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吴祖泽人物简介
Posted 细胞
篇首语:与其降低你的开支,不如去尝试增加你的收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吴祖泽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吴祖泽人物简介
·吴祖泽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血液学家。在我国血液学研究领域首先引入并传播了造血干细胞的理论和技术。系统研究了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与恢复。推进了国内胎肝移植与自体循环血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应用; 深入研究了胎肝中刺激造血、刺激肝细胞生长以及低分子抑瘤物等三类因子的纯化及生物学特性。为人类医治白血病、放射病、重症肝炎等难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吴祖泽,1935年10月19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他两岁时全家搬到上海。父亲开了一家药铺。要说吴祖泽受过什么家庭熏陶的话,那就是比别人闻到了更多的药味,看到了更多的医生。他在高中学习期间,阅读了居里夫人、巴斯德等一些科学家的传记,观看了 《为了生命》 等描述科学家奋斗的故事影片,深受启迪,萌发了要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思想,决心发奋学习。就读高中二年级时开始自修高三课程,学年末以同等学历资格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的统一招生考试,结果金榜题名。1953年秋,他赴青岛,求学于山东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在这座综合性大学中,吴祖泽重视学习如何思考、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为他在以后的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1956年秋,他曾被选拔拟赴前苏联深造,后因两国关系冻结而中断。1957年毕业,加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行列,从事核武器医学防护的国防科技研究,曾先后几次身临核爆炸试验现场,为飞行员进行辐射检测,研制核爆炸简易防护装备,开展放射生物学和抗放药物机理等研究,在我国防原医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解放初期,很多事业都需要从头做起,因此,他们那一代人,一开始就不是根据个人兴趣去选择职业,而更多的是根据国家需要、工作需要去安排职业,吴祖泽就经历了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多次变动。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国内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兴起时期。为了阐明哺乳动物细胞受电离辐射损伤有很高敏感性的机理,很多学者把注意力逐渐集中在生命的重要组成——细胞核染色质中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上面。实际上,细胞中的DNA并不是孤立的,通常它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当时有些学者认为蛋白质与核酸的结合可以起到保护或减轻电离辐射对核酸的损伤。起初,吴祖泽他们的设想并没有超越这一见识,只是想采用一些灵敏的检测指标加以重复和验证。为了取得比较天然的核酸样品,他和一位技术员长期工作在0~4℃的冷室中,通过反复的实验,他们所观察到的却是出乎意料的,即DNP经电离辐射作用后,其中的DNA辐射损伤程度大于单独照射的DNA,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DNP中的蛋白质有可能通过能量传递等机理加强对其中DNA的辐射损伤。这一现象在辐射损伤原发机理研究中是有意义的,这篇论文是我国开展辐射原发作用研究中的早期代表性论著之一。这一科学实践给了他一个深刻的感受,这就是一切真知来源于科学实践,尤其对从事实验科学的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这是在他的??生科研活动中始终遵循的准则,也是他长期不脱离科学实践、重视自己动手的科学态度。
1972年,他作为我国第一批派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访问学者赴英进修细胞动力学。在英国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一部长达30万字的 《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这部我国第一部介绍实验血液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的专著出版后,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广泛开展,成为国内许多青年实验血液学专家成长和成才道路上的启蒙著作和教课书。回国后,他在国内实验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因陋就简,潜心攻关,在自己亲手改装的实验仪器里取得了第一批造血干细胞研究结果。他敢于在别人没有成功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开拓前进,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胎肝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成功病例; 他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调整科研思路,科学地提出了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的可靠依据,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反响;他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冲在国际学术阵地前沿,从胎儿肝脏中首次发现并提取到一类能特异刺激肝细胞生长的因子,1995年获美国专利。
他带领同志们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实验血液学领域的多项空白,使我国在造血干细胞、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研究方面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他开展的胎肝研究进入世界先列,宣传报道后,被列入1992年全国十大医药科技新闻。近年来,他继续从事造血调控,开展基因治疗等研究,从国家需求出发,不断推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
40多年来,吴祖泽先后致力于辐射防护、实验血液及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多方面研究,仅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几年间,他在国内外杂志发表250多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编著和主编了多部学术著作,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1项,申请专利12项,曾培养了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1988年被选为国际辐射研究协会首任中国理事,先后荣立三等功和二等功,1990年7月第一批获得高级知识分子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军队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专家顾问组成员等职。
在我国传播造血干细胞理论和技术的领头人
20世纪70年代初期,吴祖泽由研究辐射生物化学转向放射病的实验治疗,他的思维也从基础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由分子领域扩展到了细胞领域。
在一个正常成年人体中,每天大约有上千亿个血细胞生成,同时又有相近数量的细胞消逝,人的血液细胞从哪里来?前辈科学家已经证实,在人的造血组织中存在着一类非常原始的细胞,它像一棵树干不断长出新枝一样,通过自身的不断增殖而又不断分化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血液有形成分,故称造血干细胞。抓住了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就找到了血液病的源头。
