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文佑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文佑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文佑人物简介
·张文佑
张文佑,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学哲学家,地质教育家,他创立 “断块构造学说”,被地质界公认为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 的代表人物,他主编的 《中国大地构造图》和《中国及邻区海陆构造图》享誉海内外。他对我国的矿产预测、油气勘探、地震预报预防和工程建设前期评价等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是我国地学哲学研究的主要带头人。从事地质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
张文佑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礼尚庄。礼尚庄座落在开滦煤矿附近,少年张文佑对洋人掠夺我国煤炭愤愤不平,也对地下怎么会长出那么多煤炭产生了好奇心。1924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在这所培养了众多革命人才的学校里,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思想进步,对博物学一类书刊发生了浓厚兴趣。1930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开始了他毕生的地质生涯。在大学里,他刻苦攻读,成绩优异,爱好科学研究活动,把假期用于野外地质考察。他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北平地质调查所的实际工作,既增长了实际本领,又为昂贵的学习生活费用补充了来源,实现了经济自立的愿望。
1934年,张文佑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成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员,1938年升为副研究员,1942年晋升研究员。1950年他担任以李四光为首的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1951年任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副所长,这??任职长达30年。1955年,张文佑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同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地学部常委。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1985年2月11日在北京病逝。
张文佑一生撰写论著180篇,其中著书12部,编制构造图、地质图9幅 (种)。他于1934年获中国地质学会 “赵亚曾奖”,这是专为有成就的青年地质工作者颁发的。1978年,他创立的?断裂体系和断块构造学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他主编的《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 一书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1982年,他因在 《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中的突出贡献成为获得这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科学家之一。同年,他主编的《中国大地构造图》和《中国大地构造纲要》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4年,他主编的 《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 在他去世后的1987年,这项成果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实践和理论研究是张文佑毕生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30年代初,中国的地质事业处于初创阶段,要做的事情很多。张文佑在大学期间,开始野外调查,编制出3幅《1:5万北平西山地质图》,并解决了北方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问题,建立了新的白垩纪地层剖面。
1934年,初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张文佑,立即投入各项野外地质工作。他调查了安徽、江苏、浙江和浙赣线许多地区的地层、构造、矿产、煤田、火山口,并在李四光指导下,??始了他早期最有成就的广西地质研究。
1937年 “八·一三” 之后,张文佑随研究所迁往桂林,在抗战时期艰苦的条件下,继续深入调查广西地质。他研究了广西山字型构造,做了山字型构造形成机制的模拟实验。他编制了 《广西地层表》,参与测制了 《1:20万广西地质图》,广泛调查了广西的矿产,研究了成矿规律,并对煤、铁等矿产作了全面评述。他发现了若干断裂带,确立了断裂带与节理、褶皱和岩浆流动构造的关系,发表了 《广西山字型构造的雏形》,为广西的地质矿产工作奠定了基础。他后来的许多学术思想,如基底断裂控制盖层褶皱,节理和断裂的分类与机制,拉张断裂常出现较浅,大体相当于氧化环境,有利于亲氧元素成矿,剪切断裂带出现较深,大体相当于还原环境,有利于亲硫元素成矿等,大都萌源于对广西地质的研究。
抗战胜利后,张文佑赴欧美留学。他没有选择读学位,而是多观察典型地质现象,多学习分析研究方法。2年期间,他在西欧考察西阿尔卑斯、苏格兰和英国中部的地质构造,学习X光晶体结构研究方法,看岩石薄片,听地球物理讲座,讨论断裂构造应力分析; 在北美考察构造、工程、石油、煤田、多金属矿床和铀矿,学习岩组学、晶体矿物学和放射性矿物学,查阅大量地质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他调查了辽南冀北的伟晶岩型铀矿床。50年代初,他到祁连山、秦岭、辽吉山地进行考察和找矿。此后,为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他考察了阿尔泰、天山。喀喇昆仑、昆仑、阿尔金、唐古拉、念青唐古拉等山脉; 为研究石油地质,他考察和研究了柴达木、河西、松辽、新疆、四川、长庆、冀中、中原等盆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以及大巴山、龙门山和云贵山区; 为研究地震和工程地基稳定问题,他到过横断山、六盘山和三峡、新丰江、二滩、邢台、唐山等现场和工地; 为寻找富铁矿,他跑遍华北周边的各个山脉,考察过西昌渡口地区。他是最全面了解我国区域地质情况的地质学家之一。他还在60年代赴苏联跑了五条野外路线,赴朝考察了半岛地质; 70年代考察过古巴、斯里兰卡两个岛国的地质构造;80年代考察过波罗的海地质和奥斯陆裂谷。他善于从国内外地质情况的对比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50年代中期,张文佑首先提出一个有鲁中断裂带 (后来称为郯庐断裂带) 和该断裂带上有原生金刚石的论断。60年代和70年代,在山东和辽宁的这条断裂带上相继找到了我国规模??大的金刚石矿床。
