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子贡的谋略

Posted

篇首语:我的知识和成功,全是靠勤奋学习取得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子贡的谋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子贡的谋略

【引言】

对于圣人,我们中国人是尊敬有加的,但有时圣人为了某种目的也可以进行欺骗。比如子贡,在孔子的门徒中,他的声望很高,已经接近圣人了,但他为了挽救鲁国而出使数国时,用尽了欺骗的招数,虽然十分高明,也十分成功,但毕竟不是正人君子所为。

【事典】

田常要在齐国作乱,但又惧怕齐国的权臣高固、国佐、鲍叔牙和晏婴等人,所以想调四人的兵马讨伐鲁国,借此削弱他们的兵力。孔子听到了这一消息后,就对他的学生们说:“鲁国是我的祖宗的坟墓所在之地,你们应该去制止他。”子贡请求前往。

他到了齐国,见到了田常,劝田常说:“你讨伐鲁国,实在是个极大的错误!鲁国是难以攻取的,它的城墙低矮且不坚固,它的土地狭小而不肥沃;鲁国的国君愚蠢而不仁义,它的大臣也虚伪而无用,它的士卒更加厌恶打仗。因此,你不能跟他们作战。你不如去讨伐吴国,吴国的城墙坚固高大,土地宽阔肥沃,兵甲坚利,士卒勇武,而且粮食充足,兵甲财富全部集中在吴国。再加上有贤明的大夫帮助守卫,因此,吴国是很容易攻下来的。”

田常一听,认为是对他的不恭和讥讽,脸色大变,愤怒地说:“你所认为困难的,正是人们认为容易的;你所认为容易的,正是人们认为困难的。你用这样颠倒是非的话来教训我,是为了什么呢?”

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内的,要攻击强者;忧患在外的,要进攻弱者。’如今,你想攻取鲁国而扩大齐国的势力和土地,当然容易取胜。然而打了胜仗,必然导致国君的骄横;攻城掠地,必然会导致大臣的妄自尊大。而进攻鲁国又没有你的功绩在内,这样,你会跟国君日益疏远。这样一来,你派兵进攻鲁国的结果是使君主骄横,使大臣放肆,你想成就大事,不就很难了吗?君主一旦骄横就会恣意妄为,大臣一旦放肆就会争权夺利,你上与国君有了嫌隙,下与大臣有了利害之争,你还想立足于齐国,岂不是很危险了吗?所以我说,你不如去讨伐吴国,讨伐吴国不能获胜,官员和士兵死在国外,国内空虚,这样,上边没有大臣是你的对手,下边没有百姓官员指责你的过失。这样一来,孤立国君,把持齐国大权的,恐怕就只有你了。”

田常听了以后,恍然大悟,说:“很好!你说得实在有道理。可是,齐国进攻鲁国的军队已经出发了。我如果让他们中途改变方向,去进攻吴国,恐怕大臣们会对我有所怀疑。”子贡说:“这个好办。你暂且按兵不动,让我去拜见吴王,让他救鲁伐齐,你再因此而派兵抵抗吴国。”田常同意了他的计策,于是派子贡去南方会见吴王。

子贡见到吴王,对他说:“我听说,王者有德,世代相延,想建立霸业,就不允许有强大的对手,千钧之重,如果加上一铢这样轻微的分量,秤砣就会倾斜。如今,拥有万乘之众的齐国,企图私自夺取有着千乘兵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我私下为大王您担忧啊!况且,据我所知,解救鲁国,就会名扬天下;讨伐齐国,又有大利可图,可以帮助泗水流域的诸侯抵制和消灭残暴的齐国,使强大的晋国屈服,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好处了。名义上是保全了危在旦夕的鲁国,实际上是困住了强大的齐国,如果是一个聪明人,对此是不会犹豫不决的。”