国际上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而我国在这个领域还是一个空白。吴祖泽经过对有关文献作进一步的调查、整理和分析后,撰写了一篇题为 “放射损伤中造血干细胞的损伤与恢复”综述,从而启动了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他又利用英国帕脱森肿瘤研究所进修的机会,写成了一本《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介绍实验血液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的专著。
20世纪80年代初,吴祖泽采用天然的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作为遗传标志,结合单个脾集落转移技术证实了脾集落的生成细胞不仅具有重建髓系细胞的功能,而且具有重建淋巴细胞的功能,因而是代表了类淋巴—髓系多能造血干细胞。更重要的是骨髓中除了具有造血干细胞功能的CFUs (Ps-CFUs) 外,还存在一类造血干细胞,它们具有重建造血的功能,但不能在X或Y线照射小鼠的脾脏上直接生成脾集落 (Pre-CFUs); 以及即使在照射小鼠上能够生成脾集落的细胞,有的也可能已经失去了造血干细胞的基本性能而进入了造血祖细胞 (Pg-CFUs) 的行列。从而,提出了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的认识。这些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外干细胞杂志 (Stem Cells,原名Int. J. Cell Cloning)和实验血液学杂志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上。1984年,干细胞杂志创刊不久,他们撰写的题为 “骨髓脾集落生成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特性”论文是这本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来自中国的干细胞研究论文。
世界首例胎肝移植治疗放射病成功
实验血液学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年轻——历史比较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武器伤害的防护和核能和平利用的社会需要,推进了实验血液学的研究,1970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实验血液学学会。二是学科交叉。在1951年Lorentz等完成小鼠骨髓移植试验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Thomas等发展了白细胞抗原配型,完成了多例白血病人的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从此,启动了世界范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这一技术的成效,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一段历史就是血液学与遗传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放射医学等多学科交叉以及基础与临床结合、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典范。
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和制定相应的研究策略时,吴祖泽一般要考虑三个方面: 一是有明确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 二是技术路线符合科学的规律和思维; 三是有基本的实施条件。在分析的基础上,努力选好切入点,持之以恒,不断进取。
从70年代后期起,他开展了对造血干细胞的性能研究,比较了骨髓、外周血和胎肝等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的生理性状与生物学特性。在比较的基础上,集中到对胎儿肝脏中的造血活动研究,完整地提出了胚胎发育中肝脏造血和造血干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开展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准备。他们发现4~5个月龄人胎肝中存在丰富的造血干细胞,且此类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骨髓来源的干细胞。以此为理论论据,1980年他们与307医院合作,成功地为一例遭受急性大剂量辐射损伤的事故病人作了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胎肝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成功病例。
为了进一步研究胎肝移植治疗急性放射病人的疗效机理,吴祖泽率领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攻关组开展了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即病人经过大剂量化疗与放疗后,输入取自无亲属关系的胎肝细胞悬液。移植结果证明胎肝造血干细胞可以在病人体内暂时植活又不发生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有的可以长达一年之久,从而使病人顺利渡过大剂量化、放疗后的造血衰竭时期,即减轻造血损伤、促进造血恢复。他撰写的 “人胚胎发育中肝脏粒系造血祖细胞与T淋细胞”一文在《中国科学》 发表后,受到国外同行关注。1984年吴祖泽应邀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胎肝移植会议,报告了 “胎肝造血干细胞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文章被收入了1985年美国出版的 《胎肝移植》 一书。1986年又应邀参加了在新德里举行的国际胎肝移植会议,作了题为 “胎肝造血干细胞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专题报告,首次提出了胎肝细胞中存在一类具有刺激造血功能的造血刺激因子的观点,受到与会同行学者的重视。1986年1月8日亚洲医学新闻 (Asia Medical News) 撰文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近期反应是造血功能的严重破坏,在远后效应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白血病与肿瘤发病率的增高。同时白??病又是威胁青少年和儿童生命的恶性疾病。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提高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及先天性免疫异常病患者进行根治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通过移植前对患者所作的全身大剂量的辐射杀灭体内残存肿瘤细胞的预处理,也为在平时了解人的急性放射病的发病规律及积累对核战争或核事故中放射病人的治疗经验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病例。20世纪80年代,他积极牵头组织了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协作攻关,主编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一书,为普及与提高对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水平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8年,吴祖泽作为国际辐射研究协会首任中国理事出席了在土耳其召开的国际原子能委员会专家会议,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商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有关医学问题。吴祖泽向大会报告了胎肝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成功病例。报告会一结束,法国辐射病理中心主任、居里夫人临终前的主治医生雅曼博士走上前去激动地握住吴祖泽的手,对中国同行在治疗急性放射病的事业中做出的贡献表示钦佩。这位当年曾亲眼目睹一代科学巨匠在病痛折磨中离去而立志把自己毕生精力用于放射病治疗研究的国际著名专家深情地说道,如果是在今天,勇于创新的中国医学家们一定会延续居里夫人那伟大的生命!
