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著书 古代名士如何泄愤

Posted 郑板桥 司马迁

篇首语: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司马迁著书 古代名士如何泄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司马迁著书 古代名士如何泄愤

生活中,动辄发怒者,即使不殃及他人,亦会祸害自身。为此,古代的许多名士,都有自己的抑怒解愁之术。

“悬联警怒”。林则徐性情刚烈,后来知道发怒不仅无用,且常给小人制造借口,于是在书房挂一条幅,书“警怒”二字以自制,并于厅堂悬一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自我警示应宽宏大量,下联自我告诫要无畏无私。

“写字散气”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草书大家张旭,写字不为练技,仅以此抒发情感,或“不平有动于心,必以草书发之”。韩愈赞曰,此法简单有效,如握笔草书尤其是狂草,写字前所发之怒气,皆移向笔端,流向书面而消散。

“佩韦缓气”。《韩非子》载,春秋时,魏国邺令西门豹为克服性情急躁的毛病,便“佩韦以缓气”。“韦”是熟牛皮,取其质地柔软的特性以自戒。每当脾气发作,即用手抚之良久,怒则消除。

“弈棋息怒”。明代郑王宣在《昨非庵日撰》中记载,监察御史李纲性急,但酷嗜弈棋。逢下棋,性情即趋于安详、宽缓。其家人每见其躁怒,遂将棋盘置于其前,其面颜立刻改观,取子布局,怒气烟消云散。

“赏花破怒”。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坎坷,却活到耄耋之年。他平时爱种花、赏花。每身处逆境,为排解心中愁怒,就去赏花,“放翁年来百事惰,惟见梅花愁欲破”。

“画竹忘怒”。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范县、潍县知县时,郁郁不得志。当受上司讽压,怒气来时,他便铺好宣纸,提笔画竹,以忘所怒。尤其他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后,画竹更成为他晚年排怒解愁的主要活动。

“恩爱消怒”。人口学家马寅初,夫妻恩爱,他的词典里无“怒”字。他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联自勉。其与夫人几十年相濡以沫,心态从容自若,虽多难却长寿,享年101岁。

“著书释怒”。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清代戏曲家李渔说:“予无他癖,唯有著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喜怒哀乐,皆成文章。

相关参考

谁帮我说下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内涵和影响

一、“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发愤著书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著书泄愤”和“著书言道”。“泄愤”是著书的动力,“言道”是著书的目的。在“发愤著书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又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著

司马迁著书 郑板桥画竹

生活中,动辄发怒者,即使不殃及他人,亦会祸害自身。为此,古代的许多名士,都有自己的抑怒解愁之术。“悬联警怒”。林则徐性情刚烈,后来知道发怒不仅无用,且常给小人制造借口,于是在书房挂一条幅,书“警怒”二

宋应星大义著书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欲掘其坟墓只为泄愤 刘邦曾派人寻找项羽墓

刘邦曾派人寻项羽墓,欲掘坟鞭尸以泄愤。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邦就和项羽不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邦竟然在项羽死了之后派人寻找项羽墓并掘其坟墓只为泄愤,世界上有很多的名人都做过掘坟盗墓之事

历史人物 东汉名士司马徽的简介 司马徽和司马懿是叔侄关系吗历史名人

  司马徽人物生平简介  司马徽字德操,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一位名士,精通经学,人称“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人清雅,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司马徽才华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刚刚从了曹操,

历史人物 蒋介石每次下野杀大将泄愤

  下野,准备动身离京前,李宗仁见到这样一幕:>  这时于右任忽然老态龙钟地追上去,口里喊著:「总统!总统!」蒋先生稍停问何事。于右任说:「为和谈方便起见,可否请总统在离京之前,下个手令把张学良、放出

战犯松井石根怎么死的,被送上绞刑架死也不能泄愤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战犯松井石根怎么死的,被送上绞刑架死也不能泄愤”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很多人对松井石根这个名字并不会陌生,他往往会出现在我国各种题材的抗日战争电视剧和电影中,原因在于

魏晋历史上名士调侃司马相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读《世说新语》,发现作者经常借时人之口调侃司马相如。比如,在《任诞》里有这样的叙述:王孝伯(王恭)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刘孝标注云:“言阮皆同相如,而饮酒

影响力的经营者,三国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

前言不论正史、野史或者小说都提到过,诸葛亮、庞统等人的老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能教出这么优秀的弟子,那么老师也必定是个有着大学问的人吧?是的,据说司马徽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

共助秦国富强 解密名将司马错和名士张仪的关系

司马错和张仪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人共同帮助秦惠王,虽然不时有意见不和,但二人合力为秦国在国力的富强,军事实力的增强,百姓民心的拉拢上都有建树。司马错论伐蜀但是两人的境遇却有所不同,张仪是纵横家,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