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韩信是死于功高震主

Posted 刘邦

篇首语: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韩信是死于功高震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韩信是死于功高震主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他和萧何、张良是西汉最为主要的三位开国功臣。韩信用兵出神入化,他多次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许多奇迹。然而韩信最终却没有落得个好下场,他也是“汉初三杰”里唯一一个被杀的功臣。>>韩信的死被很多人归结为功高震主。固然韩信在楚汉争雄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但我们深入分析的话这其实并不是刘邦杀他的主要原因。韩信之死应该说是没有清楚地给自己定位,以至于后来他被刘邦列入整治的名单之中。>客观地讲,刘邦原本无杀韩信之心。刘邦起初获得韩信如鱼得水,在他事业最为艰难的时候是韩信带领汉军一步步地走出困境的。刘邦对于韩信贡献不可能不清楚,因此在得知韩信被吕后诛杀时,刘邦的表现是“且喜且怜之”。刘邦即高兴韩信被杀又对韩信的下场表示怜惜,这种复杂的君臣感情这历史上是很少见的。>>韩信的最后惨死的下场,其原因要追溯于韩信封王之时。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战场上僵持不下时,韩信带着汉军平定了齐国。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形势岌岌可危,韩信这时却向他要个代理齐王(假齐王)当。韩信派人给刘邦的理由是:“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尽管韩信说自己当齐王是为了稳定齐国的秩序,但这里显然仍然有仗着形势向刘邦强行索要齐国的嫌疑。刘邦迫于形势听了张良的建议干脆直接让韩信当了齐王。>>韩信向刘邦索要齐国这一举动对于刘邦来说显然是无法容忍的,但是韩信不知道他当上齐王实际上是把自己逼上了绝路。齐国是一个大国,韩信当上齐王也就意味着他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变。韩信没当齐王之前,他只是刘邦手下的一个将军,也就是说刘邦和韩信之间是君臣的关系。韩信当了齐王也就相当于自立了门户,他和刘邦这个汉王从爵位上来说成了对等的关系。尽管他当了齐王之后依然对刘邦唯首是瞻,但刘邦此时对韩信却失去了信任。>按道理讲,韩信封齐王也并不过分。他为刘邦平定三秦攻克了燕、赵、齐三国,在楚汉争雄期间韩信功不可没。韩信卓越的军功导致了盲目的自信,以至于他认为自己当上齐王是理所当然。在垓下之战前,刘邦又答应封彭越为王。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身死,刘邦事后首先便拿韩信开刀。《史记》记载“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项羽一死,刘邦立马就将韩信的军队兼并而且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了楚王。>>韩信被刘邦封在楚国显然时别有用心。韩信在北方征战多年在秦、燕、赵、齐四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刘邦将韩信封在楚国是防范韩信。而且楚国原本是项羽的地盘这里民风彪悍不易治理,韩信在这里很难有一番作为。刘邦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来讲也是保护了韩信,因为韩信对他的威胁程度越低,他活下来的希望就越大。然而韩信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却在楚国私自收留了项羽以前的部将钟离眛。>韩信收留项羽的旧部,这个是极其不理智的行为。这很容易会给刘邦造成韩信要笼络楚国人造反的假象,后来有人告发韩信谋反。韩信在情急之下为了证明清白竟然杀了钟离眛去拜见刘邦,这显然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刘邦命人将韩信绑起来带回了长安,最后韩信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从楚王降为了淮阴侯。>>我们说刘邦有两次杀韩信的机会,第一次是在垓下之战后夺了韩信兵权之时,第二次便是韩信带着钟离眛的首级拜见刘邦之时。但是刘邦却始终没有杀韩信,这是因为他也认为韩信是不会谋反的。但是韩信虽无谋反之心却有谋反之力,刘邦肯定是不会放心韩信在外为一方诸侯王的。如果韩信能明白刘邦的心思,那么他安心地当个淮阴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下场了。>韩信当淮阴侯期间的表现为:“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韩信常称病在家不上朝,而且他在家忿忿不平因为和周勃、灌婴等人同列入朝而觉得羞耻。韩信的表现显然是在向刘邦宣示他的不满,而且他甚至曾直言对刘邦的姻亲樊哙说道:生乃与哙等为伍!”由此可见韩信是不满足当一个淮阴侯的,而他在这个过程之中显然是忽略了刘邦的感受。这个时候刘邦就没有了要留下韩信一命的意思,因此后来吕后才能再不请示刘邦的情况下随意将韩信处死。>>韩信后来怂恿大将陈豨谋反,事发之后被萧何骗入宫中被吕后所杀。韩信在“汉初三杰”里军功最为显赫,但他也是最不会明哲保身的一个。韩信相对于萧何、张良来说是一个纯粹的人,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都表现在脸上。而且他也不善于揣度刘邦的心思,最终落得个凄惨的结局不仅令人感叹。