研以致用造福社会
根据国内外临床研究的进展以及自己多年研究胎肝的经验,吴祖泽洞察到在胎儿肝脏中蕴藏着大量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生物活性成分,有待采用现代的生物技术加以发掘和利用。他立即着手研究胎肝组织提取液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奇迹出现了: 他在胎肝细胞裂解液中不仅观察到极其丰富的刺激细胞增殖的活性因子,而且在上清液中发现了一类低分子量的抑瘤物,它可以杀伤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的生长! 与北京军区总医院等合作,他们将这一发现应用于体外净化白血病人骨髓中残留白血病细胞,使我国应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哺乳动物细胞中肿瘤抑制物的研究,但关于这类物质的本质一直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而吴祖泽对胎儿组织中低分子天然抑瘤物的开拓性研究成果,为人类攻克这座医学堡垒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学习绝不是跟在别人后面爬行,而是把别人的终点当做自己的起点,走向世界前沿,吴祖泽正是这样踩着 “它山之石”,摘取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他带领同志们首次将胎肝细胞悬液制成裂解液,与临床结合进一步支持了胎肝细胞中存在一类造血刺激因子的假说,并证明它是胎肝细胞输注具有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 他和同志们从胎肝中发现了一种能促进损伤肝组织恢复和正常肝细胞生长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并在国际上首次将其纯化为单体,揭示了它是胎肝细胞基因表达产物……正是这一个个令人折服的科研成果,吴祖泽才赢得了国内外同行越来越多的盛赞和钦佩。一位台湾医学教授在一次听了吴祖泽的学术报告后致信说: “非常敬佩您的创造力与很完好的实验结果。自成一家之言,又能实际运用诊疗上,是每个学者的最大梦想,而您已实现了。”
与吴祖泽接触过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位严谨、谦逊、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他胸怀坦荡、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他从事科学研究已有45年,当看到我国实验血液学研究,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研究领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且已经在国内??花结果时,他感到能为发展这一领域铺路、垫肩而由衷高兴。??个科学家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他倡导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吴祖泽认为: 一个科学家的精力和思考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随着年龄老化而逐渐老化,这是自然规律,应当为新生力量的成长而高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自己努力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支持、引导、提携后学、培养学生。他的学生贺福初,已经成长为全军最年轻的院士。
科学往往是一个集体的活动。吴祖泽说: “作为研究项目的组织者,要在科学实践中不断提倡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勤奋努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组成一个有思想、有实力、技能互补的团队。不同的历史年代和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成才与贡献有不同的要求与内容。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工作,在工作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努力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几十年来吴祖泽在科研路上孜孜以求,一如既往。少年时代立下的誓言,如今已经实现。“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永无止境的科研探索之路上,吴祖泽始终是一名不顾劳苦的学海探索者”。
简 历
1935年10月19日 生于浙江省镇海县
1953~1957年 青岛山东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7~1962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62~1979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3~1975年 英国帕脱森肿瘤研究所访问学者
1979~1983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3~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7~ 军队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9~1992年 国际辐射研究协会首任中国理事
1990~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0~ 国家人事部授予 “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2~1993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
1993~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1994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94~1997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1995~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1996~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 副主编
1999~ 中央军委授予 “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2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 “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20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第二届专家顾问组成员
