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

Posted 刘邦

篇首语:我永远要记得我所想要的。而不是我所恐惧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

2、古代功高震主的4位牛人,结局都非常好,最后位堪称完美

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

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将军,他们只要有一点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受到帝王的猜忌。而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最令人害怕的不是千军万马的敌兵,而是庙堂之上的君王的猜忌。

君王猜忌的根源就是将军们的盖世功绩,当他们的功绩盖过了君王的风头时,那么他们也就危险了。遍观中国历史,太多的名将就是死于“功高震主”这四个字了。

白起是战国后期著名的军事统帅,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他在时征战六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功高震主者危,君王随便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能杀掉他。

白起最早带兵打仗是在秦昭襄王十三年,他领兵攻打韩国的新城,从此便崭露头角。次年,他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担任攻打韩、魏两国的主将。

白起采用避实就虚、先弱后强的战法,最终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并俘虏了魏国的大将军公孙喜,又度过黄河攻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从此白起名扬天下,也越来越受到秦昭襄王的重视。后来白起屡次出征攻打魏国、韩国、赵国、楚国等,每战必胜,极大的提升了秦国的威慑力,也奠定了后来统一天下的基础。秦昭襄王也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最有名的一场战役应该是秦赵长平之战。在这场战役里,白起最后斩杀和俘获赵军45万人,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白起所建立的盖世之功,使秦昭襄王既惊又喜,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一种“功高震主”的寒意,心里难免产生了一种猜忌。后来秦昭襄王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时,就任用了王陵为将,没有起用白起。

可是王陵久攻不下,而且伤亡惨重,秦昭襄王就企图再次任用白起为将。可是此时白起重病,加上白起坚持认为此时不应该再攻打邯郸,秦昭襄王便改任王龁为将,依然久攻不下。而且此时信陵君窃符救赵,带来十万大军支援赵国,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此时就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说后大怒,他觉得白起仗着自己的军功不把君王放在眼里,就强令白起出兵。白起依然以自己重病为由拒辞。三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频频传来,秦昭襄王更加迁怒于白起,严令他立即出征。白起只好带兵去往前线。

可是白起还没有走多远,秦昭襄王就觉得白起满怀着不情愿出兵,势必会影响秦军的士气,甚至白起有可能带兵反叛秦国。就派遣使者拿着一把剑追上白起,命他自杀。

韩信应该是中国古代最典型的一个功高震主的统帅了,我们且不论他最后到底有没有谋反,因为这是个历史公案,说法不一。但是毫无疑问,不管他谋反与否,他被杀的根源就是在“功高震主”这四个字上。

韩信最先是投奔在了项梁和的麾下,在项羽军中得不到重视时才去了那里,后来又经过的一出“月下追韩信”,最终使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重用有加。在楚汉战争前期,韩信为刘邦制定了东征天下的方针大略,刘邦大喜,渐渐对韩信的建议言听计从。

韩信也没有辜负刘邦的期望,在长期的战争中,韩信充分的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证明了他不仅仅是理论高超,实战上亦是天下无双。他先是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了代、赵两国,之后又北上降服了燕国。后来又攻灭了齐国,挫败援助齐国的二十万楚军。

次年,韩信集合各路大军共计四十万会师垓下,与项羽的楚军展开了大决战。楚军屡战屡败,士气渐渐的丧失。此时韩信又让士卒夜唱楚歌,大大动摇了楚军的军心。韩信趁势进攻,一举歼灭了十万楚军,一代枭雄项羽也逃至东城,后在乌江自刎。韩信带领汉军取得了最终的大胜利。

韩信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刘邦的天下一大半都是韩信帮他打下来的,有着这样的盖世功绩,刘邦怎能安心。当时蒯通就劝说韩信可以自立为王,但是韩信拒绝了,他以为自己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刘邦怎么还会杀自己。

可是功劳越大就越危险,韩信统帅三军是好手,却不懂得这个道理。韩信刚刚歼灭楚军,刘邦就解除了他的兵权,封为楚王。再到后来就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就把他降为淮阴侯。没过几年,刘邦就和吕后合谋将韩信骗到长乐宫,斩杀于钟室。

古代功高震主的4位牛人,结局都非常好,最后位堪称完美

自古就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说法,这并不是对很多皇帝的高级黑,而是一种客观事实。在皇帝的眼中,没有什么比权力更重要,一旦有人可能威胁到其统治地位,皇帝就会痛下杀手。尤其是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即使没有谋反之心,因他们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就会被皇帝所畏惧,下场可想而知。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就开始论功行赏,分封了不少异姓王。不久后,刘邦就开始夜不能寐,害怕那些异性王起兵造反,对大汉江山产生致命的威胁。为了防患于未然,就开始以各种罪名,将战神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及燕王臧荼等功臣除掉,而张良、萧何等没有兵权的文臣谋士则得以善终。

公元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辅佐吓,开创了大明王朝,定都于南京,大封诸将为公侯。为防止自己死后儿孙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朱元璋就以谋反之罪名,将李善长、胡惟庸及蓝玉等人除掉。据说,就连能掐会算的刘伯温,以及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都死于皇帝之手。

