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王应熊生平简介?王应熊历史评价?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王应熊生平简介?王应熊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王应熊生平简介?王应熊历史评价?

王应熊

时近九月,天气渐渐变凉,草木枯黄,秋风拂面而过。这对一个失意之人似乎又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故乡的山山水水似乎也对他冷寞了许多。他神态沮丧,心里像打翻的五味瓶,想当初,春风得意之时,哪曾想失魂落魄之日,昨日的风采已荡然无存。他看了看就要落山的太阳,继续赶路。

他就是王应熊,字非熊,号春石,四川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明代科举实行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殿试后分三甲出榜,皆称进士。他中的是癸丑科第三甲第十八名,和他同中的第一甲三名是周延儒、庄奇显、赵师尹。泰昌元年(1620)十月命撰文官诰敕,天启五年(1625)晋司经局洗马,任经筵讲官,十二月以左庶子晋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仍管纂修事务。六年三月进詹事充《实录》纂修副总裁,忧归。崇祯三年(1630)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五年改左侍郎。

天启七年(1627)八月廿二日,明熹宗朱由校死,年仅23岁,由于他没有儿子继位,遗诏让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承了皇位,是为崇祯帝。朱由校糊里糊涂地度过了他的一生,把一个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破烂摊子交给了朱由检。新帝继位,朝野上下期待着日趋腐朽的大明王朝会有新的转机。这位自称不是亡国之君的末代皇帝即位之始,首先,清除魏忠贤及其阉党,定逆案,复东林。企图挽回危局,大有一股重振朝纲之势。不久他重用了温体仁、周延儒及王永光之流。他们在朝中朋比结党,心怀鬼胎,明争暗斗,各立门户,致使逆阉势力抬头,与东林党人经常发生摩擦。就在官僚们互相争斗,无暇顾及国事之时,崇祯皇帝不得不重新启用那早已为旧制所不容的宦官太监集团。崇祯帝任用太监提督京城九门和京营,以加强对京师守卫部队的监视。同时,又陆续派太监奔赴各边镇清核兵员、兵饷,裁革冒滥,催督饷银,监督将帅。崇祯四年(1631)又任张彝宪总理户、工两部钱粮,清核天下积欠赋税。以张彝宪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又继续成了朱由检的代言人。崇祯帝重用太监令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给事中宋可久、冯元飙等10余人论谏,帝不听,吏部尚书闵洪学率朝臣具公疏力争,帝仍不听。在崇祯帝又准备派遣宦官镇守边镇之时,身为兵部尚书右侍郎的王应熊想,这不能说不是一个表现的好时机,何不趁此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呢?他暗自思忖,皇帝刚愎自用,好猜疑,喜顺从,况有宋可久、闵洪学等朝臣的前车之鉴,决不可贸然行事,否则事不成反倒招惹灾祸,直言反对宦官出守边镇不可,直言朝臣不忠心事国不行,最后决计这样写来:“陛下您日夜为国操劳,忧国忧民,以求天下大治,为何不依靠群臣,让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去为国出力呢?这样内阁六部大小九卿皆养成惰性; 是群臣上下都不任劳任怨,才导致陛下万不得已派遣近侍之臣去监视和治理。将来书于青史,圣明之世不是都出在君主,而群臣不能够信赖、依靠,那群臣也罪当万死。并且自神宗(朱翊钧,号万历,1573—1620年在位)以来,朝士不知自己职掌何事,有人举会典律例告诉他(指不习掌何事者),他反过来会十分惊奇,为什么会告诉他这些。近日诸臣弊病在于: 并不是遇事不能担当重大责任的缘故,而是平时未讲求的过错; 也并非因循素有习惯的缘故,而实际的过错是忘却旧的规章的缘故啊! ”疏已拟好,王应熊反复看了几遍,又细细琢磨一番,袖上手,闭上眼,显出几分得意的神态。时候已经不早,热闹了一天的宫廷也静了下来。

