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星学人物简介
Posted 植物学
篇首语: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星学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星学人物简介
·李星学
李星学,地质学家、古植物学家、地质古生物学史专家。是我国古植物学和陆相地层学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其代表作《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等著作中,提出了华夏植物群早、中、晚三期及南北三区的概念。他的 《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等著作,为地层划分对比树立了可靠的标准,并与煤矿及非金属矿产勘探工作紧密结合。致力于地质古生物学史之研究,多次对中国古植物学的历史发展作了回顾、展望和系统总结。推动了我国古植物学全面发展并走向世界。在南京大学等校讲授古植物学课程,又带了多名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李星学出生于一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医生,对工作要求严格认真,这对他以后刻苦勤奋、严谨治学的作风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学时代在武汉和长沙就读,1937年于长沙雅礼中学毕业。1938年考入国立重庆大学地质系。当时,他的舅父,著名的地质古生物学家朱森从欧美留学回国,在重庆大学地质系任教授,并兼系主任。朱森对他各方面的要求都很严格,对他以后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大学时代,他对地质学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同时,对相关的学术活动也踊跃参与,二年级时就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会友,大学毕业就成为会员。勤奋的学习和积极的参与,使他在学生时代就得到了相应的奖掖。1940年,中国地质学会为奖励地质系学生努力于研究工作,提高兴趣,更求精进起见,设立“青年地质学者陈康、马以思纪念奖学金”。他在四年级时与同学合撰的论文《四川南川西南部之古生代地层》就获得了第一届该项奖学金。
1942年于国立重庆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旋即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一直工作到1949年。1950—1951年间,在李四光领导下的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作,任工程师职。195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古生物研究所 (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即被调至该所工作,一直至今,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1959—1984年任古植物研究室主任,1988年起任该所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在做研究工作的同时,从1957年起还在南京大学地质系为兼职教授,讲授古植物学,1985年起受聘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长期兼职教授。
李星学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院士)。1983年当选为中国古植物学会理事长、1989年当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 并于1985年任 《古生物学报》 主编、英文版《华夏古生物志》副主编; 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和美国植物学会会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组评审员。
1983年起,他是江苏省第五届和第六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他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并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了各种职务。1979—1985年任国际古植物学会 (IOP)中国地区代表; 1981年起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简称地科联)冈瓦纳地层委员会选举委员; 国际植物命名委员会化石植物分会委员; 国际地科联石炭纪地层委员会选举委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37项目的中国代表。先后曾10次到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日本、印度和前苏联等国访问、考察、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李星学在古植物学和陆相地层学方面基础理论扎实、知识渊博、著述甚丰。自1943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以来,已有近百种专著和论文问世,内容涉及古植物学和地层学的许多方面。代表性著作有《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 (中、英文)、《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大羽羊齿植物生殖器官化石在华南的发现》(英文) 和 《中国东北吉林蛟河杉松早白垩世晚期植物群》 (英文)。他的研究成果,除在古植物学领域外,对我国和东亚地区的陆相地层和有关含煤沉积的划分对比及分布规律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对古植物学研究广博精深
在古植物学研究方面,他的课题涉及自原始的裸蕨类一直到高等的被子植物,领域甚为广泛,而尤其精于古生代和中生代植物群的研究。中国古生物志《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专著,也是研究东亚华夏植物群的重要文献。该书记述了华夏植物群的化石37属88种,其中的一些新属种被收入国际古植物学会编纂的法文版综合性巨著《古植物学论丛》。书中对瑞典学者哈勒 (Halle) 关于华夏植物群的经典著作,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在这本书中,李星学首次提出了华北古生代植物组合层序,即将华夏植物群分为早、中、晚三期,并将中期、晚期植物群各自分为A、B两期。这一划分在华北的煤田地质工作中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此专著曾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他与叶美娜、周志炎合著的?中国东北吉林蛟河杉松早白垩世晚期植物群》 (英文) 记述了27属42种植物化石,是一篇关于我国东北白垩纪植物群的力作。在撰写《西藏古生物·第五分册》 中,他起了主要作用,该书前面的两篇论文对发现在世界屋脊上的二叠纪华夏植物群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作出贡献。
