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旭旦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旭旦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旭旦人物简介
·李旭旦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地理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了中国几代地理学人才。他在学术上强调人地协调说和地理学的统一性,提倡区域研究及地理教育理论的建设。提出白龙江是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科学论断,主张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主攻方向。晚年提出了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倡议,把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他是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他的 《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考察》 及主编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 对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李旭旦,生于辛亥革命的前夜,当时,满清封建王朝面临覆灭,民主共和的时代即将来临,他又是日出卯时所生,他的父亲给他取了这个充满希望的名字。他父亲是青阳镇的中医,在四个子女中,他是唯一的男孩。父亲用诊病所得供养他读书,困难的家境使他自小就勤奋学习。他的家乡江阴县地处人文荟萃的江南,是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故里。1924年,他到县城的南菁中学就读,这是当时江苏颇负盛名的一所私立学校,有长江口横沙岛的收入作为校产,经费可靠,校址僻静,聘请了??批饱学之士担任教师,该校毕业生的第一名可免考进入中央大学,1930年,李旭旦高中毕业时即获得了这一机会,并选读了地理学系。他对地理的兴趣早在少年时代即已萌发,家乡锡澄运河南来北往的船只、滔滔东流的大江,常常使他向往远离家乡的异地风光。大学期间,每年暑假他都参加野外考察,1934年夏,他随胡焕庸老师往苏北调查里下河地区水利和沿海的盐场及棉垦工作。同年,他毕业后留校任地理系助教。1936年,他参加了中英 “庚款” 出国深造的考试,是中央大学首批考取“庚款” 留学的青年教师。他听从了李四光先生的意见,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英国的两个暑假,他除考察英国的许多地方外,还到过瑞士和阿尔卑斯山。1938年获硕士学位,为了增加地理知识,他取道大西洋,横贯美国大陆,经太平洋达上海,整整绕了地球一个圈。
1939年他返回上海时,祖国的锦绣河山正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蹂躏之下,他从上海经越南进入昆明,到达战时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任教授,讲授人生地理学、英国地理和地理学思想史等课程。1942年起,他的老师胡焕庸担任中央大学教务长,由李旭旦继任地理系系主任。1946—1947年,应聘担任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教授,曾撰写 《中国地理区之划分》一文,发表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汇刊》上,引起国际地理界的重视。1947年底回国,继续担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向南京地理界做了多次报告,激励同行们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并创刊 《地理知识》,作为全国地理界交流和学习的园地。在这个刊物上,他发表了多篇文章,如?过渡时期的地理教育方向》 等,阐述通过地理教育培育爱国主义思想,他把这一目标作为我国地理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他为了发展祖国的地理教育事业,主动要求到南京师范学院 (今南京师范大学) 创建地理系,并被任命为系主任。1957年以后,尽管他政治上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仍专心教书和科研,翻译了魏格纳 (Alfred Wegener) 的 《海陆的起源》 等书。1979年,他重新被任命为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及江苏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他心情舒畅,抱病奋力工作,度过了一生中学术成就最灿烂的最后7年。
李旭旦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地理学事业。抗日战争期间,他曾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的总干事和 《地理学报》 的总编辑,虽缺少经费,但学报每年出版一卷,从未中断。改革开放以来,他为了掌握国外地理学发展的动向,主编了 《国外地理学科文献选译》,自1978—1984年先后共出了12期。他还主编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 分册。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 (Preston E·James) 的 《地理学思想史》,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地理学发展和地理思想演变过程。他认为 “这是一部对任何地理专业工作者说来都是值得一读的书”,为此,他不顾个人的健康条件,于1979年起花了两年时间翻译了这部40万字的巨著。李旭旦一生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复兴人文地理学,倡导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早在青年时期,李旭旦即对人文地理学及人地相关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大学地理系的一名学生,他与同班同学任美锷翻译了法国人地学家白吕纳 (J · Brunnes) 所著的 《人地学原理》。这部经典论著,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后,在他40年来的实践和一系列论著中,都十分强调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问题,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到他一生的治学进程中。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我国地理学界积极学习苏联地理学思想的同时,曾不适当地开展了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我国地理界受当时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除经济地理学外,整个人文地理学都被视为唯心主义的伪科学,从而成为地理科学研究的禁区。李旭旦对此始终持有不同的看法。
