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虞福春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富有臂力的人只能战胜一人;富有知识的人却所向无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虞福春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虞福春人物简介
·虞福春
虞福春,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中国核教育主要奠基人之一。最先确立核磁共振化学位移效应,为核磁共振谱学奠定了基础;首次测定17O自旋值5/2,证实了存在自旋-轨道耦合的核壳层结构理论;精确测定20多个稳定核素磁矩,对核基本参数测定和核结构研究做出了显著贡献,还在我国加速器射频电子学研究、多种加速器设计和离子束应用研究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为创建、发展中国第一个核教育基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及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为办好北京大学物理系做出了卓越贡献;还为提高全国高校物理基础教学水平,培养物理人才和基础物理课师资,做出重要贡献。
虞福春,祖籍福建省福州市,1914年12月9日出生于上海市,1916年随祖父母迁居北京。父亲有兄弟姐妹6人,排行第二。1918年祖父去世后,1922年父亲由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化出来自立门户,在当时北洋政府的盐务署任小职员,收入菲薄,全家7口人处在贫困线上。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父亲失业。1928年父亲就业南京,家庭负债累累,虞福春和兄弟姐妹随母亲留居北京,在贫困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1921年,虞福春进入北京第十小学学习。1927年小学毕业,考入北京著名的男四中,第一学期因一时交不上10元学费和2元5角杂费,几乎被勒令退学。从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直至高中二年级,他的考试成绩均居班上第一名,得免全部学费,使他能够完成中学的教育。虞福春在读完高中二年级后,自学了高三课程,于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成绩居班上前茅,获得3次学校的奖学金。
虞福春的三叔父虞宏正,是国内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教育家,抗日战争前是北平大学农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北大学教授,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首任所长。虞福春少年时期的思想受他三叔的影响很大,加上他从高中以后常做家教,以及受四中优秀教师,数理老师李直均和化学老师刘景昆的身教,向往教师职业,很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大学任教。环境和老师们的熏陶,使他的兴趣、爱好集中在数理化学科方面,确立了为之奋斗的事业目标。同时很早就负起帮助母亲养家的责任,培育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质。
1936年,虞福春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同时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和位于上海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练习助理研究员。由于家庭经济的需要,只好去上海就业。在物理研究所被分配到附属的教学仪器工厂研制光学仪器,磨了近10个月玻璃。“七七”事变前回北平拟就读北大研究生,后因北平被日军占领、北大南迁而未果。他在北平失业、失学2年之久,生活极其艰苦。1939年夏,北大物理系主任饶毓泰要虞福春去昆明任由北大、清华、南开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助教。当年8月,他从天津乘船途经上海、香港抵达越南海防,再乘火车到达昆明。1939年9月至1946年4月虞福春在西南联大工作了6年半,对他的爱国主义和尊师爱教的思想、科学道德和作风以及行政工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乃至整个人生道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他始终不忘恩师饶毓泰资助他340元南下旅费,使他度过一生中最困难时期的恩德。他在西南联大先后任物理系助教、讲师,代饶毓泰讲授光学5年,也代饶处理许多系主任工作和管理各种行政事务;他还曾任周培源力学课助教,协助吴有训处理物理学会的事务。他先后在吴大猷和马仕俊指导下进行原子碰撞截面的计算和介子场论的研究。这个时期他家里因为贫困和疾病失去了父母亲、哥哥、弟弟和二妹共5个亲人。1945年他与田日灵结婚。
