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香桐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香桐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香桐人物简介
·张香桐
张香桐,神经生理学家和神经解剖学家。神经元树突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创建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在运动皮质肌肉代表区、肌肉传入神经纤维分类、视觉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对针刺镇痛神经机制的研究作出巨大贡献。
张香桐,曾用英文名Chang Hsiang-Tung。1907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不好,从小学到大学张香桐都是在艰苦奋斗中度过的。他14岁时才开始进小学读书,三年不到读完了小学,考进当时的直隶省立第七中学。之后不久,由于家中遭灾,不得不以中学毕业后当两年家庭教师为条件,借了钱读完中学。中学毕业后的两年内除了当家庭教师,还在北京大学读完预科,之后,进北京大学心理系学习。他对当时进展很快的生理学和解剖学产生浓厚兴趣,因此还挤出时间到生物系去选修生理学、解剖学和有机化学,并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医前期的生理、解剖等课程。尽管由于学习成绩好而免交学费并得到奖学金,他仍不得不抽出课余时间做各种工作去挣钱以贴补生活费和一部分家庭生活开支。他当过图书馆管理员,曾到中学兼课,给报刊写稿,还到报社当校对和抄写稿件等。1933年张香桐大学毕业,到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心理研究所被迫迁往内地,张香桐负责押运仪器和图书。一路上颠沛流离,到广西良丰后又辗转迁到贵阳,最后到安顺军医学校教书。他在押运心理研究所仪器和图书的艰难旅程中,抓紧时间完成了好几项研究工作。在这期间,尽管生活艰苦,他靠着随身携带的一架显微镜和组织切片,还完成了数篇神经解剖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后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在贵州时,有一次偶然在贵阳红十字图书馆看到美国著名生理学家J. F. Fulton著的《神经系统生理学》,张香桐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产生了到Fulton实验室去工作和学习的强烈愿望。尽管在兵荒马乱的当时产生这种想法近乎荒唐,他还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给Fulton写了一封信。不料两个月后竟然收到同意他去学习的回信。于是他立即变卖衣物,拼凑路费,乘船转道印度去美国。1943年到美国后,张香桐发奋努力,1946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共发表了18篇论文。Fulton在写给大学的信中,对张香桐的学位论文的评价是“自1930年以来向我系提出的最出色的毕业论文”,“在一切方面都是高质量的”。获得博士学位后,张香桐先后到耶鲁大学航空医学研究室、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洛克斐勒研究所,与著名科学家C. N. Woolsey,D. P. C.Lloyd,Lorente de Nó等一起做研究,共同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文。1950年任美国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神经生理学杂志》)顾问编委至1961年。从1950年起张香桐??始独立发表论文,主要研究大脑皮质,特别是大脑皮质树突的功能和视皮质的诱发电位,取得了突出成绩,曾被誉为是当时“最好的大脑皮质生理学家之一”。1952~1956年任美国洛克斐勒医学研究所副教授。1954年加入美国生理学会,任副理事长。1955~1956年为美国神经病学科学院联系会员。1956年,张香桐决定回国。Fulton在他回国前称赞地说: “十几年前……你刚到我们实验室,处处虚心学习。曾几何时,书桌就倒转过来了,你变成了老师,我们变成了学生。我们从你那里学到的东西,比你从我们这里学到的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美国纽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记录片,激动万分,恨不得马上飞回祖国。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政府多方阻挠中国科学家回国,但张香桐??直在寻找和等待回国的时机。1956年,他利用去北欧讲学的机会,从芬兰经东欧归国。张香桐很清楚当时国内科研条件很差,回国后会中断自己正在顺利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但为了报效祖国,他义无返顾地放弃在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选择了回国的道路。他在回国前经过周密准备,为了避免美国当局的怀疑,把大部分私人财物 (包括存款) 留在美国,只身到了北欧。为了回国后能进行科学研究,他请在北欧的科学家朋友装配了电生理仪器,随身带回国内。
回国后,张香桐从1957年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至1980年。1957年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较艰苦的条件下,张香桐因陋就??地建立起当时国内惟一的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实验室,在蟾蜍和猫的视觉系统、兔的听觉通路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1958年任《生理学报》编委、副主编。为了用现代科学阐明针灸的镇痛原理,1965年起,张香桐投入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他深入临床调查观察,并且亲身体验了针刺麻醉时受针者的感觉。他自己的实验室和在他领导下的上海生理研究所的针刺麻醉研究集体,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针刺镇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并深入临床实际,为提高临床针刺镇痛的效果作了不少工作。
张香桐回国后,为推动中国的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学研究的发展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回国后的数年内,全国各地前来进修学习的年轻科学工作者络绎不绝,连苏联、罗马尼亚等国的科学家也纷纷慕名而来。1959年张香桐与冯德培等一起在生理研究所举办的电生理训练班,在中国神经生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个班的学员后来都成为在全国各地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进行神经生理学研究的主要骨干力量。