此项工作是获得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青藏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一部分。
李星学不但精于对植物群进行综合研究,而且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化石植物作了精深的专题研究。如他的 《东亚华夏植物群的鳞木类植物》和合撰的 《中国西南地区早泥盆世工蕨化石》、?论薄皮木属》 和《大羽羊齿植物生殖器官化石在华南的发现》(英文) 等等。其中,《论薄皮木属》一文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羽羊齿植物生殖器官化石在华南的发现》一文的资料被收入国外英文和俄文版的古植物学教科书内,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的古植物学研究工作,不仅在分类学方面有所探讨,而且在古植物地理学等领域也有精辟的见解。如《东亚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 (英文) 一文中,他首次将华夏植物区分为南北两个亚区,这一划分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引用。《青藏高原华夏植物群的发现及其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 (英文),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1988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及邻区晚古生代植物地理分区》将全文在国际古植物学刊物上发表。
近年来,他还对不同植物区系间的植物混生现象以及它们间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研究。如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上的 《论二叠纪华夏—冈瓦纳混合植物群》和《西藏南部和克什米尔的下冈瓦纳植物群之间的生物地层对比》都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陆相地层学研究中重视与生产相结合
应用古植物学解决地层问题,对地质勘探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李星学在这方面给予很大的注意。他在华北、内蒙古等地区做过一些有关煤田和非金属矿产的地质勘探工作,因而在研究工作中密切注意与生产相结合的课题。他编写的 《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一书,一直是有关人员的重要参考书。该书曾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的论文《华北晚古生代植物组合顺序》、《论五通群植物群的时代》 以及合写的 《中国泥盆纪植物群》、《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和三叠纪植物组合序列》 (英文) 等,建立了不同时代植物组合序列,为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树立了可靠的标准。他在国际地科联编的 《世界石炭系》一书中,与人合撰了 《中国石炭系上统》部分,介绍了有关岩性古生物特征和所采用的石炭系与二叠系的界线位置。他与别人合写的甘肃靖远一条建议中的 《中国石炭系上下统界线层型剖面》一文,是《中国石炭系界线》 (英文) 一书的一部分,该书获得1989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为推动我国古植物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专门从事古植物学研究的只有二三人,现在已数十倍于此数,古植物学科也有了迅猛发展。对推动古植物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由斯行健和李星学等编著的?中国中生代植物》和李星学与徐仁等编写的《中国古生代植物》两本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两本书总结了我国近百年来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植物的研究成果,对提高研究水平和普及古植物学知识作出了重大贡献。另外,他与别人合编的 《植物界的发展和演化》一书,以大量古植物学资料为基础,在我国系统地介绍植物界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事实和主要阶段,起到了普及古植物学知识的作用。
为了推动古植物学的发展,他还不断著文在国内外评价我国的古植物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宣读和发表了?30年来的中国古植物学》、《华夏植物群研究的新进展》和 《亚洲华夏植物群研究近况评述》等文章,使国外学者较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的研究现状,有助于提高我国古植物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致力于基础研究的同时,李星学还在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讲授古植物学,同时也为一些单位培养了不少进修生,以至到联系、选派中青年同志出国进修等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从1963年起,他一直在带研究生。在他的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和亲切关怀下,先后已有8名研究生完成了学业。其中,5名获得了硕士学位,1名获得博士学位,现仍有1名在攻读博士学位。1985年以来,他与中青年研究人员一起一直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完成课题的同时,李星学严谨和勤奋的治学精神为中青年同志树立了良好榜样。
致力于地质古生物学史的研究
李星学长期从事地质古生物学的研究,是中国古植物学和古生代陆相地层学主要的学科带头人。他在各个阶段都时刻对学科发展的全局进行总结,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他于1947年底出席了 “中国古生物学会复活大会”,并写出了 “中国古植物学之进展”一文,发表在 《中国古生物学会会讯》第1期上 (1948年印行)。195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各专业领域科学家都参与了编写《十年来的中国科学》这一系列丛书。斯行健和李星学合著了其中 《古生物学》 卷中的?古植物学部分》。197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庆,李星学又与卢衍豪、周明镇、郝诒纯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自然杂志年鉴》上发表了 《中国古生物学的光辉成就》一文。他还与周志炎、宋之琛、欧阳舒合著了 《中国古植物学三十年》(1949—1979) 一文,发表在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上。1989年,李星学与周志炎、宋之琛、欧阳舒、曹瑞骥合著了 《中国古植物学十年来研究的新进展》一文,发表在《古生物学报》第28卷第2期上。
