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钟世镇人物简介
Posted 解剖学
篇首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钟世镇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钟世镇人物简介
·钟世镇
钟世镇,人体解剖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教书育人,培育出一批素质优异的解剖学和外科学高层次人才。
钟世镇, 1925年9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周潭乡冰村。启蒙期曾在私塾就读,后来在基督教会办学的五化乐育初中和梅县乐育高中接受新式的中学教育。由于中学时期数、理、化成绩优异,对工程技术有特殊的爱好和浓厚的兴趣,他的早期初衷是 “工业救国”,幻想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工程师。课余,他曾凭着物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试做飞机模型,在学校足球场上放飞。在抗日战争后期,1944年年初,日本侵略者垂死挣扎,疯狂骚扰整个粤东,涂着红膏药徽标的轰炸机把炸弹投在梅县的土地上,梅县各中学处在跑警报、停课、疏散的动荡状态。在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驱使下,激起了学生们投笔从戎的高潮。热血青年们都想奔赴抗日前线,向战斗中的祖国,奉献赤子之心。按照当时蒋管区的状况,杀敌报国有三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参加史迪威将军的青年远征军,赴缅甸热带丛林,参予对日作战; 参加AS部队,即美国新闻处的特种部队,接应盟军在沿海开辟新的登陆战场; 参加国民党新组建的10个青年师,随时奔赴战场。“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是当年气壮山河、激动人心的口号。虽有热血壮志,但缺乏洞悉社会复杂情况的学生们,仅凭个人的冲动和理解,在高中三年级的同窗好友中,有三人参加青年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两位同学去了AS部队,钟世镇与其他十多位同学则报名参加了青年军。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杀敌报国的壮志已不存在。钟世镇此时面对腐化成风的社会现实,更能感受到政府无能、漠视工业技术。为此,要求退伍升学,而且已对“工业救国”失去信心,于1946年夏退出青年军时,怀着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心态,选择了中山大学医学院。
1949年广州市解放前夕,中山大学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护校应变委员会,并以学生联合会为主组成护校纠察队。当时的学联,其实就是地下党的外围组织,钟世镇因有军事方面的经验,被推举为纠察队长,为避免解放军入城之前“真空”状态下的校产损失,他带领同学组分组值班巡夜。1950年5月,钟世镇成为中山大学医学院首批吸收入团的青年团员 (当时称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不久后担任团支部书记。当爆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钟世镇报名参军,因当时为在读学生都未获批准。
钟世镇1952年在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南昌第六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担任助教工作。1954年学校调整合并至重庆第七军医大学 (现第三军医大学); 1977年调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职务。现任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所长、全军和广东省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主任。199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世镇现为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神经伤残康复学副理事长。曾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兼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显微外科学会常委等学术团体职务。他担任过《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主编、《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总编辑、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助理主编(欧洲出版) 和下列期刊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手外科杂志》、《医用生物力学》、《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解剖科学进展》、《解放军医学杂志》、Clinical Anatomy、《美国中华骨科杂志》。
钟世镇是学术园地中勤劳的耕耘者,从下面的一组数字中,可以了解其中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的坚毅精神: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8篇,参加发表论文547篇,主编专著11部,参编专著34部; 学术团体兼职45个,期刊任职28个。他曾获各种学术成果奖70多项,其中级别较高的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鉴于钟世镇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优异成绩,他先后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军先进科技个人、总后勤部先进个人标兵,获得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柯麟医学奖” 和总后勤部 “一代名师” 等荣誉称号。
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