1946年虞福春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前后共20个月。在F.布洛赫(Bloch)教授的支持和另一位博士后W.G普洛克特(Proctor)合作下,发现核磁共振谱线的化学位移和自旋耦合劈裂,奠定了应用核磁共振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基础,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记录。他还发现17O的核磁共振讯号,与F.奥德(Alder)一起测定17O的自旋为5/2,磁矩的数值及符号与中子同;和普洛克特共同精确测定20多个稳定核素的磁矩(包括符号)。这些都是对原子核研究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虞福春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他日夜盼望着祖国能繁荣富强起来,决心放弃自己科研成就可以进入高峰的机会和在美国工作的丰厚待遇,在朝鲜战争时期的紧张岁月,冒着危险,冲破障碍,于1951年2月携同妻儿全家一起回到祖国,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科学和教育的伟大事业。回国初期除任课外,还曾代理北大物理系系主任职务,并担任100多名工农干部学员准备考大学的文化补习班主任,以极大的热情和同事们一道深入细致地工作,使学员们考试合格全部进入大学。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任北大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与黄昆一起承担学习前苏联新开设的2年半制普通物理课的教学,领导普物实验的建设工作,为北大普物教学后来始终位居国内前列奠定了基础。1955年调离物理系,筹建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后为技术物理系)并任副主任,直至1982年。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除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课程外,还开设电动力学、核物理实验方法、原子核物理导轮、实验数据处理、Fortran语言、计算方法、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等各类课程,讲授可编程计算器使用、加速器射频电子学、高频测量技术等各种系列专题。他领导建立并主管实验室与工厂,指导大型科研项目,对低能粒子加速器物理技术与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同胡济民主任等一起为创建我国核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3000多名优秀的核科学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1982年2月至1983年10月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1983年7月至1986年2月为首任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他是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84年至1990年曾担任原国家教委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及物理实验教材编审组组长。他不顾年迈体弱,走遍全国各地,亲自参加全国物理教学经验交流会,并作报告指导全国的物理基础教学改革,特别关注实验物理教学的发展。
虞福春还是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名誉理事,中国计算物理学会顾问,中国物理学会“吴健雄物理奖”评委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物理奖”第一届基金委员会委员,《物理实验》期刊主编,《教学仪器与实验》期刊主编,《核技术》英文版编委等。
发现化学位移
1949年下半年,虞福春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布洛赫教授(因发现核磁共振获诺贝尔物理奖)支持下,与普洛克特合作,已经测定了不少稳定核素的磁矩。他又从核壳层的单粒子模型想起测量15N和14N的磁矩作比较。14N的磁矩为正值,15N多一个中子后的磁矩应为负值。但是做这一测量并不容易,因为15N的丰度甚小,浓缩15N的化合物十分昂贵。为此,虞福春必须先用14N做预试验,再决定买哪一种化合物,以使5毫升的液体达到可供测量的足够的信噪比。他试验了几种化合物的溶液和条件,特别请一位化学系的研究生(美国人)制备液氨样品NH3+NH4NO3+Cr(NO3)3。结果奇迹出现了! 就在测量这个样品过程中,经过耐心反复调试,仔细分析几十米记录纸带,用慢扫描检查,认定真信号并确定其频率时,发现有两条邻近谱线。后来证明它们分别来自NH3(NH4)和NO3离子中的N核。这样虞福春和普洛克特合作,利用世界上第二台核磁共振谱仪,在精确测定各种14N化合物磁矩的过程中,最先发现不同化合物中氮核具有不同的核磁共振频率,从而提出并确定了核磁共振谱线的“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效应,即核磁共振频率强烈依赖于核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这里他们还发现两种
