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徐克勤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听闻少年二字,当与平庸相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徐克勤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徐克勤人物简介

·徐克勤



徐克勤,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首次在我国发现了矽卡岩型白钨矿,扩展了我国钨矿资料。主撰的 《中国钨矿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等著作对我国钨矿地质学之研究贡献突出。他在华南发现早古生代花岗岩,主编的 《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 专著中提出了花岗岩两大成因类型——“同熔型” 和 “改造型”,对花岗岩含矿性研究很有指导意义。提出 “沉积—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理论,为我国层控矿床研究之先河。从事地质教育工作40余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



徐克勤,字志农,出生于安徽巢县炯炀河镇军徐村一户农民家庭。1922年春,他到巢县私立明强小学读高小,学习历史、地理、数学、英文等新式课程,开始了解“列强”、“军阀”等新名词,也逐渐激发起他的爱国精神与求学热情。1924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著名的东南大学附中 (今南京师大附中),1930年夏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从此踏上地质生涯。1934年毕业后即加入中国地质学会并进入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1939年11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系学习,1941年获硕士学位,并由于成绩优秀而被选为著名的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获金钥匙奖。1944年获博士学位。抗战胜利后,徐克勤3次谢绝了美国某些机构和公司的聘请,于1945年11月回国,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

1946年10月,徐克勤被聘到中央大学地质系任教授,开始从事地质教育工作。1947年他担任地质系系主任; 该年夏天他在湖南瑶岗仙发现了矽卡岩白钨矿矿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直至1984年。徐克勤在地质学、矿床学的众多领域中都有重大建树,尤其是在钨矿地质、花岗岩地质与成矿、沉积—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等方面贡献突出。徐克勤曾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目前,他是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

首次发现我国白钨矿床



徐克勤是国内外公认的钨矿地质权威。他从1934年起就到我国钨矿资源最丰富、开采历史最悠久的江西南部工作,考察调查了数十个钨矿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写成《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 (丁毅曾参与部分工作)。该书不仅对赣南钨矿床的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系统的评价,而且对该地区的区域地质、地层划分、构造 (造山) 运动、花岗岩类分布及其与钨矿床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他特别注意构造运动与花岗岩类之间的关系,并强调燕山运动对于花岗岩的形成最为重要,与钨矿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徐克勤30年代在江西的工作,为他今后进一步研究钨矿床地质、研究华南多时代多旋回花岗岩类奠定了基础。

《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一书的初稿受到当时中国地质学界的重视,也使徐克勤因此而获得当时的中美文化基金资助,得以赴美国留学深造。后来,徐克勤又择其精华,用英文写成?Tungsten Deposits of Southern Kiangsi,China》 ( 《中国江西南部钨矿床》) 一文,于1943年发表于《Economic Geology》 ( 《经济地质》) 上。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继续以钨矿作为主要研究课题。他总结了自己在江西钨矿区的大量工作成果,研究了世界各地的钨矿文献资料,并于1942年赴美国西部11个州进行地质调查,几乎考察了美国所有开采的钨矿,最后他写成 《Geology of Tungsten Deposits》 (钨矿床地质) 这篇博士论文。上述两篇论文奠定了他在国际钨矿地质领域的地位。

1947年7月,刚刚担任中央大学地质系系主任的徐克勤受资源委员会委托,前往湖南资兴瑶岗仙钨矿进行资源评价,并率领毕业学生进行野外实习。当时,瑶岗仙钨矿已由若干私人小公司开采石英脉型黑钨矿近30年。到达矿山的第二天,徐克勤在和尚滩附近路旁的草丛中发现一种棕黑色土状物,他立即对它注意察看,并怀疑它是某种物质氧化所致; 经过努力搜寻,终于找到了半风化的矽卡岩。

有着10余年钨矿研究经验的徐克勤,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矽卡岩可以伴生白钨矿。他在考察美国西部某些钨矿时,也发现那种颜色较深、成分较复杂的矽卡岩可能含白钨矿。因此,这种半风化矽卡岩的出现,引起了他的极大重视。

