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特有舞蹈“哦热热”和“芦笙舞”咋跳
Posted 纳西族
篇首语:所谓一见钟情不过见色起意,所谓日久生情不过权衡利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纳西族特有舞蹈“哦热热”和“芦笙舞”咋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纳西族特有舞蹈“哦热热”和“芦笙舞”咋跳
“哦热热”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热美搓”(即跳哦热热之意),“热美迪”(即正统的及大哦热热之意),“四哦热”(即四步走的哦热热,又称“骨气蹉”),“幕不热”( 即为老人送终之意),“兴都热”为插秧时所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东大队的“哦热热 ”。
据传这一古老的歌舞形式来源于纳西先民在过着游牧生活的时候,白天经常围猎山中,晚间即在篝火旁享用所得猎物,并尽情欢舞,仿效狩猎时的惊险情景,至今“哦热热”还保留着好象男子追逐野兽时发出的近似劳动号子一类的旋律,女子则以似野兽哀鸣的“咳咳咳”声,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劳动场面。
另一传说为木氏土司家的奴隶在放羊时,不慎将失群的孤羊丢失在山林之中,木氏土司吊打奴隶,其他奴隶为使这个不幸的奴隶免于灾难,就在羊圈里学羊叫,表示羊并没有丢失,而众男奴隶则大喊大叫“哦热热”以示抗议。
“哦热热”是一领众和的集体舞。舞时少则四、五人,多则四五百人,它以独特的前后闪动胯部及跺脚为主要动作,显得粗犷而豪放。
逢重大节日和劳动之余,尤其在栽插季节,无论在田野或在晒场上,都能听到“哦热热”那高吭的歌声,看到“哦热热”那健壮的舞步。
“芦笙舞”流传在丽江的山区、半山区及江边河谷地区的部分坝区。是纳西青年们所喜爱的舞蹈。
纳西语称“芦笙舞”为“芦笙蹉”,是用芦笙伴奏的舞蹈。舞蹈动作比较复杂,而且动作幅度大。吹芦笙者,就是领舞者,他忽儿在场中间吹奏,忽儿到队伍排头边吹边舞,十分活跃。
“芦笙舞”中包括很多舞曲、舞步,如“扭美”、“三脚打”、“勾狮冷拖脱”、“九搓”、“挨美好寺”、“挨口次次”等。跳芦笙舞时,首先得跳“扭美”(纳西语芦笙之母的意思)。芦笙舞的动作虽千变万化,却都是以“扭美”为基础的,舞曲也是根据“扭美”而发展、变化的。各个地方的芦笙舞虽然在跳法及风格上有所差异,但各地的“扭美”的跳法却都是一样的。因此“扭美”很可能是芦笙舞蹈中最古老的动作。
舞蹈以脚部动作为主,男女牵手,左侧身向圈里,有上步、双脚跺地、脚对脚、背靠背等动作,根据不同的舞曲组成各种不同的舞蹈组合。
相关参考
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芦笙舞的动作,除有少数为祭祀活动时的特有动作外,绝大
“打跳”流传于丽江县、宁蒗县、中甸三坝等纳西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纳西语称“咚罗丽”或“纽踔”。“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等含意。有些地区因其舞时用笛子和葫芦笙伴奏,也称之为“芦笙舞”或
“打跳”流传于丽江县、宁蒗县、中甸三坝等纳西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纳西语称“咚罗丽”或“纽踔”。“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等含意。有些地区因其舞时用笛子和葫芦笙伴奏,也称之为“芦笙舞”或
水族芦笙舞芦笙舞是欢度水年时跳的一种喜庆舞蹈,脱胎于纯粹的祭祀舞。芦笙舞最大的特色是笙舞一体,密不可分。表演时男子手捧芦笙边吹边跳,女子则随节奏起舞。芦笙舞本是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从苗族学来,所以直到
侗族文化是一种很原生态的文化,无论是节庆日还是舞蹈活动,大多都来自侗族人民对生活与自然的启发。看一看惟妙惟肖的侗族芦笙舞,你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芦笙舞是侗族文化的有声表现。《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经有小部分白族人民将歌、舞、乐三者融为一体。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之纹饰中有铜鼓舞、芦笙舞、羽舞、鹭舞、盘舞、盾牌舞等等。在一个铜扣饰上,铸有八人组
1、习俗性芦笙舞——第一种是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
芦笙舞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体舞蹈,多在春节和中秋之时跳,先由村寨长老在广场上放有稻谷、玉米、甘蔗、果品、茶叶等物的篾桌旁向神祈祷,然后全寨人在吹芦笙者的带领下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曲子边唱边跳
除夕晚忌不洗脚,而吃团年饭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进家门。在家中和村内忌唱“谷气”调。办喜事时忌跳“哦热热”歌舞。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妇女早起床。忌跨竖在门口的陆色白石,忌跨火
纳西族民间舞蹈——打跳流传于丽江市、宁蒗县、华坪县、永胜县、盐源县、中甸三坝等纳西族、傈僳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纳西语称“咚罗丽”或“纽踔”。“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等含意。一些地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