14N信号的频率差正比于磁场强度。几乎同时,W.C狄肯逊(Dick inson)对19F的不同化合物也发现类似效应。因此,虞福春、普洛克特、狄肯逊一起被国际公认为化学位移发现人。接着,虞福春在测量59Co的磁矩过程中,发现一系列八面体结构的59Co离子络合物的核磁共振频率可相差1%之多;受此启发,他试测各种具有八面体结构的离子的核磁共振。结果,同一年里他又和普洛克特合作,在测量KSbF6水溶液中发现了SbF-6离子的“核磁共振谱线的自旋耦合劈裂(Splitting due to Nulear Spin-Spin Coupling)”。这两项发现是所有核磁共振应用的基础,创造了物质结构分析的最有权威的方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巨大的核磁共振仪器产业,载入20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史册。G.霍顿(Hotton)将虞等发现化学位移记为30年代开始的“磁场分子磁矩的影响”这一重大课题中的一项重要成就。事实上,这一成就确立了虞福春作为国际知名科学家的地位。论述核磁共振的各种专著都高度评价这一成就。1996年在美国举行国际核磁共振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仍对此发现作出高度评价。
系统测量稳定核素的磁矩
虞福春对核壳层理论很感兴趣,而这一理论和核的自旋与磁矩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他争取去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原因,并确立了用核磁共振谱仪系统地研究稳定核素的磁矩的目标。结果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他和普洛克特合作,精确测量了20多个稳定核素的磁矩,占元素周期表具有磁矩的稳定核素总数的20%以上,其精确度可以与原子束方法相比。布洛赫曾对此作出评论:“以极高的精度测量了许多磁矩,其中有些在过去连近似值都不知道,这些值的重要意义在于和后来新的核壳层模型相联系,特别是因为每次都测定了磁矩的符号”。他测定的这些数据,全部作为精确值被权威性书刊收集,并不断引证。虞福春对核的基本参数的测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能够测量许多稳定核素的磁矩,虞福春提出多探头方法扩展频率范围,弥补了普洛克特设计的可调磁场范围的限制。他在普洛克特帮助下制作了一个探头,成功地用于一系列稳定核素的磁矩测量。这一方法被瓦里安(Varian)公司采用,为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制造了第一台核磁共振谱仪。
为了测量一系列核素的磁矩,最重要的是适当选择并制备相应核素的化合物液体溶剂样品。这几乎完全是化学工作。恰好,虞福春在北大一年级“化学定性分析”课中受过良好的化学操作训练,在此发挥了预想不到的作用,在斯坦福大学经常有人还以为他是化学家。他与擅长电子学的普洛克特组成理想的合作伙伴。虞福春以他敏锐的物理思想和深厚的学术功底,熟练的化学操作和精湛的实验技术,加上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和艰苦奋斗精神赢得了成功。其中包括解决了一般物理学家难以胜任的困难问题。例如,自己合成一系列具有八面体结构含钴的络合物;用自制简易的玻璃真空系统和壁厚一毫米的玻璃试管,利用液氮冷却方法,制备几十个大气压的氙和氧化铁混合样品,成功测量到氙原子核的磁矩等。
前面发现化学位移似乎纯属偶然,而从以上系列测量核素的磁矩的工作又表现了科学发现的必然性,即具有好的仪器、好的想法、好的技术、好的作风、好的合作队伍。
测定17O的自旋为5/2
1950年末,虞福春在普通水中发现一个未知的核磁共振信号,后来证明是17O的核磁共振。他又初步计算17O的自旋是5/2,其磁矩与中子磁矩前三位完全符合。但是这个惊人的结果没有马上发表,因为正确测定17O的自旋与磁矩是证明原子核壳层结构中是否存在自旋与轨道耦合的一个关键性工作。如果有这种耦合,17O的自旋就应当是5/2,其磁矩应等于中子的磁矩且为负。所以不允许测量有任何错误。然而利用核磁共振谱仪是不能直接测量自旋的,只能从信号的幅度根据布洛赫方程推导出来的公式计算。布洛赫自己认为他的方程来源于唯象理论,虽对自旋为1/2的核已有他的一位博士毕业生从微观理论对这一公式加以证实,但对于自旋大于1/2的核,用它确定17O的自旋为5/2并无绝对把握。
因此为了使17O的测量结果绝对准确,布洛赫提出在不同条件下重复测量17O的信号幅度,排除各种干扰,来确保计算的可靠性。虞福春按这个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测量,计算出17O的自旋都接近5/2。为减少测量误差,又利用布洛赫从劳伦斯实验室借来含浓缩到17%的17O的水做一系列测量,使实验精度大大提高,证明结果一致。为慎重起见,布洛赫又联系去壳牌石油公司研究室,对上述水中17O的含量进行质谱分析。虞福春为此还做了一个电解水的装置,把含浓缩17O的水电解,对电解出来的两个氧气样品进行质谱分析,所得数据与劳伦斯实验室提供的完全相同。至此进行了足足3个月的验证测量,才与瑞士人F.奥德联名写文章送《物理评论》公布17O的自旋为5/2的结果。事实上,这也是首次从实验上肯定了由壳层模型预言原子核中存在自旋与轨道耦合的结论,从而否定了菲贝尔格(Feenberg)的观点,支持了迈耶(Mayer)的正确观点,为核结构理论提供了关键性判据。
值得骄傲的是,当时虞福春测得的17O的磁矩值,经过将近50年,与国际公布的值仅有0.3%的偏差,所公布的更加精确值的误差正好落在他公布的误差范围内。这是表现虞福春在科学工作中的勇气、决心、耐心和细致、严谨、勤奋作风的一个典型例证。