1956年,张文佑考察柴达木盆地后,认为油苗出露区不??定能钻出石油,建议在隐蔽区布钻,勘探实践证实了他的隐蔽区才可能出油的论断。接着他提出中国东部包括冀中、松辽等大型厚层沉积盆地有生油远景,成为我国石油勘探基地从西部东移的战略决策人之一,导致了大庆和东部其他油田的发现和开发。60年代,他在四川提出要根据上下构造不复合、宽向斜中找低背斜、基底断裂控制盖层褶皱等实际情况确定钻孔位置。1964年在大庆建议到凹中隆找油,在广州建议到珠江三角洲找油。1965年提出中国东部油田具有断块构造性质。1970年他参加西南油气会战,提出在云贵川用层层剥皮的方法研究地下构造,区分原生沉积盆地和后生构造盆地,以便摸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他具体建议加强龙门山前和大巴山前凹陷中的找油工作,在河湾场和九龙山构造布钻,按地下裂缝的规律分布重新部署重庆附近气田的钻探。1974年他在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参加的??个会议上正式提出 “定洼探边、定洼探隆” 的建议。他说,海相陆相都可以生油,关键是有生物的大量繁殖、死亡和快速埋藏的沉积构造环境。因此,河口三角洲 (黄河、长江、珠江等),古内陆湖泊 (准噶尔、柴达木、塔里木等),浅海 (黄海、东海、南海),海湾 (渤海、莺歌海等),特别是海陆交替相带,都是生油的适宜地区。他认为,在综合分析油气的形成与富集,圈定生油盆地 (“定洼”) 之后,“探边”、“探隆”,散开钻探,开创找油气的新局面,提高我国油气储采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以上这些建议,对我国石油勘探工作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966—1976年,我国东部处于地震活动高潮。张文佑投身地震调查研究,从构造应力场和岩石不均一性的角度,提出在北东东向断裂上有北西西向断裂交叉的部位可能产生应力集中,是大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区。他强调把地震的预报同预防结合起来,重视和加强震害预测与工程抗震研究,已成为我国地震工作方针的一个重要科学内容。
1975年,张文佑在参加大搞富铁矿研究过程中,主持编撰?铁矿的形成与富集》一书,对找矿工作进行现场指导。他提出从大范围分析成铁盆地和成铁建造,把铁、有色金属和盐类矿床的生成和分布,统一到构造盆地和沉积盆地上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攀西裂谷的钒钛磁铁矿床在地下有成层连片的可能性,为扩大找矿远景区和勘探范围提供了依据。
张文佑对煤田地质的研究没有中断过,曾提出中国东部是断块煤田,断裂控制中深层地下水。晚年他主持的山西煤炭重化工基地的深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发方案的研究,取得了明显效果。
成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的代表人物
张文佑说,发展学科要进行深入研究,重视边缘科学; 完成任务需要开展综合分析,突出应用基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深入进行研究以发展学科,在发展学科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以完成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同时完成这两方面的工作,才算尽到了责任。所以,他十分注意在广泛深入实际的基础上把科学研究往高里提,主持和组织了一些重大的综合性的理论课题之研究。如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提出断块构造学说,编制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这是张文佑对发展我国地质科学的三大贡献,也是他学术思想发展过程的三座里程碑。
随着我国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迫切需要研究控制矿产分布的基本地质发展规律。1953年,他开始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他既分析地质力学,又分析地质历史; 既研究地质改造,又研究地质建造; 从沉积地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大地构造的类型、分区、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他组织构造地质研究室的青年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完成了我国第一幅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编写了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于1959年同时出版。该图和书是继李四光《中国地质学》和黄汲清《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之后在国内外??有影响、最详细阐述中国大地构造的著作。从此,张文佑成为我国地质界一个大地构造学派的代表。
50年代中期,张文佑最先注意和开创了国外刚刚露头的古地磁研究,亲自采样,建立实验室,于1959年发表《中国岩石的一些古地磁研究》,这是我国首篇关于地质时期古地磁问题的论文。
1958年,他开始吸收地球物理学、力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海洋地质等专业的人员共同研究大地构造。1960年他在构造地质研究室建立了深部地质、构造力学、古地磁、高温高压实验、地热、航空地质等研究小组,提出了 “上天、入地、下海”的研究方向——大陆地质与天体研究、海洋地质研究相结合,表层地质研究与深部地质研究相结合。尽量收集航天、深部海洋探测技术的研究成果。1965年和1966年出版了 《构造地质问题》和 《华北华南中生代新生代地质构造发展》两书。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他通过对断裂构造系统的应力、锯齿状断裂的力学机制、地壳构造分区及成因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一种新的理论构思已经酝酿形成,但直到1974年才在一篇集体署名文章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 中悄悄推出。这篇文章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一个新的地质构造理论——断裂体系和断块大地构造学说,引起国内外反响,张文佑亦成为断块构造学派的代表。
