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与军事——李嗣源绕道救幽州
Posted 骑兵
篇首语:人凭志气,虎凭威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与军事——李嗣源绕道救幽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与军事——李嗣源绕道救幽州

第85节
《孙子兵法》与军事——李嗣源绕道救幽州
孙子所说的惟利原则,就是行军打仗时要考虑到利害得失。聪明的将领在作军事决策时,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该争必争,该弃必弃。争是为趋利,弃是为避害。
五代时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率30万大军包围了晋国的北方军事重镇幽州。晋王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统率7万兵马增援幽州,解幽州之围。
李嗣源与诸将商议进军之计,说:“敌人多是骑兵,人数众多,又已先处战地,外出游骑没有辎重之忧,而我军多是步兵,人数又少,还必须有粮草随军而行。如果在平原上与敌人相遇,敌军只需把我军粮草截走,我军就会不战自溃,更不用说用骑兵来冲击我们了!”
针对这种不利情况,李嗣源从易州出发,不是向东北直奔幽州,而是先向正北,越过大房岭,然后沿着山涧向东走。
李嗣源率大军餐风饮露,月夜兼程,一直行进到距幽州只剩下60里远的地方,突然与一支契丹骑兵遭遇,契丹人这才发现晋军派来了救兵。
契丹兵大吃一惊,慌忙向后撤退,李嗣源与养子李从坷率领3000骑兵紧随契丹人的身后,晋军大部队则紧紧跟随在李嗣源的骑兵后面。不同的是,契丹骑兵行走在山上,晋军行走在山涧中。
行至山口,契丹万余骑兵挡住了去路。李嗣源知道成败在此一举,摘掉头盔,用契丹语向敌人喊道:“你们无故侵犯我国,晋王命我率百万之众,直捣两楼(契丹首府),将你们全部消灭!”说完,一马当先,冲人敌阵,斩杀契丹酋长一名。众将士见主帅身先士卒,群情激奋,斗志倍增,纷纷杀入敌阵。契丹骑兵被迫向后退却,晋军的大部队乘机走出山口。
出山之后即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由于失去山地的保护,极易遭受骑兵攻击,李嗣源命令步兵砍伐树枝作为鹿砦,人手一枝,每当部队停下来或遭到契丹骑兵攻击时,即用树枝筑成寨子,契丹骑兵只能环寨而行,而晋军乘机放箭,契丹人马死伤惨重。
逼近幽州时,晋军后队的步兵拖着草把、树枝行进,一时间,烟尘滚滚,契丹兵不知虚实,以为晋军援兵甚多,未战先怯。等到决战来临,李嗣源率骑兵在前、步兵随后,有组织地掩杀过来。契丹士兵斗志皆无,丢弃了大量的车辆、马匹,狼狈逃跑。
至此,幽州重镇得以保全。
相关参考
第13节《孙子兵法》与军事——烛之武退秦师兵法中讲“上兵伐谋”,是指利用谋略而避免力拼从而取得胜利。所谓“善之善者”,是指那些运用高超的谋略、杰出的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公元前630年,晋国晋
李嗣源原名邈佶烈,沙陀族人,是李克用的养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他骁勇善战,在李克用众多养子中颇有名气,曾辅佐李存勖建立后唐,最终与叛军同流合污,夺得帝位,成了后唐第二位帝王。 李嗣源和
第25节《孙子兵法》与军事——田单“火牛”败燕军“出奇制胜”就是动用特殊的手段,以变幻莫测、出人意料的谋略战胜敌人。能不能活用“奇正”之术、出奇制胜,是检验战场上各级指挥官是否高明的试金石。战国时期,
孙子与《孙子兵法》孙子其人其事孙子(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名武,字长卿,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根据史书记载,孙子的先祖陈完原本是周朝时中原地区的一个诸
第82节《孙子兵法》与军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可谓是火攻的典型战例。曹操率大军80万,而孙刘联军的实力无法与之抗衡,于是周瑜与诸葛亮定下火攻之计,借火之力,改变了战争的结局。孙子所说的“发火有时,起
第43节《孙子兵法》与军事——刘锜雨夜杀敌“兵不厌诈”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常出现的谋略。“诈”,即欺骗,这只是一种谋胜的手段。欺骗敌人,给敌人制造一种假象,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以求达到“攻其不备”
第73节《孙子兵法》与军事——马谡失街亭所谓“衢地”,乃敌我与第三国的交界之处,临敌军,附临国,占据了它,就掌握了主动权,故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上有一著名战例——“街亭之战”。街亭是汉中的咽喉,街
第49节《孙子兵法》与军事——官渡之战在战争中,利与害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孙子认为,将帅用兵,必须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曹操以十分弱小的兵力与袁绍大军相峙于官渡。曹操十分清晰地
第31节《孙子兵法》与军事——王翦灭楚在一场战争中,谁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谁就会取胜,因此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历来是兵家所不懈追求和渴望得到的。如何才能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呢?用孙子的话说就是“凡先处战
第16节《孙子兵法》与军事——王霸不战胜强敌“知彼知己”是兵家行军打仗最基本的常识。在军事纷争中,只有做到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才能清晰地预测战争发展的方向,并由此制定详细的战略,掌握主动,以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