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炳熹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炳熹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炳熹人物简介
·张炳熹
张炳熹,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他对云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矿产做了很多工作,特别对太平洋成矿带,及铀矿、稀有金属、特种非金属矿之研究很有建树。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等院校从事教育工作,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矿床学》 教材。他长期从事地质科技组织管理工作,领导了 《2000年中国地质》 等重大课题之研究。他积极参与地质科技外事活动,担任了国际地质科学机构要职。特别为 “国际海洋法” 制定做了大量工作。
张炳熹,1919年6月12日生于北京,原籍河南省社旗县(原唐河县)。父张东寅早年毕业于清末测绘学堂,曾在詹天佑领导下,从事京绥铁路路基选线及征地工作。父亲年迈以后,家庭经济愈益困难。张炳熹深知读书机会不易,因而极为刻苦用功,仅11岁就从铎民小学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他对学校开设的 “地质矿物学”课程饶有兴趣,为以后献身地质科学事业打下了基础。193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随学校南迁长沙。当时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合并成立“国立临时大学”。他即在 “临大” 就读。1938年春,张参加“临大” 师生的步行团,步行两月余到达云南昆明。他在旅行途中,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潜心调查湘中、湘西及云贵高原地质,收获很大。“临大” 西迁昆明后,更名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他继续攻读,于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43年,张炳熹参加清华大学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考试被录取。后因故延迟至1946年始东渡美国,到麻萨诸塞茨州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地质学系及矿物学系作研究生。1948年,获硕士学位,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该校规定,博士生必需有4个专业作基础。他选了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作基础专业。他的导师是构造地质学权威M.R.毕令斯 (Billings) 教授与岩石学、光性矿物学权威E.S. 拉尔生 (Larsen) 教授。此外,他还从业于矿床学家L.L.葛拉顿 (Graton) 教授及实用矿床学家、矿山地质学家H.E.麦金斯特里 (Mckinstry) 教授。1950年,他以《弗芒特州布里吉沃特—伍德斯托克地区的构造和变质作用》 (Structure and metamorphism of the BridgewaterWoodstock area,Vermont) 论文,通过答辩,荣膺博士学位。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被推荐为美国的 “Sigma Xi学社”社员。
张炳熹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偕其他进步的留美学生,首批于1950年8月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作贡献,受到党和政府热烈欢迎。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主要讲授矿床地质学。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地质系科,合并成立北京地质学院。他为该院的创建作出了贡献,担任该院教授兼矿床学教研室主任,以后又担任地质勘探系系主任,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
1958年,北京市地质局成立,张炳熹兼任该局总工程师。1960年调任地质部第二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负责稀有金属、铀矿、特种非金属矿等保密矿种的地质勘查技术指导工作。以后,第一、第二地质矿产司合并,他又任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
1976—1978年,张炳熹担任国家地质总局安徽庐江铁矿会战指挥部副指挥。1982年,他担任地质部科学技术司总工程师,并兼任该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顾问。1986年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1989年任该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主任,该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名誉主任。
张炳熹早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1952—1956年任该学会?地质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1957—1962年任学会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仍分工管 《地质学报》 编辑事宜。1962—1979年任学会编辑委员。1979年、1984年、1988年分别当选为学会第32届理事会理事、第33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34届理事会科技顾问。他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2年又连选连任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张炳熹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1960年任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3年、1977年、1982年分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10、第11、第12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的研究成果
