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
Posted 历史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为什么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
为什么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
科学の発展や学问的な进歩により、日々新たな出来事が発见されている历史。今の30岁と10岁でさえ学校で习った日本史は异なります。常に新たな情报をアップデート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日本史ですが、今回は遣唐使と日本文化の关系について调べてみました。调べてみると分かったのですが、遣唐使时代の日本文化はかなり遅れていたらしいのです。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学术的进步,新的历史也不断被发掘。就连现在30岁的成人和10岁的儿童在学校学到的日本史都不同。日本史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本次我们调查了遣唐使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关系。经过调查得知,遣唐使时代的日本文化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
遣唐使时代の日本について
关于遣唐使时代的日本
遣唐使とは?
遣唐使是?
630年から始まり、“白纸(894)に戻そう遣唐使”の通り894年に终わった遣唐使。日本から唐(中国)に使节団を送るというものですが、遣唐使を送る目的として大きかったのが情报收集です。特に海外情势の把握や先进的な技术、仏教の経典等の收集が目的とされていました。
从公元630年开始,按“白纸(はくし,与894发音相同)に戻そう(即894返回日本)遣唐使”一说,遣唐使的派遣在公元894年结束。遣唐使是从日本派往唐朝(中国)的使节团,首要目的是收集信息。尤其是把握海外局势、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收集佛教经典等。
唐は凄かった!!
盛世繁华的唐朝!!
当时の唐は文明や制度がとても発展していた国でした。例えば、中央集権的な统治体制である“律令制”やそのための“科挙”、税制としての“租庸调制”を维持していました。また、后の宋や元の时代になっての商工业や文化の発展の下地を筑いていました。
当时的唐朝是一个文明与制度都高度发达的国家。例如,中央集权统治体制下的“律令制”以及为其服务的 “科举制度”,还有税制“租庸调制”。这些制度为之后宋朝和元朝的工商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日本文化はオワコンだった!!
日本文化曾经很落伍!!
遣唐使を送っている时代、唐から情报を得ている时代において日本の文化は世界最古水平、つまりオワコンでした。文化的にも文明的にも遅れを取っていた故、遣唐使を派遣していたわけです。その结果、日本は唐の文明を吸收し追いついたのですが、唐が衰退していくにつれ遣唐使を送る意义を见出せなくなり白纸に戻してしまいました。その后、日本国内に活动を止めていたのは独自文化を育むには良い环境だったのですが、ますます内向きになる结果を招いてしまいました。
派送遣唐使的时代,也就是从唐朝获取信息的时代里,日本的文化是世界上最落后的,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正因为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的发展都比别人迟缓,才有了派送遣唐使一事。结果日本虽然吸收、追赶上了唐朝的文明,但随着唐朝衰退,派送遣唐使的活动也越来越没有意义。之后,日本国内有了培育独有文化的良好环境,于是就停止了这项活动,却导向了闭关自守的局面。
历史から学べることは沢山あります。日本史にかぎらず、兴味があれば他の国の历史も学んでみるとよいかもしれません。
从历史上能学到的东西数不胜数。如果有兴趣,不限于日本史,学习他国历史也能获益匪浅哦。
唐朝历史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们渡海来中国靠吃什么活命
1300多年前的日本,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时代,大概与中国的三国时期相同。国家的税收主要依靠农业税。但是由于诸侯割据,中央财政十分贫乏。
因此,为了组织一次到中国的“遣唐使”活动,国家需要用3年的时间来筹备财力,因为打造4艘当时是“超级”的遣唐船,和筹划一支船员队伍,很需要花费一大笔国库资金。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打造一艘长33米,宽9.2米的木帆船,实在是太过于简单的事。但是,当时日本科技很落后,尤其是金属加工技术水平很低,因此要用木板和木栓把一条船全部拼合起来,而且要做到不漏水,还要经得起东海巨浪的袭击,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当时四艘船组成的遣唐使船队,由于经不起风浪,往往有三艘船沉没或者到不了中国,因此,成为遣唐使船队的船员,是一件拼命的事情。为了征集船工,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个当时属于很优惠的政策,那就是免除船工一家三年的租税。这一政策使得至少1万名日本男人在28次的遣唐活动中成了“拼命三郎”。