相关参考

历史耿弇为何功高震主却得善终?

...善其身暗度晚年。那么,此人是谁呢?同样是一代名将,韩信成为开国功臣却身死族灭,岳飞忠心为国却惨遭杀害,而本文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名将,可以称作东汉第四名将,一人打下东汉一大半的江山,真正的功高震主,却得善...

历史人物 谁说功高震主却不得以善终,他们就得以善终了

在我国古代,皇帝虽然需要那些能征善战的将领打江山,一旦江山稳定之后,这些将领大多都会被以各种名义除掉,因为他们功高震主,让皇帝感到了危机,像白起、李牧、韩信及岳飞等人,无不是万里挑一的战神,却都被处死

历史人物 谁说功高震主却不得以善终,他们就得以善终了

在我国古代,皇帝虽然需要那些能征善战的将领打江山,一旦江山稳定之后,这些将领大多都会被以各种名义除掉,因为他们功高震主,让皇帝感到了危机,像白起、李牧、韩信及岳飞等人,无不是万里挑一的战神,却都被处死

历史耿弇为何功高震主却得善终?

帝王心术向来都是冷薄无情,过河拆桥兔死狗烹是常见的事。但汉时有一位名将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人,最后却能独善其身暗度晚年。那么,此人是谁呢?同样是一代名将,韩信成为开国功臣却身死族灭,岳飞忠心为国却惨遭

功高震主必须死

功高震主必须死?看看史上这三位功高震主的人,是怎么得以善终的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人们的阶级观念是非常重的,一个人就算是再有能力,也很难突破自己的固有阶级,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要想突破只有一个办法

功高震主却能得以善终,你最佩服谁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很多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良将,都因功高震主而未能善终。所以如何消除帝王的猜忌,一直以来都是臣子们难以捉摸的,但下面这六大名将,却能在功高震主之下,或急流

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

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将军,他们只要有一点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受到帝王的猜忌。而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最令人害怕的不是千军万马的敌兵,而是庙堂之上的君王的猜忌。君王猜忌的根源就是将军

中国历史 《刘休仁功高震主》的历史故事

刘休仁功高震主刘休仁是宋文帝的第12个儿子,年仅10岁就被封为建安王,食邑两千户。此后官运亨通,加上他能力出众,很快就成为刘宋王朝的顶梁柱,位高权重,为刘宋王朝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当时,刘宋王朝的皇帝是

功高震主诸葛恪的故事

>  诸葛恪,诸葛瑾之子,之侄儿,吴国将领。诸葛恪年轻时就显露出非凡的才能,31岁时请命平定升杨之乱,匪忠平息,得数万猛士。在以后的征战中,谋略在先,武功在后,屡建战功。>>  病重时,任命他为太子的

军事谋略 功高震主,文丁杀季历

文丁杀季历是商周关系恶化的开始。文丁是第二十八位商王。从武丁到武乙时期商周关系还正常,有时也有一些矛盾,而这个时期王室内部的混乱,却为商王朝日益败亡种下了祸根。武乙死后长子文丁即位。商王文丁看到周季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