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20世纪20年代女性题材影片与电影女演员

Posted 题材

篇首语: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20世纪20年代女性题材影片与电影女演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20世纪20年代女性题材影片与电影女演员

电影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后,迅速崛起为一门广受国人欢迎的大众艺术,它为近代中国女性步入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至20世纪20年代,在女性解放思潮的推动下,一些知识分子加入电影公司,拍摄了一批“女性题材”影片,造就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女演员,其形象和演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电影女演员渐成上海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她们为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 中国电影女演员的产生

女演员出现于银幕是娱乐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电影诞生后,在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地,一些电影女明星受到观众的狂热崇拜:“从1914年开始,浮华剧在意大利的发展超过了大型历史片。电影女明星时代也由此开始了。”〔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第111页。西洋影片输入中国市场后,人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觉得男女合演的影片较之京剧、文明戏中的女角男扮更为自然,更具表现力。此外,电影的写实性特点也要求男女演员的真实表演。早期的电影均为无声片,因为“电影是没有声息言语可以帮助表现,全靠一举一动,表演逼真,丝毫不容假借。因此电影中需要的女角色,非征求妇女扮演不可”。凤歌:《妇女与电影职业》,《妇女杂志》1927年第13卷第6号。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电影女演员是严姗姗。严姗姗,广东南海人,毕业于香港懿德师范,辛亥革命时期曾参加过广东北伐军女子炸弹队,因在电影《庄子试妻》中扮演一使女角色而成为“中国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演员”。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第28页。此片拍摄于1913年,由香港“任我镜剧社”的主持人黎民伟编导,黎在片中反串庄子之妻,但依旧男扮女装。据黎民伟回忆,“在这部影片拍摄时,有一段小插曲,就是没有女性来饰演庄子的妻子,物色了许久,仍然找不到。最后被逼由我易弁为笄,才能如愿拍摄”。黎民伟:《我与中国电影》,《当代电影》1993年第6期。但这部电影开启了一种新气象,黎民伟的妻子严姗姗在片中饰演丫鬟,“虽不是主要角色,以女演员的新姿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银幕上。严姗姗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位女演员”。程步高:《影坛忆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第49页。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男女合演,据程步高的回忆,则由影片《阎瑞生》开其先例。《阎瑞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故事长片,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于1920年。此片演员的安排开创了两个先例,一是完全用新人,没有文明戏演员,演者全是对电影感兴趣的影迷,将拍电影当做玩票;二是男女同台演出,“大家既是时髦朋友,又是年轻头脑,比较开通,遂实行男演男,女演女,男女同台,男女合演的合理制度”。程步高:《影坛忆旧》,第48页。一位妓女出身但已赎身从良的“四小姐”(真名不明)饰演片中女主角王莲英。由于此片是由上海发生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来的,迎合了小市民阶层的趣味,赢得了一部分观众。当它在夏令配克戏院上演时,“一日所售,竟达一千三百余元”,“连映一星期,共赢洋四千余元”。徐耻痕:《中国影戏之溯源》,《中国影戏大观》第1集。起用非职业演员,男女同台合演在当时的电影界无疑是一大创举,为后来的影片竞相效法。

1920~1921年,管海峰编导、商务印书馆代为拍摄了《红粉骷髅》。接着,“上海影戏公司”的新派人物但杜宇导演了爱情故事片《海誓》。这两部影片与《阎瑞生》并称为中国最早的三部故事长片。《红粉骷髅》的演员班底大多仍为文明戏演员,但片中女角服装考究,打扮入时,为人物平添了几分妩媚。据说管海峰为人物设计的新型女人旗袍,颇得女观众的青睐,后来竟作为时装,为上海人所纷纷仿制。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第77页。《海誓》是我国第一次纯粹由本国人士执导及表演的影片,“为一表演近代情事之爱情剧,由殷明珠女士主演”。蔡受百:《中国影戏事业之勃兴》,《国闻周报》1924年第1卷第11期。殷明珠毕业于上海著名的中西女塾,“生性颖慧,中西文都楚楚可观,且尚交际,因有校花之称”,“她常穿西装,有时模宝莲装束,人们呼之为F.F(Foreign Fashion),意译为外国式。和袁澹然的S.S傅文豪的A.A鼎足而三”。郑逸梅:《从〈海誓〉谈到上海影戏公司》,《中国电影》1957年第3期。这三位洋化的时髦小姐,都是上海社交场上的热门人物。殷明珠后来嫁给了上海影戏公司的老板但杜宇,夫妻联袂从影,殷明珠迅速成长为一名职业演员;但后两者在银幕上仅仅昙花一现,不久即默默无闻。