在文化革命中他被隔离审查,在隔离室内还写成了名为?癫痫答问》的科普小册子。除了科学研究和看书,他的爱好只有书法和种花。
1979年,张香桐与卢于道联名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提案,建议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得到批准后张香桐任研究员和第一任所长 (1980~1984)。他殚精竭虑,为脑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4年起张香桐卸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至1999年。1999年11月起,张香桐担任新建立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张香桐回国后,担任过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1964年任上海生理学会理事长,《生理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生物和技术局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7年任《中国神经科学杂志》名誉主编。此外,1961~1966年担任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harmacology(《国际神经药理学杂志》)顾问编委。1984年任美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logy (《国际神经病学杂志》) 编委。1965~1970年任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脑研究进展》) 顾问编委。1966~1977年任Brain Research(《脑研究》) 编委。1973年任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美洲中国医学杂志》) 编委。1979~1985年任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
早年艰苦生活的磨练,造就了张香桐自己动手解决困难的能力。很强的动手能力对他从事科学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早在去美国以前,张香桐就已经是一位有造诣的神经解剖学家。多年的深入钻研使他精通各种染色方法和神经解剖学技术,能够做出高质量的切片,绘制精确而漂亮的解剖图。在美国期间他曾与著名的神经解剖学家Lorente de Nó一起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色地掌握了难度很大的Golgi方法,以致Lorente de Nó评论说,张香桐是当时世界上掌握这个方法的仅有的两个半人之一。1956年回国后,除带回的仪器外,实验室内几乎一无所有。张香桐因陋就??地自己动手制造安装设备,用铝锅、砝码等装配成利用重力的“玻璃微电极拉制仪”,成功地建立了当时较先进的在中枢神经系统记录单个神经元活动的技术,开展了研究工作。长期的科学生涯使张香桐深知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数十年如一日,自己动手做实验,直到已经七十高龄时,还参加实验直到深夜。他不仅自己这样做,也要求自己的学生这样做。
张香桐治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发挥创造性思维。他反对那种把文献一概奉为圭臬,跟着文献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步的治学态度。他强调不要被现有的文献束缚住手脚,要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用实验去证实或修正它。
张香桐共写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和著作,在国内外著名的杂志上发表。
对树突的研究
张香桐对树突功能的研究作出过重要贡献。神经细胞有轴突和树突两种突起,轴突能够传导神经冲动,但树突的功能是什么,在1950年代初,对此还几乎没有什么认识。在大脑皮质中,树突占据总体积1/3以上。张香桐认为树突必然在大脑皮质的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初,张香桐用当时比较先进的电生理学方法研究树突的功能。从1949年到1955年,他连续发表了多篇关于大脑皮质树突功能的研究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1952年他在美国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宣读题为“Cortical neuron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apical dendrite”(大脑皮质神经元的顶树突) 的论文,阐述了他对大脑皮质树突功能的看法,受到很大的重视。
树突功能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树突有没有兴奋性,能否传导神经冲动。张香桐根据大脑皮质浅层中有大量树突的解剖学特点,用电流刺激大脑皮质表面的方法研究树突的特性。他认为,刺激大脑皮质表面时,在电极周围记录到的电位是树突的兴奋所产生的,因此树突是有电兴奋性的,是能够传导神经冲动的。在分析突触联系的特点后,他在“大脑皮质神经元的顶树突”一文中提出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细胞体上的和树突上的两种不同的突触兴奋的概念,并在另一篇论文中作了进一步阐发。他指出,与终止在皮质神经元细胞体上的突触相比,终止在树突上的突触的数量要多得多。在大脑皮质,后者的突触前纤维的来源很分散,其末梢又散在地分布在树突上,而细胞体上突触的突触前纤维末梢则密集地分布在细胞体上。而且,树突上的突触可能都是在树突的侧棘上形成的,侧棘是一种很纤细的结构,电阻抗较大,树突上的突触所产生的突触兴奋会因为侧棘的高阻抗而被衰减。因此,细胞体上的突触对引发突触后神经元的神经冲动是最有效的,而树突上的突触兴奋在一般情况下可能不足以使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它们的最重要的功能可能是通过引起树突的电紧张变化而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对神经元兴奋性的精细调节起关键性作用。这一概念现在看来也还是对的。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张香桐提出的对树突的一些重要论断当时不可能得到确切的实验验证,有的观点也未尽正确,但他的研究工作引起了一场历时多年的活跃的学术争论,对树突功能的研究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国外有的生理学家评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阐述了树突上突触连接的重要性的人”,生理学界都公认张香桐是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充分肯定他所作的历史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香桐当时关于树突生理功能的一些重要论断,已经逐渐被后人的实验所证实。例如对树突能否传导神经冲动问题,后来证明,在多种神经元的树突上可以产生钙锋电位,这种电位可以沿树突传导。1990年代以来,更发现树突上存在钠通道,可以产生钠锋电位,电刺激能使离体制备的神经元的树突 (甚至远端树突) 产生锋电位,锋电位可沿树突向细胞体或向树突远端传导。这充分证明,树突确实是有电兴奋性的,是能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