第二天,疏奏上,崇祯帝露出了满意的神情,心想: 好一个王应熊,你倒真会说话,于是说: “诸君反对我遣用内臣,太祖(朱元璋)明训,朕岂不知,只是成祖以来也有间用的,都是一时权宜之计。朕为什么再用内臣,皆是文武诸臣几年来不公忠国体,做事不堪,万不得已的权宜之计。若诸臣敢实心任事,要撤又有何难?”应熊心里明白,皇帝表面是说给他听,实则是针对满朝文武大臣。王应熊看着、听着、想着,倒也十分满意。事实上王应熊是一个博学多才,熟谙典故之人,深知伴君如伴虎,皇帝龙颜一但被触怒,那可是吃罪不起,皇帝赐于一死还要头叩地,谢主龙恩,口喊万岁,万岁,万万岁! 因此,他的上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但没有触怒皇帝,反倒把皇帝称颂一番,赢得了皇帝的好感。皇帝让宦官出守边镇而不重用朝臣,这正说明了崇祯帝的刚愎,对朝臣的疑忌。王应熊只是委婉说出,并借机表现了对国对君的忠心耿耿,这一点他说得非常好: “群臣不可以信赖、依靠,简直要惭愧而死。”这样的好臣子皇帝怎么会不喜欢呢?皇帝依宦官不在皇帝的责任,朝臣不任劳任怨也不在朝臣的责任,那责任在谁呢?一句话: “实在的过错是忘记旧的规章的缘故。”王应熊巧于言辞,圆滑的处世方式,加上他平时善于察言观色,迎合帝意,深得皇帝宠信。后来,这既成了他得意的资本,不过也成了他失势的缘由。

生性刻薄而又刚愎自用的王应熊,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在宫廷内愈加骄横起来。有一次王应熊喝多了酒,借酒发挥,出口伤人,辱骂了尚书黄汝良,许多朝臣对他平时的表现都看不惯,但都无可奈何。此事传到给事中(官名,掌抄发章疏,稽察违误)冯元飙的耳朵里,冯元飙暗想,何不趁此机会告他一状,杀一杀他的威风,于是把王应熊如何辱骂黄汝良的情节写了个维妙维肖。第二天一大早,就赶着上朝奏劾王应熊。王应熊早忘了昨晚说了些什么,见有人弹劾,不由有些害怕。不过王应熊平时的为人谁都知道,皇帝又宠信他,万不得已谁也不想得罪他。黄汝良也不想把事情闹大,于是为之遮掩,总算将此事敷衍过去。崇祯五年(1632),王应熊升为左侍郎后,冯元飙揭发他贪污,因皇帝袒护,此状亦未告成。这些不仅没能打击王应熊,反倒抬高了他,长了他的威风。

王应熊不仅博学多才,熟谙典故,而性格倔强刚勇,很多人都怕他。周延儒、温体仁与他关系都很好。

周延儒,字玉绳,号挹斋。常州府宜兴(今属江苏)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会试、殿试皆第一,这年他刚20出头,崇祯二年十二月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是《明史·奸臣传》六大奸臣之一。后为温体仁排挤,六年六月致仕。十年十二月逮入京师赐死。

温体仁,字长卿,号圆峤,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吴兴)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累迁至礼部尚书。温体仁之为人,表面谨慎、懦弱,骨子里却极为阴险狠毒。他也是《明史·奸臣传》六大奸臣之一,而其奸诈有过于周延儒。崇祯三年六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

后来周延儒受温体仁排挤被罢职后,温体仁与王应熊的关系更加密切。崇祯六年(1633)冬天,廷推阁臣,由内阁六部科道等臣将他们认为堪任阁臣的人推举出来,由皇帝选用。王应熊因为其威望较轻,按理是没有廷推希望的,可是在温体仁的极力保举之下,崇祯帝特旨将其擢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何吾驺一同入阁,参预机务。命令一下,朝野震惊,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议论他的才学,有人议论他的资历,有人议论他的为人,焦点集中在皇帝的“特旨”上。于是,一些朝臣纷纷上疏陈明自己的观点,给事中章正宸说: “王应熊刚愎自用,纵横为习,小小的才能足以掩盖他的不足,小小的争辩足以掩饰他的贪婪。今大用,一定会削除异己,报复恩仇,混淆毁誉。他狼藉的名声世人皆知,愿陛下还是收还成命,别选忠良。况且如任他进阁掌政,势必使天下利欲熏心之徒得到升迁,为所欲为,那就乱了朝纲,有损于皇帝的圣德。”章正宸的一番话把王应熊说的一无是处,这可惹恼了崇祯帝,于是下诏,将章正宸下狱,并削其籍。章正宸对王应熊的入阁应该是了解的,王应熊威望不高,而皇帝却特旨入阁,这里面定有复杂的背景,几个朝臣的奏疏为之奈何? “人贵有自知之明。”王应熊入阁本不是顺理成章之事,这一点他比谁都明白,他的入阁所带来的麻烦使他早有所闻,于是只好以退为进,他佯上疏请求引退,这中间虽又有给事中范淑泰,御史吴履中奏劾,崇祯帝令其入阁之事,始终没有改变。至此,王应熊已成朝中比较走红的人物,但好景不长。