二 20年代的“女性题材”影片

所谓“女性题材”影片,即以表现女性的社会状况,关注女性的个人命运,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借女性的遭遇反映社会环境的压抑及其“人”的苦闷为特征的影片。“五四”前后,随着妇女解放思潮的蓬勃兴起,继前文所述三部故事长片后,一些知识分子加入电影公司,于20世纪20年代摄制了一批“女性题材”影片,这些影片在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史上占不容忽视的分量。

1922年2月,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在上海贵州路7号(原大同交易所旧址)发起组织了明星影片有限公司。同年3月,公司宣告正式成立。吴贻弓主编《上海电影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第119页。1923年底,明星公司拍摄完成了《孤儿救祖记》,该片由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王汉伦等主演。影片直接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带有明显的改良色彩;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母爱”的主题。此外,“剧本取材、演员服装、布景陈设,皆能力避欧化,纯用中国式”,《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1928年4月上海印行。带有鲜明的民族生活气息;“全片富于影戏色彩,减少了新剧化动作”,舍予:《观明星摄制之〈孤儿救祖记〉》,《申报·自由谈》1923年12月26日。情节曲折,富于故事性,引人入胜。这些艺术特点与改良主义思想相结合,投合了一部分市民阶层的心理,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孤儿救祖记》公映后,大为轰动,明星公司也因之大赚其钱,玻璃摄影棚也搭了,炭精照明灯也买了,又置了洋房。”王汉伦:《我的从影经过》,《中国电影》1956年第11期。

《孤儿救祖记》营业上的成功,鼓励了明星公司继续摄制此类影片。郑正秋依然保持民主主义思想的批判锋芒,编写了《玉梨魂》、《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盲孤女》、《二八佳人》等电影剧本,揭露了婚姻制度、蓄婢制度、娼妓制度等的罪恶,描述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广大下层妇女(童养媳、婢女、妓女……)的生存状态及其心理状态,对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明星公司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摄制影片数量最多,制作阵容也较强大,所拍的女性题材电影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他一些影片公司出于不同动机,也进行了有关女性题材电影的创作。

1921年5月,几位旅美的知识青年出于对美国辱华影片的义愤,在纽约招股,办起了“长城制造画片公司”。1924年,他们认为“以在美国制造既非目的之所在”,徐耻痕:《沪上各制片公司之创立史及经过情形》,《中国影戏大观》第1集。携带器材回国,设长城画片公司于上海法租界西门路。在制片方针上,他们主张每部影片提出一个中心问题,“非采用问题剧制成影片,不足以移风易俗,针砭社会”。梅雪俦、李泽源:《导演的经过》,《春闺梦里人》特刊,长城画片公司,1925年9月。长城公司以侯曜为代表,编导了一系列所谓“问题剧”,提出各种“人生问题”,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妇女问题,包括了女权、婚姻、恋爱、家庭等各个方面。“长城”第一部影片《弃妇》摄制于1924年,它描写了一位妇女求职的经历,提出了“妇女职业”问题。随后,《摘星之女》反映了“恋爱问题”,宣传一种“能牺牲者才是真爱”的“人生”哲理。何心冷:《长城派影片所给我的印象》,《伪君子》特刊,长城画片公司,1926年4月。《一串珍珠》则是“家庭问题”和“道德问题”剧,宣扬“忏悔是一种极伟大的精神”,即所谓“自我完成”的人生哲学。侯曜:《〈一串珍珠〉的思想》,《一串珍珠》特刊,长城画片公司,1926年1月。

