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背景是什么
Posted 周恩来
篇首语: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背景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背景是什么
背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
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
党的六大以后,他作为实际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机智勇敢地保卫党的中央机关,保护党的大批领导骨干,发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支持工农武装割据。
他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明确提出“乡村中心”的思想,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同朱德同志等一起成功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歼灭战的新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关参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祖籍绍兴,生于淮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向为世人赞誉。其实,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勤奋之果。 1914年,少年时代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祖籍绍兴,生于淮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向为世人赞誉。其实,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勤奋之果。 1914年,少年时代
“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
语文文言文课文有一篇描写了荆轲刺秦的故事,我们关注到了荆轲出发前和众人离别的决然,也为荆轲在面对秦始皇时而感到紧张,最后对荆轲刺杀失败而惋惜。其实当时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真的不懂,为什么他们这么天真
人民的好总理1910年春天,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华罗庚毅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
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语文文言文课文有一篇描写了荆轲刺秦的故事,我们关注到了荆轲出发前和众人离别的决然,也为荆轲在面对秦始皇时而感到紧张,最后对荆轲刺杀失败而惋惜。其实当时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真的不懂,为什么他们这么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