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李德裕的主要事迹 李德裕的人物生平 李德裕的人物简介

Posted 驸马

篇首语: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李德裕的主要事迹 李德裕的人物生平 李德裕的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李德裕的主要事迹 李德裕的人物生平 李德裕的人物简介

  本 名:李德裕

  别 称:李卫公、李太尉

  字 号:字文饶小字台郎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赵郡赞皇

  出生时间:787年

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850年

  主要作品:《会昌一品集》等

  主要成就:辅佐唐武宗开创会昌中兴

  官 职:太尉

  封 爵:卫国公

  李德裕——人物早年经历

早年经历李德裕自幼便胸怀大志,苦心攻读经史,尤精《汉书》、《左传》,但却不喜参加科举,后以门荫入仕,补任校书郎。[3-4] 元和年间,李德裕因父亲李吉甫拜相,为避嫌疑而到藩镇任职,常被各藩镇辟为从事。

  任职台省元和十一年(816年),张弘靖出镇太原,担任河东节度使。李德裕被辟为掌书记,历授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元和十四年(819年),张弘靖卸任回朝。李德裕则实授监察御史,回到台省任职。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继位。李德裕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翰林学士。穆宗尚在东宫时,便素闻李吉甫之名,因此对李德裕非常器重,常让他起草朝廷的诏制典册。李德裕还被召到思政殿问对,获赐紫衣、金鱼袋,后改授屯田员外郎。长庆元年(821年),李德裕针对当时外戚干政的现象,上疏道:“本朝旧例,驸马不得与朝廷要员相来往,玄宗年间禁止尤其严格。近日驸马常至宰相与要官私宅,有时泄露机密,交结内外,这是很大的弊病。请陛下宣示宰辅大臣,驸马等皇亲国戚,今后凡属公务就在中书省会见宰相,不要让他们造访私宅。”唐穆宗赞同。不久,李德裕改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相关参考

中国六大政治家李德裕生平简介 李德裕有哪些成就?

  一般来讲,我们在形容特别优秀的皇帝的时候会说千古一帝,形容特别优秀的宰相的时候会说千古名相。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宰相有点不一样,他被称作万古良相,比千古名相还要更厉害的样子。  此人就是李德裕

历史人物 李德裕有后代吗? 李德裕有无谥号

李德裕雕像李德裕是唐朝著名政治家,一生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当政期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功勋显赫,甚至功高盖主。李德裕为唐宣宗所厌,最终被贬到崖州,病逝在那里,一代名相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人

历史人物 李德裕有后代吗? 李德裕有无谥号

李德裕雕像李德裕是唐朝著名政治家,一生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当政期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功勋显赫,甚至功高盖主。李德裕为唐宣宗所厌,最终被贬到崖州,病逝在那里,一代名相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人

历史人物 李德裕与李商隐 李德裕墓在哪

李德裕李德裕出身高门赵郡李氏,历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淮南节度使、宰相、太尉等职,外攘回纥、内平泽潞、制驭宦官,辅佐唐武宗开创会昌中兴,深得后世赞颂,是李商隐口中的“万古良相”,梁启超心中的中国六大政

历史人物 李德裕是什么样的人

唐朝最后的贤相——李德裕。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

历史人物 李德裕简介 牛李之争错在谁

  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  身为宰相之子,从小见的、用的、听的都与常人不同,在朝廷、在天子脚下的所见所闻的感染下,李德裕幼有壮志

李德裕,李德裕的家庭成员

李泌,李德裕和陆贽谁对唐朝的贡献更大李泌生活于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平定安史之乱、讨伐李怀光、李希烈叛乱,以及联合回纥、云南、天地竺等国抗击吐蕃入侵,在军事、政治、外交诸方面做出了卓越贡。李

万古良相李德裕为何被贬崖州 李德裕简介

李德裕从小就勤奋好学,长大之后,胸怀大志,但他不喜欢参加科举考试。年轻的时候凭借家族的功绩任校书郎一职,后来被河东节度使张弘靖看上聘任为掌书记。李德裕不管任什么职位都兢兢业业,容不得自己有半点马虎。后

万古良相李德裕为何被贬崖州 李德裕简介

李德裕从小就勤奋好学,长大之后,胸怀大志,但他不喜欢参加科举考试。年轻的时候凭借家族的功绩任校书郎一职,后来被河东节度使张弘靖看上聘任为掌书记。李德裕不管任什么职位都兢兢业业,容不得自己有半点马虎。后

有哪些关于李德裕的轶事典故?李德裕结局怎么样?

  李德裕,字文饶,是历经四朝的唐朝宰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有“万古良相”的美誉。  诗人李商隐评价李德裕说:“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