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谋略 茅元仪​《武备志》利器强兵的军事思想

Posted

篇首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兵法谋略 茅元仪​《武备志》利器强兵的军事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兵法谋略 茅元仪​《武备志》利器强兵的军事思想

利器强兵思想

在武器研制方面,《武备志》坚持创新革故,遵循因情而变。为了提升明军的装备,改善国家的边海防设施,提高明军的战斗力,以达到在东南沿海防御日本的侵略,在北方边境抵御后金挑战的战略目的,茅元仪在当时倡导兵器制造的发展,强调制器械,备火器。他认为:“器械者,所以御侮也。器械备,则国家便有所倚恃。有所恃则神全,有所倚则力张。神全力张,稚子可以驱虎豹。”在各类武器装备中,又以火器的威力最大,“五材并用,火德最灵……剑锋利镞,力尚有穷,而火焰之精,无坚不溃”。可见,茅元仪把火器列为发展军事技术的首位。

茅元仪对兵器的制式,坚持创新革故,合于时用。他要求制弓的匠人不要沿袭《武经总要》所列弓的制式,而要创新。与此同时,他还要求工匠在制造兵器时必须精益求精。他以制枪为例指出,枪杆要以稠木为上,要细心劈开而不要锯开,锯开的枪杆纹斜易折。北方枪杆不可用竹,东南方则竹、木均可用。枪杆后部要粗细适中,过细不便把握。枪杆腰部不可过硬或过软,过硬不可拿,过软则无力。杆过粗而腰过硬,则应作为废枪抛弃,绝不可使用。

为了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达到御敌保国、克敌制胜的目的,茅元仪对使用火器的基本原则、技术和战术,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并要求官兵在作战训练中,熟悉各种火器的性能,并善于因情而变,即要善于因时、因地、因敌、因器、因战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火器。所谓因时而用,是指统兵将领要善于根据风候、天象等天时情况,指挥部队处于上风,选用火箭、火球、喷筒,因风纵火,杀伤处于下风的敌军人马,焚毁敌军的战具和城防设施,夺取作战的胜利。所谓因地而用,是指统兵将领要善于利用地利,使用火器战胜敌人。在旷野平川,要用射远的火器射击敌军;在丛林隘道,要用火器夹击敌军;在居高临下之城上、山上,要用重型火炮击敌;在城下山下仰攻高处,要用火铳与喷筒射弹、喷火,实施仰攻;在水上作战,要占据上风有利阵位,以火器攻敌。所谓因敌而用,是指统兵将领要善于因敌情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火器。在守城时,则用火器轰击攻城之敌的坚实之处,坚处一破则其围自解;在攻城时,则用火器轰击守城之敌的瑕隙之处,瑕隙一破则乘机攻入城内;在同使用火器的敌人突然遭遇时,则乘其立足未稳、阵形未固之时,用重炮轰击,乘乱而胜之;在敌人已扎营时,则乘风高月黑之夜,于要道埋伏重兵,并派侦探混入敌营作为内应,而后四面吹号,并以火器四下轰击,劫其粮草辎重,敌必溃败;在驻营时,则于四周布设多道火器守备阵地,以防敌人前来劫营。所谓因器而用,是指统兵将领要善于因性能与用途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火器。战器(指单兵使用的鸟铳等火器)比较轻便,易于携带,可装备重兵使用;攻器(指便于机动的中小型火炮)利于机动,可随军进行机动作战和进攻城堡;守器(指重型守城炮)利于远击齐飞,火长而气毒,则用于坚守城郭;埋器(指地雷)利于爆击,则用于封锁要隘通道,炸杀来犯之敌。所谓因战而用,是指统兵将领要善于因不同的作战样式而让士兵使用不同的火器。在陆战时,要火器与冷兵器并用,轻重型火器并用,燃烧与爆炸性火器并用,长柄与短柄冷兵器并用,射远的弓弩与近战兵器并用;水战时,要用大发熕与佛郎机等舰首炮迎头直轰敌船,用神枪与火铳从侧翼夹射敌船,用火箭与火弩焚烧其桅帆篷索,殿后则以火炮、火弩、火箭射敌。

总之而言,《武备志》是一部以资料价值为主、理论价值为辅的大型资料性著作,它既保存了古代大量的军事资料,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以及科技史等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又通过茅元仪的自序、分序、旁批和点评,体现出具有时代价值的军事理论与观点,给后世以启迪。

相关参考

兵法谋略 茅元仪​《武备志》战略防御的军事思想

战略防御思想在军事战略方面,茅元仪注重边海江防,关注战略防御。明代后期,西北边防、东南海防和江防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地方的守备设施又因多年失修而罅漏百出。为此,茅元仪在《武备志》中多处阐述了加强

兵法谋略 茅元仪​《武备志》以阵练兵的军事思想

以阵练兵思想在军队建设方面,茅元仪强调军事训练,讲究研习阵法。茅元仪认为,“言武备者,练为最要”,“兵之有练,圣人之六艺也。阵而不练,则土偶之须眉耳”。他指出,“士不练,则不可以阵,不可以攻,不可以守

军事谋略 茅元仪​《武备志》文武并举的军事思想

文武并举思想在国家安全方面,茅元仪主张文武并重,倡导学习兵法。茅元仪针对当时重文轻武的现象,提出了文武并重的主张。他以史为例,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此三代之所以为有道之长也。自武备弛,而文事遂不可

军事谋略 茅元仪的《武备志》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备志》反应了茅元仪的什么军事思想?

茅元仪与《武备志》一、学者将军茅元仪茅元仪(1594—1640年),字止生,号石民,又号东海波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等,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末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明朝万历二十二年八月四日(

兵法谋略 《武备志》主要内容有哪些?《武备志》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武备志》的成书过程是怎么样的?

《武备志》的影响与运用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是对历代军事科学进行的系统归纳总结,它发展了《武经总要》等前代兵书的编纂形式,汇编了众多军事书籍,对历朝兵事武备进行了整合和分类,并在编纂中简明阐发了自己的

历史人物 茅元仪写过哪些著作

茅元仪一生著述宏富,有《武备志》、《督师纪略》、《复辽砭语》、《石民四十集》、《石民未出集》、《暇老斋杂记》、《野航史话》,《石民赏心集》、《谕水集》、《江村集》、《横塘集》等六十多种,数百万言。但因

历史人物 茅元仪写过哪些著作

茅元仪一生著述宏富,有《武备志》、《督师纪略》、《复辽砭语》、《石民四十集》、《石民未出集》、《暇老斋杂记》、《野航史话》,《石民赏心集》、《谕水集》、《江村集》、《横塘集》等六十多种,数百万言。但因

历史人物 明末文学家茅元仪简介,茅元仪是如何评价《孙子兵法》的

人物生平万历二十二年八月四日(1594年9月17日),茅元仪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茅坤是著名的文学家,父亲国缙(一作晋)官至工部郎中。在家庭的熏陶下,茅元仪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读兵、农之作

棍术是利用什么力学原理

棍术,器械武术之一,用棍表演的武术套路的总称。指使用棍的方法和技巧。明俞大猷《剑经》、戚继光《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志》、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等对棍的击法均有详尽论述。握棍的方法称“把法”,常见的

历史人物 茅元仪是谁

万历二十二年八月四日(1594年9月17日),茅元仪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茅坤是著名的文学家,父亲国缙(一作晋)官至工部郎中。在家庭的熏陶下,茅元仪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读兵、农之作。成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