崇祯八年(1635),张献忠率起义军攻陷凤阳,一把火焚毁了明朝皇陵。凤阳失守不算,明皇陵被毁,要是皇帝怪罪下来担当不起呀! 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他们暗自埋怨,明皇陵为什么偏偏在他们所管辖的凤阳呢?现在怨天怨地都无济于事了,还是快快奏明皇上听从发落吧! 恰巧巡抚杨一鹏,是王应熊中进士时的主考官,巡按吴振缨是温体仁的姻亲。王应熊、温体仁二人担心皇帝会治其失守凤阳之罪,便合伙把杨、吴奏疏扣下,伺机呈给皇帝。主事郑尔说、胡江交章参劾王应熊、温体仁“朋比为奸、误国误民”,指责自己最信赖的人,崇祯帝哪能答应,遂将郑尔说、胡江二人谪戍。虽然这样,给事中何楷、许誉卿、范淑泰,御史张缵会、吴履中、张肯堂仍对体仁、应熊二人弹劾不停。范淑泰说: “杨一鹏复疏是正月二十一日,核察失事情形疏是正月二十八日,天下哪有未失事就恢复的呢?王应熊改填日月,欺诳之罪难辞。”他还弹劾王应熊受贿一事,由于崇祯帝极为倚重应熊,对弹劾之语哪能听得进去,不但不听,反降何楷、张缵会官职级别,对王应熊却百般慰谕。王应熊也屡上疏申辩: “坐主与门生,情谊不薄,怎敢推托朋比之名,票实乃臣起草,怎敢推托误国之罪。”此时的王应熊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听了王应熊的辩词,何楷愤愤地说: “故事奏章非发抄,外人不会知道,不是奉旨邸报不许抄传。臣疏六月初十日上,十四日始奉明旨,应熊却于十三日奏辩,旨尚未下,应熊怎么会知道?臣不解者一。且旨下必由六科抄发,臣疏十四日下,而百户先送锦衣堂上官员,则疏就是可不由科抄了,臣不解者二。”听了这番话王应熊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感到害怕,只有具疏引罪。崇祯帝对王应熊的信任动摇了,也看到了王应熊所犯问题的严重性,将其家人及值日中书下狱,连他共7人,经过审判定罪: 家人戍边,中书贬二秩,应熊也屡疏乞休,崇祯帝赐旅费,令其归乡。

王应熊有个弟弟叫王应熙,恃兄势,横行乡里,被乡人联名状告到堂上,列其罪状480余条,赃款170余万。状子中也牵扯到王应熊,崇祯帝下诏追查此事,正值王应熊复诏,勘查之事也就此作罢。

时周延儒曾为温体仁排挤,回籍有年,后体仁免官后,所用程国祥、蔡国用、方逢年、范复粹及姚明恭等人,崇祯尤觉庸劣不堪,复记起周延儒,重召其为辅臣。周延儒担心言者攻击自己,早年因于应熊友善,想借其力助己为制,因而他极力举荐王应熊。崇祯十五年(1642)冬,遣行人召应熊入京。可是第二年六月,王应熊未到,周延儒已被罢职了。又有人在这件事上作文章,给事中龚鼎孳密奏皇帝: “陛下召用应熊,必因他秉国之日,众口交攻,还认为他孤立无党,殊知他早就与延儒有交,关系至深。我去年入都,听说周延儒之所以献计重召应熊,原因就在于接受了王应熊的贿赂。周延儒对人们大肆宣扬,最好启用巴县人,巴县人就是指王应熊。不长时间,诏命果真下发。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秉政重地,却被他们互相推捧举荐(如重召应熊),延儒虽被罢官像未罢一样,天下事何堪再误。”观其密疏,不由崇祯不动心,将疏留下。已而延儒被削职罢官,但他不马上启程入京,想等应熊来后一起入京。一天,崇祯帝忽然想起这件事,便问中官: “为什么延儒还不到?”中官回答: “这需王应熊先入才行。”崇祯帝闻言,又加了一层怀疑。九月应熊到京,宿朝房之中,请求皇帝召见,帝不见,令其归田养居,王应熊满怀信心而来,惭愧沮丧而归,其状亦甚惨,开篇已述,此不赘言。