1980年初,他在第四届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倡议,要求加强这门在我国已被长期忽视、现已十分薄弱甚至是空白的科学。以后,他不顾各种困难和压力,虽身患严重的心脏病,仍先后在多种场合和报刊上,阐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人地关系理论,呼吁复兴人文地理学科。他为此几乎耗尽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从而使一度在中国销声匿迹的人文地理学又得到蓬勃发展。
李旭旦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论问题主要有以下的主张:
(1) 人地相关论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他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积极因素。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类活动事实。他主张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人地关系。认为在人地关系中,总的说来,一方面人类是居于主动的地位,地理环境是被认识、利用、改造和保护的对象;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又经常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
(2) 主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他一再强调: 复兴人文地理学不是复旧,不是恢复过去的人文地理学。他认为:任何学科都在发展中前进,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现在必须用新的观点、应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来发展人文地理学。他主张发展我国人文地理学,要以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为准则,走正路,应当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的特点。在学习国外的人文地理学时,切忌采取拿来主义,照搬照抄,要使人文地理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发展人文地理学时,他很注意技术手段的创新。一再强调,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能处理多种变量的复杂计算,使地理学有可能对一些空间规律的研究应用许多新的统计方法与技术手段,来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模型来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与变化。在地理学中应采用模型来探讨实际问题。
他主张人文地理学应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才具有科学的生命力。过去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和区域及文化景观类型为其主要论题,现在已转到以分析解决多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为其主攻方向。它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的探讨。与此同时,还要向我国目前人文地理学领域内的薄弱环节进军,以填补多年来没有接触过的空白和荒废领地。他指出有关政治地理学方面国际领土纠纷问题,和我国自元代以来承袭了近500年的国内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特殊问题; 国际边界和国内特区建设以及军事地理等课题。他认为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能会碰到资料上的困难,牵涉到政策上的种种顾虑,但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研究的。
(3) 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在地理学中,谋求人地关系协调的思想,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以至近代地理学家的论著中都闪烁着这一科学思想。20世纪40年代初期,李旭旦通过对白龙江流域的地理考察即指出: “高山本多森林,大都砍伐无遗,大概在人口较稠之聚落附近,森林破坏之程度亦愈甚。我国农人但知辟地为田,不知植林蓄草养其田。故以言白龙江之土地利用,过事农业,忽视林牧,实为一不平衡之发展”。“我国山地面积广大,苟能善加利用,实为无究利薮。惜我农耕汉人,为平原民族,伐林焚草,滥加耕犁,以致濯濯童山,荒岩暴露,急流洗冲,泥沙俱去。土壤侵蚀为我国西北山地之普遍现象,造林保土节水,当为今后山地利用之必要工作。” 这些论断,在今天看来,仍有其很大的现实意义。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指出人地关系的协调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课题。1981年,李旭旦的论文 《国土整治与协调论》 以及以后的 《人文地理学导言》 中,着重提出这一看法。他说: “自60年代以来,在地理学的理论方面,自然与人文的统??性已在全世界再次得到确认。在人地关系上,已形成了人与环境间的 ‘和谐论’,从而奠定了现代地理学的统一性与综合性。……和谐论主张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间的协调。它正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一大革新。70年代以来,分析并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