白钨矿是一种在野外难以辨认和鉴定的含钨矿物,而矽卡岩型白钨矿在中国尚无报道。由于当时没有紫外光灯等设备和镜下鉴定的条件,所以徐克勤只能将矽卡岩的大致分布范围填绘于瑶岗仙的1/5000地形图上,并采集了可能含有白钨矿的数10块矽卡岩样品,带回南京进行室内研究。室内工作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无论是手标本的紫外光检查还是切片的显微镜下鉴定,都证实徐克勤采集的样品绝大多数含有白钨矿。

这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矽卡岩型白钨矿! 这一重大发现使徐克勤极为振奋。他确信,华南地区既然有如此丰富的黑钨矿资源,那么这种尚未被人发现、认识的白钨矿资源也一定不会少。第二年暑假,徐克勤又赴瑶岗仙,对和尚滩一带的矽卡岩白钨矿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包括测制1:2500地形地质图和起草地质报告。他的工作成果显示: 这个矿的地质条件相当好,矿体顺层延长约1公里,厚度和延深都较大,从紫外灯检查及样品化验的结果来看,矿石品位也已达到开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克勤的建议下,地质部门对瑶岗仙矽卡岩型白钨矿进行了勘探,结果证实它是一个特大型矿床。1956年夏末,徐克勤又来到瑶岗仙,总结了地质勘探成果,写成《湘南瑶岗仙钨锰铁矿矿区中矽卡岩型钙钨矿床的发现,并论两类矿床在成因上的关系》一文,次年发表于 《地质学报》。这篇文章论述了该两类钨矿床在一定条件下共生的规律,为在华南广大的黑钨矿区寻找白钨矿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范例。瑶岗仙矽卡岩型白钨矿的发现和勘探成功,使一个寻找这类矿床的热潮在我国南岭地区兴起,导致了一系列的白钨矿矿床和矿点被发现,其中有几个矿床经勘探证实属于特大型。著名的湖南郴县东坡柿竹园钨矿,就是参照瑶岗仙的找矿勘探经验,在中、上泥盆统地层与花岗岩接触带上用紫外光灯发现的。徐克勤的这一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导致我国白钨矿的储量超过黑钨矿,并使我国钨矿总储量居于世界之首。

1959年,徐克勤发表《中国钨矿的类型及分布规律》。从60年代到80年代,他带领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对华南钨矿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从钨的矿床地质到钨矿与花岗岩类的关系,从钨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到钨的矿源层研究,都取得了领先于国内外的丰硕成果。1986年起,徐克勤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220项目 (锡钨花岗岩类地质对比) 中国工作组召集人。目前,他正在组织撰写《中国钨矿地质》这部专著。

矿床学研究硕果累累



徐克勤作为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不仅是钨矿权威,而且在矿床学的许多领域,在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两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亲自率领师生奔赴地质找矿第一线。1950年夏,徐克勤带学生在铜陵繁昌地区填制1/50000地质图。注意到岩体接触带中发育矽卡岩,附近又有古代采矿冶炼遗迹,从而发现了新屋里铜矿 (后来发展成凤凰山铜矿); 在鸡冠石等处,他根据对地表铁帽的研究,认为深部可能有原生硫化物矿床,经后人工作已获得证实。同年,他在安徽当涂发现马山硫铁矿。1951年,他在南京太平门外根据铁帽发现了岔路口硫铁矿。同年,他赴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考察,指出钠长石化交代作用的存在及其在成矿作用中的意义。1954年,徐克勤率师生40余人到四川会理炉厂、力马河及攀枝花等地进行普查找矿。他在攀枝花铁矿经过10天左右野外考察及室内研究,首次肯定了它的巨大经济意义。他指出铁矿是辉长岩体近底部的层状矿体,厚度大,延长至少达15华里; 他通过光片确定磁铁矿与钛铁矿主要为粒状共生,并利用显微化学浸蚀法初步确定矿石的可选性,通过刻槽取样化验确定矿石品位,此外还发现铁矿层之下有铜镍硫化物存在。徐克勤于1954年10月2日向地质部报告了他的工作成果,认为攀枝花铁矿是一个特大型的钒钛磁铁矿矿床,并建议地质部门应立即对该矿进行勘探。后来的勘探结果完全证实了他的判断,目前攀枝花已经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

