的工作。自此王应伟按起居习惯,破晓举灯精研,每天工作半天,除因病住院外,未尝间断,写成《中国古历通解》一书。在一无工资待遇,二无课题经费的情况下,一位80多岁的老人奋战4年,完成洋洋50余万字的宏篇巨著,没有丰富的积累、渊博的知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做不到的。为此,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授予他锦旗一面,表彰他为科学史研究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王应伟遂赋诗一首,放在案头以自励: 遵循总路线康庄,忽庆更生喜若狂。事业刷新周复始,譬诸日月焕重光。
1962年8月,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次代表大会,85岁高龄的王应伟作为特邀代表,在会上报告了他的 《中国古历通解》,受到广大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和敬佩。
1963年,王应伟准备为该书编写补遗,其内容从他在病中的概述可悉:
“……惟该通解尚须作 [补遗] 一书所关非细,材料已预备就绪,如上元算数公式之求法,如刘焯 [皇极历] 中 [盈汛][沉总] 二项即系后世刻白尔 (kepler) [面积定律]之首先发现者; 如唐南宫说为地表面纬度之长首先测定人; 如日月离日躔月交食及五星会合之计算式和现代公式比较有何差异以及其他种种重要事项皆现时阅读者所急欲知道的……” 遗憾的是,这些重要新见未及成文他就去世了。
这本通解当时只做了油印本,原因是他以传统文言文写成,对照当今语言不够通俗,同时也为慎重起见,想再征求意见和核校。他曾请其弟子陈展云对文稿再以通俗语言成文。陈展云为此曾颇费精力,改写了一部分。遗憾的是此事未完成他也逝世了。
由于该书对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及历书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决定正式印行出版。该书几经努力现已由辽宁出版社以 《中国古历通解》 为书名正式出版。这是王应伟为弘扬祖国古代显赫的科学文化,对我国天文事业所做的重要贡献
王应伟学贯中西,治学严谨,谦以待人,严以律己,诲人不倦,淡泊名利,德高望重。他严格教育子女,身教重于言教,其子女都已是我国有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如王大珩便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资深院士,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
王应伟著述甚丰,涉及气象、天文、地磁、地震等多种学科。主要有: 《中国古历通解》、《近世地震学》、《气象器械论》、《太阳系行星之视运动》、《观测水平地磁力之公式》 等近50篇(本),并主编 《青岛观象月报》,主要内容是对当月气象情况进行评述,并与历年平均数进行对比。
王应伟是我国近代著名科学家,对我国近代气象、天文、地磁、地震等学科的奠基、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
1964年2月26日,王应伟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简历
1877年9月29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15年 在日本留学和工作。
1916~1928年 在北京中央观象台任磁力科技正,后任气象科科长,并负责编辑 《观象丛报》。
1922年10月30日 中国天文学会成立,王应伟是发起人之一。
1928~1937年 1929年起受聘任青岛观象台气象地震科科长,并在青岛大学兼课,讲授 “球面天文学” 等。
1937年1月~1938年1月 抗日战争爆发,在日本侵略军占领青岛后愤然辞去公职回到北京家中,潜心钻研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古历法。
1949~1963年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 (荣誉性质,无报酬),专心从事对我国古天文及历书的释义工作。
1964年2月26日 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主要论著
1 王应伟. 论冰的成因. 观象丛报,1917,2 (8)
2 王应伟. 电气与气空. 观象丛报,1917,2 (9)
3 王应伟. 地震之震度及震源距离. 观象丛报,1917,2 (10)
4 王应伟. 降水论 (1). 观象丛报,1917,2 (11)
5 王应伟. 说光环. 观象丛报,1917,2 (12)
6 王应伟. 论温度表. 观象丛报,1917,3 (1)
7 王应伟. 太阳系行星之视运动 (1). 观象丛报,1917,3 (3)
8 王应伟. 太阳系行星之视运动 (2). 观象丛报,1917,3 (3)
9 王应伟. 说青空. 观象丛报,1917,3 (6)
10 王应伟. 刻白尔定律之应用一例. 观象丛报,1918,3 (7)
11 王应伟. 低气压与高气压 (1). 观象丛报,1918,3 (9)
12 王应伟. 关于引力之一问题. 观象丛报,1918,4 (3)
13 王应伟. 说台风 (1). 观象丛报,1918,4 (4)
14 王应伟. 地转偏向力之几何的说明 (1). 观象丛报,1918,4 (5)
15 王应伟. 地转偏向力之几何的说明 (2). 观象丛报,1918,4 (6)
16 王应伟. 地转自转公转之势力. 观象丛报,1919,4 (11)
17 王应伟. 海流之速度 (1). 观象丛报,1919,5 (3)
18 王应伟. 高层气温之变化. 观象丛报,1919,5 (5)
19 王应伟. 太阳之辐射热. 观象丛报,1920,5 (7)
20 王应伟. 观测水平地磁力之公式. 观象丛报,1920,5 (9)
21 王应伟. 水银气压表之重力影响. 观象丛报,1920,5 (11)
22 王应伟. 地温度之变化. 观象丛报,1920,6 (5)
23 王应伟. 月之向心加速度. 观象丛报,1921,6 (9)
24 王应伟. 大气温度之理论的解释. 观象丛报,1921,6 (10)
25 王应伟. 高层空气温度变化. 观象丛报,1921,6 (11)
26 王应伟. 时间及空间之相对的观念. 观象丛报,1921,6 (11)
27 王应伟. 甘肃地震概说. 观象丛报,1921,6 (11)
28 王应伟. 时间及空间之相对的观念. 观象丛报,1921,6 (12)
29 王应伟. 水平气温倾度与倾度之关系. 观象丛报,1921,6 (12)
30 王应伟. 中国古历通解,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参考
王应雄,明朝官员,字非熊,号春石,生于公元1589年,去世于公元1647年,是重庆府巴县了乐碛青溪里人氏。 王应雄出生于一个普通人家,少时家贫,好在本人聪慧好学,得到四川按察使曹学佺的重视。曹学
王应熊时近九月,天气渐渐变凉,草木枯黄,秋风拂面而过。这对一个失意之人似乎又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故乡的山山水水似乎也对他冷寞了许多。他神态沮丧,心里像打翻的五味瓶,想当初,春风得意之时,哪曾想失魂落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一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一般中国人在小的时候接触最早
·王应睐王应睐,生物化学家。半个世纪以来,在营养、维生素、血红蛋白、酶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长期间,对研究所的建设和学会的发展
王应杰福建省福州市人,1943年6月21日生。台湾成功大学毕业。曾任台北市建筑公会常务理事,北桥公司总经理等职。1986年当选为台湾“增额国大代表”,1990年2月当选台湾当局“国民大会”第八次会议主
株连九族株连九族是指封建时代一个人犯罪,罪及亲属族人的残酷刑罚。古籍中对九族的解释不尽相同。如王应麟在《小学绀珠》的说法是:“九族者,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己之
血洒凤凰坡张献忠虽然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但他面临的敌人不仅是清军,更有明朝在四川的残余势力,如:王应熊及王祥在遵义,马乾、曾英在重庆,范文光、曹勋在洪雅,詹天颜在松茂,谭宏、谭诣在夔万,樊一蘅在纳溪
1、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文天祥画像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
《孝经》为何人所作司马迁谓《孝经》为孔子自著,孔安国则以为曾子作,司马光、胡寅又以为孔子或曾子门人所记,未知孰是。王应麟《困学纪闻》云:“曾子问孝于仲尼,退而与门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今从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