1926年2月,黎民伟创建于香港的民新影片公司迁入上海,公司宣言明确表示“宗旨务求其纯正,出品务求其优美”,把中国固有的“超迈之思想、纯洁之道德、敦厚之风俗”介绍给欧美,而且“同人意向所趋,不独在都会,而在穷乡僻壤之间也”。《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宣言》,《玉洁冰清》特刊,民新影片公司,1926年7月。欧阳予倩先后为民新公司编导了三部女性题材的影片:《玉洁冰清》摄制于1926年,客观描写了由于社会不平等,造成三个青年婚姻爱情不幸的故事;《三年以后》则抨击了封建家庭制度;《天涯歌女》则成功地塑造了歌女李凌霄备受压迫而敢于反抗的妇女形象,力图“替一种被压迫者说一句公平话”,“是借个题目描写一种平民的反抗”。欧阳予倩:《我编〈天涯歌女〉的感想》,《天涯歌女》特刊,民新影片公司,1927年4月。

20年代的“女性题材”影片,虽然从数量上看并不多,但在艺术上无疑属于“现实表现”的范畴,理当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女性题材”影片对电影女演员的培养

20年代的“女性题材”影片,主要通过表现当时女性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感受,来反映女性的命运,塑造女性的形象。这些影片的问世,为中国早期电影培养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女演员。

王汉伦被誉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位“悲剧女明星”,她在《孤儿救祖记》中首次出演女主角即大获成功。她的悲剧表演,“善于设身处地,化自己为剧中人,演来真情流露,真挚动人”。程步高:《影坛忆旧》,第72页。此后,她又先后主演了《玉梨魂》、《苦儿弱女》、《一个小工人》、《电影女明星》、《弃妇》、《春闺梦里人》、《摘星之女》、《空门贤媳》、《好寡妇》等影片,20年代前中期的社会片中,几乎都有她的表演。她是一位自尊且勇于自立的新型女子,当意识到“片子是我创造的,但它并不属于我”时,毅然决定自己拍片,成立自己的公司——汉伦公司。她买来包天笑的剧本《盲目的爱情》,自己主演,自己接片,自己推销,“我怀着希望,带着这部片子从上海到苏州、宁波、常熟、杭州、无锡、青岛、济南、天津、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以至于大连”。王汉伦等:《感慨话当年》,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第59页。

张织云是我国第一位“电影皇后”,1924年因主演《人心》而一举成名,她“姿容妙曼,在《人心》演的表情很为深刻,初上银幕而艺术大有可观”。良斌:《中国电影女明星志略》,《申报·游艺丛刊》1925年1月15日。1925年,她主演《战功》又获成功,从而奠定了其电影明星地位。此后,她又连续主演了《可怜的闺女》、《新人的家庭》、《空谷兰》、《未婚妻》、《爱情与黄金》、《玉洁冰清》等。尽管“她的资质却似乎不很好”,但“她的演技常常能强烈地感动观众”。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1卷第3期。有观众评价她的演技,认为“她每演一片,都有她的悲哀,差不多没有一张脸不充满泪痕的。哭的真情正可和丽琳甘许(好莱坞早期影星)并驾齐驱哩”。蒋信恒《追怀里的张织云》,《影戏生活》1931年第1卷第31期。

杨耐梅因擅演放荡风流的角色,其表演风格在20年代被称为“杨耐梅型”。20年代前中期,她在《玉梨魂》、《采茶女》、《诱婚》、《好哥哥》、《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空谷兰》、《新人家庭》、《她的痛苦》及《美人关》等影片中出演主角。“她的天才比王汉伦高,而且因为私生活放荡不羁的缘故,饰演那种风流的女性特别适宜,因此一片(《玉梨魂》)以后,她便崭然显露了头角”,“《诱婚》以后,杨耐梅获得了她在电影界的优越的地位”。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1卷第3期。当然,她也能演好娴静妇女的形象,如在《良心复活》、《湖边春梦》、《少奶奶的扇子》等影片中,她扮演与以前决然不同的角色,也有出色的表演。应当说,她是20年代女演员中为数不多的佼佼者之一。