1955年,徐克勤等在安徽马鞍山进行地质调查,除了指导铁、硫等矿床的找矿勘探外,还通过对该地区火山岩的研究,建立了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娘娘山四个火山活动旋回,为70年代在宁芜地区开展大规模火山岩研究及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徐克勤像许多科学家一样,身处逆境,仍坚持抓紧时间,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潜心研读国内外文献资料,努力学习和接受国际地质学、矿床学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从而使自己始终处于本学科学术领路人的地位。1972年,徐克勤写成了 《论成矿物质来源问题,兼论花岗岩类及其成矿关系》一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大量最新资料,并运用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成矿理论来批判、改造过去对成矿作用的认识。1973年在冶金部举办的长春地质干部培训班上,他以该文为主要材料讲学一个月,为我国地质事业走出低谷,迅速赶上世界地质科学发展水平作出了贡献。

徐克勤抓住了 “成矿物质来源” 这一关键,使自己对矿床学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更可贵的是他善于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矿床学研究,并通过自己的研究来不断发展和更新成矿理论。1973年在考察宁芜铁矿时,他发现当涂南区的姑山、白象山等许多矿体都产在三叠系地层中,开始怀疑地层与矿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他又联想到,虽然华南许多钨锡矿床都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但并非所有的燕山期花岗岩都伴随钨锡矿化,那么还有什么其他因素控制了成矿作用呢? 这实质上已经提出了矿源层的问题。此后,徐克勤等对赣南后加里东隆起等地区的钨的矿源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至70年代末明确提出华南有多时代的钨矿源层存在; 在其他金属矿床的矿源层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1973年徐克勤考察广东大降坪硫铁矿,指出其先沉积后又经热液作用富集的形成机制。同年他又考察浙江西裘铜矿,确定它属于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黄铁矿型铜矿)。1974年6月,徐克勤等在安徽铜陵新桥发现产于中石炭统黄龙组灰岩中下部的层状含铜黄铁矿中含有火山物质,并推论该矿床属于中石炭世海底火山喷发成因。这些发现使他联想起北美和澳大利亚的某些块状硫化物矿床,如苏里文 (Sulliven)、麦克阿瑟河 (McArthur River)、芒特艾萨(Mount Isa) 等,它们与典型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差别; 而安徽新桥这种硫化物矿床与浙江西裘这种优地槽型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的黄铁矿型铜矿也有相似和差异之处。他认为,产于我国东南部断裂拗陷带中的某些铁铜硫等矿床很可能像新桥那样具有海相火山喷发沉积成因,或者以沉积—火山沉积物作为矿源层,再经过热液作用的叠加或改造而成矿。为了证实这一想法,徐克勤于1974年秋派出三个毕业实习队到安徽新桥、江西武山和永平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他本人也亲临各地检查指导。在此后的数年里,徐克勤实地调查了中国东南部数10个铁铜硫铅锌等矿山,近自南京栖霞山,远至海南岛石碌。至1979年,他总结出这类产于海西—印支期断裂拗陷带中的矿床系由沉积或火山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而形成。这一总结首先在《福建地质》上刊出,1980年在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报告。这项研究为我国层控矿床研究之先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985年,这项由徐克勤组织领导的“中国东南部海西—印支期断裂拗陷带中沉积 (火山沉积)—后期热液叠加型层状铁铜硫 (铅锌) 矿床研究 “获得国家教委科??进步一等奖,1987年又获得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

华南地区花岗岩类研究的开拓者



徐克勤不仅对我国矿床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地质学的其他许多领域也有重大建树,其中最为国内外地质学界??推崇的是他对花岗岩类的研究成果。

花岗岩类问题是地质学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华南地区花岗岩类分布很广,对于其时代问题,地质界早有争议,但一直无人进行细致工作。一些地质学家曾根据华北的情况,推论华南只存在太古代的变质花岗岩和燕山期的未变质花岗岩。徐克勤很早就重视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30年代在江西工作时,他就注意到花岗岩的时代问题以及花岗岩与造山运动的关系,包括正确划分地层时代,发现构造运动引起的不整合以及弄清岩体侵入接触关系等。他与黄汲清共同确定了安源 (印支) 运动的存在; 在赣西西山万寿宫,他发现花岗岩类侵入元古代千枚岩中,因而不赞同把它划归太古代; 在《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中,他总结南岭地区存在着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南岭五个造山运动,因此他怀疑南岭地区应该有多 (造山) 旋回的花岗岩类存在。

