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人物 曹操的军事思想
Posted 兵书
篇首语: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谋略人物 曹操的军事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谋略人物 曹操的军事思想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军阀割据的大混战时期,在由分裂向统一的过程中,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应运而生。频繁的战争也为军事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些作战经验被加工、提练,整理成书。这一时期兵书的数量较多,据陆达节《中国历代兵书目录》载:魏国有兵书22部79卷;蜀国有兵书34部36卷;吴国有兵书4部5卷。该数据虽不一定准确,但反映出三国时期的军事学术界是相当活跃的,只可惜史书著录的大部分兵书现已散失。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曹操、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可以代表三国时期军事学术发展的水平。
曹操的军事思想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酷爱兵书,曾抄集诸家兵法为《兵书接要》,并著有《兵法》、《兵书要略》、《军令》、《军策令》、《步战令》等兵书,特别是他的《孙子注》,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在历史上颇有影响。
曹操主张“以法治军”。曹操继承《司马法》的主张,认为“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这是说,治军同治国是不同的,不能完全靠“礼”来治兵。因此,他主张治军一定要恩威并行,赏罚并举,不可偏颇。因为即使“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必须遵循“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的原则。
在治军方面,曹操极其重视将帅问题。他说:“将贤则国安也”,“将宜五德备也”。“将贤”的标准是具有“五德”,归结起来便是孙子所说的:智、信、仁、勇、严。这五个方面成为选拔将帅的标准。在用人方面,曹操主张不拘一格,“惟才是举”,并先后颁布了《求贤令》、《求贤勿拘品行令》等文告、他认为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无不任用贤才与之共同治理天下。他提倡部下推举地位卑下而被埋没的人才,还要求主管人事的部门选拔真正有作为的“进取之士”,不要因为他们有某些缺点而抛弃不用。特别是对军中执法官员的选拔尤为重视,他专门写了《选军中典狱令》一文,说:“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这就是说,在军队中主管刑法的人掌握着军队的生杀大权,不是一般人可以担任的,必须要有“明达法理者”,即懂得法律的人才行。
曹操在作战指导思想方面,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思想。
第一,“欲攻敌,必先谋”。曹操把计谋看作是在战争中取胜的一个首要条件。他所说的计,包括选良将贤才,量敌之强弱,度地之远近,料兵之众寡等内容,即所谓“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他强调战前“必先谋”,谋则要“周密”,“将周密,谋不泄也”。“必先谋”的目的就是企图通过谋略的正确运用,达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
第二,“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曹操说:“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重点强调了临战前作好充分准备的必要性。“安不忘危,常设备也”。他认为军队在无备的情况下临敌,则是“亡之道也”。
第三,“求彼我之情”。曹操认为,战争是敌我双方的较量,要想克敌制胜,就必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继承了孙武“五事”、“七计”的思想,主张从“五事”、“七计”方面,“求彼我之情”,明“胜负之情”。在“知敌之情”方面,他提出要从“度”、“量”、“数”、“称”、“胜”五方面进行考察,他说:“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这就是说,要因地形而度之,知其战场之地的远近广狭,知其人数多少,称量敌我之轻重,这样便能“知其胜负所在。”
第四,“知其变极即胜”。曹操认识到战局的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他反复强调“兵无常势”。因此,要根据战况,尤其是敌情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的作战方式,万不可墨守成规,即“不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例如,在作战中,兵力的分散或集中,要视敌情而定,即“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不能凭主观愿望而决定。
第五,“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曹操继承了孙武的“避实击虚”的思想,认为在作战中要“避其所长”,“以至实击至虚”。特别是自己处境危急时,应当积极做好防御,“敌治实须备之”;对于敌人防守坚固之处,要尽量避开,达到“击其不意”。他说:“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在攻城时,即使敌城很小,但防守坚固,粮刍丰厚,也不能贸然进攻,即所谓“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这些作战指导思想同孙武是一致的。
相关参考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虽然曹操一直被刘备视为奸臣,但客观来说,他堪称三国重视实力最强的人物,不仅军事才能过人,谋略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而且他的文学功底了得,留下了不少霸气十足的诗篇。曹操还有一个特殊
《商君书》亦称《商子》,是战国中期商鞅一派法家的著作。商鞅,名公孙鞅,卫国人。《汉书·艺文志》兵家类中著录有《公孙鞅》二十七篇,现已失传。《商君书》现存二十四篇,其中许多篇章都涉及军事问题。反对“非兵
范蠡军事思想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人,越国的上将军。《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二篇,属“兵权谋家”,注云:“越王勾践臣也。”这说明,范蠡的著作是作为兵书流传于世的。此书自汉以后失传。我们今天只能
中国的军事思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较系统的军事理论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在数千次频繁激烈的战争中,涌现出众多优秀、卓越的军事人物,他们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军事思想
在官渡之战前的关键时刻,贾诩说服了主公张绣投降曹操,这不但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还增加了曹操打击袁绍的军事力量。为此,曹操说贾诩是使他“信重于天下者”。贾诩归附曹操以后,在曹操官渡之战、关中平定马超韩
西方的军事思想战争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从古至今,西方历史上爆发过众多大规模战争,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将领和军事人物。从色诺芬的《长征记》开始,西方古代军事思想家们结合战争实践,开始了对战争理论的探索、思考
《庄子》是庄子及其学派的著作汇编。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崇拜自然,宣扬“无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争乱,包括战争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相违背的,因此战争无所谓正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重要著作,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成书于战国时期。《墨子》中的《备城门》诸篇,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思想,墨子主张“非攻”,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
滚滚历史长河中,许多英雄人物除了他们非凡的胆识与谋略,都或多或少有着一些与常人不一样的癖好。而曹操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的特殊癖好,他是一个十足的“人妻控”。而且已经到了近乎疯狂变态的地步,也正由于
孔子军事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的创始人。他虽不是一位军事家,一生也从未参加或指挥过战争,但作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对当时的军事活动不能不加以注意。这决定了他的军事思想应是其思想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