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有着怎样的习俗
Posted 哈萨克族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有着怎样的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有着怎样的习俗
“诺吾鲁孜节”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为了欢度节日,家家户户在节前都清扫屋内外,修整棚圈,准备过节食品。节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麦、面粉、奶酪、盐、肉等做的“诺吾鲁孜饭”,还有储存的冬肉和水果等。
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时,宾主互相拥抱,祝贺新年,一起吃“诺吾鲁孜饭”,唱“诺吾鲁孜歌”。“诺吾鲁孜歌”的曲调是比较固定的,歌词可即兴自编,内容多为祝愿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老幼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话。吃节日饭时,每家每户都会把一只羊头奉献给老人。老人在接受这种礼仪时,口念祝词,祝愿家人平安,牲畜满圈,奶食丰盛。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举行对唱、摔跤、绕口令、猜谜语和圆梦等文体娱乐活动。孩子们则要玩踢毽、放风筝、捉迷藏等游戏。
随着历史的发展,哈萨克先民逐渐改信伊斯兰教,有的宗教习俗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生活习惯,因而哈萨克族现在每年都要欢度“肉孜节”和“库尔邦节”。
按伊斯兰教教规,每年回历九月,教徒要封斋1个月。斋月间,每日从黎明至黄昏,要戒除一切饮食和房事。斋戒期满,即行开斋,这便是肉孜节。节日这天,哈萨克人都聚集到附近的礼拜寺中净身,相互祝贺。节日持续3天,大家都穿新衣,互相拜节。
相关参考
哈萨克族的家庭为严格的父系家长制。丈夫在家庭中享有较高权力,但家内事务一般是尊重妇女意见。哈萨克族婚姻是终身的,婚约一经缔结,不许随便解除。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夫妻离异子女全部归于男方。若是丈夫主动提出
新疆哈萨克族铁尔麦艺术是哈萨克族曲艺形式的一种,“铁尔麦”意为“撷取精华”、“集粹”,是哈萨克族谚语、格言、诗歌或其它文艺作品中撷取精华,配以曲调演唱的一种“劝喻歌”。铁尔麦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生动通俗的
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哈萨克的民居很有特点。在人们的印象中,哈萨克的毡房与蒙古包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的区别还
模拟生产劳动,反应民族生活风貌哈萨克族人民的日常劳动和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都能在哈萨克族舞蹈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舞蹈中的精彩动作都是由模拟群众生产劳动中的某一情节而来。例如,《擀毡舞》就是把哈萨克民
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把从亚洲到欧洲凡是蒙古人马蹄所到
18世纪中叶,沙俄入侵哈萨克草原和原属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清同治三年至光绪九年(1864-1883年),沙俄迫使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原属中国
18世纪中叶,沙俄入侵哈萨克草原和原属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清同治三年至光绪九年(1864-1883年),沙俄迫使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原属中国
哈萨克族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双方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哈萨克人把结婚视为人生的
新疆的哈萨克人自古以来就有传递信息的习俗。哈萨克族人相互见面除了一连串的问候之外,还要相互传递所见所闻的信息,或是委托传递消息。这种传统的习俗,使牧区居民之间保持信息畅通,便于相互联系和沟通。如今,爱
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天山雪水潺潺的流水滋润着广袤的草原,在山谷间哈萨克人的马踏之声以同样的节奏延续了两千多年。从古丝绸之路南北道的咽喉塔什库尔干,到古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交通枢纽——和田,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