中国核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55年初,中共中央作出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后不久,教育部从浙大、北大和东北人大分别调来胡济民、虞福春和朱光亚三位教授负责筹建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简称物研室),建立中国核教育的第一个基地。物研室于1955年7月正式成立,教育部任命胡济民为主任,虞福春为副主任。1958年秋,物研室改为原子能系,1960年后称技术物理系。技物系被誉为中国核科学家的摇篮,已经培养了3000余名优秀人才,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著名的专家、教授、院士、英雄模范、高校或院所的学术带头人与领导者。虞福春肩负历史重任,以他的智慧、经验、辛勤劳动和敬业精神,为创建物研室、建设技术物理系和发展中国核教育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物研室的筹备工作,从招兵买马、找参考书、准备讲课与实验,到5000余平米6层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招收百名学生(从全国物理系三年级学生中选拔)正式开学,只用了大约半年时间。1956年就有了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届核物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物研室第二年增加核化学专业后招生数达到400多人。1958年开始招收一年级本科生,还有进修生,总共招生达800名。这是何等快的发展速度和高的工作效率! 为了满足国家迅速发展的需要,适应系的规模的迅速膨胀,虞福春作为实验核物理学科带头人和系的主要负责人,为建成核电子学、实验核物理以及加速器等方面的实验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由于物研室创建初期的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都是在相当封闭环境下进行的,因此需要有自己的加工厂和后勤保障系统。在虞福春精心组织下,物研室建立了金工车间、木工车间、玻璃车间、变压器车间、计数器车间以及几乎应有尽有的物资器材室。它们为后来技物系能够不断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奠定了技术、设备与工艺基础,同时使技物系长时期地保持了一支技术精湛、工种齐全的优秀机械加工队伍。
50年代,世界上仅少数科技发达国家开始有核教育专业,尤其核物理实验教学基本上无从借鉴。在虞福春等领导下,物研室通过1955年至1957年培养两届毕业生的实践,为确立我国核物理、核化学专业学生的业务规格,规定主要课程、基本教材和实验仪器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训练了我国第一批优秀的实验核物理师资人才。虞福春在1956年还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生讲了一学期的核物理实验方法课。虞福春等以于群为笔名,在60年代初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核物理实验方法》的教材。1960年,为恢复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虞福春在技物系带头讲基础课《电动力学》,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技物系历史上抓好教学的一个最优秀的典型。80年代他又领导技物系成功地进行了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虞福春在领导技物系工作中,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经他推荐出国深造的一批年轻教师,后来都成为系的业务骨干。他在1964年,还曾代表我国去阿尔巴尼亚援助建设地拉那大学核物理实验室。
创建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在“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于1969年10月远迁汉中,仪器、设备、图书等被损坏得七零八落。那时虞福春与年轻人一样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还得参加夜战。他住集体宿舍,从生活区到工地需要爬山半小时。每天在食堂用餐的菜金只有5分钱和7分钱。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3年,而在心里一直惦记着技术物理系的前途和发展,思忖着过去办系的经验和教训。技术物理系在短短15年中经历了紧急创建、飞速膨胀、调整提高和严重挫折的过程,其中科研工作动荡最大,因此把科研搞上去将是技术物理系发展的关键。1971年工宣队引导群众讨论系的发展问题,决定重建技物系。虞福春积极投入这一有关重建技物系的重大工作。他善于把握科学前沿,又能从实际出发,与胡济民、陈佳洱等人一起认真调研,深入群众,广泛讨论,共同确立了重离子物理研究方向,解决了长期以来技物系核物理研究没有明确方向的大问题,极大地激励了全系教职工重建技物系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提出了研制建立螺旋波导型重离子直线加速器的发展规划。虞福春为此奔波于教育部、国家科委、北京市科委、核工业部之间,不停地写报告,到处游说,争取支持。1972年末,终于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与拨款。
