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司马光刻苦治学

Posted 史学

篇首语: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司马光刻苦治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司马光刻苦治学

司马光刻苦治学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时就能比较清楚地讲解《左氏春秋》了。在兄弟们中间,他是最用功的一个。不论盛暑严寒,从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每上完课,兄弟们纷纷跑开了,唯有他独自留在教室里,认真复习老师讲过的内容。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并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为止。他觉得:读重要的书,不可不背诵。因为只有背诵,才能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者半夜里睡不着觉的时候,一面默诵字句,一面揣摩它的意义,这样,自然得益多,进步快。

他自己几十年中就是这样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学习的。为了使自己能全部身心投入学习,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在卧室里,除了放卧具和图书外,其他东西一律不放,这样可以防止分散精力,影响学习。他睡觉时用的是“警枕”,也就是用圆木做枕头,由于圆木易滚动,只要稍微移动或翻身,圆木就会从头上滚走,这样就可以很快醒来,不会睡很长时间。

司马光几十年孜孜以求,不仅酷爱学习,而且十分珍爱图书。他藏书万余卷,每册都保管得像新的一样。每年他都把书搬出来,在太阳底下晒两次。他看儿子读书时,用指甲抓书页,非常生气,对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点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惜自己的书籍。”我们透过司马光酷爱书籍这一点,可以想见他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

为编修《资治通鉴》,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每天晚睡早起,二更才安歇,五更就又起身。一日三餐总得再三催促才肯进食。长期的劳累使他齿落目昏,骨瘦如柴,可是他仍一丝不苟,每天经他手修改的稿子一丈多长,从没有一个草字。为潜心编修,他排除万难,克服了种种困难。他的书房低矮狭小,夏季气温高,空气不易流通,坐在里面一会儿,便通身大汗,有时流下的汗水将书稿都打湿了。为了解除这扰人的燥热,他请来工匠,将书房地中心挖了一个大深坑,再用砖砌上,这样就修成了一个简易“地下室”。有了它,冬暖夏凉,再也不用为暑热滞学发愁了。

司马光几十年勤于书卷,建树颇多。除《资治通鉴》外,有《涑水纪闻》十六卷,《司马温公传家集》八十卷,《稽古录》二卷等。

◆司马光的“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

相关参考

领导谋略 司马光以“德才”论优劣

可以这样来划分人才的类型按照人才价值性的标准——唯一性的高低,我们可以把人才分成四种类型:核心人才。核心人才具有独特的知识、专长和技能,这些知识、专长和技能是长期刻苦钻研理论和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积累所得

历史短剧剧本(司马迁的故事)简短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

历史百科 汤球治学

汤球治学汤球,字伯玕,笏卿,黟县人。清代著名学者。汤球自幼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善于思考问题。成年后,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人们都说他“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据说他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探讨,一定要依据经典,考核

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北宋名臣司马光?一句话概括:忧民误国!

说起司马光,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从小时候的司马光身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勇敢而且机智的少年。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五好少年长大之后却成为了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刻苦勤奋,为官清廉,却又顽

历史百科 全祖望一生治学

全祖望一生治学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鄞州(今浙江宁波)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清朝中叶,蕺山书院正值鼎盛时期,听讲的人很多,以至于学舍都容纳不下了。此时讲学的人中有我国著名的文献学

历史人物 唐太宗时期十八学士之一薛收简介,是薛道衡之子

生平经历薛收生父薛道衡,在隋官居内史侍郎。薛收自幼过继给本家薛孺。薛孺工文史,生性正直,仕于隋,为官清廉。薛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孝于父母,刻苦治学,十二岁已能文,与族兄薛德音、侄子薛元敬齐名,世

历史人物 孔子为何连遭不幸仍能安心治学

从养生学角度看孔子:为何连遭不幸仍能安心治学>核心提示:对于孔子来说,可以说是三条齐备:他在鲁国辞职之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可见有足够的体力,而且思维清晰,这“内力的支撑”不成问题;他在困境之中,以至于

沈从文治学:不看当红理论与风潮动向

5月10日,是沈从文先生仙逝25周年的日子。这位特立独行的老人留给世人的精神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展示出无穷的魅力。“带了一把尺,一把秤”一个“乡下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始走向衰微时进京

沈从文治学:不看当红理论与风潮动向

5月10日,是沈从文先生仙逝25周年的日子。这位特立独行的老人留给世人的精神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展示出无穷的魅力。“带了一把尺,一把秤”一个“乡下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始走向衰微时进京

北宋内向南宋外向,从政治学关联角度,分析思想文化内敛转变之因

《中国转向内在》开篇就说:“南宋王朝在错综纷乱的战火和灾难中诞生,然而,它最初几十年的政治、文化发展趋势却将塑造此后中国的形象,其影响绵延若干十几”所谓“最初几十年”,指的就是南宋高宗朝。中国近八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