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因张香桐“对于我们有关生物神经网络的理解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而授予他终身成就奖。授奖证书上写道,张香桐“对于我们在高等脊椎动物感觉运动皮质和脑干系统定位组织的基本概念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自1950年开始作的多种关于大脑皮质神经元树突电位的研究报告,形成了一种划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为树突电流在神经整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概念提供了直接证据”,“这一卓越成就,为我们将来发展使用微分方程和连续时间变数的神经网络,而不再使用数字脉冲逻辑的电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对运动皮质肌肉代表区的研究
张香桐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 “Topo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muscles in motor cortex of monkeys”(猴运动皮质内肌肉部位代表性) 一文,对弄清肌肉在运动皮质中的代表区的特点作出了贡献。在这以前,一种意见认为,在运动皮质中各块肌肉都有互相分开的代表区。但支持这一观点的实验的设计都存在一些缺陷,有的是在刺激运动皮质时通过观察关节运动而间接推断肌肉收缩; 有的则是在皮肤外记录肌肉的收缩,所以都不能完全使人信服。另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管理各块肌肉的皮质输出神经元是在皮质中均匀而互相混杂地分布的。张香桐和T. C. Ruch以及A. A. Ward将支配猴踝关节的8块肌肉分离出来,在刺激运动皮质时同时分别记录这些肌肉的收缩反应。他们证明,每块肌肉都有自己的皮质代表区,各代表区的中心区互不重叠,但代表区的周边区则与其他肌肉的代表区互相重叠,从而否定了皮质输出神经元均匀分布的假设,同时也肯定各肌肉代表区之间有很大程度的重叠。这一研究成果深化了对运动皮质功能组构的了解,被公认为是这一领域的经典工作之一。在1989年美国出版的Encyclopedia of neurosciences (《神经科学百科全书》,G. Adelman主编,Birkhauser出版社) 中,张香桐因这一工作而被列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950年间对神经科学进展有贡献的人物之一。
对肌肉传入神经纤维的研究
另一项被《神经科学百科全书》列为对1950年前的神经科学进展有贡献的工作,是张香桐在Johns Hopkins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做的。他与著名神经生理学家D. P. C.Lloyd一起研究了猫后肢肌肉神经中传入纤维的组成。此前,Lloyd已用记录神经动作电位的方法证明,给肌肉神经不同强度的刺激,可使阈值不同的三类传入纤维兴奋,并产生不同的反射反应,这三类纤维被命名为Ⅰ、Ⅱ和Ⅲ类纤维。但是肌肉神经中是否确有三类直径大小不同的纤维,尚缺乏解剖学的证据。张香桐和Lloyd测量了不同的肌肉神经中的大量传入纤维后,发现肌肉神经中的传入纤维确实可以因粗细不同而分为三类,这与生理实验的结果一致。这种肌肉神经传入纤维的经典分类法,至今仍被采用。
视觉系统方面的研究
张香桐在视觉系统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工作。张香桐首先深入地研究了刺激猫的视神经在视觉皮质引起的诱发电位。他和Birger Kaada详细分析了诱发电位中的三个正相锐波的起源,证明它们代表了自外膝体投射至皮质的传导速度不同的三组传入纤维的活动。1952年张香桐偶然发现,刺激外膝体引起的皮质诱发电位可因较弱的背景光的持续照射而增大。不仅如此,听觉诱发电位也可以被背景光所强化。所以,背景光不但能提高视觉中枢的兴奋性,而且可以提高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这种效应被国外的科学家称为张氏效应。因为在于吸去视觉大脑皮质后的动物仍能看到听觉诱发电位的光强化,可以判断它的发生是与视觉皮质无关的。光强化现象也可以在蟾蜍的视叶、小脑或延髓等处看到。
其他神经生理研究
张香桐与Clinton Woolsey一起发表的“Activation of the cerebral cortex by antidromic volleys in the pyramidal tract”(以锥体束内的逆向排放激活大脑皮质) 一文,首次用逆向刺激锥体束的方法研究锥体束在大脑皮质的起源部位,证实了解剖学的研究结果,即除了运动皮质外,锥体束还起源于顶叶等广大的皮质区域。
张香桐第一篇独立发表的论文是“The repetitive discharges of cortico-thalamic reverberating circuit”(皮质丘脑循回线路的重复放电)。当时已经知道,在外周刺激引起的初级皮质诱发电位之后常连续出现好几个电位,一般认为这是皮质细胞的后放电。另一方面,也有资料说明,除丘脑有上行纤维投射到皮质外,皮质也有纤维投射到丘脑。据此,曾有人提出用皮质丘脑循回线路来解释脑电波的节律活动,但是没有任何生理实验的证据。张香桐的研究首次令人信服地证明,在诱发电位之后出现的重复放电是皮质丘脑循回线路活动的结果。他发现,在皮质和丘脑都可以记录到这种重复放电,但在损毁皮质或丘脑后重复放电就不再出现。这项研究说明,皮质丘脑循回线路的活动可能是脑电波的节律活动的基础之一。现在我们对丘脑皮质循回线路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例如它在从觉醒到睡眠的转换中起重要作用。
对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