由此可见,很多战功显赫的开国功臣都不能善终,故有“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之名言。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功高震主者真的必死无疑吗?以下四人笑而不语。

一、秦国名将王翦

王翦,战国末年秦国的名将,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与白起、李牧、廉颇齐名,同为战国四大名将。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中,除了韩国外,其他六国中的五个国家都是王翦父子所灭,堪称秦朝建立的最大功臣。在灭楚之战前,一向清正廉洁的王翦,多次向秦王索要良田、豪宅,借此消除了秦王疑惧。正是因为他深谙君臣之道,灭楚后果断选择隐退,被秦始皇尊为师,从而得以善终。

二、千古名相诸葛亮

三国大神诸葛亮,27岁时出山辅佐刘备,将几乎一无所有,且漂泊半生的刘备扶上帝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自从得到诸葛亮后,刘备对关羽和张飞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更难得的是,他对诸葛亮非常信任,且言听计从。刘备去世前,托孤于诸葛亮,并让儿子刘阿斗视之为父。

此后,诸葛亮独掌蜀汉军政大权,多次进行北伐曹魏。尽管如此,阿斗谨记父亲刘备的遗言,对丞相诸葛亮没有任何怨言,更没有想过“功高震主”这回事。公元234年,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历代名臣之楷模。

三、大唐功臣李靖

李靖,自由饱读兵书,本为隋朝将领,后在长安被李渊俘获,并被判斩首之刑。壮志未酬的他,在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喊一声:“您兴起义兵,本是为了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世民看出了他的才能,果断将其救下,从此效力于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尽管李靖具有功高震主之嫌,结局却相当圆满,不仅得以善终,且死后被赐陪葬昭陵。

四、力挽狂澜的郭子仪

郭子仪,早年考中了武状元,却一直为得到重用。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都城长安很快被叛军攻占,大唐江山岌岌可危。此时朝廷想到了曾经的武状元郭子仪,任命他为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郭子仪二话不说,带着大唐军队就奔赴战场,很快就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此后,因皇帝的猜忌,郭子仪曾被解除兵权,但不久后再度被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大败吐蕃、回纥联军,再次收复长安,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客观来说,郭子仪几乎以一己之力再造大唐,为唐朝续命100多年。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儿子娶了当朝公主。郭子仪受尽恩宠,余生都在享受荣华富贵,并得以善终。后世史书赞曰:“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

相关参考

功高震主必须死

功高震主必须死?看看史上这三位功高震主的人,是怎么得以善终的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人们的阶级观念是非常重的,一个人就算是再有能力,也很难突破自己的固有阶级,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要想突破只有一个办法

功高震主却能得以善终,你最佩服谁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很多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良将,都因功高震主而未能善终。所以如何消除帝王的猜忌,一直以来都是臣子们难以捉摸的,但下面这六大名将,却能在功高震主之下,或急流

汾阳王郭子仪功高震主而不被猜疑,权倾朝野却得善终,他凭什么

功臣是一个非常有重量的词,搞得好可以给自己带来富贵荣华,搞得不好就会带来灭门之祸。并且最重要的是得看你遇到的是什么样的一个皇帝,如果皇帝疑心病比较小人又大度的话那对功臣就比较放心,所以这些功臣的结局应

功高震主诸葛恪的故事

>  诸葛恪,诸葛瑾之子,之侄儿,吴国将领。诸葛恪年轻时就显露出非凡的才能,31岁时请命平定升杨之乱,匪忠平息,得数万猛士。在以后的征战中,谋略在先,武功在后,屡建战功。>>  病重时,任命他为太子的

楚国当朝大臣位高权重功高震主

吴起变法的背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

系出名门功高震主饮鸩殒命

一面是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的多情王爷,一面是力破万军、驰骋沙场的勇猛将军。兰陵王高长恭一个原本淹没在浩如烟海史籍中的人物,近年来随着影视作品的播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那么真实中的兰陵王是否真如影视

历史上,吕不韦是死于“功高震主”吗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在我看来,吕不韦正如始皇说的那样:“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或者是气话,也或许是后来两人不合,秦皇的故意羞辱,但不难读出赢

历史耿弇为何功高震主却得善终?

...称作东汉第四名将,一人打下东汉一大半的江山,真正的功高震主,却得善终,其中曲折不得不令人佩服。此人名叫耿弇,论能力,他丝毫不亚于韩信、岳飞,一生为光武帝刘秀征战,

历史耿弇为何功高震主却得善终?

...称作东汉第四名将,一人打下东汉一大半的江山,真正的功高震主,却得善终,其中曲折不得不令人佩服。此人名叫耿弇,论能力,他丝毫不亚于韩信、岳飞,一生为光武帝刘秀征战,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贬不是因为功高震主,只因犯了皇家大忌

《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丰功伟绩,但是离不开一个汉人的帮忙,他就是伍次友被康熙成为「”民间天子”,还差点因为这个称呼被明珠杀了,幸亏苏麻喇姑及时点破康熙的「”阴谋”救了伍次友。伍次友回家之后教书育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