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春昱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春昱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春昱人物简介
·李春昱
李春昱,区域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他与谭锡畴的 《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 是我国这一地区地质的奠基性著作。1938—1949年,他任四川地质调查所与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所长,为我国地质事业和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规划、设计,起了很大作用。70年代中,他引进板块构造学说,并深入西秦岭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混杂体。他主编的 《亚洲大地构造图》 是第一幅以板块构造观点编制的大地构造图件,在国内外受到重视。
李春昱,字赓阳,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馥,清末中过举人、进士,曾在京任学部主事,1911年又在家乡河南汲县(古称卫辉府,今卫辉市)任卫辉师范学堂堂长,兼中学堂监督。李春昱幼年随父进京读小学,后因祖母病殁,父亲丁忧回乡,他又随父回老家继续上小学,11岁时考入旧制中学,从而为古汉语奠定了坚实基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当时北京大学地质系学术空气浓厚,教师治学严谨,对李春昱有很大吸引力。他于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在校期间,他与同班好友朱森,黄汲清,杨曾威积极参加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的活动,经常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去野外考察,合作编写论文,发表在该会 “会刊”上。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李春昱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他深知,中国幅员广大,加速地质调查和开发地下矿藏,是一条发展生产、富民强国的道路。于是从毕业到30年代前期,就投身于地质调查研究和矿产普查工作,先与赵亚曾、王恒升一起,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北上河北开平盆地,南下浙闽沿海,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特别是1929年秋,与谭锡畴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荒僻的川西高原,历时25个月,踏遍了甘孜、阿坝的广大地区,进行了开拓性的地质调查,成为最早进入这??地区开展地质调查研究的中国地质学家。这一期间他撰写了20多篇论文,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见解。《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这部专著 (附图40幅),全面记述了四川区域地质、构造及矿产资源状况,为四川地质矿产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是研究和了解川西高原地质矿产的一部启蒙性著作,至今不失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扬子江上游河谷之成因”一文中,首次提出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发育史,论证了云南石鼓虎跳涧附近金沙江袭夺红河的重要现象。他根据对二叠纪地层和构造的研究,发现四川中梁山煤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证实是一个大煤田,并建成投产,成为重庆工业区重要的能源基地,李春昱对此有着重要的贡献。1933年他发表的 《四川石油地质概论》成为我国早期研究四川石油地质的指导性著作。
1934年春,李春昱参加了家乡河南省公费留学考试,初试合格后,到南京教育部复试,考取留学英国。当时丁文江考虑到中央地质调查所精通德语的人很少,特别是从事构造、矿床的地质人员则无人懂德语,所以建议李春昱改去德国留学,到大地构造学家汉斯·史蒂勒(Hans Stille)教授门下进修。对于这一建议,李春昱没有考虑个人得失,而是考虑到丁文江的建议有利于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于是欣然接受,去教育部更换了留学证书。到德国柏林后,由于语言不通,困难很大,虽然导师史蒂勒用英语给他讲课并相互交谈,但李春昱为在德国长期留学的需要下决心学好德语。为创造学习德语的环境,他搬到较远的一位德国老太太家中居住,同时也参加柏林大学德语学习班。这段时间他较少去听地质课,最初史蒂勒教授怀疑他贪玩废学,但当他突击几月学成德语后,去史蒂勒家用德语与他交谈时,史蒂勒才疑团顿开,大加赞赏他的精神与毅力。在柏林大学留学期间,1935年春又应王恒升之邀,到苏黎世去参加著名矿床地质学家保尔·尼格里(Paul Niggli)领导的野外实习队,跑遍了瑞士,在尼格里教授的教导下得到很大教益。他们又与老师李四光一起考察过瑞士阿尔卑斯山冰川。回柏林后,在李四光的支持与鼓励下,李春昱决定在德国作学位论文。
1936年春,他开始了野外考察,买了一辆旧自行车,自带干粮,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工作,于1936年冬整理野外工作资料,撰写了题为《埃菲尔德与库尔木巴赫之间图林根林区与弗兰肯林区南部前沿地质研究》的博士论文。1937年6月,由柏林大学理学院院长主持,以史蒂勒教授 (地质)、克勒勃斯 (Krebs) 教授(地理)、兰姆多尔 (Ramdor)教授 (矿物学) 为主考人,进行毕业答辩,由于李春昱的论文中提出了重要的新见解,得到了一致的赞赏,结果以最优等成绩通过,获得了柏林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发表于德文版《大地构造学研究》1939年第5期。1937年7月李春昱由柏林前往苏联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参加了会议组织的石油地质旅行,先后到乌拉尔、巴库、第比利斯考察。随即又去比利时、苏格兰等地考察。
