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末文学家俞樾的故事

Posted 经学

篇首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关于清末文学家俞樾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关于清末文学家俞樾的故事

2、历史人物 清末三先生之一 中国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简介

关于清末文学家俞樾的故事

俞樾的故事

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经学家。俞樾在经学方面很有建树,和著名经学家孙诒让、黄以周合称为“清末三先生”。俞樾的故事,和当时的众多学者、经学家一样,像一本耐人寻味的古书典籍。

俞樾作品

说到俞樾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及他在道光三十年的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俞氏是德清的望族,他的父亲俞鸿渐,因考中进士,得以入翰林,最后在京任职。所以,俞樾从小就受这样一种思想影响,袭承父业,也一样的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成了俞樾进阶政事的唯一途径,也成了他读书学习的目的。十年寒窗,苦读经书,俞樾最终在道光三十年的科举考试中中进士第十九名。在接下来的复试中,俞樾的表现更为出色。

当年复试题目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在看到题目后,立即潇洒作诗一首。其首句为“花落春仍在”,此诗一出,尤其得到当年的主考官――曾国藩的赏识。他称赞此诗此句和宋祁的“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俞樾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昂扬向上的精神以及坚守家园的决心也深得曾国藩的赏识。也因此,曾国藩将俞樾的名次移列在了第一名。俞樾虽然得到了曾国藩的如此赏识和提拔,但是不懂官场来往的俞樾最终并没有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只做了河南学政,后被弹劾而归于田园。

清代俞樾

清代俞樾是当时非常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学者。据记载,他的祖先多务农,直至其祖父俞廷镳一代开始成为德清望族,并有谱牒。他的曾孙俞平伯是著名的文学家,是研究红学的专家,开创了“新红学”。他还有诸多有名的弟子,如章太炎、吴昌硕等,都是后期比较有影响的人物。

俞樾作品

提起清代俞樾,不得不提他的“废除中医”这一主张,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此论调的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他的这一说法并不是信口胡说,而是在研究《皇帝内经》及其他经典医书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废医存药”才是正途,其中的一系列举例论证,可以在他在《废医论》和《医药说》中找到详尽的论述。不过,很多人认为,清代俞樾之所以提出“废医存药”,与他晚年病弱有很大的关系。

清代俞樾在文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将《三侠五义》改为《七侠五义》,在研习了诸多经典后,他将不合理的情节进行删改,增加了这部小说的广泛流行性。另外,他提倡经学致用,他一方面尊崇孟子的性善说,又认同“性恶论”提出者――荀子的道德教化说,可见,他以一种更加包容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传统的人性观。除了文学方面的造诣,他还是一位非常有自己风格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稳重大气,挥洒自如,石碑的拓本流传至今。

俞樾作品

俞樾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学者,学术研究包括经学,文学,古文字学和书法。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位优秀的老师,近现代的很多著名学者曾向他拜师学艺。俞樾一生专于研究,留下的作品非常多,可谓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作品有五百多卷,合称为《春在堂全书》。

俞樾画像

俞樾作品之一是由他修改的《三侠五义》,他使得这部书得以广泛流传。他对小说的研究很是透彻,有自己的观点,也注重细节的描绘,如果说近代史上的小说评论大家,俞樾一定是其中之一。他本人有着独特的思维观点,能够指出书中的不足,并且加以订正,经过他润色的作品更为精彩动人。俞樾的作品之二是在经学上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他认为经学要“通经致用”,赞成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主张把两大名家的思想融合起来,积极吸收古代名家思想,只要不和道德教化相冲突,他都乐于去学习使用。博大的学识范围造就了他活跃的思维,在他的著作当中,会出现很多的观点,有时甚至会自我否定,这些都是来源于他“以疑存疑”的立场。

他所著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议举例》等,是乾嘉学派后期的代表著作,《春在堂随笔》等收罗了很多的文学知识和历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俞樾作品之三是书法的作品,《枫桥夜泊》石碑是俞樾去世前最后一份书法作品,此时的他虽然已经是高龄老人了,但是他的作品依旧气势磅礴,浑然天成,被后人称为绝笔。总的来说,俞樾的作品是毕生思想的精髓,值得学习和品鉴。

