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孙大容人物简介

Posted 花生

篇首语: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孙大容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孙大容人物简介

·孙大容



孙大容,花生育种学家,农学家。制订中国花生品种农艺学分类标准; 对花生细菌性枯萎病 (青枯病) 防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与遗传进行较系统研究,筛选出协抗青、台山珍珠、台山三粒肉等高抗青枯病花生种质供生产和育种利用; 组建国家野生花生种质圃,为进一步挖掘花生育种潜力奠定了基础。

孙大容,原名孙旭东,1922年3月22日生于吉林省通化市。父亲孙秀岩系一位爱国军人,“九一八事变” 后任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十六路军司令,转战于通化、桓任、临江等县抗击侵略军,退伍后曾从事果园经营。孙大容自幼受到其父抗日正义行动的影响,发愤图强。小学毕业后,他进入北平东北中山中学学习。卢沟桥事变后,1938年逃亡武汉,转入东北中学就读,后随校流亡湖南、贵州,最后定居四川威远县。1940年曾因学校党团斗争以异党嫌疑被捕,送往重庆三青团战时青年劳动服务营劳动改造,随后被关押同学集体逃亡,孙大容则奔往贵阳。1942年以战区流亡学生同等学历参加统一考试,被录入贵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由于身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未入社会便已尝到旧社会的黑暗滋味,深感上大学机会难得,便埋头读书。1947年毕业后,受业师蒋书楠教授 (昆虫学家) 推荐进入前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在杂粮特作室任技佐,负责油料作物原始材料 (品种资源) 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大容编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作物系特作室,继续分管花生试验,鉴定筛选出农家良种 “北京大花生” 在京郊推广。在山东莱阳县住点期间适逢早春大旱,他研究提出用浸种催芽保全苗的措施,解决了当年当地花生春播困难的问题,第一次尝到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的甜头。这一措施后来被北方花生产区广泛推广。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孙大容被分配在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时曾到福建漳浦县农村驻点系统调查总结花生高产栽培经验,后来参加编写 《花生栽培》 (1961,上海科技出版社),该书1982年修订为 《中国花生栽培学》。

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决定在武汉市建立油料作物研究所,孙大容由作物所调油料所,协助筹建工作。1961年中国农科院在武昌主持召开了 “全国第一届油料作物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孙大容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工作,会上形成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建所方案”,为油料所的工作方针奠定了基础。当年他被任命为油料所品种研究室主任,并具体对花生育种研究进行了部署。针对伏旱和秋旱是制约当地花生生产发展和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确定早熟避秋旱和丰产为育种目标。经数年努力主持育成了能避秋旱又比当地推广种中琉球增产显著的红梅早、红花1号、鄂花3号等新品种,成为70、80年代湖北省花生主栽品种,而鄂花2号则被北京、河南有关单位用作亲本育成一批新的丰产品种。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尽快掌握国外农业科研动态,孙大容参与中国农科院情报所组织译、编 《国外农业概况》 的工作,除主持编写油料作物部分外,还协助进行这套系列书的定稿工作。在此期间,适逢农业部派代表团出访加拿大,他及时将加拿大近年来在油菜育种上的进展向院领导作了汇报,为中、加两国开展双低油菜项目的合作提供了信息,也为油料所双低油菜育种研究的开展创造了契机。

1979年孙大容参加农业部组织的 “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组”,访问了美国农业部贝尔茨维尔农业研究中心植物引种室、国家种子贮藏实验室,并到中北部地区八个州的农业教育与科研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对该国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和遗传育种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派往美国开展合作研究作了前期准备。

1980年孙大容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农业部花生研究中心 (佐治亚州州立大学农学院滨海平原农业试验站),与美国农业部花生协调员R.O.Hammons博士合作研究,全面参与了该中心的花生研究项目。之后又多次赴泰国、尼泊尔、印尼等国参加有关花生研究的国际会议,促进了中国和国际半干旱作物研究所在花生研究上的学术交往。