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爱国的责任感使他毅然决定提前回国,以便担负一些抗战任务。于是取道法国到意大利,经罗马至那不勒斯,于1937年11月回到武汉。经翁文灏推荐,于年底到重庆与常隆庆等筹建四川省地质调查所,该所于1938年初建成,李春昱任所长。他除领导组织调查四川地质矿产外,还受中央大学地质系、重庆大学地质系的聘请,1939—1940年、1941—1942年兼任重庆大学及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于1942年8月升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并连任七年之久。为了加强调查西北地质矿产资源,1943年在兰州设立西北分所,王曰伦为所长,抗战胜利后又在北平设立分所,高平为所长。在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李春昱担负了繁重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科学研究领导工作,为黄汲清的著名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的出版、为1:300万中国地质图的编制、14幅1:100万中国地质图和我国第一套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印等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地质调查所由重庆迁回南京。又应台湾省政府之请,派技术骨干毕庆昌、何春荪等前往台湾接收前日本地质调查所,成立台湾省地质调查所。1947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台湾举行年会,李春昱前往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国民党政府命令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往台湾,李春昱团结全所爱国员工,冒着风险,采取巧妙的斗争方式,妥善保存了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及研究人员的安全,等待着解放的到来,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0年代到60年代,李春昱的工作调动十分频繁。1950年他担任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队长;1950年中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成立,他兼任委员;1951年任渭北煤田普查大队队长;1953年任华北地质局总工程师; 1956年撤销大区地质局,成立地质部北方、南方两个总局,李春昱担任北方总局总工程师。这一期间,他承担了繁重的矿产普查勘探和区域地质调查的规划部署和技术指导任务,而且还结合管理工作的需要,亲赴东北鞍山地区、川滇地区、渭河流域、浙闽沿海等许多地区进行矿产勘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了 《对于渭河地堑的质疑》、《康滇地轴地质构造发展史的研究》、《浙闽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之研究》、《对我国掩盖区测制1:20万比例尺地质图的意见》等一系列论著近20篇,对提高我国地质研究和区域地质调查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两个总局撤销,李春昱调至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工作。
1962年至1965年他担任全国1:20万的区域地质测量的业务管理工作。1965年夏,全国区域地质测量局在西安成立,他任该局技术负责人。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冲击,从未间断地关心着世界地质事业的发展。1972年春,当他结束3年“五七”农场劳动回到西安时,他敏锐地看到板块构造学说对全球性地质构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于是,他与地质学家尹赞勋、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一起,翻译引进 “板块构造学说”。他从1973年起写出若干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文章,并同时从事野外考察研究,又发起并领导了编制《1: 500万亚洲地质图》的工作。他于1978年调回北京,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专心致志从事板块构造的研究,发表了很多论著,并亲自指导、主编了《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他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于198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后当选为 “民革” 中央常委会顾问,“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他于1978年、1983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委员。1984年,他80寿辰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民革”中央、“九三学社”联合举行了庆祝黄汲清、李春昱教授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座谈会,热情表彰了他们对祖国地质事业的卓越贡献。李春昱一直努力地工作,终致积劳成疾,于1988年8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对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的贡献
李春昱于1929—1931年与谭锡畴一起完成了四川西康地质考察,联名发表了 《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这部专著。此书的后期整理与出版工作主要是李春昱进行的,1935年只出版了图1册,共40幅图,文字部分于1959年出版。此书全面记述了四川区域地质、构造及矿产资源状况,为四川地质矿产研究奠定了基础,是研究和了解川西高原地质矿产的重要指南,直到今天仍不失其参考价值。这可算是李春昱早期的杰作。
