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林作楫人物简介
Posted 小麦
篇首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林作楫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林作楫人物简介
·林作楫
林作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先后主持或参加育成小麦新品种10多个,其中郑州24为河南省第一个杂交育成的丰产耐旱品种,郑引1号是经他鉴定选拔后在黄淮流域广为种植的引进高产品种,豫麦13较好地协调抗寒与早熟、高产与稳产的半矮秆品种,为中国小麦生产作出了贡献。
1933年7月,一个小生命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姓林的普通人家诞生了。爷爷给他取名 “作楫”,引自古诗 “作楫济舟,以渡东海”,意在期望他将来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之材。
林作楫少年时代好学勤奋,上小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连续跳级,只用3年时间就读完了6年的课程。上初中时,由于家境贫寒,全靠优异的学业成绩获取校内、外奖学金才得以继续就读。中学临近毕业时,虽然数、理、化成绩均很好,但林作辑还是怀着 “让普通老百姓都能丰衣足食” 的善良愿望,毅然地选择了当时很少有人报考的学科——农学,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 考入福建农学院农学系学习,时年仅16岁。
大学毕业后,林作楫被分配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从此一干就是40余年。60年代他根据当时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实际,先后选育出郑州24、郑州3号、郑州683等优良新品种,并发表一些有关小麦育种和栽培的文章。1970年,“文化大革命” 期间,他全家被下放到修武县农村劳动,尽管身处逆境仍不忘为农民办点实事、好事,诸如帮助村里搞起了玉米制种、甘薯保鲜、引进小麦新品种、讲授栽培技术等,两年就使小麦产量翻了一番,深受当地农民赞扬和爱戴,被评为新乡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同时,就在那样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他仍念念不忘小麦育种,利用当时生产队的零碎土地和简陋条件重新开始一些育种实验,后来他从这里带回的材料中选出了豫麦5号。在这期间,他还协助农民育种家李德炎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小麦育种学》 (科学出版社,1976年)。粉碎 “四人帮” 后,他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先后担任小麦研究所遗传资源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丰产优质育种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率领课题组同志育成了豫麦5号、豫麦13、豫麦23、豫麦31、豫麦47、豫麦50等小麦新品种,并积极开展小麦品质改良研究。此外,还主持有关品种资源、数量遗传、生物技术等多项基础研究。
40余年来,林作楫为发展小麦生产和育种事业呕心沥血,埋头苦干,做出了显著成绩,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2项,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豫麦13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曾连续4次被选为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是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河南省委第四届副主委,第二届河南省政府参事,第二、三、四届河南省小麦研究会理事长,第二届河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第三届中国粮油学会理事。1996年荣获王丹萍科学奖金。1998年被授予 “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
跟踪生产需要 培育不同类型品种
1954年春天,林作楫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来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组织研究决定,安排他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这对于自小生长在南方的他来说,既感到陌生,又很受鼓舞,因为在福建所接触的多是稻田、大米,而河南乃中原腹地、中国产麦最多的省份,在这里搞小麦,其举足轻重可想而知。为此,他暗下决心,一方面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深入田间,熟悉育种材料,一方面到广大农村向农民学习,了解生产情况,收集农家品种资源,打好品种改良工作的基础。在两年的时间内,林作楫走访了河南大半地、市,对河南的生产概况和自然条件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当时河南省小麦产量还相当低,一般每亩只能收50~100千克,主要限制因素是干旱,另外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也大多在抗条锈性上不过硬,而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又相当快,需要针对其变化不断培育出能抵抗新条锈流行小种的品种,因此他及时把育种目标重点定在耐旱、抗条锈病上。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选育出河南省第一个杂交育成的抗旱兼抗条锈病小麦品种郑州24,在河南、陕西旱地大面积推广。在此基础上,以后继续培育出丰产性更好的抗旱小麦品种郑州3号、豫麦5号等,为不断提高旱地小麦生产作出了贡献。