吴王听了这番话后说:“很好!但是我曾经与越国作战,将他们围困在会稽。越王正在苦其心志,休养士卒,有对我报复之心。您等我讨伐完了越国之后再听从您的计策吧!”子贡说:“越国的力量不如鲁国,越国更不如齐国强大。大王放弃齐国而进攻越国,那么,齐国就会趁机把鲁国吞并。况且大王正好可以用保存将亡之国、接续将绝之嗣的做法来树立自己的名声,如果讨伐小小的越国而畏惧强大的齐国,这算不上勇敢。勇敢的人是不会逃避困难的;讲仁义的人不会使人因穷因而毁约背盟,聪明人不会坐失良机。如今,您应当保存越国以向诸侯显示您的仁义胸怀,解救鲁国,讨伐齐国,向诸侯各国施加压力,进行威胁,那么,各诸侯国就必然会竞相归顺吴国,您的霸业就可以成功了。如果大王真的仇恨越国,我请求东去,面见越王,让他出兵,跟随大王一起讨伐齐国。这样做实际上是使越国空虚,而名义上却是跟随诸侯国去讨伐齐国。”

吴王听了当然十分高兴,就派子贡前往越国。子贡见到越王之后说:“如今我劝说吴王助鲁伐齐,吴王虽然有想出兵的意思,但是又害怕越国趁其空虚而偷袭,声言说,‘等我讨伐完了越国再去。’如果这样,攻取越国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再说,没有报复别人之心,却让人产生怀疑,这是十分愚蠢的;有报复别人之心,而被人知道,这就太危险了;事情尚未成功,就走漏了消息,这就更危险了。这三种情形,对于图谋大事者来说,都是大忌呀!”

越王勾践向子贡叩拜说:“我曾经自不量力,跟吴国作战,被困在会稽,对此我痛之入骨。我只想和吴王先后死去,这就是我的心愿啊!”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狠残暴,大臣们都不堪忍受。吴国因为屡次发动战争而凋敝,士兵们无法忍耐,百姓也都怨声载道。吴国太宰做事,顺从吴王的过错,以图保住一己之利。这都是败亡之道啊!如今,大王您发兵去帮助他,以激起他称霸诸侯的野心;赠送重金使他高兴;用谦卑的词句表示对他的顺从,那么,他一定会去讨伐齐国。如果他讨伐齐国没有取得成功,那是大王您的福气。如果他战胜了齐国,必然发兵威逼晋国,到那时,我就请求到北面去见晋国国君,让他与诸侯一起攻打吴国,吴国必然被削弱。吴国的精锐部队都在讨伐齐国和晋国,这时大王趁机进攻吴国,那就一定会灭掉吴国了。”

越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子贡离开越国,回去向吴王报告说:“我恭敬地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十分恐惧。他说,‘我十分不幸,从小便失去了父亲,又不自量,得罪了吴王,导致军队被打败,自己受辱,栖身于会稽,国家变成了荒原。靠吴王的恩赐,我才没有失去宗庙社稷。如此的大恩大德,我到死都不敢忘,哪里还敢图谋不轨呢?’”五天后,越王派大夫文种到了吴国,文种磕头参拜以后,对吴王说:“东海卑贱臣子勾践的使臣文种,拜见大王,并问候各位大臣。

如今,大王将兴大义,驱除强暴,解救弱者,讨伐残暴的齐国,安抚周天子的宗室。我请求国内士卒三十人全部随从大王出征,勾践请求亲自披坚执锐,作为先锋,首先迎受敌人的箭矢,因此,特派贱臣文种,供奉先人所缴获的盔甲二十套,还有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作为军中将士的装备之用。”吴王大喜,把这件事告诉了子贡,说:“越王想亲自跟随我去讨伐齐国,这样可以吗?”子贡说:“不行啊!让人家国内空虚,将人家的军队全部调出,还让人家的国君跟随您去作战,这太不仗义了。您可以接受他的礼物,答应他的军队随您出征,但要谢绝他的国君跟随您出征。”吴王答应了子贡,谢绝了越王跟随出征的要求,于是出兵讨伐齐国。

