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趣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Posted
篇首语: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名人趣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名人趣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祖籍绍兴,生于淮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向为世人赞誉。其实,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勤奋之果。
1914年,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上发表了《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感言,就已经崭露头角。老师评价此文时说:“心长语重,机畅神流。”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 周恩来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乳母常常给他讲故事,教他劳作。后来,他过继给叔叔。婶婶天天教他识文断字,写字作画,把童年时代的周恩来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天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陶冶了他的情操。
上学后,周恩来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激励自己。每天,他完成作业后,就博览群书。他一边读,一边摘录名言警句,还写读书心得。他常常读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还在书海里遨游。
少年周恩来就胸怀中华,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经常联系国家和国际大事。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资本家贩卖黑人孩子的《汤姆和琼斯的故事》,为黑人孩子的悲惨遭遇而流下热泪,同时对资本家的罪行而义愤填膺。于是,他带领同学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黑人孩子。倾吐了发自肺腑的怜悯和同情;一封写给白人资本家,表示了无比的愤慨与抗议。
1911年暑假,周恩来从天津到东北探亲,接触了一位有抱负却无处施展的老人。老人隐居乡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很多感时纪事的诗篇,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老人发现周恩来对时局有精辟的见解,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便多次带他到烟笼山,并即兴吟诗抒怀:“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图自强兮在尔少年。”他对老人非常敬重,把老人的嘱咐深深记在心中。当他离开时,老人特意写了《赠周恩来》和《赠周恩来南归诗》五首,列举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通过刻苦学习和磨练,成了“非常之才”、成就了“非常之业”的故事,意味深长地赞扬和激励周恩来。
在中华这块沃土上,周恩来迅速成长起来。他同进步同学一起参加学生运动,并且成为学生领袖,积极地宣传马列主义,参加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相关参考
背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经常辗转于国民党占据的地区。1943年7月9日,周恩来、邓颖超等10余人乘汽车由重庆返回延安,途经西安时,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西安党政军最高首脑胡宗南决定,为周恩来举办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经常辗转于国民党占据的地区。1943年7月9日,周恩来、邓颖超等10余人乘汽车由重庆返回延安,途经西安时,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西安党政军最高首脑胡宗南决定,为周恩来举办
人民的好总理1910年春天,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华罗庚毅
周恩来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知识分子人格上尊重、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照、思想上包容是一贯的。这从他与胡乔木、乔冠华30多年的交往中可见一斑。 周恩来第一次见到胡乔木,是1943
周恩来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知识分子人格上尊重、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照、思想上包容是一贯的。这从他与胡乔木、乔冠华30多年的交往中可见一斑。 周恩来第一次见到胡乔木,是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