李春昱曾对金、铁、盐、煤、石油等矿产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发表了很多重要论著。特别在煤、石油这两大能源矿产的研究有很大成绩。李春昱在重庆中梁山从事路线地质考察时,根据二叠纪地层和构造带与北碚天府煤矿等的对比,预测当地有隐伏大煤田。抗战时期曾小规模勘探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大规模钻探证实为一大煤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正式建成投产,现一直是重庆工业区的重要能源基地。1950年,他又发表了《河淮平原可以发现新煤田么?》的论文,后来淮北煤田等地的发现都证实了他当初的预见。本世纪30年代初,李春昱与谭锡畴联名发表了 《四川石油地质概论》一文,是我国早期研究四川石油地质的指导性著作。1951年,李春昱又发表了《从地质构造看中国油田》一文,以大地构造学观点为指导,对中国石油资源的全局作了深刻的分析。
在中国倡导板块构造学说
李春昱在从事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广泛调查和积累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在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研究方面有重大的突破。1950年,他同时以中、英文发表了 《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他提出的 “四川运动”这一重要概念是指四川盆地内部大面积的侏罗白垩纪红色砂页岩层在白垩纪末期褶皱隆起,从而结束了四川中生代内陆湖盆的历史,其上为第三纪地层不整合覆盖。这个白垩系与第三系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与李四光提出的“闽浙运动”及翁文灏提出的“燕山运动”B幕以及北美的 “拉拉米运动”相同或相近,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对比意义,说明中生代末构造运动在全球的普遍存在。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2年,李春昱回到了科研领域,他首先倡导板块构造学说并积极进行研究工作。“板块构造学说”基本成型于60年代初,而传入我国则已是70年代初,李春昱见到尹赞勋、傅承义等人介绍板块构造的文章后,广泛查阅了中外文献,经过综合分析,写成了《试谈板块构造》、《再谈板块构造》两篇评介文章。他并不停留在情报的引进上。他于1973年,以接近古稀之年,亲自领导地质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的6人板块构造研究组,跋涉于甘肃西秦岭等地,发现了混杂堆积,取得重大进展。他并于1975年发表了《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一文。
1978年,李春昱调至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他直接领导了该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研究室的板块构造研究组。他撰写出 《中国板块构造轮廓》一文,为接待1979年初来访的美国10人板块构造代表团争取了主动,该文于1980年公开发表。到他逝世以前的10余年中,他专心致志于板块构造之研究,他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共发表了关于板块构造的论著近50篇。他在《从板块构造观点论地槽》(1983年)一文中,从板块构造观点出发,重新厘定了地槽的概念,将板块构造学说与传统的槽台学说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他为了使板块构造学说深入人心,不辞辛苦地先后在20多个省、市的地质、石油、冶金、化工和煤炭系统讲学40多次,推动了板块构造研究工作之开展。他结合中国和亚洲地质构造的实际情况,对其板块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和较深入的论述。他担任了 “中国北方板块构造”研究专题的总顾问,并于1982年12月和1983年11月两次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北方板块构造协作会议”,他组织了20多个科研、生产、教学单位的地层、构造、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专业人员从事“多学科协同攻关”。此专题于1986年底完成,并出版了3集《中国北方板块构造文集》,他是编委会顾问。他为此文集第1集写了序言,并与他人合著,发表了《我国北部边陲及邻区的板块构造与欧亚大陆的形成》一文。李春昱不愧是中国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领导编制国际性地质图件
70年代初,李春昱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领导编制了《亚洲地质图》与《亚洲大地构造图》。他当初一方面见到以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印度编的《亚洲地质图》有大面积空白,且错误百出;一方面他认识到编制出版一幅高质量的亚洲地质图对研究解决中国及全球性地质构造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他也感受到我国地质工作者对完成这一任务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具备的条件与能力。他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多次呼吁并书面向有关领导建议,充分论证了这项科研任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当时的国家地质总局作出决定,组成以他和王鸿祯、李廷栋为首的编委会,领导着10多人的编图班子工作。李春昱频繁往来于北京与西安之间,他不但从事领导、管理、出谋划策,而且亲自搜集、翻译资料,动手绘图。通过大家2年多的辛勤劳动,1:500万的?亚洲地质图》于1975年编成,1976年出版。使我国首次进入了编制国际地质图件的行列。适逢该年以许杰为首的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25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亚洲地质图》送到该会展出并参与国际交换,以其丰富的地质内容和精湛的制图技艺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成为科学外交之有力工具,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该图于1982年获全国科学技术奖??等奖。
李春昱在原 《亚洲地质图》基础上,又亲自指导、主编了?亚洲大地构造图》,他与中青年同事们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编制完成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并附中、英文说明书,于1982年出版。在英文说明书的修改、审定过程中,李春昱逐字逐句推敲、修改。这幅图及说明书首次用板块构造的观点对亚洲大陆显生宙以来的岩石圈板块进行了划分,论述了显生宙以来亚洲大地构造的演化特点和过程,广泛为国内外同行所引用。这也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国际性大地构造图件。它在1985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卓越的地质教育家