重视区域地理研究,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
他重视区域地理研究的思想早已扎根在大学学习期间,深受法国白吕纳提倡小区域研究的影响。在国外留学期间和以后几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区域地理成为他长期研究的中心,在大学学习时期,对江苏南部东坝的考察及苏北两淮的实地调查及在英国完成的硕士论文《江苏北部区域地理》 等,可视为他早期从事区域地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他任教时期,于1940年夏曾率领高年级学生远赴峨眉山做区域地理考察,并撰写了 《区域图表与地景素描在峨眉山之应用》 (1940) 一文,具体阐明了区域图表在区域地理考察中的作用。1942年,他组织并担任西北科学考察团团长,考察了白龙江中下游区域,撰写了 《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考察》 (1943) 一文,是一篇区域地理研究的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在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曾讲授各洲自然地理多年,所编讲义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是一本国内不可多得的世界区域自然地理教材。结合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他撰写了 《世界大自然区的划分》 (1960)、《欧美区域地理研究的传统与革新》(1979) 等论文。他认为: 近代区域地理学在理论与实践、内容与目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受到种种非难与冲击; 但他坚信区域地理学过去曾经是,今后仍将是地理学的核心,并反对把区域地理学分裂成自然与经济两个部门,认为把地理学分割成许多过于细小的分支和系统地理学者的过分专业化,都有损于地理学的完整性和综合性。他殷切期望现代区域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方法论的革新,并力主把传统的百科全书式的区域描述代之以专题研究和解释性的分析。他认为在中国,地理科学的现代化必须包括区域地理学的重新定向,才能很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他在对白龙江中游比较深入的地理考察的基础上,科学地提出了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的西端应以白龙江中游为界的结论。在他所发表的 《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考察》 和 《西北科学考察纪略》两文中,详细论述了有关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及转折点。我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向以秦岭一淮河为准,而秦岭向西以迄青藏高原 (东缘),其间的陇南山区,东西六百余公里内,重山峻岭,沟谷分割,无显著的自然地物可资依据。通过对川北甘南的实地考察,李旭旦明确提出了白龙江是我国南北重要分界线的科学论断,并认为它也是我国东部农区与西部牧区的分界。这一结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制定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不同地域单位面积产量和复种指数,由地理分界线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他早年组织的一些区域地理调查中,都把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作为一个地域的统一体来加以考察。1947年发表的 《中国地理区之划分》一文即采用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综合起来划分的方法,把中国划分为12个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地理学者在学习苏联经验时,在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固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带来了把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截然分割的不良影响。他一再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统一地理学正是他的地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 《人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1979) 等论文中一再阐明这一观点。他认为,当我们把地球当作人类之家来考虑时,就不能不考虑到人对环境所起的作用,不能离开了人类研究自然地理; 也不能丢开了自然环境来说明人类的生活,人类居住在地球表面,一切生活都不能超脱于地理环境。很显然,这些论点都是十分正确的。
积极倡导地理教学改革
李旭旦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也是一位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地理教育家。他自1934年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高校地理系工作,从助教、教授到担任三校地理系系主任,始终以培养地理人才为天职。他一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其中,有不少成为知名的研究员、教授,也有中学的先进地理教师。无论在科学研究机构、在大学、在中学、在部队、在地方政府部门、在国内各地和海外,都能见到他的学生,可说是 “桃李满天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认识到: 要培养新的地理人才,首先要进行地理教学改革。他在《如何培养新地理工作人才》??文中提出: “今后地理学的教学目的和内容以及地理工作者今后的任务可以归纳为: (1) 从认识国家与世界的正确意义着手,养成人民具有正确的爱国观念及国际观念; (2) 从了解自然现象??手,来探索人地关系,进一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为了循??这两个方向造就人才,他提出了南京大学地理系教学改革的方案,要求学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野外工作的实际调查研究能力。还提出了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 “过去教学,多用注入式,今后要注重启发式的教学。”