重离子加速器属于国际前沿课题,当时国内还是空白。在汉中这个一无资料二无设备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更是非常困难。他克服各种困难为科研组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在他鼓励下,组织翻译出版了《带电粒子束的输运》一书。他亲自在教研室做了“椭球静电计测场原理”、“微扰小球法测量高频场的原理”、“用等效电路法研究高频腔的理论”、“定向耦合器的原理与设计”、“高频腔的阻抗原理”、“高频滤波器”、“射频放大器”、“时域反射计的原理与应用”等一系列加速器射频电子学专题报告,并指导设计了第一个螺旋波导型聚束腔。当时在国内没有几十兆赫的高频器件产品,如定向耦合器、终端负载衰减器、环形器、隔离器、反射计等,甚至连一个象样的几百兆的示波器也找不到。虞福春就亲自动手进行严格计算,设计制作了50欧姆3分贝27兆赫和100兆赫的带状线平行耦合型定向耦合器,也制作了反射计以及若干同轴型反射极小的50欧姆终端负载和衰减器。他做的50欧姆终端负载的性能比当时正式产品还要好。他还经过仔细调研并设法引进了频率综合器、高频矢量伏特计(相位计)、500兆赫示波器及时域反射计等重要仪器设备,建成了加速器高频实验室,培养了一批高频技术人才,打下了在北大研究直线型加速器的基础。他曾指导并参加研制的400keV倍加器氘束脉冲化系统于198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9年技物系从汉中搬回北京。虞福春被正式恢复副系主任职务后,立即着手领导筹建研究所,作为培养高级人才、开展科研工作的基地。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于1983年,他担任第一任所长。在研究所成立后,通过主持研究生班,开展离子注入模拟计算等研究,又开辟了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的新的研究方向,为加速器离子束应用研究做好了理论与干部准备,虞福春在确立研究方向、争取支持与经费、解决加速器关键技术、建造4.5MeV静电加速器、发展加速器新应用、培养中青年骨干等各个方面,为建立这个研究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学物理基础教学改革的开拓者
虞福春在物理教学第一线上前后将近工作了60年。他几乎教过全部大学物理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方法、计算机语言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新课程。他精通普通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他在物理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促进物理教学改革和提高广大物理师资水平起了很大作用。他学识渊博,学风严谨,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和开拓,始终站在物理教学改革的前列。80年代初虞福春认识到,必须从物理学人才在当今科学发展与经济转轨中地位的变化,探索物理教学的改革问题。1985年6月在高校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组长会议上,他从国家全方位改革的形势和发展交叉学科的需要出发,深刻地阐述了社会对物理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物理学人才从事工作范围越加广泛的必然趋势的观点,提出了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业务规格、课程结构、教育环境、教材建设以及有关教学改革政策等一整套改革建议。特别是,他提出把原来分5门课由不同教师讲授的普通物理,改为一门整体课程,融合在一起,由一位教师讲下来,使学生尽早接触到现代物理的内容。后来在他的领导下,由技术物理系教师实现了这项改革。虞福春这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思想与实践,不仅对全国物理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对全国理科教学改革思路的提出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虞福春在担任高等学校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兼物理实验组组长期间,不顾辛劳走遍南京、苏州、南宁、重庆、兰州、上海、武汉、厦门、广州、杭州、昆明等地,每年参加综合大学及师范院校的全国物理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还有“物理人才作用研究报告会”等一系列会议。每次他都亲自做报告,用辩正唯物主义观点论述教学改革,主张教师讲课要少而精,学生知识面要宽,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创造能力。他把教书育人放在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的核心位置,非常强调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呼吁对教师的劳动,包括编写教材,给予充分肯定。他关心师范院校教育,认为教师不但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且都应该是教育家,培养教师的教师更应该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师范院校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认识和信心。他特别关心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发展及其师资队伍的成长,针对地方大学和师范院校对实验教学的不大重视,提出了必须把物理实验从物理课程中独立出来的建议,大力宣传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发展有特色的实验和创造实验教学新经验,主张要发展我国自己的物理教学仪器,坚持举办各种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学习班。他还从实验本身的规律论述了艰苦奋斗过程是实验室达到高水平的必经之路。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与活动引导了物理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尤其对提高我国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和稳定实验教师队伍有重要意义。