1957年,徐克勤在江西南康龙回和上犹陡水首次发现了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类,为华南多时代花岗岩体系的建立打开了突破口。 1958年, 徐克勤和郭令智等又在皖南休宁琅��发现了雪峰期花岗岩。这些重大发现导致了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全力以赴地对华南多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长期系统的综合研究。在1962年的广州地质普查会议上,徐克勤撰写的 《论华南四大旋回花岗岩》一文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重视和广泛承认。此后,南大地质系关于华南花岗岩的研究一直得到全国地质学界的高度评价,并在1964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1965年,这一研究成果——《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 以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报告的形式发表。

这项由徐克勤组织领导的大规模科学研究,涉及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许多领域,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中国东南部的地质发展史、地质构造区划及大地构造格架,多期多阶段地壳运动与花岗岩类形成的关系,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空间分布、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演化规律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花岗岩类的成因等等。它不仅使有关华南花岗岩类的一系列实际和理论问题得到了较科学的回答,而且对找矿具有指导意义。1978年,这项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南京大学花岗岩火山岩及成矿理论研究所,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徐克勤以该校地质系系主任而兼任该所所长。该所成立10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1980年,徐克勤提出华南花岗岩的两个主要成因类型——同熔型和改造型,这不仅是80年代全国各家花岗岩类成因分类中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一家,而且也受到国际地质学家的广泛重视。1981年,《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 以专著形式出版。1982年10月,首次由我国主办的国际花岗岩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徐克勤和南大地质系其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与会的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一些国际知名学者认为南京大学地质系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花岗岩研究中心之一。同年,这项关于花岗岩类的研究成果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我国有成就的地质教育家



徐克勤从事地质教育40多年,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地质人才,他们中间有的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例如目前在瑞士联邦理工大学任教授、获美国科学院院士称号、担任国际沉积学会主席的许靖华博士。他的学生中更多的人已成为国内地质矿产部门和地质学界的行政、学术领导; 有的则成为高等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例如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有5位博士生导师是他的学生。徐克勤从60年代起开始培养研究生; 1978年以来,他已经培养了20多名博士和硕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之所以能在国内外地质学界享有较高的声望,是与徐克勤数10年教书育人、辛勤努力分不开的。

半个多世纪来,徐克勤为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和地质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培养地质人才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踏遍青山人未老,徐克勤这位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地质学家在90年代又跨出了新的雄健步伐,又在创造新的科学业绩。

简历



1907年3月15日 生于安徽省巢县炯炀河镇军徐村。

1934年 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同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任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

1934—1938年 主要在江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

1939年11月 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1941年获硕士学位。

1944年 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

1945年11月 回国,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

1946年10月 任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7年 任中央大学地质系系主任。

1950年 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1年 任华东地质调查所筹备处主任。

1956年3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 任南京大学花岗岩火山岩及成矿理论研究所所长。

1979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同年,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4年 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名誉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论著



1 徐克勤,丁毅.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专报甲种,1943 (17).

2 K. C.Hsü, Tungsten deposits of southern Kiangsi, China. Econ. Geol,1943,38 (6):431-470.

3 K. C. Hsü. Geology of tungsten deposits. Summary of phD thesi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44: 32-88.

4 徐克勤.湖南钨锰铁矿矿区中矽卡岩型钙钨矿床的发现并论两类矿床在成因上的关系.地质学报,1957,37 (2): 117-152.

5 徐克勤,刘英俊,俞受鉴.中国钨矿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南京大学学报,(国庆10周年专刊),1959 (2): 31-54.

6 徐克勤,刘英俊,俞受鉴.江西南部加里东期花岗岩的发现.地质论评,1960,20 (3):112-114.

7 徐克勤,胡受奚,俞受鉴.南岭及其邻区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及其成矿专属性的讨论.南京大学学报(地质学版),1962 (1): 1-19.

8 徐克勤,胡受奚,俞受鉴.矿床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9 徐克勤,孙鼐,王德滋.华南多旋回的花岗岩类侵入时代、岩性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成矿专属性的探讨.地质学报,1963,43 (1,2): 1-26,141-155.