从1974年起,张文佑努力将断块构造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发展 “应用断块构造学”,以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丰富对断块构造的认识。他考察地质现象,研究实际问题,写文章,做讲演,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关于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 关于断裂体系、断块内部和断块边缘的力学机制; 关于断块与板块的关系等方面的观点,详细阐述了断块构造对地震活动、油气资源、矿产的形成分布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控制作用问题。1980年出版的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 ??书,反映了他倡导和组织的一个地区性的典型研究的结果。张文佑认为,板块构造源于海洋,应该上大陆; 断块构造立足大陆,应该下海洋。他要用一种观点把大陆、海洋的岩石圈演化统一起来,开始组织编制海陆大地构造图。
1978年开始,张文佑领导和组织中国科学院的地质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大学地质系等单位的30多位科研人员,经过4年辛勤劳动,于1981年完成 《1:500万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1983年同时出版了中、英两种文版。这是中外历史上首次编制这样的大地构造图。在这张图上,他按大陆型、过渡型和大洋型三大类地壳的形成、分布和演化,解释和展示了海陆转化及其对各种地质作用与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产物 (如矿产资源、地热能源、水资源、工程环境等) 的控制作用。
在编制海陆大地构造图的基础上,张文佑于1984年出版了?断块构造导论》。他主编的《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也于他逝世1年后出版。“一图两书” 使断块构造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博采众长 治学育人
张文佑说,在地学领域内,古生物、地层、沉积、矿物、岩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数学分析、物理模拟、物化探测及测试、遥感解释等,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础和手段,大地构造学是在这些学科成就的基础上,吸收它们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他领导的研究集体,也是把多种专业人才组织到一起,形成一个既有深入研究又能横向综合的主体结构。他主编1:400万大地构造图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介绍和吸收国外的深大断裂、构造幕、构造层、地槽与地台、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等方面研究的优点,研究和吸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和国内一些大地构造学家的若干成果,强调地质力学分析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强调研究改造与研究建造相结合。他说,科学贵在创造,但创造离不开继承和借鉴。断块学说就是以地质力学为基础,吸收地槽、地台说和板块说的相关部分,及在分析与综合我国及世界大量地质、地球物理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张文佑热心培养年轻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在繁忙科研工作的同时,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讲授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学等课程,不断地应邀在许多院校和培训班作专题报告。张文佑在培养研究生工作中,倾注了他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他先后直接培养研究生55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36人。他的培养方法是让他们既搞大区域综合考察,又搞具体矿点、具体工程的研究,要他们学习各家之长,学习各种专业之长,兼收并蓄,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他善于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长远需要及早地把他们安排到那些有发展前途的专业和课题上去锻炼。50年代末他在构造地质研究室就设置大地构造和区域构造、构造力学 (构造物理)、古地磁、深部地质、新构造、地热等专业组,60年代以后陆续设置岩石大地构造、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构造的数学力学分析、构造水文地质等专业组,后来都有了很大发展,当时安排参加这些工作的许多科技人员,到后来成为地质科学领域许多专业的带头人和组织者。他还常常同国内外其他学派、其他学科的科学家联合培养研究生。这样培养的人才,大都一专多能,不拘泥于一个学派、一种观点,思路活跃,看问题敏锐,基本功扎实,工作适应性强。
永不满足是张文佑的又一个特点。他常说科学家的头脑像??匹栓不住的烈马,永不停息地向前奔驰。“我从来不认为断块学说是完美无缺的”,“大地构造各种学派同时并存的局面,说明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要切忌门户之见。成就属于过去,工作属于未来。否则,一个学派成名之日,就将成为走下坡路之时”,一旦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构思,即使已经编好的图,写好的文章,安排好的计划,张文佑也要推倒重来。