抗战时期,李春昱在重庆时,其同班同学、好友朱森先后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地质系系主任,特聘他兼任教授,主讲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他与朱森密切合作,为国家培养一批地质人才。他体谅该系经费紧缺,把自己兼课工薪,扣除交通费以外,其余全部捐出,充作学生野外实习之经费。他这种献身教育事业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们油然而生敬意。
李春昱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不但领导、管理有方,使该所渡过难关,欣欣向荣。而且,他尤其重视培养新生力量。他知人善任,对刚出大学门已初显身手的青年能及时重点栽培,如他安排李星学跟斯行健、穆恩之跟尹赞勋,顾知微跟许德佑、刘东生跟杨钟健,结果,李、穆、顾、刘诸人进步特快,今已成为地层古生物学界的权威,工作岗位的骨干,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 (院士)。
1978年研究生制度恢复以后,李春昱自己带出或与他人合作共带出8名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他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教导并亲切关怀。甚至在雷电交加、风暴雨狂的夏夜,年近耄耋的李春昱还亲自打着伞给研究生送急需的资料。他不仅为国家培养高级地质人才尽心竭力,而且对普及地学知识也很热情。有一次,?中国地质报》转来一封读者来信,询问 “科科斯板块是怎么回事”,他第二天就回了信,并由助手画了图,信与图一起刊登在?中国地质报》上,作为公开答复。从这一件小事上不难看出他的认真与平易近人。
李春昱以他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勤恳踏实、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以他为祖国地质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将在中国科学史册上永放异彩!
简 历
1904年5月8日 出生于河南省汲县霞岛村。
1922年 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
1924年 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28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士学位。
1928—1934年 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1934年 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深造。
1937年 在德国柏林大学理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8—1942年 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
1939—1941年 兼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1—1942年 兼任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2—1949年 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
1950年 任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总队长。
1950年 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委员。
1951年 任渭北煤田普查大队队长。
1953年 任华北地质局总工程师。
1956年 任地质部北方总局总工程师。
1958—1965年 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区域地质室技术负责人。
1965年 任全国区域地质测量局技术负责人。
1972年 任地质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技术负责人。
1978—1988年 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
1978年 当选第5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 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1983年 任第6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4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8月6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李春昱,王恒升.京粤铁路地质矿产报告(南京至福建南平段).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1930(14): 55—114.
2 C Y Lee. Mesozoic Stratigraphy of Szechuan. Bull. Geol. Soc. China,1934,13(1): 91—105.
3 C Y Le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Yangtze Valley. Bull. Geol.Soc. China,1934,13(1): 107—117.
4 李春昱,常隆庆,李陶,任绩,吴景祯,李建青. 四川嘉陵江及沱江间煤田地质. 四川省地质调查所矿业专报,1938(1): 1—148.
5 C Y Li. Die Geologischen Verhältnisse im südlichen Vorland des Thuringen und Frankenwaldes zwischen Eisfeld und Kulmbach.Geotektonische Forschungen,Heft 5,1939.
6 李春昱. 四川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之分界问题. 地质论评,1940,5(1—2): 21—28.