主要论著
1. 吴祖泽编著. 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8
2. 吴祖泽主编. 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 吴祖泽,贺福初,裴雪涛主编. 造血调控.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 Wu Chu-tse and Lajtha LJ. Haemopoietic stem cell kinetics during continuous irradiation. Int. J. Radiat. Biol.,1975,27: 41~50
5. Wu Chu-tse,Tan Shao-zhi and Jiang Xue-ying (1983). Kinetic studies of radiation damage and recovery of murine haemopoietic stem cells during and after continuous irradiation at low dose rate. Cell Tissue Kinet,1983,16: 199~207
6. Wu Chu-tse,Ru Xiao-mei,Liu Min-pei and Chu Jen-pao. Characteristics of haemopoietic stem cell determined by single spleen colony transplantation.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1986,14: 307~311
7. Wu Chu-tse,Tu Qiang,He Fu-chu and Larrick W. Hepatokin and methods for its use. United States Patent. Patent number: 5,440,022. Date of Patent: Aug.8,1995
8. Wu Chu-tse,Yang Ke,Pei Xue-tao,Tang Ai-ping,Wang Fu-sheng and Wang Lisheng (1995). Bone marrow purging with dibutyl phthalate-Experimental basis and a preliminary clinical application. Leuk Res.,1995,19:557~560
9. Fan Guo-chang and Wu Chu-tse. Transfer of p14ARF gene in drug-resistant human breast cancer MCF-7/Adr cells inhibits proliferation and reduces doxorubicin resistance. Cancer Letters,2000,158: 203~210
10. Qiu Zhao-hua,Lao Miao-fen and Wu Chu-tse. Cotransfer ofhuman wildtype p53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enes vi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induces apoptosis and enhances immunogenecity in laryngeal cancer cells. Cancer letters,2001,167:25~32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张嘉璈生平故事简介,张嘉璈历史评价,张嘉璈怎么死的?
张嘉璈,字公权,江苏宝山人。1889年11月13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父亲张祖泽当过医生,经过商。二哥张君劢后来是民社党党魁。张嘉璈幼时住在嘉定县,受塾师教育。十三岁随同张君劢到上海广方言
中文名:吴四宝别名:吴世宝、吴云甫国籍:中国民族:汉族逝世日期:1942年职业:伪76号特工总部警卫总队副队长籍贯:江苏南通吴四宝——伪76号特工总部警卫总队副队长 吴四宝,又名吴世宝、吴云甫,是二
吴浊流原名吴建田,生于新竹县新埔镇巨埔里十号,毕业于台北师范学校,是台湾著名作家。1976年10月7日,吴浊流逝世,享年77岁,他还设立了台湾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等奖项。吴浊流>吴浊流简介>吴浊流,(
吴先民“弋阳方志敏,横峰吴先民,领导共产来革命,都是为穷人。”①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流传在赣东北苏区的一首红色歌谣。吴先民是方志敏的亲密战友,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曾任赣
知名人物 吴鼎昌生平故事简介,吴鼎昌历史评价,吴鼎昌怎么死的?
吴鼎昌,字达铨。1884年4月(清光绪十年三月)生于四川绥定(今达县)。吴家原籍浙江吴兴,世代做师爷。父亲吴赞廷在绥定府做幕十余年,退休后定居成都,置有田产。1896年吴鼎昌入成都客籍学堂读书,后考中
知名人物 吴世荣生平故事简介,吴世荣历史评价,吴世荣怎么死的?
吴世荣,祖籍福建海澄。1875年(清光绪元年)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父亲吴有才在槟榔屿开设“瑞福”号,经营面粉、火柴及土特产,是当地著名殷商。吴世荣小时由父亲聘请家庭教师,传授中、英文。他勤奋好学,善于
吴莫愁的简介,介绍,传记,故事 名人姓名:吴莫愁 出生年代:1992年4月18日~ 名人职称:歌手 名人国家:中国 吴莫愁介绍: 吴莫愁,来自东北齐齐哈尔。2012年《中国好声音》学员
吴光浩是湖北黄(安)麻(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第11军军长,对鄂豫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吴光浩,原名光皓,曾化名陈新,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
知名人物 吴铁城生平故事简介,吴铁城历史评价,吴铁城怎么死的?
吴铁城,1888年3月9日(清光绪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生于江西九江。吴家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平湖乡。父吴玉田于光绪初年到九江任商店司账,后自营洋货店,曾任九江商会协理。吴铁城幼年由其父延师教授经史
庞大恩 吴永康庞大恩,字泽普,后改名吴永康,原广西兴业县长荣乡大贺村(今玉林市葵阳乡新荣村)人,留日学生,曾在日本、上海、鄂豫皖、川陕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川陕革命根据地杰出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