1958年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浇地面积不断增大,同时化肥施用量也在不断增加,农民迫切需要抗倒性好、丰产性更高的小麦品种。林作楫一方面引进日本、意大利矮秆资源,一方面根据河南小麦返青早、穗分化时间长的特点,把增加每穗粒数作为提高品种产量潜力的重点。1959年,他利用从意大利引进的矮秆品种阿玛 (Mara) 作亲本进行杂交,于60年代育成了郑州683。这是一个粗秆、大穗、多花多实、抗干热风、丰产性好的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后最大面积曾达到700多万亩,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为了尽快选出小麦新品种供生产上应用,除自己开展杂交育种外,他又从原北京农业大学等处引进一批品种和原始材料,经过几年田间调查、鉴定和室内考种,终于决选出产量、抗性、熟期、适应性兼优的St1472/506(意大利未推广品系),1967年定名反修1号,后改为郑引1号,并进行高产栽培,繁殖推广。这一品种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 000万亩,成为70年代黄淮流域南片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种植的一个高产小麦品种。为了解决矮秆和早衰的矛盾,他还在60年代末利用矮秆但灌浆不好的意大利材料St2422/464与落黄好、籽粒大的郑州17进行杂交,后来从这个组合不仅选育出郑州741等高产品种用于生产,而且有的单位还以其后代为亲本选育出偃师4号、豫麦18 (矮早781)、豫麦21 (周麦9号) 等一批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
1980年以来,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行,由集体生产变成了千家万户独自经营,农村生产方式和条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一方面要求品种产量潜力更高,另一方面不同地块由于肥力、墒情、播期、播量等栽培条件各不相同而要求品种适应性更强、弹性较宽。林作楫及时根据这种复杂多样的生产需要对育种目标进行了相应调整,将稳产性和适应性列在与丰产性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应培育出一批对环境条件反应弹性大的品种,不但在好的条件下能够高产,在不利条件下也能够稳产。他分析河南省气候条件、生态特点之后认为,河南冬春季分蘖持续时间长,利用肥水条件进行促控调节的余地较大,因此应改变群众偏爱大穗品种 (一般分蘖力不强) 的习惯,把注意力放在选育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的材料上; 同时,河南小麦灌浆时间短,且成熟阶段高温年份多,后期病虫害、干热风等都会影响籽粒灌浆,造成粒重不稳,所以把第二个注意重点放在培育能适应后期不良条件、粒重稳定的材料上,以期在较多穗数基础上争穗重,在稳产基础上争高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经过8年艰苦的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终于育成了既高产又稳产且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豫麦13。通过4年120个点次试验,豫麦13比当时推广品种豫麦2号平均亩增产10.1%,这是自国家组织 “六五” 重点科技攻关以来第一个在黄淮南片麦区产量比高产对照种增产10%的小麦新品种。在90年代初,该品种成为河南省高产地区的主栽品种,1992年种植面积达1 600万亩,1992、1993两年种植面积均居全省首位,1990至1994年累计推广4 647万亩,增产粮食11.38亿千克,荣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感谢豫麦13的培育者,1992年底永城县委、县政府专程派代表向林作楫赠送一台彩电,河南日报还为此专门进行了报道。近年,他又根据生产的发展,开始探索亩产600千克以上的超高产品种的选育。
开拓小麦品质改良研究
在老一代科学家倡导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林作楫和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同行对中国北方冬小麦品质改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80年代初,针对中国小麦品种面包烘烤品质不好的问题,他赴美国考察品质改良研究工作,收集优质品种材料,并招收了一批研究生,组建小麦加工品质实验室,着重开展了小麦品质性状与加工优质面包、馒头、面条、蛋糕、饼干等食品间的相关性研究,为品质改良打下了基础,其研究结果已在国内外一些刊物上发表。1988年10月,他应邀赴澳大利亚面包研究所专门从事中国传统食品馒头、面条品质指标的合作研究,取得了初步结果。他看到澳大利亚为了占领日本市场,专门针对日本面条的加工需要开展了淀粉糊化特性和提高白度的研究,终于培育出比日本优质小麦农林61更好的品种,从而保证了出口优势这个生动实例,很受启发,回国后立即将这些思路和评价方法介绍到国内。为促进中国小麦品质改良研究工作的开展,1994年他组织国内同行主编出版了中国小麦育种与食品加工业联合撰写的第一本专著《食品加工与小麦品质改良》,提出了中国不同食品对小麦品质要求的指标、加工技术、质量评价方法以及品质遗传改良重点。他还参与了中国不同类型加工用小麦标准的制定,评选分别适于面包、饼干用的优质硬、软麦品种,推动了中国小麦加工品质改良的进展。