钟世镇早年从事中国人体质调查研究工作。曾在 《解剖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6篇,并参加中国解剖学会的 《中国人体质调查》专著的编委会工作,为中国人的体质资料积累和整理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形态科学,虽然在医学发展历史上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术的发展,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边缘新兴学科的形成; 特别是人体结构中,最奥秘的 “脑”研究领域形成崭新的 “神经科学”以后,仍然停留在 “人体解剖学”范围的研究内容和手段,曾一度笼罩着“西风瘦马,老树昏鸦”垂暮压抑的景况。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迎来新生的科学春天之际,整个中国解剖学界由于十年的禁锢,隔离于国际学术信息之外,“人体解剖学科研往何处去?”是当时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钟世镇以其难能可贵的科学思路和开拓进取能力,锐敏的认识到,传统的单纯描述形态结构为主的解剖学科研模式,不能适应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也难以符合医学生的教学要求。为此,他与一批解剖学者和临床学工作者密切协作,摆脱了纯生物学形态结构研究的模式,建立了以解决临床医学发展需要为主的现代临床解剖学新体系。他创办主编了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开辟了学术新园地; 在中国解剖学会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内,建立成立 “临床解剖学专业组”,在国内带起了一支优秀的学术队伍。作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他在组建学术组织、培训学术队伍、创办学术园地,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他在1988~1991年间,承担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委托的 《临床解剖学丛书》总主编任务,完成了有4个分册300多万字的巨著。2000~2001年,又在年逾古稀的高龄,担任了山东科技出版社委托的 《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总主编,完成了有8个分册1000多万字的巨著。这两部丛书的出版,为我国临床解剖学奠定了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历史,树立了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
为我国显微外科的发展提供了解剖学理论依据
显微外科是外科领域在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重要技术。显微外科术的发展,对解剖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迫切需要以往未被重视的肉眼解剖与显微解剖之间的空白区资料。钟世镇及其同事们结合这个发展趋势,在人体结构的基础上,为显微外科术式的创新,提供了系列能指导临床实用的研究成果。他在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类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应用解剖、组织瓣新供区的发掘和显微外科新术式的设计上,提供丰富的带规律性的成果。例如,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一直是外科医生颇感棘手的难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困扰人们的主要问题是功能恢复率不高,导致不同程度的残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钟世镇及其研究生们,相继进行了系列研究。他在神经功能束的鉴别、神经干内功能束的定性和定位、选择神经缝合方式的解剖学依据、神经定向再生、神经再生微环境和促神经生长活性物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不少研究成果已能指导临床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功能恢复率,降低残废率。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际显微修复外科学会执行主席、被称为 “中国断肢再植之父” 的陈中伟教授,则是这样评价钟世镇的: “我国显微外科所以能在国际上长盛不衰,钟世镇提供了坚实的解剖学基础理论依据。” 对这一点钟世镇在??篇评述性文章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话: “当显微外科初登外科学舞台之时,只能扮演 ‘外科技术’ 上的一员配角; 随后,经过逐步充实提高,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后,才能发展为新的分支学科‘显微外科学’。在 ‘显微外科技术’ 成长为 “显微外科学”所经历的开拓、充实、完善发展过程中,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的系列基础研究工作,为此作出过重要贡献。” 钟世镇主编的多部显微外科专著中,有两部英文版专著Microsurgical Anatomy和Clinical Microsurgical Anatomy,分别由英国 (1985) 和香港(1991) 的出版商出版,是国际上同一领域中最早发表的专著,有较大的国际学术影响。第10届国际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曾聘请钟世镇担任显微解剖学术组组长。他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成果,有两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一位解剖学者,他曾跨专业长期担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副总编辑。
建立了有国际水平的人体标本陈列馆
钟世镇在为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 “外科实用管道铸型标本制作研究及应用”而出版的彩色图谱作序时,曾感慨地回忆他与解剖学技术结下的偶然机缘。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因有青年军那一段政治历史问题,不准再登教坛,只能到解剖学技术组去做惩罚性的监督劳动。可见作为教学科研辅助系列的技术学,不仅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而且在人格地位上也被怀有偏见者所轻视。“时人莫浅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他想不到在技术组劳动学到的技艺,后来帮助他指导培育了新一代解剖学实验技术队伍,建立了一个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的人体标本陈列馆。钟世镇深有体会地认为,技术是基??研究的先决条件,是理论取得突破的先导。他一再表明所从事的临床解剖学研究,首先得益于有高超解剖技术的支持。他带领??批年青技术人员队伍,通过实验研究,充分发挥新型高分子化合物的优良性能,将工业上的铸型技术,经过探索改造,用生物体的管道为铸型模板,创造了许多色彩斑阑、玲珑剔透的新型标本设计,建成了拥有千余件科学加艺术精品的第一军医大学标本陈列馆。
人体标本陈列馆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形态科学水平。在国际人体解剖学界,已有共识并为同专业人士所推崇的标本陈列馆,最负盛名的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Grant’s人体博物馆”,该博物馆负责人Moore教授参观过钟世镇创建的陈列馆后,首先是感到出乎意外,没有想到在中国广州有如此高质量的标本陈列馆,随后承认这个陈列馆的标本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已超过他们; 德国号称生物塑化标本之父的Hagens教授来华讲学时,也赞誉这个陈列馆,是他周游列国讲学所到过的近百家有代表性的同类陈列馆中,综合水平??好的陈列馆。
