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知 清代官员服饰中的花翎和朝珠

Posted

篇首语:如果终止了学习,人就结束了成长的进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新知 清代官员服饰中的花翎和朝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新知 清代官员服饰中的花翎和朝珠

    在反映清朝宫廷生活的影视片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大官的顶戴后面拖着一根长长的孔雀翎,这就是清朝官阶品位的标志--花翎。

    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的区别。花翎上眼的多和少,标志着官阶品位的高低。一般把三眼花翎授予皇室成员中地位低于亲王、郡王和贝勒的贝子(贝子是清代皇帝宗室第四等的封爵名),以及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即固伦额驸)。戴双眼花翎的是清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辅国公的贵族以及嫔妃所生公主的丈夫(称硕额驸)。能戴单眼花翎的也不太容易,只有五品以上、在皇宫服务的内大臣,以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出身)才可以戴单眼花翎。

    花翎的赏赐范围很小。它是高贵权势的象征,为官员们重视和向往。尤其是汉人要想在朝廷内争得一席之地,得到一顶花翎是至关重要的。鸦片战争以后,花翎的赏赐也变了味。广东洋商潘化成等向清王朝捐献了十几万两银子也获得了赏赐花翎的奖励。

    在一些影视里还可以看到清代大员、王公贵族直到皇帝、后妃们的胸前常常挂有一串像佛珠的朝珠。它也是清代官服制度中一种重要的品秩标志。清代制度规定:只有五品以上的文官、四品以上的武官才有资格佩带朝珠。朝珠共108颗,其材质有珊瑚、玛瑙、琥珀、翡翠、水晶、沉香、密腊等。皇帝佩的朝珠,用名贵的东珠制成。另外还规定内廷行走人员,与重要典礼有关的执事人员五品以下也可以佩朝珠。有的妇女虽然没有官职,但受封在五品以上的也可以佩朝珠。

相关参考

清朝官员服装颜色为什么不一样,清代官员服饰为什么有黑有蓝

清代官员服饰为什么有黑有蓝原因:清代官员的官服主要有朝服和吉服,前者为比较正式场合穿的礼服(如面见皇上),而吉服则是官员日常工作时的服装。尽管二者有一定的差别,但从头到脚都包括顶戴花翎、朝袍(袍服)、

清朝官员服饰介绍 清朝官员的服饰等级区分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

清代朝珠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状如同和尚胸前挂的念珠。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它是显示身份

清代皇后服饰特点介绍

清代皇后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

翰林夫人用胸为尚书干爹焐朝珠 清代官场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6年09月14日第B04版,作者:刘永加,原题:清代官员误骂同僚祖母惹祸端据梁溪坐观老人所著《清代野记》载:光绪年间,泰州王生,是同治甲子举人,在军机处谋了个章京的差事,也

翰林夫人用胸为尚书干爹焐朝珠 清代官场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6年09月14日第B04版,作者:刘永加,原题:清代官员误骂同僚祖母惹祸端据梁溪坐观老人所著《清代野记》载:光绪年间,泰州王生,是同治甲子举人,在军机处谋了个章京的差事,也

翰林夫人用胸为尚书干爹焐朝珠 清代官场风流丑闻

据梁溪坐观老人所著《清代野记》载:光绪年间,泰州王生,是同治甲子举人,在军机处谋了个章京的差事,也就是协助主官处理文书等事的文职官员。一天,王生要入值夜班,走到半路,突然一摸脖子忘了挂朝珠,在车中也没

翰林夫人用胸为尚书干爹焐朝珠 清代官场风流丑闻

据梁溪坐观老人所著《清代野记》载:光绪年间,泰州王生,是同治甲子举人,在军机处谋了个章京的差事,也就是协助主官处理文书等事的文职官员。一天,王生要入值夜班,走到半路,突然一摸脖子忘了挂朝珠,在车中也没

”顶戴花翎”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在很多清代宫廷电视剧中会有这样的一幕,官员犯事后会受到摘去「”顶戴花翎””的处罚。每当大臣立功或者有重要表现时,都会被赏赐顶戴花翎。这看着跟装饰品一样的顶戴花翎到底有什么讲究呢?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

清代皇帝龙袍(背面)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