10 徐克勤,郭令智,胡受奚.中国东南部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某些金属矿床的成矿关系.中国科学 (英文版) 1974 (1): 55-72.

11 徐克勤,朱金初.我国东部几个断裂拗陷带中沉积 (或火山沉积)—热液叠加铁铜矿床的成因探讨.福建地质,1980.

12 徐克勤,朱金初,任君江.论中国东南部几个断裂拗陷带中某些铁铜矿床的成因问题.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3)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0,49-58.

13 徐克勤,胡受奚,孙明志.论花岗岩的成因系列——以华南中生代花岗岩为例.地质学报,1983,57 (2): 107-118.

14 徐克勤,涂光炽主编.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国际花岗岩学术讨论会论文,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5 Xu Ke-qin,Zhu Jin-cu. Tin/tungsten-bearing granites in South China and their metallogenetic relations. GEOSEA Proceedings,Soc. Malaysia Bulletin,1986.

16 徐克勤,胡受奚,孙明志.华南钨矿床的区域成矿条件分析.钨矿地质讨论会论文集,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4: 243-258.

17 徐克勤,朱金初、刘晶实.华南花岗岩类的成因系列和物质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 (3): 1-18.

相关参考

今年出的新狄仁杰,今年怎么这么多狄仁杰的电影,感觉都没徐克的好

今年怎么这么多狄仁杰的电影,感觉都没徐克的好看近期,多部以“狄仁杰”为名的网络大电影纷纷开机拍摄,一时间,“狄仁杰”又成了“香饽饽”。纵观2018年“网大”内容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部“狄仁杰”

明朝 陈以勤生平简介?陈以勤历史评价?

陈以勤陈以勤,字逸甫,四川南充人。嘉靖二十年(1541)考中进士。明代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庶吉士,进翰林院学习三年,进行考试,优者留翰林院。陈以勤考中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授检讨官。检讨

历史人物 义和团著名首领阎书勤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阎书勤别名:大刀阎书勤出生地:邢台市威县梨园屯村出生日期:1860年逝世日期:1900年主要成就:义和团著名首领阎书勤阎书勤义和拳(历史lishixinzhi.com)义和拳(团)运动

历史人物 近代人物黄克勤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黄克勤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即墨出生日期: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日黄克勤社会职务(历史lishixinzhi.com)北京皇城股骨头坏死专科医院院长、北京皇城股骨头坏死研究所所长、吉林市股

知名人物 王克勤人物简介

·王克勤王克勤,生物化学家,是我国干血浆、血浆蛋白质分离和血浆制品脂蛋白结构功能和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曾获优秀教师称号和“国家有特殊贡献科学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知名人物 张增勤人物简介

·张增勤张增勤,铁路桥梁工程技术专家。长期从事铁路浮桥和铁路桥梁施工技术研究。曾参加或主持了舟桥、轮渡、机动舟、浮箱等抢修器材的研制,就便器材拼组铁路浮桥、深水基础抢修等抢修技术的开发,以及铁路军用梁

知名人物 马业勤人物简介

·马业勤马业勤,无线电导航专家,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先后参与或主持研制成功军用微波脉冲相位调制多路通信系统、空中近程无线电导航系统、691甲卫星导航接收系统、Ⅱ型卫星导航/奥米加组合导航系统,做了许多我

知名人物 王志勤人物简介

·王志勤王志勤,有机化学家。长期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及合成有机化学研究,协助黄鸣龙首次从国产薯蓣属植物川萆藓中提炼出薯蓣皂素,为我国建立甾体药物工业解决了基本原料来源,并以薯蓣皂素为原料合成出了黄体酮、睾

知名人物 范必勤人物简介

·范必勤范必勤,动物胚胎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动物生物技术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试管动物胚胎研究方面尤为突出。1986年研究成功“试管兔”,成为中国哺乳动物首次成功的范例,相继又获得首例冷冻体外授

知名人物 陈孟勤人物简介

·陈孟勤陈孟勤,生理学家,毕生从事教学与研究,涉及低氧生理、高级神经活动、自主性神经生理、心血管生理等领域并做出了重要贡献。1993年主持血管活动个性化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血管活动个性化的内在机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