提出跨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
提及 “人体解剖学” 这个学科名称,人们很自然地会与 “老态龙钟,步履蹒跚” 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全国人体解剖学博士点生源清淡的事实,也能说明这种状况。按照约定俗成的传统,人体解剖学的博士生培养对象,只局限在院校师资人员。若因循传统的习惯做法,人体解剖学博士生的招生和培训范围相当狭窄,难以发挥学科的科技实力,无法在高层次人才培训任务中作出较大的贡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质优量多的生源,高层次人才培养 “数量较多”、“质量较好” 的优秀学科目标无从实现。钟世镇依据本学科临床应用解剖学上的优势,提出了 “人体解剖学跨学科培养外科博士新模式”。这个新模式实施后,迅速改变了人体解剖学博士生源不足状况,使一个成立较晚的第4批通过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在10年间培养了博士研究生60多名。这种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在全国推广的意义,而且对硕士研究生、国内访问学者、博士后人员均可获得效益。经钟世镇指导培养的高层次人员中,有不少中青年已经崭露头角,有一批学生已获得学术成就上的荣誉称号,计有: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2名,总后勤部科技金星1名,广东省丁颖科技奖1名,广州市杰出青年1名,南粤优秀研究生8名。
在解剖学界开展多学科结合的生物力学和创伤机理研究
钟世镇深知创新性工作,要抓边缘交叉学科的优势互补和结合。他依据形态结构特点和临床解剖学优势,在人体解剖学领域,开拓了理、工、医相结合的医用生物力学研究。他于20世纪90年代筹建并主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 “五个一” 工程的重点实验室工作。从部队任务出发,主要从事战创伤外科、训练伤防治等机理性研究工作; 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任务出发,为广东省的工业事故伤和交通事故伤建立科研技术平台,担任 “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 主任,将广东省、广州市和驻广东部队的医疗卫生单位中,与创伤救治有关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应用有优势的分散单位实行强强联合,建成一个医、教、研相结合以及基础与临床优势互补的科研中心。
把解剖学领进组织工程学和数字化虚拟人体新研究领域
钟世镇密切注视当代科技的发展,善于跟进有关的信息,及时分析和调整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他又开拓了与生物高技术相结合的组织工程研究,建立了广东省 “组织工程化构件与检测” 重点实验室。根据21世纪科技最活泼的前沿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这个特点,在2001年11月,他与中科院计算所、首都医大图形图像室共同担任执行主席,主持 “香山科学会议”,讨论了 “中国人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随后获得国家“863”立项的支持。这是一项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的项目,数字化虚拟人体对医学教育和临床应用十分重要,也是我们必争的研究发展领域,因为外国人的数据不能反映中国人的民族体质特点。他在承担“人体模型获取方案和技术” 的专题中,将充分发挥??管显示技术的特长,准备打造有中国人特色的 “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
简 历
1925年9月24日 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周潭乡冰村
1939~1942年 在广东五华乐育初中学习
1943~1945年 在广东梅县乐育高中学习
1946~1952年 在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
1952~1954年 任南昌第六军医大学解剖学助教
1954~1962年 任重庆第七军医大学解剖学助教
1962~1977年 任重庆第七 (三) 军医大学解剖学讲师
1977~1979年 任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解剖学讲师
1979~1985年 任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85~1996年 任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1993~现在 全军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1995~现在 广东省 “五个一” 工程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7~现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现在 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主任
2001~现在 广东省组织工程化构件与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论著
1.钟世镇主编. 显微外科解剖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2. 钟世镇,韩永坚,颜俊主编. Microsurgical Anatomy. Lancaster/Boston: MTP Press Limited,1985
3. 钟世镇总主编. 临床解剖学丛书 (4个分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1992
4. 钟世镇,孔吉明,孙博主编. Clinical Microsurgical Anatomy. Hong Kong: Med Info Publishing Company,1991
5. 钟世镇主编. 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
6. 钟世镇主编. 临床应用解剖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7.钟世镇,张年甲主编. 美容应用解剖学.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8.钟世镇总主编. 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 (8个分册). 济南: 山东科技出版社,2000~2001
9.钟世镇名誉主编,李忠华,原林主编. 人体管道铸造型彩色图鉴.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
相关参考
人物档案 姓名:沐英 谥号:昭靖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元末明初 出生地:濠州定远 出生时间:1344年 去世时间:1392年 职业:征西将军征南右副将军 封爵:西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