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典范
虞福春非常热爱教师这个极其光荣的岗位,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一向以勤奋工作、严谨治学著称,以自己认真教学的精神、严格细致的作风、渊博的学识和优秀的品格,熏陶学生、引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独创性的人才。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他们理解知识的来源和作用,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他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丰富,重视实验与联系实际,在课堂上连为学生记好笔记而如何写好板书都想到了。他讲课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既使优秀的学生有广阔的思考空间,也使一般水平的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基本内容。他曾说讲课也是一门艺术,从书本到讲堂应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他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地展示和发展了这门艺术,而且以高度的敏感与预见性将科技发展新成果及时地引入到教学中来。古稀之年,他还登台讲计算方法、计算机语言、语算机模拟等新开课程,依然精神饱满,一丝不苟。他从推广使用可编程计算器开始,在北大最先将计算机引入实验教学与实验数据处理。
他的艰苦奋斗精神令人敬仰佩服。早在西南联大,那时日本飞机经常来昆明轰炸,他和同事们每做完一次实验,就赶紧把仪器一件一件地用牛皮纸包好,装进50加仑大铁桶埋在地面下,下次做实验时再一件一件地搬出来;贵重仪器则送到附近乡村。他常常带着工人,步行或坐牛车往返于学校与乡村之间,还为住在乡村里的教授服务。70年代初,他从汉中到北京来调研文献,那时没有复印机,就自购照相机和放大机,白天挤公共汽车去情报所和各图书馆借阅书刊翻拍,晚上在家将居室改成暗室进行冲洗放大,完成大量文献复制。他在筹建高频实验室、亲自设计制作定向耦合器时,正值炎热的夏天,使他湿疹复发,但他仍在家里坚持工作。他领导实验室建立贵重仪器档案的制度,要求有严格的操作规程,详细的故障与维修记录。他也经常帮助检修仪器。他认为科研条件会越来越改善,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则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他在教学和科研中实事求是、敢说真话。他对论文评审、成果评介、项目和人才推荐,都在认真思考下实话实说,不怕由此而得罪人。他待人平等,不管对学生或晚辈都很尊重。他不当领导后,有一次要向主管系主任汇报调整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问题,执意自己乘公共汽车到系主任家登门拜访。事后他说,系主任帮助解决我的学生的困难,怎么能他来呢,必须我去,也是对年轻人工作的支持。他住院,每次出院离开病房时都要收拾得很干净,说要与进来时一个样。
他认为,教师的价值是反映在学生走出校门后为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所起的作用上。所以他总是把学生与年轻人的成才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他回国后自己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并不多,而从头开讲的新课不下10门,由他亲自编著的教材《电动力学》是他开讲这门课30年后才出版的。他的大量精力一直放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向、准备新的课程、为年轻人开路上面。在他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他的学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可是他常常拒绝署名,所以表面上看来论文不多,实际上他的创造性劳动大量地反映在他的学生的工作成果中,他的学风和作风也在他的学生中得以继承、发扬光大。他忠于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甘当人梯,教书育人,在5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简 历
1914年12月9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32.9~1936.7 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
1936.7~1937.5 任中央研究院上海物理研究所练习助理研究员。
1939.9~1946.4 任昆明西南联大物理系助教、讲师。
