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著书 郑板桥画竹

Posted 草书

篇首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司马迁著书 郑板桥画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司马迁著书 郑板桥画竹

生活中,动辄发怒者,即使不殃及他人,亦会祸害自身。为此,古代的许多名士,都有自己的抑怒解愁之术。

“悬联警怒”。林则徐性情刚烈,后来知道发怒不仅无用,且常给小人制造借口,于是在书房挂一条幅,书“警怒”二字以自制,并于厅堂悬一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自我警示应宽宏大量,下联自我告诫要无畏无私。

“写字散气”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草书大家张旭,写字不为练技,仅以此抒发情感,或“不平有动于心,必以草书发之”。韩愈赞曰,此法简单有效,如握笔草书尤其是狂草,写字前所发之怒气,皆移向笔端,流向书面而消散。

“佩韦缓气”。《韩非子》载,春秋时,魏国邺令西门豹为克服性情急躁的毛病,便“佩韦以缓气”。“韦”是熟牛皮,取其质地柔软的特性以自戒。每当脾气发作,即用手抚之良久,怒则消除。

“弈棋息怒”。明代郑王宣在《昨非庵日撰》中记载,监察御史李纲性急,但酷嗜弈棋。逢下棋,性情即趋于安详、宽缓。其家人每见其躁怒,遂将棋盘置于其前,其面颜立刻改观,取子布局,怒气烟消云散。

“赏花破怒”。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坎坷,却活到耄耋之年。他平时爱种花、赏花。每身处逆境,为排解心中愁怒,就去赏花,“放翁年来百事惰,惟见梅花愁欲破”。

“画竹忘怒”。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范县、潍县知县时,郁郁不得志。当受上司讽压,怒气来时,他便铺好宣纸,提笔画竹,以忘所怒。尤其他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后,画竹更成为他晚年排怒解愁的主要活动。

“恩爱消怒”。人口学家马寅初,夫妻恩爱,他的词典里无“怒”字。他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联自勉。其与夫人几十年相濡以沫,心态从容自若,虽多难却长寿,享年101岁。

“著书释怒”。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清代戏曲家李渔说:“予无他癖,唯有著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喜怒哀乐,皆成文章。

相关参考

谁帮我说下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内涵和影响

一、“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发愤著书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著书泄愤”和“著书言道”。“泄愤”是著书的动力,“言道”是著书的目的。在“发愤著书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又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著

司马迁著书 古代名士如何泄愤

生活中,动辄发怒者,即使不殃及他人,亦会祸害自身。为此,古代的许多名士,都有自己的抑怒解愁之术。“悬联警怒”。林则徐性情刚烈,后来知道发怒不仅无用,且常给小人制造借口,于是在书房挂一条幅,书“警怒”二

司马迁著书 古代名士如何泄愤

生活中,动辄发怒者,即使不殃及他人,亦会祸害自身。为此,古代的许多名士,都有自己的抑怒解愁之术。“悬联警怒”。林则徐性情刚烈,后来知道发怒不仅无用,且常给小人制造借口,于是在书房挂一条幅,书“警怒”二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文同(文与可)画竹不用草图早已“胸有成竹”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文同(文与可)画竹不用草图早已“胸有成竹””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胸有成竹相信大家在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会经常用到,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主意,表示

第6节 文采风流,司马一赋获君恩

  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

这也是醉了 司马相如为了爱情私奔却流传千古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苍劲优美,词藻华丽壮阔,大家或许以为他是一位口惹悬河,侃侃而谈的人。而事实上,司马相如是一位口吃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明确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

这也是醉了 司马相如为了爱情私奔却流传千古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苍劲优美,词藻华丽壮阔,大家或许以为他是一位口惹悬河,侃侃而谈的人。而事实上,司马相如是一位口吃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明确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

荀子著书立新说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荀子著书立新说的故事。  荀子是战国时期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他善于汲取道、墨、名、法,特别是道家和法家学派所长,发展和改进了儒家思想。不仅集儒学之大成,同

宋体扬州八怪郑板桥为什么叫“板桥”?郑板桥身世考证?郑板桥的诗

  郑板桥,生于公元1693年,去世于公元1765年,是清代官员、著名诗画家。到今日大家提到郑板桥,便是“郑板桥”,但实际上郑板桥原名叫郑燮,板桥是他的号,人称板桥先生、板桥道

郑板桥为什么结局凄惨?如何评价郑板桥其人?

  郑板桥,原名郑燮,生于公元1693年,江苏兴化人,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  郑板桥的父亲也是一位读书人,所以郑板桥自幼受到了系统而良好的教育、郑板桥三岁识字,八九岁能作对子,少年时候跟随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