子贡随后离开吴国到了晋国,对晋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吴国跟齐国就要交战了,如果齐国打败了吴国,越国必然会随之大乱;如果吴国打败了齐国,吴国必将进攻晋国。”晋国国君大惊,问道:“这怎么办呢?”子贡说:“修造武器,休养士卒,做好与吴国打仗的准备。”晋国国君同意了。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了鲁国。吴国果然与齐国军队在艾陵会战,大败齐军,然后果然兵临晋国,与晋国的军队在黄池相遇。晋国军队向吴军发动攻击,打败了吴军。越王听到了这一消息,立即发兵袭击吴国,离城七里扎下营寨。吴王离开晋国返回吴国,跟越国的军队在五湖交战,连打三仗,都没有取胜。很快吴国的城门失守,国家灭亡了。

子贡出使,使齐国混乱,使吴国灭亡,使晋国强盛,使越国称霸,最终保全了鲁国。

【谋略学网点评】

在这件事当中,当事人完全是用欺骗的手段来推行自己的主张的。这完全是阴谋家所做的事,跟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没有什么两样。子贡是圣人的高徒,绝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必定是战国时期的说客伪托,司马迁好奇,因此才把它写进了《史记》。苏东坡说:“我看《左传》,齐国讨伐鲁国,是由于季姬激怒了悼公,而不是田常引发的。吴国讨伐齐国,是由于悼公反复无常,而不是子贡从中引发的。司马迁的记载,都不真实。”明代文学家茅坤也认为,子贡救鲁一事,肯定是当时阴谋家杜撰的,《史记》中所记载的,已经失去了事情的本来面目。《春秋记事本末》当中,有许多奇谋良策,至于是非真伪,也不必深究了。而这些话立论十分巧妙,入情入理,正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而故事中的子贡也堪称能言善辩了。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关于孔子的弟子子贡的生平事绩

子贡子贡(西元前五二○~?年),(春秋末年卫国人。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

孔子病子贡请见的故事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如何

孔子病子贡请见相信大家对孔子并不陌生吧。孔子一生收了很多的学生,子贡便是其中之一。有天孔子生病了,他的学生子贡请求去看望孔子,孔子拄着一个拐杖在家门口散步说:“你怎么来迟了?”孔子于是就叹息,随即唱道

坑骗了吴王之后,鲁国在子贡的多方游说之下终于得到保全

回见吴君上回我们说到子贡拒绝了越王赠送的礼物,之后就立刻驱车回到了吴国,面见吴国君主。到了吴国,子贡道:"我恭敬地将大王您的话传达给了越国君主,越国君主非常恐惧,说道:我很不幸,我年少之时就失去了自己

什么是君子

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李广宇解读:子贡的名是赐,子贡叫端木赐,子贡这个人出身富贵之家,子贡这个人有些傲慢也是在所难免的,能学到这个程

历史人物 子贡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子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子贡,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左传》中记作“子赣”。他是孔子的高材生,深得其信赖。《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

谋略人物 鬼谷子高徒苏秦的谋略

【引言】政治与道德是什么关系?也许有人认为道德应该服从政治,也许有人认为政治应该服从道德。其实,二者的关系可以套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来说明,即没有政治保障的道德是不可靠的,没有道德基础的政治是没有合法性

政治谋略 商鞅立木为信的智慧谋略

立木为信商鞅变法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国秦献公去世,其子秦孝公继承大统。秦孝公年仅二十一岁,雄心勃勃,心怀大志,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决心变法图强,改变国势衰微的处境。为了能得到匡扶国运的

政治谋略 鬼谷子全集《威覆盛,则内实坚》谋略解读

鬼谷子全集《威覆盛,则内实坚》谋略解读【原文】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

政治谋略 鬼谷子全集《摩此符彼》谋略解读

摩此符彼【原文】摩之符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

政治谋略 鬼谷子《转危为安,救亡使存》谋略解读

鬼谷子《转危为安,救亡使存》谋略解读【原文】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显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