回至家中,没了昨日为官时的威风,也没了朋党之间的勾心斗角,实在比朝廷中清静了许多,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在袭扰着他,他无法摆脱,这对他来说好像一场梦,他不敢相信他将走向何处,能不能东山再起?他不知道。每天早迎日出晚送日落,日复一日,到了晚上,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去数天上的星星,但他怎么也数不清,他或许想从中悟出点什么?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京师为李自成起义军所攻陷。明思宗(崇祯帝)在煤山(今北京故宫景山)下自缢而死,明王朝亡。消息传到明的陪都南京,城中官员一片慌乱,为了使明王朝苟延残喘,他们忙着拥立新的君主。明神宗的亲孙福王朱由崧(即在洛阳被农民起义军镇压的老福王朱常洵的儿子)在南京称帝,是为弘光帝。八月,张献忠起义军攻陷四川。福王在用人之际,擢用应熊为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负责总督川、湖、贵、云四省军务,专门围剿四川境内的张献忠起义军。当时川中诸郡,只有遵义未被占领,王应熊遂率军守之,到遵义后,应熊令全军身着缟素,以追念先君。另召开誓师大会,发布檄文讨贼,牢牢控制遵义城。第二年,他为消灭起义军,积极向福王献计献策。他主张川陕、湖贵两总督,郧阳、湖广、贵州、云南四巡抚共同出师,合讨起义军,并弹劾四川巡抚马乾纵兵淫掠。福王下旨,将马乾革职提问。可是未等旨意到达四川,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六日,清军开进南京城,弘光帝逃到芜湖,后被俘至南京,前后仅一年的时间南明王朝宣告灭亡,马乾亦任职如故。

后来义军首领张献忠死。而王应熊所属杨展诸将各据州县,不听节制号令。其部将曾英最有功,收复重庆绩不可没。部将王祥亦出师纂江,与曾英互成犄角之势。然王祥才能不及曾英,官却位居曾英之上。赏罚不分明,任用不妥当,使应熊屡屡打不开局面。顺治三年(1646)十月,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等包围重庆,曾英寡不敌众,战死疆场。接着,孙可望又率军奔赴遵义城,集中精力猛攻,不多久,城破,王应熊不得不离开据守几载的遵义城,撤入永宁山中,忧劳成疾,于顺治四年十二月卒于毕节卫。他只有一个儿子,名为王阳禧,可惜死于战乱之中,竟无后于世。

相关参考

清朝 血洒凤凰坡

血洒凤凰坡张献忠虽然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但他面临的敌人不仅是清军,更有明朝在四川的残余势力,如:王应熊及王祥在遵义,马乾、曾英在重庆,范文光、曹勋在洪雅,詹天颜在松茂,谭宏、谭诣在夔万,樊一蘅在纳溪

历史人物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简介 王应麟人物结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一般中国人在小的时候接触最早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简介 王应麟人物结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一般

知名人物 王应伟人物简介

·王应伟王应伟,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磁学开拓者之一。我国第一份天文刊物《观象丛报》的编辑和撰稿人。为我国气象、地磁、地震等学科的创建及其观测技术人员的培养做出重

知名人物 王应睐人物简介

·王应睐王应睐,生物化学家。半个世纪以来,在营养、维生素、血红蛋白、酶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长期间,对研究所的建设和学会的发展

历史人物 王应麟作品有哪些 王应麟《三字经》

王应麟字伯厚,号厚斋、深宁居士,是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他长于考据,所著《困学纪闻》为“宋代三大笔记”之首,代表作《三字经》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王应麟>王应麟作品有哪些>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

历史人物 吴世璠吴三桂之孙、吴应熊的嫡长子生平简介

吴世璠(1666年?—1681年),吴三桂之孙、吴应熊的嫡长子。他是吴周第二任皇帝。>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称帝,不久病死。吴世璠继位吴周皇帝,年号洪化,退据贵阳,吴世璠年幼,军心涣散,败逃

国民党史 王应杰

王应杰福建省福州市人,1943年6月21日生。台湾成功大学毕业。曾任台北市建筑公会常务理事,北桥公司总经理等职。1986年当选为台湾“增额国大代表”,1990年2月当选台湾当局“国民大会”第八次会议主

历史人物 吴应熊简介 吴应熊怎么死的 吴应熊与建宁公主-

  中文名:吴应熊  国籍:中国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634年  逝世日期:1674年5月18日  职业:额驸、少傅兼太子太傅  封爵:三等子爵www.cha138.com  祖籍:江南高

历史人物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简介 吴应熊最后是怎么死的

  吴应熊此人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多大建树,但仍然被后世人所熟知。这其中缘由,一是因为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父亲,另一个就是因为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武侠著作中有他这么一个人物。  吴应熊,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