孙大容在主持国家攻关课题 “油料作物品种资源的收集、评价和保存的研究” 的同时,积极筹建 “野生花生资源圃”,并提出培养研究生计划,为中国野生花生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以及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等研究储备力量。

1983年孙大容被任命为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为尽快培养接班人,他有计划地将主持研究工作的任务移交给年轻人,自己着力于科研管理工作。任职期间,认真开展体制改革后的首次职称评定工作,进一步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科研计划上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力度,除取得国家科委、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计划任务外,还积极组织课题论证,鼓励科研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多渠道争取课题树立了典型。在国际交往方面,除继续加强中加优质油菜合作研究项目外,开展了与国际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花生病毒病和青枯病合作研究,与亚洲蔬菜中心大豆锈病的合作研究,还与瑞典科学基金会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油料所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孙大容除本职工作外,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特邀发明审查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学位委员; 湖北省科协常委、农学会副理事长、遗传学会理事; 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作物学报》、《花生科技》、《中国油料》等期刊编委。他是武汉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制定中国花生品种农艺学分类标准



孙大容在早期从事花生原始材料 (品种资源) 的收集、保存和研究的工作时就深深感到品种材料的性状描述和调查项目标准对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十分重要,因此组织全国同行讨论制订了“花生品种科学研究调查项目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出“中国花生品种农艺学分类标准”,使花生品种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在性状调查与描述上有了初步规范。那是建国初期,可资借鉴的只有前苏联З.А.Лузина所著的 《落花生》一书。该书将花生分作澳美亚种、亚洲亚种和普通亚种,其分类所依据的主要性状中尚未发现第一次侧枝上有有性和无性分枝的分布规律,与中国的观察结果不一致。因此,孙大容决定以中国已收集的1 000余份花生品种材料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制订中国的分类标准。那时的观察发现,花生主茎所着生的分枝 (第一次分枝) 上的每个节都可能发生一个有性枝 (果枝) 或无性枝 (叶枝或称第二次分枝); 有的品种两两交替着生,有的品种以有性枝为主,仅在梢端改变为无性枝,基本上是连续发生有性枝,很少第二次分枝,而且在主茎上显著可见开花结荚。这个性状在品种间差异明显、稳定,是花生品种的一个重要遗传属性,因而据此作为分类的第一级标准,将花生分成两类: 交替开花或连续开花; 又依据荚果形态,前者可分为普通型和龙生型; 后者可分为珍珠豆型和多粒型。这样就将花生品种分作四大类型。这个标准不但符合植物学分类原则,而且从形态、生理、生态的一致性来看,对生产栽培利用亦有较大价值。现已为中国花生科技界所广泛采用,并载入《中国花生栽培学》 和 《花生育种学》。

该项分类标准与60年代初期美国W.C.Gregory所制订的标准不谋而合,但美国、亚洲和非洲等花生生产国家从未大面积栽培过 “龙生型” 花生,在他们的分类中是个空缺。就这一点而论,中国的分类标准更为完善。

对花生青枯病抗性评价与利用多有建树



花生青枯病是中国南方及中部花生产区的一种主要病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严重制约花生生产的发展,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花生癌症。20世纪60年代初,孙大容组成多学科工作组,在红安县梅花大队设点研究,通过广泛调查、定点观察和对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确认其为细菌性病害。由于细菌破坏了输导组织,植株失水枯死,故称 “青枯病”。确定病原菌后,原设计从药剂防治上突破,用一批广谱性农药进行防治试验,但均未见效。70年代中期,改变防治策略,转向从品种资源中筛选抗病品种。在选定的几块病害严重、发病均匀的病地上,对从全国征集来的1800多份材料进行鉴定筛选,发现3份高抗的品种材料,其活株数都在95%以上。收获后核对品名为 “台山珍珠”、“台山三粒肉” 和编号为 “1722” 的品种。1976年在湛江花生青枯病抗病品种现场会上这3个花生品种的高抗性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并将“1722”命名为协抗青。由于协抗青抗性强而稳定且农艺性状较优良,被定为全国联合抗性试验品种。次年在山东临沂召开全国花生青枯病防治会议上,一致确认协抗青可在严重病区直接利用,而更重要的是给花生抗青枯病育种提供了优异的抗源种质。迄今全国育成的许多抗青枯病高产新品种如抗青10号、11号、鲁花3号、中花1、2、4号等均有协抗青的血缘。