历史人物 清末三先生之一 中国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简介

孙诒让(1848年9月16日—1908年6月20日),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中国晚清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章太炎称他“三百年绝等双”。>>同治六年举人,五应会试不中。官刑部主事,旋归不复出,专攻学术,精研古学垂四十年,融通旧说,校注古籍,著书三十余种。>所著《周礼正义》为一生心力所瘁,为清代群经新疏中杰出之作。《墨子间诂》亦为注墨的权威之作。《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开山之作。《温州经籍志》,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艺文之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注》二十卷,《四部别录》二卷,则是目录版本学的专著。>人物生平>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八月十九日巳时(阳历九月十六)孙诒让生于瑞安市潘岱乡砚下村,世称盘谷孙氏。其父衣言,道光三十年成进士,入翰林,历官中外垂二十年。>1849年(道光三十年己酉),孙诒让父孙衣言成进士入翰林,是年秋自京师乞假南归;仲父孙锵鸣任广西学政。>1851年(咸丰元年辛亥),洪秀全陷永安,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衣言携眷北行。>1853年(咸丰二年癸丑),随两亲居北京,从父读书识文义。洪秀全太平军克江宁,定国都改称天京。父孙衣言任武英殿协修,仲父孙锵鸣自广西归在乡里督办团练。>1855年(咸丰五年乙卯),父孙衣言入直上书房,授惠亲王诸子读书。父子两人住澄怀园逾三载。>1856年(咸丰六年丙辰),随父就读《周礼》《四子书》。>>1857年(咸丰七年丁已),从父读书识文义,浏览《汉魏丛书》以为乐。>1858年(咸丰八年戊午),英法联军北上,举朝争议,和战未决,签订《天津条约》。金钱起义于平阳,蔓延温州。孙衣言出任安徽安庆府知府。>1859年(咸丰九年己未),孙衣言辞安庆知府职,随父南归,从父学诗法。>1860年(咸丰十年庚申),英法军入侵北京,文宗出奔热河,订《北京条约》。孙诒让草《广韵姓氏刊误》一卷,开始接触校勘学。>1861年(咸丰十一年辛酉),金钱会自平阳渡飞云,孙诒让随双亲避居温州嗣又僦居温溪再迁孙坑。是年作温州杂事诗数十首,均佚。>1862年(同治元年壬戌),金钱起义失败,随家归瑞安,居城内水心街许氏宅。冬十二月随父赴皖,道出闽赣。总理衙门创设同文馆,传授外国语言文字与自然科学,亦称译学馆。>1863年(同治二年癸亥),曾国藩召孙衣言携眷赴安庆任职。孙诒让始治经、史、小学,读江藩《汉学师承记》及《皇清经解》。>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太平天国天京陷。孙诒让随父南归,得元大德本《白虎通德论》、阮校刻本《薛尚功钟鼎款识》、旧抄本《水心别集》,始事鉴藏善本并治金文之学。>1865年(同治四年乙丑),父衣言应浙江巡抚马新贻聘,主讲杭州紫阳书院,后兼浙江官书局总办,孙诒让随侍,草《白虎通校补》一卷,增订《广韵姓氏刊误》二卷。>1866年(同治五年丙寅),孙诒让寓温州城南虞怀里居,院试第一入邑庠,着《讽籀馀录》(读书笔记载)。是年曾国藩创金陵书局,罗振玉生。>1867年(同治六年丁卯),侍父于杭州紫阳书院。校勘宋王致远抄本《德安守城录》一卷。>1868年(同治七年戊辰),春三月随父至京师,预试礼部不第,返瑞安故里,游永嘉仙岩。冬十一月,侍父江宁,居瞻园,开始收藏古代文献,十余年间积书八九万卷。时与金陵书局诸编辑切磋学问,为重疏《周官》,研究经、子及古文字之学打下基础。>1869年(同治八年己已),父孙衣言任江宁布政使。孙诒让草创《温州经籍志》,撰《温州建置沿革表》,辑校晋代佚著《永喜郡记》。>1870年(同治九年庚午),在江宁。乘舟至京访古,观无?鼎,手拓数十纸以归。作《四灵集笺异》。校刘室楠《论经正义》得札记数十条。手抄《越绝书》。>1871年,24岁(同治十年辛未),春,北上,应礼部试。道出京口,初游金山焦山。至京师偕谭献同寓绳匠胡同,与缪荃孙过往甚密。夏四月,整理邵懿辰著乡邦文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校注》二十卷。夏五月,与张之洞、潘祖荫、李慈铭、王闿运、桂文灿、王懿荣、赵之谦十九人集会于龙树寺,旋返江宁。撰《良斋浪语集》札记、《四部别录》。>1872年(同治十一年壬申),在江宁。大学士曾国藩重督两江,卒于任上,年62。孙衣言任安徽按察使,晋京陛见同治皇帝。孙诒让始撰《周礼正义》草成《商周金识拾遗》(即后《古籍拾遗》)三卷。校勘《蒙川遗稿》。改定《毛公鼎释文》。是年始号籀庼。瑞安陈虬、陈?宸等创办早期公共图书馆心兰书社,并在飞云江南岸购田亩以田租维持经费。>>1873年(同治十二年癸酉),孙诒让的挚友戴望卒于江宁,享年三十六。戴望是德清人,致力考据训诂,同治四年曾国藩聘其为金陵书局编校,治学严谨。据孙诒让回忆:同治间,余侍父江东,时德清戴子高?才亦客秣陵,与余有同嗜,朝夕过从。我出示汉阳叶东卿旧藏金文拓本二百种同读之,君亦示我旧藏季?鼎,相与摩挲椎拓,竟日不倦。我的《古籀余论》刚脱稿时,戴君得羸甚剧,仍为我手录文稿,嘱我为毛公鼎释文,云云。(《古籀余论.后叙》)孙诒让与海昌唐仁寿年,料理友人后事,得其遗书多种。>1874年(同治十三年甲戌),再游金山焦山,手拓瘗鹤铭、唐经幢诸石刻以归。