林作楫提出中国小麦加工品质改良应重点放在蛋白质的“质” 上,兼顾量的调整,同时还要注意淀粉特性的改良。他认为,优质育种在中国具体条件下必须兼顾丰产性,才能在生产上推广; 优质品种还应与适宜土质和合理栽培配套,才能保证质量的稳定性。为了发展优质品种,必须注意与制粉企业相结合,采用 “面粉公司+中介组织 (包括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 +农户”的形式组织起来,使各方都得能到经济效益。他把这些观点应用到育种实践中,培育出的 “丰优号” 系列品种,在1995年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共获金、银、铜4枚奖牌。其中丰优3号和丰优5号已通过河南省审定,分别命名为豫麦47与豫麦50,并通过与面粉厂家、地方行政推广部门及当地农民三结合,使优质商品麦的生产迈上了轨道,为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益,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配合育种实践从多方面总结经验
林作楫很注意加强基础研究和经验总结,以不断提高育种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早在50年代后期,他就围绕育种目标、亲本选配和早代选择规律进行研究,在80年代又从数量遗传学的角度验证和补充原先的结论,在《中国农业科学》 (1962年)上较系统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又进行了一些补充。主要包括:(1) 育种目标上,强调因地制宜,在河南省北部要注意分蘖力和抗寒性、耐旱性; 在南部和高产地区要注意在一定分蘖力基础上提高穗重; 大面积应用品种除具有较好综合性状外,对条件的适应性要具有较大的 “弹性”; 高产地区要注意株型和根系的改良等。(2) 亲本选配要注意双亲性状的平均值,也要考虑两个亲本性状传递力的强弱差别。(3)不同性状的选择在不同世代要区别对待,产量性状中的千粒重和穗粒重早代选择有一定效果,而单株穗数与单株粒重宜按F3系统选择以减小环境影响,其中对穗数的选择较为有效。F4混系测产可提早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优系上,然后再在优系中扩大群体进一步优中选优。他根据中国多数育种单位试验地面积小的国情,强调早代按照不同性状的遗传特点多看精选,以控制群体规模。他选育的豫麦13、23、47都是按这种作法进行的。(4) 除了前面提及根据生态特点制定育种目标外,强调及早在不同生态区进行异地多点鉴定,即高代品系(F4~F5) 经一年初步测产后,将选系送往全省不同生态区进行多点 (5点左右) 品种比较试验,同时继续选择提高,然后根据多点试验结果,择优再参加区域试验。他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提出 “气候年定终身” 的观点,认为一个品种即使连续经过多年的产量试验,如果年度间气候类型相似,仍难了解其对不同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只有经过不同气候年的考验才能确定其适应范围。如他早期育成的郑州24品种在1960至1962年3个大旱年大区区试中均名列前茅,但1964年遇到涝年产量却不理想,显示它是适应较干旱条件的品种,最后这个品种在旱地应用了十多年而在水地却没有推广开。因此他特别强调,在品种选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特殊年份的逆境条件来鉴定、筛选育种材料和决选品种。如在豫麦13选育过程中,F2代播种时遇涝晚播,他就针对耐涝性和早熟性进行选择; 1986年F5代又遇白粉病流行,他就从后代选系在多个点上的表现选择相对抗、耐病的植株,使后来育成的豫麦13在这些性状上都有所改善。
林作楫曾从事过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并参与筹建了植物生理研究室。他认为国内一般没有把植物生理学作为育种的基础是不完整的。育种工作也应加强生理性状及其相关的形态性状研究,注意 “源、流、库” 的协调发展。他在选育豫麦13等品种中就贯穿了这个指导思想,通过选育前期发育慢 (进入越冬时穗分化才达单棱期)、拔节后发育较快的类型,较好地解决了黄淮麦区抗寒与早熟的矛盾。他认为,成熟期落黄好是较正常的碳、氮代谢与光合产物运转的体现,与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密切相关,并通过有关生理测定得到了验证。如落黄好的豫麦13在灌浆中、后期 (5月19至30日) 的碳氮比要较落黄差的豫麦16高出1倍,根系活力高出85%。从充分利用光能出发,他十分注意株型结构的动态变化和不同时期的自动调整能力,认为较理想的类型应当是前期分蘖早发、中期稳健生长、孕穗期叶面积系数不过大以免群体郁蔽,抽穗期株型挺拔而垅头不可过窄,否则截获光能不足影响生物产量,灌浆期上部叶片夹角可动态地由小变大以充分利用散射光,后期叶片不早衰,保证籽粒充实饱满。他特别强调根系的作用,一般认为旱地品种应是多蘖、小叶、小穗,而他选育的郑州3号却是中蘖、多花、穗子偏大类型,主要是根系发达,能较好利用土壤水分,因而耐旱增产。
林作楫很重视种质资源的引进、利用和创新。早在50年代,他就参加了河南省地方品种的徵集和整理鉴定工作,并注意利用具有异种属血统的材料作亲本以丰富遗传基础,如用圆锥小麦血统的弗来尼 (Forlani)育成抗旱品种郑州3号,用黑麦地方品种作亲本育成耐旱的郑州6号。60年代他筛选出意大利种质St2422/464 (郑引4号) 被黄淮麦区广泛用作抗条锈的矮秆亲本,自己也用它育成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优良品种。他利用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以含有不同Pm基因的种质和农艺亲本组配成以抗白粉病为主的轮选群体,组成抗病种质库,从中选出兼具抗病、优质、丰产的丰优4号、丰优5号等新品系。