张炳熹早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期间,就对云南个旧锡矿和易门铁矿进行了勘查研究。他与苏良赫、池际尚共同完成了 《云南安宁易门间路线地质调查及铁矿调查》一文,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建设易门王家滩铁矿提供了地质资料。
张炳熹在美国哈佛大学作研究生期间,即在阿帕拉契亚山脉北部早古生代变质岩地区进行地质研究工作。该区正是由哈佛大学地质学研究生们开始新一轮工作。张炳熹的工作范围是研究程度很差的地区,他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以此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后来E.H. 厄恩 (Ern) 和J.B. 汤普逊 (Thompson) 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继续工作,于1965年与张炳熹联名发表了?弗蒙特州伍德斯托克基岩地质》一文。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张炳熹与地质勘探系师生,深入基层,共同在闽、浙、湘、赣四省进行矿产普查,提出以不同构造层 (即不同的地质历史演化阶段) 来分析地质条件和成矿关系的观点,并在他的主持下,主持撰写了 《闽、浙、湘、赣四省内生矿床成矿规律的研究》 报告 (内部出版)。在此基础上,张炳熹进一步提出了对太平洋成矿带外围中国部分的范围及主要矿种;对中国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构造岩浆带及成矿带,主要是切穿中生代以前的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等的看法和问题; 以及针对苏联当时强调外带以钨锡矿为主而贫铜、铁的论点,指出铜、铁也占有一定重要的地位; 结合太平洋成矿带发表了他的看法。上述观点及其材料,引起了国内地质界的重视,认为是我国在60年代即已开始的研究太平洋成矿带先躯工作中具代表性的著作,并被评为60年代区域成矿研究之重大成果。
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张炳熹曾集中主要精力于地质部矿产勘查工作的技术领导和指导,特别是对急需的、我们尚缺乏经验的稀有金属、铀矿、特种非金属矿产,张炳熹力挑重担,加强指导,使工作得以迅速开展。例如广东北部的铀矿勘查、四川西北部及秦岭东部、云南西部的稀有金属矿的勘查,内蒙白云鄂博稀土金属矿的勘查、安徽金红石以及其他硼、压电水晶、金刚石等矿产的勘查,他亲临现场指导,既培育了人才,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70年代后期,张炳熹对中国东部的矽卡岩和火山岩型铁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982年发表了 《有关长江下游中生代晚期火山岩系中铁矿的若干问题》 一文,主要以庐江、枞阳铁矿为例,阐述了矽卡岩矿床的成因,也论述了陆相与海相火山环境成矿条件的异同。张在全国矿床会议上发表了 《矿床学研究问题》论文,皆为各方关注和重视。
卓越的地质教育家
张炳熹自从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直到1960年调??地质部的20年间,除在国外留学的4年而外,在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先后从事地质高等教育工作16年,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工作期间,张炳熹就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循循善诱的作风而受到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矿床教研室主任的领导岗位上,工作尤其出色。当时他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上有冯景兰、袁见齐等老一辈地质学家,下有翟裕生等年轻的后起之秀,他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使教研室的学术空气极为浓厚,各派观点异彩纷呈。一方面是欧美矿床学的传统理论,包括美国林格仑、英国艾孟斯、瑞士尼格里等的学说; 另一方面是苏联学者别捷赫琴、柯尔仁斯基、斯米尔诺夫等的矿床学理论; 还有冯景兰、袁见齐等中国老地质学家研究本国矿床总结出的理论。虽然上级强调 “一边倒”,学习苏联,并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他却坚持让不同观点自由发表,不急于作结论,不强加于人。在这种气氛下,教学和科研都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1958年 “大跃进” 时期,强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当年张炳熹兼任新成立的北京市地质局总工程师,他带领全系学生在北京远近郊区实习,踏遍了北京的山山水水。他又和其他教师带领100多名学生去江西省进行 “找矿劳动”,跑了20多个县,主要在赣东北德兴铜矿等地区工作,与广大工农群众及基层地质矿产工作者建立了友谊,并让学生们对区域成矿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回校后,他就组织了广大师生研究湘、赣、闽、浙四省的成矿规律,取得了重大成就。
张炳熹针对当时教学与科研的需要,组织并参与编写了建国后第一代《矿床学》讲义与教科书,特别论述了矿石储量计算估定的方法。他又参与翻译了毕令斯的 《构造地质学》 和苏联矿床学及大地构造学方面的很多科技资料,大大充实了教学内容,并推动了科研的开展。
在地质科技管理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
张炳熹长期从事地质勘查、地质科技管理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并有重要贡献。1956年,他参加了国家1956—1968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60—70年代,一直负责地质部矿产勘查的技术领导和指导工作。80年代,在地矿部科技司任总工期间,负责领导地矿部 “六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不仅在 “六五”科技攻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经验,指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而对“七五” 和后十年的科技工作,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1984年,在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主持的 “2000年的中国” 系列研究项目中,张炳熹在1985年,主持了中国地质学会关于 “2000年的中国地质” 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主编有?2000年的中国地质》 的多种专著、《国土资源遥感》 和 《当代地质科学动向》 等书,并先后多次向部领导提出有关地质科技工作的建议,并参与了中国矿产资源法的咨询准备工作。张还直接担负着地矿部若干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如东南沿海火山岩及矿床、中国东部隐伏矿床预测、南岭花岗岩等项目的技术指导和顾问的工作。
