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谋略 忌患得患失
篇首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领导谋略 忌患得患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领导谋略 忌患得患失
忌患得患失
《论语》云:“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得患失的本质是私心作祟。得失观影响着人的内在信仰、价值判断和道德良知。如何正确对待得与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也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妥善解决好的人生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他还强调,“从政的整个过程之中,不要把个人的发展、升迁作为志在必得的东西”,“在一个地方干下去,只要你坚持下去,最后都会有所成就”。
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患功名前程,整天惦记着位置、研究着关系、攀比着别人;有的患个人利益,立志于富贵,百般营求,永不满足;有的患承担责任,揽功推过,文过饰非,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有的患风险挑战,既想抢机遇,又怕担风险,前怕狼后怕虎,最终错失良机;等等。归根到底,还是私欲作祟。能否在得失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大小和境界高低。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对待得失,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拎着乌纱帽干事,不捂着乌纱帽做官。
忘怀得失未必“失”,患得患失未必“得”。古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塞翁得马,焉知非祸。这充分说明得与失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得就有失,有失也会有得,得失往往会随外部条件变化而互相转换。领导干部只有正确对待得失,保持心态平衡,才能在为官从政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人生本无常,得失皆正常。祸福相依,得失相随。老子曾说:“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有人说:“太完美了不是人生。”人活在现实社会中,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面对得与失的考验。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只有始终在得与失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为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思潮所迷惑,不为短期的诱惑和压力所动摇,才能坚定执着于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正确对待得失,是必须具备的一种意志、品质、境界。
失之不忧,得之不喜。这句话是曾国藩历经沧桑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人在“得”的时候感到欣喜满意是常情,但如果得意忘形、骄傲自满、目中无人,逐渐陷入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疏于戒备的状态,终将“得不偿失”;在“失”的时候感到失落难过也是常态,但如果努力走出阴霾、愈挫愈勇,就有机会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也将“失而复得”。
领导干部要有眼光长远之“量”,高瞻远瞩,看得开、看得远,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历史,超越眼前的纷繁乱象,不被一时一事的成败所扰,不被一“城”一“池”的得失所困,始终讲格局、提境界。
要有宠辱不惊之“量”,不断增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追求,正确认识得失,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跳出欲望的诱惑,把名利看淡一些,把事业看重一些,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明得失是真聪明,懂取舍是真智慧。孟子曾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只能选择其一,如何取舍,取决于人的好恶判断、境界胸襟,折射出一个人是否具有真聪明、真智慧。领导干部只有正确看待得失,遇事多从大局大势出发权衡利弊,才能修得取舍之智慧。
得失得失,有得必有失;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生活,就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一边选择,一边放弃。而人生最大的困境莫过于陷入患得患失的泥沼,没有的时候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有的领导干部在从政道路上患得患失,只懂得“利是利,害是害”,而不懂得“得也是害,失也是利”,根本原因还是私欲在作祟,过于计较得失,患得之多寡、患功名前程、患名利盈亏,导致内心失衡、行动偏离,甚至错失良机、贻误工作、贻误事业。
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心。很多事情过不去、难抉择,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多重要,而是我们心里放不下。一个人如果只知“得”,那他只拥有一半的人生,还要懂得“失”,才是完整的人生。
得失放下了,觉悟境界自然就上去了。叔本华说:“人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陷入到痛苦之中;即使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只是非常短暂的。”《菜根谭》有云:“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就是告诫人们,如果不能把控自己的内心,以物欲、名利等为中心,患得患失,一生都会被“身外之物”纠缠困扰。只有把得失真正放下了,心胸才会变得宽广,境界才会得到提升,精神才会得到升华,思想的天地才会愈加辽阔而空明。
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内心,克制住欲望的滋长,把大局看重一点,把名利看淡一点,把目光看远一点,把自己看低一点,不断提高思想境界、锤炼坚强党性。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生活和工作中,要争取什么、回避什么,要选择什么、舍弃什么,是每个人都要经常面对的问题,也反映着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诗人汪国真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会选择是一种聪明,愿放弃是一种境界。既然选择了当干部、当领导干部,就应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看待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亲清、俭奢、苦乐、得失,坚决舍弃与共产党人党性不符的歪思杂念,坚决舍弃与领导干部身份不符的言行,努力做一名有气魄、有风骨、有灵魂的“人民勤务员”。
不为个人计得失,只为事业计长远。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应是共产党人的志向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只要一心为民就不会患得患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领导干部理当为党和人民矢志奋斗,而绝不能为个人利益蝇营狗苟。
“小算盘”算不出大人生,大志向成就大事业。周恩来同志曾说:“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他认为,“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确立为国为民的大志向,而不为一己私利,才能成就大事业。
而现实中,有的干部善于打“小算盘”,算个人账、私利账,凡事只替自己谋划、不替集体考虑,只管个人前途、不管使命责任,只顾一己得失、不顾人民利益,不仅自己走偏走斜、坠入深渊,还损害了党的形象、人民的幸福生活。
作为领导干部,永远要为党和人民算大账、算长远账,绝不能眼睛只盯着自己、心里只装着自己、行动只为自己。要知道,凡事“锅里有,碗里才会有”,党和人民事业兴旺,个人才会有发展。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
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追求,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戚戚于政绩惊天,不耿耿于声名显赫,不钻营于个人私利,多问一问自己为百姓做过什么、做成什么、留下什么,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
要有“建功必定有我”的行动,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把激情投入干事业上,把本领展现在抓落实上,俯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动步子,以实干、实效、实绩,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新发展。
相关参考
忌回避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领导干部要推动事业发展,也必须在发现、研究、解决矛盾中实现。解决矛盾的能力,最能体现工作能力,也最能检验责任担当。习近平
忌矛盾上交矛盾上交是指本该自己负的责任,却向上“甩锅”、问题“上推”,导致矛盾问题解决不了或没有解决好,最终只能由上级被迫处理。矛盾问题是锤炼和锻造干部的“疾风”“烈火”。面对矛盾问题的挑战,敢不敢上
忌刚愎自用刚愎自用,就是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毛泽东同志曾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是对的,容不下别人的异议,
忌求全责备求全责备就是对人对事十分苛刻、过分严格,非得做到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才行。追求完美是一种美好愿望,在工作中“不要差不多,追求最完美”原本是好事。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对人千般苛责、对己却相当
忌无原则原则是指说话办事所依据的法则、规范或标准。我们党历来把讲不讲原则作为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和检验党性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立‘明规矩’、破‘潜规则’”
忌个性张杨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好的个性是正能量,帮助人锤炼品格、提升形象;不良的个性如同蝼蚁,腐蚀健康、侵蚀底线。有的干部的个性体现在抓工作有魄力,面对不正之风敢于较真碰硬,往往有利于推动工作。有的干
忌玩弄权术权术,即权变之术,多指官僚阶级依仗权势而玩弄的计谋和手段,多为虚伪诡诈的骗术和投机术。玩弄权术者自古有之,是阴险狡诈之术,是封建官僚主义之余毒,与党的纪律规矩格格不入,历来为“君子”所不齿。
忌消极应付消极应付,就是不思进取,做事敷衍,态度消极不振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
忌无端猜疑无端猜疑就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断、捕风捉影,是对现象、事物、他人的一种错误判断和推理。心理学认为,无端猜疑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会产生很多消极作用,有时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影响波及很多方面
忌偏听偏信唐太宗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指决策时要多听取各方面意见,以分清是非、做出明断。若领导干部偏听偏信,往往会导致不能全面掌握事情真相,听取一面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