1981年孙大容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在第13届美国花生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 “花生品种对细菌性枯萎病抗性的评价” 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科学家的重视,报告全文发表在该学会的年刊上。

在自然病圃抗性鉴定的同时,孙大容又组织人员进行花生细菌性枯萎病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鉴别出中国流行的花生青枯病病原菌生物型,其中以Ⅲ,Ⅳ型致病力最强。

1983年孙大容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 “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研究” 论文,第一次提出花生青枯病抗性是简单的数量性状遗传,受三对独立遗传的主基因和一些修饰基因的控制。随后他又组织开展 “花生青枯病寄主抗病性生物化学机制的研究”,经过研究,初步认为吲哚乙酸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接种后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花生品种抗青枯病鉴定的生化指标。此外,在龙生型花生品种资源中发现了近20%的材料高抗青枯病,研究表明其抗性存在细胞质效应。

1988年孙大容在参加国际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举办的“亚洲花生科学家会议” 上对上述花生青枯病抗性的系列研究作了详细报道,促成了1994年于中国武昌召开 “第三届国际花生青枯病工作会议”,从而扩大了这项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

建立野生花生种质圃 挖掘育种潜力



花生属的野生植物资源原产南美洲,中国老一辈花生科研工作者直到70年代中期都仅能从文献上知道这类植物的存在,未见过实物,更不用说对这类植物开展研究和利用。随着花生育种研究的深入发展,大家都认识到现有生产用品种的遗传基础日趋狭隘和单一,潜藏着遗传脆弱性,急切希望能从野生近缘种中发现一些能够提高花生产量潜力、抗性或其他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以推动花生品种改良事业的发展。孙大容利用在美国合作研究的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为中国先后从国外引入24个物种计103份野生花生资源,建立起国家野生花生种质圃,有力地促进了这个领域研究工作在全国的开展。他带头招收3名硕士研究生从事野生花生资源的研究,包括利用染色体组型与同工酶分析相结合来鉴定花生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以及通过实验交配和激素处理来探讨、克服种间杂交不孕性、提高亲和性的途径。初步表明,栽培种花生中的密枝亚种与某些野生种杂交有较好的亲和性,利用6-苄基氨基嘌呤、激动素等生物激素处理对某些野生种与栽培种花生交配也有良好作用,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饱满种子。

孙大容作为中国花生科研事业和油料研究所创业人员之一,在农业科研战线上辛勤工作了50年。他常自嘲 “论文不多,水平不高,成果无缘,空有虚名”,这也可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一种心声。少年时代国破家亡,战乱频仍; 50年代内外结合,上山下乡,广大农村大有作为; 60年代调来油料所,竭尽心力投入创业; “文化大革命”,虽经风吹雨打,科研之心未泯; 70年代后期科学的春天来临,出于形势肩负重托,以至弃研从政,理顺关系,使事业后继有人,可以说是圆满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这一代人的任务。1987年他年届耳顺,辞职退居二线,仍致力于技术咨询和学会工作。近年又组织编写出版了 《花生育种学》,对新中国成立近50年来中国花生品种工作作了全面的回顾,实现了他给自己提出的承前启后的心愿。

简 历



1922年3月22日 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

1942—1947年 在贵州大学农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7—1949年 任前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技佐。

1949—1957年 任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

1957—1960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60—1980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0—1981年 在美国佐治亚洲立大学滨海平原农业试验站,美国农业部花生研究中心合作研究。

