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必读 军事著作《尉缭子》的军事思想
篇首语: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谋略必读 军事著作《尉缭子》的军事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谋略必读 军事著作《尉缭子》的军事思想
《尉缭子》战国时期尉缭的军事著作,今存二十四篇,《汉书·艺文志》列入“兵形势家”。
《尉缭子》对战争持较为慎重的态度,认为应有必胜的把握,方可进行战争,而决不能凭一时的意气,轻易发动战争:“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它提倡的所谓“义”战:“凡挟义而战者,贵从我起。”将那种一味追求“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的人称为强盗,主张“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
作为“兵形势家”的尉缭,在作战指导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思想。“兵胜于朝廷”,“欲战先安内”。尉缭认为要取得战争胜利,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措施,才能“战胜于外”,“威制天下”。所以他明确提出了“兵胜于朝廷”、“欲战先安内”的思想。为此,《尉缭子》
主张从整顿政治入手,健全国家政治制度,明确君臣职守,公正审理案件,安抚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使国家内部安定,为“战胜于外”提供一个政治条件。
“先料敌而后动”。《尉缭子》十分重视对敌情的了解和掌握,认为只有在全面了解敌情的基础上,才能出兵打仗,这就是“先料敌而后动。”《尉缭子》之所以强调“先料敌而后动”,就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分析敌情,才能对敌人的虚实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做到以实击虚:“先料敌而后动,是以击虚夺之也。”这样就把作战中的“虚”、“实”和“料敌”联系了起来。
“蚤(早)决先定”。《尉缭子》主张在作战前对作战计划应早有准备,早作决定。“若计不先定,虑不蚤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
“或先或后,制敌者”。在作战指导上究竟是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尉缭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它主张先发制人,“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因此,它强调“夺人而不夺于人”。但是,《尉缭子》又反对盲目的“贵先”。基于这样的认识,它认为是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作决定。
兵“以专胜,力分者弱”。《尉缭子》主张集中兵力,反对分散兵力。它说:“兵以静胜,以专胜,力分者弱。……夫力弱,故进退不豪,纵敌不擒。”它还以水来形容集中优势兵力的优越性,“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惟专而触诚也。”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这是《尉缭子》在治军问题上所持的最基本观点。它认为军队必须首先建立各项制度,“凡兵,制必先定”。军队有了制度,“则士不乱”。并进而论证说:“明其制,一人胜之,则十人亦以胜之也。十人胜之,则百千万人亦以胜之也。”《尉缭子》强调重赏严罚,认为从士兵的本性来说是喜生恶死,他们之所以能勇往直前,不怕死,正是因为“明赏于前,决罚于后”。在《重刑令篇》中,它规定了对战败、投降和逃跑者所用的各种重刑。在赏罚问题上,《尉缭子》一个突出的思想是“刑上究”,“赏下流”,具体地说,就是:“凡诛者所以明武也。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喜者赏之。杀之贵大,赏之贵小。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夫能刑上究,赏下流,此将之武也。”
相关参考
《六韬》旧题所著,其实它是一部战国晚期的兵书,作者已不可详考,现存六十篇。《六韬》综合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而又自成体系,是一部带综合性的兵书,这是《六韬》一书的基本特点。《六韬》对军队的编制、装备、训
《孙膑兵法》战国中期孙膑的军事著作。其书《汉书·艺文志》有著录,称《齐孙子》,后佚。今本《孙膑兵法》系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的整理本。孙膑,齐国人,孙武的后世子孙。他通过认真总结战国中
《吴子》相传是战国前期吴起的军事著作。吴起,卫国人,曾任鲁国将军,在魏国做过将军和郡守,在楚国做过宛守和令尹。《吴子》今存两卷,六篇。《吴子》把战争的起因归结为五种:一是争夺名位,二是掠取利益,三是仇
《潜夫论》军事思想《潜夫论》为东汉后期思想家王符所作,全书十卷三十六篇,主要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其中《劝将》、《救边》、《边议入《实边》几篇,集中反映了他关于边疆防御和建设的军事思想。1.《劝将》。终
作者尉缭,生平不详,战国后期军事理论家。 《尉缭子》一书中《天官第一》有“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句,因此,一般都认为他是梁惠王(亦称魏惠王,西元前370~前319年在位)时人。尉缭的战功政绩虽鲜
作者尉缭,生平不详,战国后期军事理论家。 《尉缭子》一书中《天官第一》有“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句,因此,一般都认为他是梁惠王(亦称魏惠王,西元前370~前319年在位)时人。尉缭的战功政绩虽鲜
《淮南子·兵略训》《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大约成书于武帝建元年间。原书分为内篇与外篇,今本《淮南子》仅保存了内篇,外篇早已失传。《淮南子·兵略训》专论
《商君书》亦称《商子》,是战国中期商鞅一派法家的著作。商鞅,名公孙鞅,卫国人。《汉书·艺文志》兵家类中著录有《公孙鞅》二十七篇,现已失传。《商君书》现存二十四篇,其中许多篇章都涉及军事问题。反对“非兵
《司马法》约成书于战国中期,作者已不可详考。全书现存五篇,其军事思想是很有特色的。“以战止战”的战争观《司马法》认为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讨不义”,“诛有罪”。因此,对于那些能“安人”、“爱其民”和制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重要著作,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成书于战国时期。《墨子》中的《备城门》诸篇,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思想,墨子主张“非攻”,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