张香桐深入地研究了丘脑髓板内神经核群的神经元对痛刺激的反应,首次发现丘脑的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中存在??特异地对痛刺激起反应的神经元。其中有许多神经元对躯体和内脏的痛刺激以及来自牙髓的传入都产生反应。针刺和镇痛药能抑制这些神经元对痛刺激的反应。进一步的研究说明,刺激丘脑的中央中核也能抑制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神经元的痛反应,而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这样的机制 (先激活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后者再抑制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神经元的痛反应) 而间接地实现的。由于针刺能兴奋中央中核的神经元,张香桐提出,针刺对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神经元痛反应的抑制可能也是通过中央中核-大脑皮质-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的神经回路而产生的。张香桐领导的研究集体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多方面地对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大量成果。
1973年,张香桐根据自己的和所领导的研究集体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针刺镇痛过程中丘脑的整合作用”,提出针刺镇痛机制的“两种感觉相互作用”学说,认为针刺镇痛的原理是: 来自痛源部位的感觉传入冲动和来自穴位处的感觉传入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相互作用,后者抑制了前者。这一学说得到了大量神经生理实验资料的支持,受到国内外的广泛注意和高度评价。张香桐的研究工作不仅对推动全国的针刺镇痛研究起了很大作用,在国际科学界也有很大的影响。早在1960年,罗马尼亚医学会就聘他为名誉会员 (Honorary member,Romanian Medical Society),1966年他获苏联科学院外国院士提名。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全国卫生研究院邀请他为常驻学者(Forgaty scholar-in-residence,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授予他以外国名誉院士 (Foreign honorary member,Royal Academy of Medicine of Belgium) 的称号 (1982),1989年张香桐成为国际痛觉研究联合会名誉会员 (Honorary member,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国际Threshold基金会授予他1980年度的Threshold奖金,1993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International Neural Network Society)。在国内,他的工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成果一等奖。由于他毕生的科学成就,他还荣获1999年度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和200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简历
1907年11月27日 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
1921~1923年 上小学。
1924~1929年 在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学习并毕业。
1929~ 1930年 任家庭教师,同时在北京大学读预科。
1930~1934年 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习并毕业。
1934~1942年 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助理员。
1934~1943年 随着心理研究所迁贵州。后在安顺军医学校教书。
1936年 成为中国生理学会会员。
1943~1946年 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1946~1947年 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1948~1952年 在美国耶鲁大学大学医学院生理系统任讲师、助教授。
1950~1961年 任美国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神经生理学杂志》) 顾问编委。
1952~1956年 任美国洛克斐勒医学研究所副教授。
1954年 加入美国生理学会,任副理事长。
1955~1956年 为美国神经病学科学院联系会员。
1957~1980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7年 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8年 任《生理学报》编委、副主编。
1958~1994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与技术局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960年 被聘为罗马尼亚医学学会名誉会员。
1961~1966年 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harmacology (《国际神经药理学杂志》)顾问编委。
1963~1981年 任《中国科学》编委。
1964年 任上海生理科学学会理事长。
1965~1970年 任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脑研究进展》)顾问编委。
1966~1977年 任Brain Research (《脑研究》)编委。
1973年 任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美洲中国医学杂志》) 编委。
1979~1985年 任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
1981年 成为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会员。
1981~1983年 被聘为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全国卫生研究院常驻学者。
1980~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2年 被选为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
1984年 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logy (《国际神经病学杂志》) 编委。
1984~1999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9年 成为国际痛觉研究联合会名誉会员。
1997年 任《中国神经解剖学杂志》名誉主编。
1998年 任《中国神经科学杂志》名誉主编。