张文佑对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并应用于发展大地构造理论。他写有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在哲学界和地学界有一定影响。对倡导和发展我国地学哲学及地学辩证法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78年,他成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筹委会的主要成员,在当年自然辩证法夏季讲习会上作了学术报告。1981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及首届年会期间,经张文佑倡导组织,于次年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专业组的筹备小组。经过筹备,于1983年6月27日至7月2日在福州召开了首届地学辩证法学术讨论会,会上正式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专业组,推举张文佑为组长。从此,地学哲学,地学辩证法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成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队伍中一支引人注目的活跃力量。
张文佑的一生无愧于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 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攀登。华罗庚称张文佑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是对张文佑毕生刻苦学习,精心钻研,服务经济,创新学术的简单恰当的概括。
简历
1909年8月31日 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礼尚庄。
1924年 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1930年 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4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员。
1937年 随地质研究所撤离南京,经庐山到桂林。研究广西地质。
1938年 晋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1942年 晋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45—1946年 赴英国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研究地质矿物,考察西欧地质。
1946—1947年 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地质调查所,考察北美地质构造。
1948 兼任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
1950 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1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1—1980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51—1985 兼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研究室主任。
1955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委员。
1964年 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1985年 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9年 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教学部主任。
1980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1—1985年 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
1983年 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专业组组长。
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5年2月11日 在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张文佑.中国北部震旦纪与寒武纪地层之分界问题.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4,6 (2).
2 张文佑,李捷.广西山字型构造的雏形.地质论评,1942,7 (6).
3 张文佑.广西的煤铁.广西建设研究月刊,1943,9 (1).
4 张文佑.劈理节理发育之初步探讨.地质论评,1950,15 (1-3).
5 张文佑,赵金科.广西地质纲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0.
6 张文佑译编,李四光著.中国地质学纲要.南京: 正风出版社,1950.
7 张文佑.从岩石软流与破裂的方式上看岩组学中的几个问题.地质论评,1951,16 (1).
8 张文佑.泰岭构造—岩相带的初步认识.地质知识,1957 (3).
9 张文佑.中国X型断裂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新构造运动座谈会发言记录,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10 张文佑.广西地质.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
11 张文佑.广西地层概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
12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大地构造图 (1:400万)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13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俄译本: Основы Тектонцкц Кцтая.Госгеотехцзgат,Москоъа,1962.)
14 Chang Wen-you and A. E. M. Naim. Some paleomagnetic investigations on Chinese roaks. Nature,1959 (183)中译本: 张文佑,A·E·M·纳恩.中国岩石的一些古地磁研究.科学记录,新辑.1959,3 (1).
15 张文佑.中国主要断裂构造系统的应力分析.科学通报,1960 (10).
16 张文佑,孙广忠.现阶段地壳构造分区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讨.地质科学,1963 (2).
17 张文佑主编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构造地质问题.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5.