他一贯重视地理教学理论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他陆续发表了 《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地理思想与方法》、?作为一个人民地理教师应该掌握些什么》 等文,对中学地理课程设置、教本编写,以及作为中学教师应具有的素养,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近至1984年,他还以 《知国·爱国·报国——兼谈地理教育问题》 在南京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提出地理教师应通过传授地理知识来培养青年一代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鼓励和加强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力的信心。
李旭旦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特别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对提携后进、选择人才尤为注意。70年代,他认识到地理学运用计量方法的重要性,曾大力鼓励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年轻教师并专门为他们讲授英语。1982年,他还招收研究生,亲自指导。他还为 《青年自学指南》 撰文: 漫谈地理科学和怎样学习地理(1983),介绍青年靠自学的办法来学习地理; 对前来请他讲学做报告的中学地理教育界,他无不乐于接受,并为他们解答各种难题。
李旭旦一生勤奋工作,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对人虚心热情,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他为人正直,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对别人的评价亦称公允。他晚年撰写的 《翁文灏先生对我国地理学的贡献》及?论K·李特尔、F·拉采尔和H·S·麦金德》 两文即为一例。他写道: “我们学习地理学,应向过去对地理科学有过巨大贡献的先辈们好好学习,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与观念有正确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但是,也常常有这种情况: 由于少数人对某些前辈地理学者的观点认识不全面,对他们的思想理解不确切,有时根据一言半语,就给予偏倚不公的结论,使某些地理名家的思想本色蒙受歪曲,甚至遭不白之冤,以致人云亦云,多年或终身不得清洗。” 他认出必须根据当时的条件,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全部功过,公正地评价其学术上的业绩,不能因其生平有某些瑕疵和错误论点而否定其全部贡献。这些至理名言,反映了他高尚的风格。
李旭旦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政策,关心人民的疾苦。青年时代,他看到中国受着帝国主义的欺凌蚕食,立志奋发图强。他常说: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固然有着引以自豪的历史,但更重要的是要深知祖国大地,才能为国出力。这也是他选择地理专业的主要原因。
1947年,他赴美讲学。当时中国政治形势正发生急剧变化,他匆匆回到祖国迎接解放。他对南京爆发的 “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 的学生运动给予极大同情,立场鲜明地支持他们; 并大力营救了当时被反动政府逮捕入狱的进步学生。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曾企图将中央大学迁到台湾。他坚决反对,在全校师生员工的支持下,成立了保护学校的 “应变委员会”。他具体负责并做了大量工作,和全校师生员工一道奋斗,挫败了迁校的计划。
1979年,他的右派错案终于得到了改正,并被选为江苏省政协常委。从此,他的政治热情与学术热情同时爆发出来。他以古稀之年,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向党、向祖国、向人民表达了他的一颗赤子之心。
简历
1911年9月8日 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24—1930年 在江阴南菁中学就学。
1930—1934年 在中央大学地理系学习。
1934—1936年 任中央大学地理系助教。
1936—1938年 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193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9—1946年 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1942年兼任地理系系主任。
1946—1947年 被美国马里兰大学聘为访问教授。
1947—1952年 任中央大学 (今南京大学) 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0年 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担任 《地理知识》 主编。
1951年 任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
1952—1958年 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授、系主任。
1958—1979年 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授。
1979—1985年 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
1980年 当选为江苏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协常委。
1983年 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5年7月8日 病逝于南京。
主要论著
1 李旭旦. 区域图表与地景素描在峨眉山之应用. 地理学报,1940,7 :28—34
2 李旭旦. 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 地理学报,1941,8 : 1—18