积极参与地质科技外交活动
张炳熹曾多次参加中国的地质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前苏联、联邦德国等国,进行地质科技考察或出席学术会议,并翻译介绍了很多国外最新研究成果。
1972年以后的10年间,他多次以专家顾问或代表的身份,参加我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海洋法公约的会议。1972—1975年,他担任了参加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之中国代表团的顾问、代表。1980—1982年他出任联合国亚洲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UNESCAP) 自然资源司司长。1987年,他担任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备委员会先驱投资者申请评审专家小组成员。张炳熹以其渊博的学识,在制订东海大陆架立法和原则中,为维护中国海洋资源权益,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4及1989年,先后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举行的第27、第2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他被当选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IUGS) 副主席。中国人获此项国际荣誉职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唯翁文灏一人 (1921年,布鲁塞尔,第13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炳熹是第一人。
张炳熹有严谨的治学作风,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不以听取汇报为满足。对学术问题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提出独立见解,不随声附和,张炳熹以其博识、谦逊、言行一致、关心后学等优良品格,深为地质界所推崇和尊重。
简历
1919年6月12日 生于河南省唐河县 (今社旗县)。
1936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经湖南长沙去云南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1940年 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助教。
1946年 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地质学系及矿物学系作研究生。
1948年 获硕士学位。
1950年 获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1952年 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兼矿床学教研室主任,勘探系系主任。
1958年 任北京市地质局总工程师。
1960年 任地质部第二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
1972—1975年 任参加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之中国代表团顾问、代表。
1976—1978年 任国家地质总局安徽庐江铁矿会战指挥部副指挥。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院士)。
1980—1982年 任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理事会自然资源司司长。
1982年 回国后,任地质矿产部科技司总工程师,兼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84年 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33届常务理事。当选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1986年 任地质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又任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筹备委员会审查先驱投资申请技术专家小组成员。
1988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4届理事会科技顾问。
1989年 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主任。连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1992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2000年6月21日 在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PING HSI CHANG,ERNEST,H. ERN,JR. and JAMES B.THOMPSON,JR.,Bedrock Geology of the woodstock Quadrangle,Vermont. Bulletin No. 29,Vermont Geological Survey,1965,U. S. A
2 张炳熹. 矿石储量的估定. 地质学报,1952,32 (1—2): 50—60
3 张炳熹. 有关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晚期火山岩系中铁矿的若干问题. 矿床地质,1982,1 (1)
4 张炳熹. 总结提高 “六五” 地质科技攻关成果,在 “七五” 科技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 中国地质,1987 (5): 3—5
5 张炳熹主编. 2000年的中国地质,中国科协2000年的中国研究办公室编印. 2000年的中国研究资料,1985,44: 1—94
6 张炳熹主编. 当代地质科学的动向.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7: 1—286
7 张炳熹. 对地质工作与新技术革命的几点看法. 中国地质,1984 (9):21—25
8 张炳熹. 地质科技发展的几个战略性问题. 中国地质,1988 (11):9—10
相关参考
东营区党建张炳乾(1881-1949),蒲台县十三图(今属东营区)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曾在本村设塾教书。辛亥革命后,在当地第一个剪去辫子,人送绰号“葫芦头”。1929年后,长子张范(张奉先)、次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