7 李春昱.四川华蓥山地质.四川地质调查所地质丛刊,1943 (5):1—42.
8 C Y Li. Die tektonische Entwicklung Chinas. Geotektonische Forschungen,Heft 718. 1945.
9 C Y Lee. A Review of Mesozoic Orogenic Movements in China. Cont.Nat. Res. Inst. Geol. Acad. Sinica,1947(8): 331—339.
10 李春昱.褶皱现象和动力来源的关系问题.地质论评,1949,14(4—6):145—150.
11 李春昱.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地质论评,1950,15(4—6):135—156.
12 李春昱.河淮平原可以发现新煤田么?地质论评,1950,15(4—6):219—228.
13 李春昱. 从地质构造看中国油田. 地质论评,1951,16(2): 29—37.
14 李春昱. 对于“渭河地堑”的质疑. 地质学报,1956,36(4): 405—416.
15 李春昱. 浙闽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的研究.地质学报,1961,41(3—4):308—324.
16 李春昱. “康滇地轴”地质构造发展历史的初步研究. 地质学报,1963,43(3): 214—229.
17 李春昱. 试谈板块构造. 地质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西北地质科技情报,1973(1) 增刊: 1—26.
18 李春昱. 再谈板块构造. 西北地质科技情报,1973(5) 增刊: 1—38.
19 李春昱.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地球物理学报,1975,18(1): 52—76.
20 李春昱. 从地质构造探讨地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报,1978,21(1): 67—75.
21 李春昱. 板块构造与多旋回构造运动. 地质学报,1979,53(4): 305—315.
22 李春昱.对亚洲地质构造发展的新认识. 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论文集(黄汲清·李春昱主编),地质出版社,1981: 1—21.
23 李春昱,王荃,刘雪亚. 中国的内生成矿与板块构造. 地质学报,1981,55(3): 195—204.
24 李春昱.板块构造是当今世界上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构造地质学进展,科学出版社,1982: 34—41.
25 李春昱,王荃,刘雪亚,汤耀庆. 亚洲大地构造的演化.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庆祝李春昱教授从事地质科学事业60周年”专辑),地质出版社,1984(10): 3—11.
26 李春昱.槽台论点与板块构造学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地质出版社,1986(15): 1—13.
27 李春昱. 板块构造学说的起源、发展和展望. 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地震出版社,1986: 1—9.
28 李春昱. 板块构造基本理论与方法. 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地震出版社,1986: 10—33.
29 李春昱. 对威尔森旋回与地槽造山带关系之商榷. 中国矿床学(纪念谢家荣诞辰90周年文集,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编),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233—239.
30 李春昱.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对新中国地学事业的几点贡献. 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 (王鸿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6—45.
相关参考
李春铜像 李春是隋朝著名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的建造者,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春简介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
李春涛,幼名清荣,曾用笔名景山、赤鳞,一八九七年出生于广东潮州城内的刘察巷。李春涛的祖辈经商,开了一间“祥和糖行”,做土糖的经纪生意。他的伯父李季秾,字荫庭,继承祖业,生意有所发展。其父李秀升(字云阶
李春简介: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李春是中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
李春简介: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李春是中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
简介:,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
·李春生李春生,天文学家。从事射电天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南京大学天文系早期建设和射电天文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李春生,1926年4月生,江西省永新县人。1949年2月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天文系,留校任教
隋朝人物中文名:李春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邻水出生日期:1969年03月职业:公务员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李春个人履历1986.09—1990.08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1990.0
·李春芬李春芬,区域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抗战胜利后,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将毕生精力贡献给地理教育和区域地理研究事业,先后曾在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创建三个地理系(科),为国家培养了大
社会贡献李春是中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最伟大的杰作,这个浓缩了中华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桥梁,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赵州桥的敝肩圆弧拱形
河北省的赵县在隋朝时候叫赵州。城南有条大河叫佼水。每逢雨季来临,水势凶猛,佼水便成了汹涌的洪流,两岸的百姓常为交通不便而发愁。 当时有一位杰出的工匠叫李春,他在饺水上带领人们设计、修造了一座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