1946.4~1949.6 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9.6~1951.2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做博士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5.7~1983.1 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82.2~1983.10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1983.7~1986.2 任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4.5~1990.12 任国家教委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物理实验教材编审组组长。
主要论著
1 Ma S T,Yu F C.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of Nuclei in the Meson Theory. Phys.Rev.1942,62:118~126
2 吴大猷、虞福春.以电子激起及游离化锂原子之几率.中国物理学报,(1994)5:162
3 Yu F C,Giden D,Kurbatov J D. Disintegration by Consecutive Orbital Electron Captures. 56 Ba131 - 55 Cs131 -54Xe131,Phys. Rev. 1947,71:382
4 Yu F C,Kurbatov J D.Energy Quanta Emitted in Disintegration of Ground State of Ba133,Phys. Rev.(1948)74:34~37
5 Kurbatov M H,Yu F C,Kurbatov J D.Target Chemistry of Cesium,Isolation of 133Ba,134Ba,J.Chem.Phys.(1948)16:87~91
6 Proctor W G,Yu F C. On the Magnetic Moments of 115Sn,113Cd,111Cd,195Pt&199Hg. Phys. Rev. (1949)76:1728
7 Proctor W G,Yu F C. On the Magnetic Moments of 55Mn,59Co,137C,15N& 14N.Phys.Rev.(1950)77:716
8 Proctor W G,Yu F C.The Dependence of 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Frequency upon Chemical Compound.Phys.Rev.(1950)77:717
9 Proctor W G,Yu F C.On the Magnetic Moments of 129Xe,209Bi,45 Sc,121Sb& 123Sb.Phys.Rev,1950,78:471
10 Proctor W G,Yu F C. On the Magnetic Moments of Several Isotopes. Phys. Rev.(1951)81:20~30
11 Alder F,Yu F C. On the Spin and Magnetic Moment of 17O. Phys.Rev.(1951)1067~1068
12 Alder F,Yu F C. On the Spin and Magnetic Moment of 25Mg,185Re,187Re,187Re &9Be.Phys.Rev.(1951) 82:105
13 Yu F C & Accelerator Group of Peking University,“Status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4.5MeV Electrostatic Accelerator”,第三次中日加速器会议文集(1983年10月于兰州)
14 Yu F C & Accelerator Group of Peking University,“Experimental Test of Helical Resonance for Heavy Ion Post Acceleration”,第三次中日加速器会议论文集(1983年10月于兰州)
15 秦国刚,李灿国,姚秀琛,虞福春.“Theory and Practice on Determination of Deep Level profiles in Multihigh-Desity-Level Case”.Scientia Sinica(Serices A)1988 31(1):57~68
16 Yuan Bo & Yu F C. A Computer Simulation of High-Dose Ion Implantation into Amorphous Materials,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 1990,1(1—2):82~83
17 虞福春.我国物理实验教学的十年,物理实验,1990,10:241
18 虞福春.郑春开编著.电动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 Yuan B Yu F C & Tang S M.“A Database Method for Binary Atomic Scattering Angle Calculation”,Nucl.Instr.& Meth.1993 B83:413~418
20 康一秀,赵渭江,王宇钢,张利春,虞福春.多能MeV硼离子注入单晶形成特殊形状载流子分布.半导体学报,1995 16:772~778
相关参考
有官献瑶、官秉忠、官谦、官廉、官应震等。1、官献瑶官献瑶(1703-1782),字瑜卿,号石溪,清代官员、学者,福建安溪还二里福春乡(今长坑乡福春村)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十年前后在世,年八十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