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礼法合治与中国古代的秩序观念
Posted 儒家
篇首语:知道如何活用知识最重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次之,拥有知识再次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礼法合治与中国古代的秩序观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礼法合治与中国古代的秩序观念
礼法合治与中国古代的秩序观念
在如何建构社会秩序方面,儒家有其独特的思考,主张德治、仁政。孔子在《论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推崇的是那种基于道德伦理的礼治秩序,并认为建立在刑罚基础上的服从,会导致百姓缺乏遵守秩序的自觉意识。
不过,儒家虽然不推崇刑律,但并不否定刑的作用。《礼记·乐记》中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认为礼乐刑政各有侧重,只有互相配合,才能使民心一致而形成“治道”。荀子的“隆礼遵法”思想,集中体现了劝善和惩恶并举的治国理念。
依法家的立场,要建立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就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能以礼制中尊卑、上下等级的“例外”来施行不同的法律原则。同时,法家相信刑罚要比道德劝说更有作用。法家的基本原则可以用法、术、势三个字来概括,所谓的法就是法律,术就是统治技巧,而势则是掌握的权力。秦国就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功绩的。
在汉代之后,儒家思想逐渐获得统治者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统治者完全按照儒家的理念来设计社会秩序,现实中主要还是儒法互补的。所以传统中国的秩序观也可以称为“礼法合治”。与法律所内在要求的平等性相比,礼所注重的是差别性的原则,即所谓“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礼教的着力点在于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差别,并认为这是人道之自然状态。
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给宗族和乡村社会保留了一定范围的非正式管理权,其中也包括进行道德教育,对一些违背道德原则或其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处置。
家长或族长拥有一定的处置权,这是因为家有家法(家规),对于家法的法律地位,虽然还有争议,不过,家规在某种程度上与国法有衔接。这就是说,家族是最初级的司法机构,家族团体以内的纠纷及冲突应先有族长仲裁,不能调解处理,才有国家司法机构处理。
(杨澜洁)
相关参考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
礼法互补这是始于周朝的一种古代法律制度,即礼与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它们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联系表现在:一方面,礼是刑的基础和渊源。礼最先是以祭祀等形式出现的,一直到西周,经过先前的不断发展,就
...因。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当皇帝的都不讲究礼法道德,朝野上下不拘礼法、不重贞节之风便油然而生,并渐成气候。当皇帝的如此丑态百出――夺弟媳、淫庶母、霸儿媳……就难免上行下效,致使唐代的礼教束缚松...
古代为什么要“闹洞房”?怎么“闹洞房”? 古代儒家思想始终处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儒家的礼法规定是十分被古人看重执行的。结婚作为人生的大事,十分重要。因此结婚的程序礼法十分繁琐,在其中有着让新婚
最近,亚洲是否正在形成“中国秩序”,引起各方关注和争论。外媒将亚洲正在可能形成的“中国秩序”,解读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历史上“朝贡体系”的恢复,或解读为一种排他性的世界新秩序,尤其是一种针对美国“亚太再平
文/木子君侃史在亚洲国家中首先接受亚洲概念并利用亚洲观作为国家对外策略的其实是日本。不过日本从来与中国、朝鲜不同,是东亚华夷秩序中的异类,虽然地理位置在亚洲,但观念上是独立于华夷体制之外的存在,这种意
最近,亚洲是否正在形成“中国秩序”,引起各方关注和争论。外媒将亚洲正在可能形成的“中国秩序”,解读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历史上“朝贡体系”的恢复,或解读为一种排他性的世界新秩序,尤其是一种针对美国“亚太再平
利用地形伏击歼敌的好水川之战 延州之战后,夏景宗元昊乘宋廷攻守不定之机攻宋。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二月,元昊率军10万
中国古代提亲议亲的 ”纳采”礼,随时代、地域、民族不同而变化
「”纳采”是《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合乎礼法的周代士阶层「”婚姻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的第一项礼仪。意图缔结婚姻的一方(周代起,大多为男方),派使者(秦汉以后派媒人)携雁为「”挚
中国古代提亲议亲的 ”纳采”礼,随时代、地域、民族不同而变化
「”纳采”是《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合乎礼法的周代士阶层「”婚姻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的第一项礼仪。意图缔结婚姻的一方(周代起,大多为男方),派使者(秦汉以后派媒人)携雁为「”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