1980—1982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副所长,品种资源研究室主任。

1982—1987年 任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

主 要 论 著



1 孙大容译.落花生 (Apaxuc,З.А.Лузциа)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2 孙大容,翁禾或等.我国花生的品种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用物所科学研究报告,1959

3 中国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花生栽培 (编著人员之一),1961

4 孙大容等.中国栽培花生品种分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科学研究报告,1962

5 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所. 《国外农业概况》(油料作物部分执笔人)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0

6 Sun Darong,Chen Chuenrung,Wang Yuring.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ba-cteria wilt(Pseudomonus solanacearum) E. F. Sm. of peanut (Arachishypogaea L. )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ceeding of AmerianPeanut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ociety,INC. 1981,13,No. 1

7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译.花生栽培与利用.译自美国APRIS 《Peanut Cu-lture and Uses》译者之??

8 农业部.2000年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预测 (花生部分编著)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3

9 大百科全书 (农业卷) .油料作物条目主编,1991

10 农业百科全书 (农作物卷) .花生条目编写人之一,1991

11 孙大容.我国油料作物的生产现状与区域开发.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0

12 孙大容等.花生 (原载中国农业科技工作四十年)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孙大容.花生育种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曹维廉人物简介

·曹维廉曹维廉,电机工程专家。长期从事电机电器工业的领导工作。坚持科研基地建设,领导建成西安高压大容量研究所等数十个科研基地。多次参与我国机电工业科技工作的决策和规划。重视产品质量,率先提出我国电器产

知名人物 钱家治人物简介

·钱家治钱家治,通信技术专家,我国公用通信“网路技术”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主持了多种国产新技术通信系统的研究并获得成功;组织我国第一套大容量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及600路微波载波终端会战并实现产

光盘技术的发展史

一.只读式光盘存储器CD-ROM自1985年Philips和Sony公布了在光盘上记录计算机数据的黄皮书以来,CD-ROM驱动器便在计算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D-ROM光盘不仅可交叉存储大容量的文

兵器百科 加拿大P14-45手枪

加拿大P14-45手枪帕拉军工原是加拿大的一家小型军工公司,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公司为美国柯尔特M1911手枪推出了名为“大容量转换件”的手枪配件,这套转换件主要是改进M1911手枪的底把和加宽握

99元的抑菌加濕器 米家這價格不香嗎

近日,米家又推出了一款新品抑菌加濕器,售價99元。和前代的249元的產品相比,這款的價格無疑是更具吸引力。99元就能買到一款大容量的抑菌加濕器,難道不香嗎?外觀方面依舊是米家的簡約設計,網友戲稱為「炮

历史人物 孙元化的主要事迹 孙元化的人物生平 孙元化的人物简介

  本名:孙元化  别称:孙初阳,孙火东  所处时代:明朝www.cha138.com  民族族群:汉族  主要作品:经武主编孙元化——明朝西洋火炮专家  孙元化为一代儒将,其祖父孙抬是明给事中孙浚的

历史人物 孙传芳简介 孙传芳是怎么死的 孙传芳盗墓 孙传芳子女

  中文名:孙传芳  别名:孙馨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泰安市  出生日期:1885年4月17日  逝世日期:1935年11月13日www.cha138.com  职业:直系军

历史人物 孙贵妃的主要事迹 孙贵妃的人物生平 孙贵妃的人物简介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  出生时间:1344年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1375年  封号:贵妃  谥号:成穆孙贵妃——明太祖朱元璋宠妃  元末兵乱,孙氏父母俱亡,跟随仲兄

历史人物 也孙铁木儿简介,也孙铁木儿简介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简介  (1293-1328)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父甘麻剌。也孙铁木儿初袭封晋王,镇守漠北。铁失发动政变前,曾派人告也孙铁木儿,他囚押来使,并遣使至上都告变,英宗未接到消息便遭杀

中共人物传 孙炳文人物传,孙炳文生平事迹,孙炳文评价

孙炳文,字濬明,一八八五年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城中正街。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一九二二年与朱德留学德国,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应党的召唤回国,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主任兼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