18 张文佑主编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研究室) .华北华南中生代新生代地质构造发展.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6.
19 张文佑主编.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编图组编.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 (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图) .地质科学,1974 (1).
20 张文佑,钟嘉猷,叶洪等.初论断裂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地质学报,1975(一).
21 张文佑,从柏林,李继亮等.铁矿的形成与富集.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1975.
22 张文佑,钟嘉猷.中国断裂构造体系的发展.地质科学,1977 (3).
23 张文佑,叶洪,钟嘉猷.断块与板块.中国科学,1978 (2).
24 张文佑.断块内部与断块边缘力学机制的研究.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0.
25 张文佑.断块构造与中国的油气藏.石油地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80.
26 张文佑主编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27 张文佑.俯冲还是仰冲.科学通报,1981 (23).
28 张文佑.地堑形成的力学机制.地质科学,1981 (1).
29 张文佑.“对立统一”在地质科学理论发展中的体现.哲学研究,1982(6).
30 张文佑,张弛.关于海陆地壳的转化问题.地质科研成果选集 (Ⅰ).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2.
31 张文佑.中国东部及相邻海域中、新生代地壳演化与盆地类型.海洋地质研究,1982,2 (1).
32 张文佑,谢鸣谦,李永明.论“定洼探边” 与 “定洼探隆” .地质科学,1982 (4).
33 张文佑,吴根耀.裂谷构造与成矿作用.大自然探索,1982 (2).
34 张文佑主编.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 (1:500万)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3. [英文版: Chief compiler Zhang Wen-you. The marine and continental tectonic map of China and its environs (1:5000000).Science Press,1983.]
35 张文佑,张抗.从构造运动谈地质年代表的划分方案.地质科学,1983(4).
36 张文佑.断块构造导论.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37 张文佑主编.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6.
相关参考
张文彬,原名张纯清,别名刘宗义、张南杰,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七军政治委员,第三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第十五军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美国记者尼姆·威尔斯在《续西行
知名人物 张文光生平故事简介,张文光历史评价,张文光怎么死的?
张文光,字绍三,亦作少三,云南腾越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五月)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里。自幼读书不成,随父亲张纪三经商,往来于腾越和缅甸间。文光生性刚强,不畏势,不吝财,路见不平,尽力相助,在乡里间颇
大司农司 元朝掌管功课农桑、水利、乡学、义仓诸事的中央官署。至元七年(1270)二月,始置司农司,以张文谦为司农卿,拟定劝农条画,设立四道巡行劝农司,每道派出劝农使和副使各一人巡行督促、检查农业
中文名:张文慈 外文名:PinkyCheung 别名:文慈 国籍:中国 民族:汉 身高:168cm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71年9月30日 职业:影视演员、主持
人物简介张文谦(1216—1283),邢州沙河人,县志称之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聪敏,曾与刘秉忠、张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习天文、历法、算学等,称邢州五杰。元定宗二年(1247),
·张文治张文治,造船工程学家。长期从事内河航运、船舶设计、制造和修理工作。对长江船舶设计和制造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开创了新一代长江船型,而且开发了川江船舶,特别是浅水激流船舶和水翼船。为中国船舶工
·张文裕张文裕,物理学家。我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核科学研究和教学,有多项重要发明和发现,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发现μ介原子,??创了奇特原子物理的深入研究。重视实验科学,重
·张文潜张文潜,纺织工程专家、纺织教育家。长期致力于纺织教育和纺织建设事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首先创设染化工程专业,率先引进自动换梭织机和新型前织设备,建成我国第一个自动换梭织机车间。为推进我国纺织教育
·张文赓张文赓,纺纱工程专家、教育家。长期从事纺纱技术理论研究和纺织教育工作,我国纺织工程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首创棉纺粗纱假捻器和四罗拉双区皮圈式超大牵伸,主编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棉纺学》教材,致力
唐代人物本名:张文瓘字号:字稚圭所处时期:唐代民族族群:汉族诞生地:贝州武城诞生时候:606年作古时候:678年重要作品:《谏造蓬莱上阳宫疏》重要造诣:官至宰相,罹病阻挡高宗征讨新罗官职:侍中谥号: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