宣景琳被导演张石川赞为“天才卓荦”,为演艺界所“推崇激赏”。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1卷第3期。《最后的良心》是她入电影界后拍的第一部影片,由于她较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得到观众赞誉,“女士演剧,富有天才,喜怒哀乐,悉中肯要,据张君云,以表情言,全剧成绩,实以女士为冠军”。庐:《〈最后之良心〉中之二女角》,《电影杂志》1925年第1卷第12期。接着她主演了《上海一妇人》,谈及在该片中的表演时,她深有体会地回忆说:“我扮的角色也很难讨好,因为开头我应该是个天真娇慧的农村姑娘,后来沦落为妓女后,又过着放荡的生活,可是她又应该不时流露出那纯洁的心灵使观众同情她”,“因为我亲身体验过这种痛苦生活,所以演来比较深刻”。宣景琳:《我的银幕生活》,《中国电影》1956年第12期。此后,在《盲孤女》、《可怜的闺女》、《富人之女》、《新人家庭》、《梅花落》、《少奶奶的扇子》等十多部影片中,她先后出演女角,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女明星。

以上几位均是当时较有代表性的电影女演员,她们几乎出演了20年代所有的“女性题材”影片,在演艺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以至于后来的女演员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受其影响。她们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故有人称扬“吾国电影演员……女角中若殷明珠、王汉伦女士等,艺术已颇可观,加以陶培,不难追步欧美”。葺余:《电影杂谈》(二),《申报·游艺丛刊》1925年1月14日。

电影是社会形象化的表征。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中国电影从创生之初,就以再现生活、表现现实、揭示人间苦难、描绘社会情状为己任”。周星:《从疏离现实到批判现实的发展路径——1905-1949年中国电影现实题材综论》,《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20世纪20年代“女性题材”影片的拍摄,培养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女演员,为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传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关参考

共产党史 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30年代电影文化运动

以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为标志的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联合左翼文艺工作者和电影界进步人士在电影界发动起来的。这一运动从兴起到抗战全面爆发,始终

历史百科 电影明星的制度由来

电影传入中国后,广受国人欢迎,为近代中国女性步入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至20世纪30年代,电影女演员在上海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由此形成的效法欧美电影的“明星制”。上海电影界的“明星制”的产生,

美国科幻电影发展历史

一、19世纪末到192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成长期。19世纪末,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几乎和娱乐电影同时在法国诞生,比如1895年的《机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纪的外科医生》等。但这些影片也许更

历史人物 克拉拉.鲍简介

职业:无声电影演员国籍:美国人为什么出名:20世纪20年代在无声电影中一跃成为明星。她在电影《It》中勇敢的女店员形象为她带来了全球声誉和绰号“ItGirl”。她来化身咆哮的二十年代,并被描述为其主要

历史人物 简方达简介

特辑flashPhotoAgency/Shutterstock专业:女演员国籍:美国人为什么出名:20世纪60年代凭借《芭芭拉》和《猫气球》等影片成名。她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一项艾美奖和七项金球奖。她

《第二性》与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

在美国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中,许多书籍得以问世。《女性的奥秘》(TheFeminineMystique)、《性别政治》(SexualPolitics),还有《性的辩证法》(TheDialecticof

《第二性》与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

在美国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中,许多书籍得以问世。《女性的奥秘》(TheFeminineMystique)、《性别政治》(SexualPolitics),还有《性的辩证法》(TheDialecticof

智利 智利·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理论在智利的传播与实践

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理论在智利的传播与实践现代货币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实际上它是在货币数量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其政策基调

智利 智利·20世纪60年代末维亚尔(BHC)财团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维亚尔(BHC)财团的形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国内资本主义生产的日益扩大、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加快,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开始结合,在智利形成了一些以银行为核心、掌握几个主要经济部门的财

智利 智利·20世纪60年代安赫里尼财团(ANGELINI)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安赫里尼财团(ANGELINI)的形成安赫里尼财团是智利资本主义生产日益扩大、生产与资本集中加快的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财团。该财团的主要资本家是安赫里尼家族的安纳克莱托和希诺两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