在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林作楫特别强调农村生产调查和试验田观察、掌握第一手感性知识的重要意义,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和解决问题。刚到北方时,他由于气候不适应,患了关节炎,严重时不能下地行走。有一年正值小麦抽穗后开始个体选择时,他的病又犯了,仍让人用小推车推到田间去,亲自一个材料一个材料地察看,直到把全部材料看完了一遍,心里才踏实。像冻害、病害、倒伏一年发生多次,他都要坚持及时到田间观察记载,因为这样才能做出全面的评价。有的性状往往昙花一现,如落黄在成熟阶段几天内就有很大变化,必须及时观察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在这些具体细微的工作中,他的亲密助手和终身伴侣揭声慧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经常鼓励身边年轻人多下试验地观察和下乡调查,多开动脑筋,提问题,想问题,当然他自己也尽量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和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他虽已年过60,仍孜孜不倦地奋战在育种研究第一线,和同志们一起为常规育种、生物技术、品质改良等的协同发展,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倾注全部的心力。
简 历
1933年7月14日 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54年1月 福建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1954—1970年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为河南省农业试验场)技术员,
1955至1959年兼任小麦组副组长。
1970—1977年 下放河南省修武县插队,后分配到修武县农业局任技术员。
1978—1998年 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82),研究员 (1986),先后兼任小麦研究所遗传资源室副主任,主任,丰产优质育种室主任。1994年起兼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8—1989年 在澳大利亚面包研究所与昆士兰小麦研究所从事小麦品质合作研究。
1983年至今 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 要 论 著
1 林作楫等.从几个新品种选育试谈小麦育种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国农业科学,1962(2): 30~60
2 林作楫等.冬小麦株高、产量性状的早代评价.河南农林科技,1983(11)
3 林作楫等.多抗性轮选方案.太谷核不育小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93~96
4 林作楫等.冬小麦烘烤品质与其他一些品质性状及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作物学报,1989,15(2):151~158
5 黄东印,林作楫.冬小麦品质性状与面条品质性状关系的初步研究.华北农学报,1990,5(1):40~45
6 Zuo-ji Lin et al.Suitability of various Australian wheats for Chinese stylesteamed bread,J.Sci Food Agri,1990 (53):203~213
7 林作楫等.高产小麦品种豫麦13号若干形态生理特性研究.华北农学报,1992,7 (4):29~34
8 白玉龙,林作楫等.冬小麦品质性状与蛋糕酥饼烘烤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3,26 (6): 24~30
9 林作楫.食品加工与小麦品质改良.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10 Z.J. Lin et al. Breeding for widely adapted high-yielding winter wheat vari-eties. Proc、8th Intern. Wheat Gen. Sym,Beijing,1994,1 153~1 156
11 X.D.Zhou & Z. J. Lin. Qu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wheat varieties,Proc. 8th Intern. Wheat Gen. Sym,Beijing,1994,1 185~1 189
12 雷振生,林作楫.河南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及今后育种方向.中国农业科学,1995 (28) (增刊): 28~33
13 林作楫等.从豫麦13的选育谈大面积丰产育种的若干问题.见: 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23~129
14 林作楫等.中国挂面对小麦粉品质的要求.作物学报,1996,22 (2):152~155
15 林作楫等.我国小麦品质育种现状与问题.作物杂志,1996 (1): 6~7
16 赖菁茹,王光瑞,林作楫等.软质小麦品质与饼干烘焙品质关系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997,12 (4): 1~5
17 张世成,林作楫等.航天诱变条件下小麦若干性状的变异.空间科学学报,1996 (16) (增刊): 103~107
18 林作楫.育种策略.中国小麦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9 林作楫,揭声慧.小麦育种工作40年回顾.1.育种目标与育种途径.河南农业科学,1997 (1): 1~5
20 林作楫,揭声慧.小麦育种工作40年回顾.2.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后代处理.河南农业科学,1997 (4): 3~5
相关参考
當年王健林豪砸400億,在江西建造的十幾個青花瓷特色廣場,現狀如何
王健林作為中國出名的企業家,以他為中心的王氏家族,在中國的商界一直都是非常霸氣的存在,對這個男人來說,一個億都是一個小意思,雖然很高調,不過一個億對他來說,真的只是小意思,他當年還豪砸400億建造了一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