免除3年的租税的优惠条件,使得不少人加入了遣唐使船队。
一艘船上,总共有这么多的船员
这么多人就是这样平排的躺在船舱里
日本NHK电视台最近制作了一部介绍遣唐使历史的电视片,其中说到一个细节,当时因为日本纺织技术很落后,没有能力织出一个船帆来,因此当时使用的船帆,其实是竹帘做的帆。因为,竹帘帆漏风,因此,效果不是很好。
睡的和盖的都是草席
为了保证船的航行速度,需要大量的船工来摇橹,因此,每一艘遣唐使船上配备的船工多大130人,加上遣唐使(分“大使”和“副使”),以及留学人员,一艘船上的人员多达150余人。150多人在这么一艘小小的船上怎么睡?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当时除了遣唐使可以住在船的上层之外,其他的都睡在下层的船舱内,每个人所占的面积只有1.5平方米,也就是自己躺下的位置。
遣唐使船从奈良附近的大阪港出发,最后从长崎县的五岛列岛告别日本横渡东海,最终抵达中国的宁波,往往需要1个多余的时间。在这一个多月的海上飘泊的时间里,这么多人靠吃什么活命?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史书记载说,当时日本人发明了一种“方便饭”,也就是说,类似于现代的方面食品。先把大米蒸熟,然后晒干,需要吃的时候,再用水一泡,就变成了稀饭。
因为船上无法生火,因此所有的食品都是干货和腌制的酱菜。史书记载说,当时遣唐使船队吃得食品,除了这“方便米”之外,还有鱼干、肉干、干海带、腌制酱菜、豆瓣酱、盐水饭团以及柿饼和大核桃。
由于船小,能够携带的货物有限,因此,当时规定全船人员只能一天吃两顿。但是,由于没有机会吃到新鲜的蔬菜,因此,许多船员最后病倒,甚至病死。
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郑和的船队解决了这个船上没有蔬菜的问题,那就是用黄豆发芽,做成黄豆芽吃。再用黄豆磨成豆腐,满足了船员维生素与植物蛋白质的需要。这是别话。
史书记载,许多时候,遣唐使船偏离航向,漂流到越南等地,不仅船上是“弹尽粮绝”,而且还有不少的遣唐使者和船工遭到越南人的虏杀。
相关参考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宋朝的日本人是怎么称呼中国人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894年,日本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停止了向大唐王朝派送遣唐使的活动。有唐一代,遣唐使制度是日本最为重要的外部交
时日本派来的“遣唐使”一共有多少批?>公元589年,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对峙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东瀛日本正处在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阶段
1300多年前的日本,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时代,大概与中国的三国时期相同。国家的税收主要依靠农业税。但是由于诸侯割据,中央财政十分贫乏。因此,为了组织一次到中国的“遣唐使”活动,国家需要用3年的时间来筹备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遣唐使日本派遣至中国的使节。日本史书亦称“西海使”或“入唐使”。据文字记载,中日两国在两千年前已有友好往来。隋唐时期,交往鼎盛。630~894年间,日本共派遣唐使19次,到达者1
奈良朝与唐王朝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遣唐使来完成的。 在日本史料中,遣唐使早期称为“遣大唐大使”、“西海使”、“入唐使”,后来才
历史人物 阿倍仲麻吕生平做过什么事情 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简介
阿倍仲麻吕(698年—770年),朝臣姓,安倍氏,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1978年,
日本两千年前的访唐朝使团 唐朝时期,日本曾先后十九次任命遣唐使,到唐学习先进的政治和文化,其中实际成行的有十六次。遣唐使回国时,唐朝政府也多次派人伴送,回访日本。这些唐朝使者
奈良朝与唐王朝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遣唐使来完成的。 在日本史料中,遣唐使早期称为“遣大唐大使”、“西海使”、“入唐使”,后来才
日本两千年前的访唐朝使团 唐朝时期,日本曾先后十九次任命遣唐使,到唐学习先进的政治和文化,其中实际成行的有十六次。遣唐使回国时,唐朝政府也多次派人伴送,回访日本。这些唐朝使者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交往。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空前的盛况。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赴中国,此后直到894年止,日本共派“遣唐使”13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