李星学出席了1990年在北京召开的 “第15届国际地质科学史讨论会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他在会上作了《古植物学发展简史与中国古植物学发展概况》的报告,原文为英文,于1992年发表在这次大会的 “专报” (Proceeding)上。
199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裕淇、叶连俊、刘东生、陈梦熊等发起举行前地质调查所成立80周年的纪念活动,事后,由程裕淇、陈梦熊二人主编的《前地质调查所 (1916—1950) 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一书出版,其中有李星学的两篇文章: 《前地质调查所古植物学方面的主要成就与贡献》 和?难忘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199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鸿祯主编的《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出版,上面有李星学与王军合著的 《中国古植物学》一文。
李星学在科技人物史、人物纪念方面,也有不少著作。1944年,许德佑、陈康、马以思三位年轻地质学家出差在贵州途中惨遭土匪杀害。李星学编写了 《陈康先生传》,发表在当年 《地质论评》9卷1—2合期上,缅怀亡友,激励来者。1964年,斯行健先生病逝。李星学在当年《科学通报》第11期上发表了 《悼念斯行健先生》一文,充分抒发了对老恩师的景仰、怀念之情。198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大丈夫只能向前——回忆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一书上,有李星学撰写的 《忆杨钟健老师二三事》一文。李星学还与朱正发合著了 《地质古生物学家朱森》??文,发表在黄汲清、何绍勋主编的《中国现代地质学家传》 (第一卷) 中。
现年80多岁的李星学,仍然精力充沛,勤奋治学。他说:“以勤补拙,努力耕耘,持之以恒,必有收获”。这就是一位科学家的谦逊总结。
简历
1917年4月8日 出生于湖南省郴县。
1942年 毕业于国立重庆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士学位。
1942—1949年 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练习员、技佐、技士。
1950—1951年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程师。
1951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 (1959年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7年起 任南京大学地质系兼职教授。
1959—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主任。
1979年 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院士)。
1983年 任中国古植物学会理事长; 英文版《华夏古生物志》 副主编。
1985年 任《古生物学报》主编。
1988年 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9年 当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1992年 被美国植物学会遴选为终身荣誉通讯会员。
1993年 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
1995年 发起并主持了 “地质时期陆生植物的分异和进化国际学术会议”,主编撰写有《中国地质时期植物群》一书中、英文版出版。
1996年 在美国加州召开的第五次国际古植物学大会上被授予 “沙尼国际古植物协会奖章”。
1998年 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主要论著
1 李星学.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3: 1-185.
2 李星学.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3: 1-168.
3 斯行健,李星学等.中国中生代植物.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3: 1-429.
4 Li Xingxue.On the age of the flora from the Wutung Series of China. Sci. Sin.,1965,13 (1):97-103,(in English);see also Geol. Rev. 1965,23 (1):8-12 (in Chinese).
5 李星学,徐仁,周志炎等.中国古生代植物.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4:1-277.
6 李星学,蔡重阳.中国西南地区早泥盆世工蕨化石.古生物学报,1978,16 (1): 12-36.
7 李星学,蔡重阳.中国泥盆纪植物群.地层学杂志,1979,3 (2): 90-95.
8 Li Xingxue,Yao Zhaoqi.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floral provinces in East Asia.IX-ICC,1979,5: 95-101.
9 李星学.东亚华夏植物群的鳞木类植物.中国科学,1980 (1): 166-171.
10 李星学,周志炎,郭双兴.植物界的发展和演化.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1: 1-184.
11 Li Xingxue,Yao Zhaoqi. Discovery of Cathaysia flora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Permian phytogeographical provinces. in:Geol.&Ecol. studies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Beijing: Sci. Press,1981,1: 145-148.
12 李星学,姚兆奇,朱家柟等.西藏北部双湖地区晚二叠世植物群.西藏古生物,第五分册.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1-16.
13 李星学,姚兆奇,邓龙华.西藏昌都妥坝晚二叠世植物群.西藏古生物,第五分册.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17-44.
