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谋略 忌回避矛盾
Posted 矛盾
篇首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领导谋略 忌回避矛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领导谋略 忌回避矛盾
忌回避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领导干部要推动事业发展,也必须在发现、研究、解决矛盾中实现。解决矛盾的能力,最能体现工作能力,也最能检验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然而,一些领导干部矛盾意识不强,没有危机感,无视矛盾,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敏感、不警觉、不察觉,矛盾没有爆发就等于没事,高枕无忧,得过且过;有的眉毛胡子一把抓,“黄鳝”“泥鳅”一起抓,拿不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不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有的遇到矛盾“耍滑头”,遇事打退堂鼓、挂免战牌;有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造成思想麻痹,行动迟缓,等矛盾激发了,问题闹大了,才悔不当初,亡羊补牢;还有的化解矛盾能力不强,面对矛盾问题经常手忙脚乱、自乱阵脚,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把“小毛病”拖成“顽症”“绝症”;等等。领导干部回避矛盾,就是不担当、不尽责的表现,就是缺乏斗争精神的表现,也是能力本领不足的表现。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任何人都无法绕开或逃避矛盾。领导干部做工作,绝不能回避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是问题存在的根源,问题是矛盾的具体表现,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只有解决好矛盾问题,事业才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地推向前进。”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人只要处于工作状态,就无法回避矛盾,也绕不开矛盾。领导干部要推动事业发展进步,就不能像鸵鸟一样遇到危险就把头埋进沙子里,要主动迎接矛盾、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积极在解决矛盾中担当作为、推动事业发展。
矛盾分析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这一方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矛盾分析法,才能掌握辩证分析法的灵魂,做到按唯物辩证法办事。领导干部只有学会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问题,把握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善于厘清工作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才能真正抓准、抓住工作的“牛鼻子”和“七寸”,做到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矛盾不会自生自灭,也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只有迎难而上、主动出击,才能解决矛盾。如果前怕狼后怕虎、踌躇不前,打“退堂鼓”,或者消极应付、敷衍了事、拈轻怕重,必然被矛盾打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矛盾问题,领导干部必须不畏惧、不退缩、不放弃,勇敢应对、积极处置,彻底把矛盾化小、化了。
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晚清名臣左宗棠说:“人这一生,要经历无数的大事小事,难事急事,要想过好这一生,就要记住三件事:能扛事,少惹事,不怕事。”少惹事,是谨慎;不怕事,是胆量。为官从政,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关键是遇到矛盾要不怕、能扛,因为矛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只有迎难而上,该动真就动真,该碰硬就碰硬,才能掌握“主动权”,找到解决矛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有效化解矛盾。
领导干部要谨慎为官,为民不扰民,干事不生事,保持“不怕事”的精气神,努力克服怕担责任、怕有风险、怕惹麻烦的心理,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勇于当先锋、炸堡垒、攻山头。
敢于正视矛盾,有效化解矛盾。正视矛盾,是我们解决矛盾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敢于正视矛盾,才可能去想方设法化解矛盾。
领导干部要敢于迎战矛盾,遇到矛盾不躲闪,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增强挑战意识,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主动应对好每一场挑战。
要善于化解矛盾,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找准症结,坚持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同时发力,坚持治标和治本协同推进,决不搞“鸵鸟政策”、选择性“失明”,坚决防止将小矛盾拖大、大矛盾拖炸。
逢山要能开路,遇水要能架桥。责重山岳,能者当之。本领是担当有为的客观保证,是能否把事情干成干好的关键。矛盾问题不会自动消失,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出现,层出不穷、不断发展。领导干部有效化解矛盾,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要有担当的真本领。
狭路相逢勇者胜。古希腊政治学家伯利克里曾说:“真的算得勇敢的人是那个最了解人生的幸福和灾患,然后勇往直前,担当起将来会发生的事故的人。”勇者无敌,有勇方能冲破禁锢障碍,不断朝着胜利方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越是艰难越向前。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保持内在动力和革命激情,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拿出“万折必东不回头”的勇毅、“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无畏,才能直面困难、攻坚克难,奋勇拼搏、担当在前,勇往直前、不负使命。
打铁必须自身硬。只要功夫强,就不怕恶龙猛虎张狂。领导干部面对矛盾,必须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要有担当的勇气,始终以勇往直前的昂扬之气和舍我其谁的无敌斗志,敢于直面艰难困苦,敢于投身大风大浪,敢于应对风险挑战,破桎梏、抓机遇、闯新路;树立“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顶得住压力、扛得住重担、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锤炼永不言败、越挫越勇的坚韧品格,为党和人民事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坚持“偏向虎山行”的正气,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
要有担当的本领,时刻保持“本领恐慌”感,增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坚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学中思、干中思,在干事中长本事,在历练中变老练,努力增强“八种本领”,练强“十八般武艺”。要有担当的方法,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方法和社会实践方法,努力提高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参考
忌矛盾上交矛盾上交是指本该自己负的责任,却向上“甩锅”、问题“上推”,导致矛盾问题解决不了或没有解决好,最终只能由上级被迫处理。矛盾问题是锤炼和锻造干部的“疾风”“烈火”。面对矛盾问题的挑战,敢不敢上
忌牢骚满腹牢骚满腹者,总是一肚子的委屈和不满,终日抱怨环境、抱怨他人,从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举大事者不计小怨。牢骚太盛、抱怨过多,必定会因心理失衡而干扰工作。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任劳”还可以,“任怨
忌刚愎自用刚愎自用,就是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毛泽东同志曾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是对的,容不下别人的异议,
忌求全责备求全责备就是对人对事十分苛刻、过分严格,非得做到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才行。追求完美是一种美好愿望,在工作中“不要差不多,追求最完美”原本是好事。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对人千般苛责、对己却相当
忌无原则原则是指说话办事所依据的法则、规范或标准。我们党历来把讲不讲原则作为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和检验党性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立‘明规矩’、破‘潜规则’”
忌个性张杨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好的个性是正能量,帮助人锤炼品格、提升形象;不良的个性如同蝼蚁,腐蚀健康、侵蚀底线。有的干部的个性体现在抓工作有魄力,面对不正之风敢于较真碰硬,往往有利于推动工作。有的干
忌玩弄权术权术,即权变之术,多指官僚阶级依仗权势而玩弄的计谋和手段,多为虚伪诡诈的骗术和投机术。玩弄权术者自古有之,是阴险狡诈之术,是封建官僚主义之余毒,与党的纪律规矩格格不入,历来为“君子”所不齿。
忌消极应付消极应付,就是不思进取,做事敷衍,态度消极不振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
忌无端猜疑无端猜疑就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断、捕风捉影,是对现象、事物、他人的一种错误判断和推理。心理学认为,无端猜疑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会产生很多消极作用,有时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影响波及很多方面
忌偏听偏信唐太宗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指决策时要多听取各方面意见,以分清是非、做出明断。若领导干部偏听偏信,往往会导致不能全面掌握事情真相,听取一面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