2000年 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主要论著
1 Chang HT. One kind of recurrent fibers in the cerebellar cortex of the monkey. J Comp Neurol,1941,74:365~368.
2 Chang HT. The high level decussation of pyramids in the pangolin(Manis pentadactyla dalmanni). J Comp Neurol,1944,81:333~338.
3 Chang HT. Choreiform movements in a dog suffering from corticostriatal disease J Neurophysiol,1945,8:89~98.
4 Chang HT. Ruch TC,Ward AA,Topo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muscles in motor cortex of monkeys.J Neurophysiol,1947,10:39~56.
5 Woolsey CN,Chang HT. Activation of the cerebral cortex by antidromic volleys in the pyramidal tract.Res Publ Ass Nerv Ment Dis,1948,27 : 146~161.
6 Chang HT,Margaria R,Gelfan S.Pressure changes and barotrauma resulting from decompression and recompression in the middle ear of monkeys. Arch Otolaryng,1950,51:378~399.
7 Chang HT. The repetitive discharges of cortico-thalamic reverberating circuit. J Neurophysiol,1950,13:236~257.
8 Chang HT.Dendritic potential of cortical neurons as produced by direc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cerebral cortex. J Neurophysiol,1951,14 : 1~21.
9 Chang HT. Changes in excitability of the cerebral cortex following a single electric shock applied to the cortical surface. J Neurophysiol,1951,14:95~111.
10 Chang HT. Cortical responses to geniculate stimulation and the potentiation thereof by continuous illumination of retina. J Neurophysiol,1952,15:5~26.
11 Chang HT.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central visual pathways.Res Publ Ass Nerv Ment Dis,1952,30:400~453.
12 Chang HT. Cortical neuron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apical dendrite. 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a on Quantitative Biology,1952,17 : 189~202.
13 Chang HT. Similarity in action between curare and strychnine on cortical neurons. J Neurophysiol,1953,16:221~233.
14 Chang HT. Cortical response to stimulation of medullary pyramid in rabbit.J Neurophysiol,1955,19:332~352.
15 Chang HT. Pericorpuscular and paradendritic excitat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In: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Georgian SSR Problems of the modern physiology of the nervous and muscle systems in honour of T. Beritashvili (J. Beritoff). Tibilisi: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Georgian SSR,1956,43~50.
16 Chang HT. ChapterⅫ. The evoked potentials. In: Shepherd JT. Handbook of physiology edited by American Physiological Society. 1959,299~313.
17 Chang HT. Integrative action of thalamus in the process of acupuncture for analgesia. Scientia Sinica,1973,16:25~60.
18 Chang HT. Neurophysiological basi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Scientia Sinica,1978,21:829~846.
19 Chang HT. Neurophys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Endeavour,New Series,1980,4:92~96.
20 张香桐. 癫痫答问. 第一版.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0. 第二版.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2.
21 Chang HT,Bao X.Lipofuscin pigment formation in cultured neurons. In: Terry RD,Bolis CL,Toffano G (eds.). Neural ag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human neurological pathology (Aging Series). Pergamon Press,1982,Vol.18:23~31.
相关参考
...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咸丰二年(185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