14 Li Xingxue,Yao Zhaoqi.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the Cathaysia flora in East Asia. Amer. J. Bot.,1982,69 (3):479-486.
15 Li Xingxue,Yao Zhaoqi. Fructifications of gigantopterids from South China.Palaeontographica,1983,185B: 11-26.
16 李星学,窦亚伟,孙喆华.论薄皮木属.古生物学报,1986,25 (4):349-379.
17 Li Xingxue. The mixed Permian Cathaysia-Gondwana flora. Palaeobotanist,1986,35 (2): 211-222.
18 Li Xingxue,Ye Meina,Zhou Zhiyan.Late Early Cretaceous flora from Shansong,Jiaohe,Jilin Province,Northeast China. Palaeontologia Cathayana,1986 (3):1-144.
19 Li Xingxue,Shen Guanglong,Wu Xiuyuan et al. A proposed boundary stratotype in Jingyuan,eastern Gansu for the Upper and Lower Carboniferous of China. in:Carboniferous Boundaries in China. Beijing: Sci. Press,1987: 69-88.
20 Li Xingxue,Wu Xiuyuan. The seccession of Late Palaeozoic and Triassic plant assemblages of eastern China. Journ. SE Asian Earth Sci.,1989,3: 187-200.
21 李星学.古生物学发展简史与中国古植物学发展概况.大自然探索,1991,10 (2): 93-99.
22 李星学,沈光隆,吴秀元.偶脉羊齿类的始现时间和迁移扩散问题.古生物学报,1992,31 (2): 1-16.
23 李星学, 蔡重阳.滇东曲靖志留一泥盆系界线研究新进展.地层学杂志,1994,18 (2): 81-90.
24 李星学.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替与分布.古生物学报,1997,36(4):411-422.
25 李星学.华夏植物群.地球系统科学 (陈述彭主编),1998,7-04-16: 971-975.
26 李星学,钟石兰,刘金陵.江苏太滆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生物群及环境.微体古生物学报,1999,16 (2): 167-180.
相关参考
张体学少年参军张体学,原名体照,1915年11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新县八里畈柳林湾一户穷苦人家。父亲张和会,以炸油条、烤烧饼为业,勉强维持一家生计。尽管生活艰难,父亲省吃俭用,还是送张体学进私塾读书。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句话不知从何时起,流传至今,一时成为从政和经商信奉的圭臬。 曾、胡二人成功的经验,是在历经官场、商场多重磨难之后提炼总结的,是中国千年传统智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句话不知从何时起,流传至今,一时成为从政和经商信奉的圭臬。 曾、胡二人成功的经验,是在历经官场、商场多重磨难之后提炼总结的,是中国千年传统智
近代人物中文名:刘伦学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48年9月15日(历史lishixinzhi.com)职业:教师性别:男人物生平自1968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扎根山区教育,从一名民办教师到教导主任、副校
南北朝人物本名:熊安生字号:植之所处时代:北朝出生地:长乐阜城主要作品:《周礼》、《礼记》、《孝经》主要成就:北学代表人物之一熊安生个人名号熊安生:(生卒年待考),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今河北阜城)。(
说到魏学这个人,想来许多人连这个人的名字都没有听过。但若是说起《核舟记》,想来大家都知道,因为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上要背诵的古文,而魏学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魏学,字子敬,号茅檐,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
清朝人物本名:徐乾学字号: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所处时代:中国清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出生时间:1631年去世时间:1694年主要作品:《澹园集》、《读礼通考》主要成就:嘉
·刘绍学刘绍学,数学家。在局部有限代数的性质、半群代数的同构及分次本原环的结构等领域作出了有影响的工作。是在我国建立代数表示论研究队伍的领头人。刘绍学,1929年11月6日生于辽宁辽阳,1931年“九
唐代人物中文名:崔致远别号:崔孤云,崔海云国籍:新罗民族:朝鲜族出生地:庆州(沙梁部或许本彼部)出生日期:857年死日期:不详职业:学者、墨客重要造诣: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代表作品:《桂苑笔耕集》注音
美术史是很重要的,无论你是学西洋画还是国画,怎么都得了解一下美术史,这是作为一个在校艺术生所最真实的体会,你不懂或是不了解美术史,对你今后学习美术有很大的弊端。你了解了美术史中的人物世事你就会对自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