3 李旭旦. 西北科学考察纪略. 地理学报,1942,9: 1—30
4 Shu-tan Lee (李旭旦). Delimitation of the geographic reqions of China(中国之地理区域). 美国A · A · A · G,1949,9
5 李旭旦. 如何培养新地理工作人才. 地理知识,1950 (4): 1—2
6 李旭旦. 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地理思想和方法. 地理知识,1950(7): 1—2
7 李旭旦. 新沂河完成后六塘河流域的农田水利问题. 地理学报,1952,18 (3,4)
8 李旭旦. 过渡时期的地理教育方向. 地理知识,1954 (5,6):130—132
9 李旭旦. 外国地理教学上的几个主要问题. 地理知识,1955 (4)
10 李旭旦. 苏联经济地理概论. 上海: 新知识出版社,1955
11 李旭旦. 白龙江作为我国农业地带分界线的意义. 地理知识,1956(3): 108—110
12 李旭旦. 卡依洛道夫气候分类法及其评价.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1962 (2): 70—79
13 李旭旦. 分式号码填图法的应用与评价. 江苏省地理学会1963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 (自然地理部分),1963
14 李旭旦译魏格纳·A著. 海陆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977
15 李旭旦. 人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兼论人文地理学的创新. 世界地理集刊,1981 (2)
16 李旭旦. 人文地理学的复兴. 百科知识,1981 (3): 44—47
17 李旭旦.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著础及其发展趋向.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理专辑),1982 (2):1—10
18 李旭旦. 大力开展人地关系与人文地理的研究. 地理学报,1982,37(4): 421—423
19 李旭旦译詹姆斯·P著. 地理学思想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20 李旭旦,金其铭. 江苏农村聚落的整治问题. 经济地理,1983 (2):132—135
21 李旭旦. 世界各国人文地理学流派. 人文地理文集,1984 (1): 3—18
22 李旭旦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人文地理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3 李旭旦 (主编). 人文地理学概说.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24 李旭旦 (主编). 人文地理学论丛.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5 李旭旦. 评K·李特尔、F·拉采尔和H·J·麦金德.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地理专辑),1985 (1): 1—3
26 李旭旦. 世界自然地理通论.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相关参考
李秉常又叫拓跋秉常、嵬名秉常,是西夏第三位皇帝,母亲梁太后是汉人,年仅7岁继位的他被母亲掌控朝政,16岁才有亲政的机会,之后被生母立了又废,于26岁忧愤而死。李秉常>李秉常简介>李秉常(1061年—1
历史人物 李长庚简介 李长庚怎么死的 李长庚和蔡迁 李长庚战绩
中文名:李长庚 国籍:清朝 出生日期:1751www.cha138.com 逝世日期:1807李长庚——清朝将领 李长庚,字超人,号西巖.福建省翔安区马巷镇后滨村人,生于1751年,(乾隆
历史人物 李如月的主要事迹 李如月的人物生平 李如月的人物简介
本名:李如月 所处时代:南明 民族族群:汉www.cha138.com 出生地:东莞李如月——南明著名的政治人物 李如月,广东东莞人。南明政治人物。永历时官至山东道御史。永历六年(顺治九年
历史人物 李鸿藻_李鸿藻晚清能臣_李鸿藻李鸿章_李鸿藻简介_李鸿藻书法
本名:李鸿藻别称:高阳相国字号:字兰荪、寄云号石荪,砚斋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直隶高阳县出生时间:1820年2月14日去世时间:1897年7月24日主要成就:晚清主战派和清流领袖追赠:太
历史人物 李义府主要事迹 李义府人物生平 李义府轶事典故简介
本名:李义府 别称:李猫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瀛州饶阳 出生时间:614年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666年 主要作品:《李义府集》 主要成就:主
历史人物 李延年的主要事迹 李延年的人物生平 李延年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李延年 所处时代:汉朝 民族:汉 信仰:音乐 主要成就:创作《佳人曲》 职业:倡伎 出生地: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 代表作品:《佳人曲》李延年——西汉音乐家 人物生平
历史人物 李德裕的主要事迹 李德裕的人物生平 李德裕的人物简介
本名:李德裕 别称:李卫公、李太尉 字号:字文饶小字台郎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赵郡赞皇 出生时间:787年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850年 主要
历史人物 李东阳的主要事迹 李东阳的人物生平 李东阳的人物简介
本名:李东阳 字号:字宾之,号西涯 所处时代:明朝www.cha138.com 主要作品:《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 主要成就:茶陵诗派代表人物、入内阁十八年李东阳——明朝
李舜琴李舜琴,原名明正,以字行,1902年8月生于山西省平遥县净化村一户封建地主家庭。李舜琴从小聪慧,深得祖父喜欢,五六岁时,祖父就拿着板子强迫他背诵四书五经。他对此非常反感。1915年,李舜琴考入净
历史人物 李福达的主要事迹 李福达的人物生平 李福达的人物简介
本名:李福达 别称:李午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www.cha138.com 出生地:山西代州崞县 主要成就:曾参加白莲教起义李福达——明朝弥勒教首领 正德初年与王良、李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