撰周季白盘跋、吴禅国山碑跋。>1875年(光绪元年乙亥),于瑞安北门建新居,其地旧称邵公屿,孙诒让名之为“邵屿寓庐”,为归时读书之所,书房曰述旧斋,别署掸艺宦。撰《六历甄微》五卷。>1876年(光绪二年丙子),随父去湖北,于河南项城得周要君盂,自命书室曰盂庵。居武昌。>1877年(光绪三年丁丑),至杭州访丁松生,得观嘉惠堂八千卷楼秘藏之盛。得影印吴文定《墨子》手抄本,校正讹字甚多。为征集乡哲遗书,作《征访温州遗著约》。撰成《温州经籍志》,写定《汉石记目录》凡百六十六种二十三卷。是年王静庵生。>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正月,自江宁过沪杭归里,与从弟诒燕至陶访碑。“乘潮上驶,过城西八里之白塔木义舟登览,得宋绍兴三十一年辛巳石塔题纪,及抵陶山又得宋天禧四年庚申陶山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宋治平二年乙已弥陀殿后重建井记及鲤鱼山摩崖手拓以归。”《永嘉郡志》写定付印。孙诒让母叶太夫人卒于江宁。>1879年(光绪五年己卯),扶母榇南归返里。收藏嘉兴姚氏旧弃汉五凤三年(公元55年)砖砚一方,自署寓居曰“五凤砖砚斋”。与同邑林庆衍及周珑周璪兄弟搜访郡邑金石古刻。校刊同邑方成珪《集韵考正》。>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游永嘉十三都密印寺,手拓宋代元丰年间证觉寺钟款归。得晋泰和诸砖。黄绍箕进士入翰林。从弟孙诒燕卒。>1881年(光绪七年辛巳),遍访永嘉县城古甓。致力校读汉唐诸碑。>1882年(光绪八年壬年),撰成《温州古甓记》。光绪六年来先后得晋宋齐梁陈砖逾百种,自命居所曰“百晋精庐”,别署“百晋陶斋”。草《瑞安建置沿革表》。校补审正戴咸弼《东瓯金石志》,由十卷增成十二卷。>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自京师南归。>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中法宣战,沿海戒严,孙诒让与里人筹办团防。>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阅日本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凡国内之未见者,嘱友人访求。>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戊),赴京应礼部考试。夏五月南归,自沪渡海回故里。开始接触中译西方政治及科技书刊。>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冬游沪上,购得王德肤《易简方》(日本刻本),此为宋元医家最古之册,欣喜累日,手跋其后,拟重刻之。订阅国内各种时务报刊及书籍。>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父孙衣言为诒让卜筑玉海楼于金带?北,南北相向,各五楹,为读书藏书之所。两广总督张之洞来征《周礼正义》稿并召赴粤,未往。重修《商周金识拾遗》,改名《古籀拾遗》,补入阮元、薛尚功、吴荣光诸家旧释四十余条,嘱同邑周璪手写付梓。>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周礼正义》脱稿。吴县潘祖荫卒,年六十一。>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携《周礼正义》稿往武昌与鄂督张之洞商榷。三月赴京师应礼部考试并与盛昱、李文田、江标、费念慈、王颂蔚等人在潘祖荫斋辩正鼎彝奇字。作《克鼎释文跋》。六月返里。《古籀拾遗》刊成。>1891年,44岁(光绪十七年辛卯),撰《宋政和礼器文字考》一卷。>1892年,45岁(光绪十八年壬辰),草创《墨子间诂》。>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已,整理三十年中阅读与校勘的七十八种古籍笔记,冠名《札迻》凡十二卷。《墨子间诂》初稿脱稿,共十九卷。>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京师应试。萍乡文廷式宴请孙诒让及公车诸名士张謇、杨锐、皮锡瑞。中日甲午战起,中国海陆军大败。>孙诒让负责瑞安筹防局,他向浙江巡抚上疏《防办条议》。甲午战败后,他痛心地说“时局多艰,此后恐无复仰屋著书之日”。辑贾逵、马融、干宝《周礼》遗说,成《周礼三家佚注》一卷。校黄以周《礼书通故》,笺正三百余条。嘱吴门毛翼庭以聚珍版初印《墨子间诂》三百部。《札迻》刊成。>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已未),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梁启超会同十八省公车上书,陈请拒和、迁都、变法、成立强学会及强学书局,雪洗耻辱。孙诒让闻而感愤,力倡兴儒救国之论,撰《兴儒会略例》二十一条并叙。丙申复梁启超书中说,“每与同人论及时局,忧闷填胸,辄妄有缀述聊作豪语以强自慰。以富强之源在于兴学。”孙诒让与黄绍箕、黄绍第、项申甫、周璪、洪锦标、王恩植、鲍锦江、杨世环等九人发起创办瑞安算学书院。校释《商子·境内篇》,重校所刊《札迻》,重勘《墨子间诂》一过。如皋冒广生就婚瑞安,与诒让时相过往。>>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梁启超撰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孙诒让读之深韪其说,以为剀切详明,于中国贫弱窳败之故,洞究本源。撰《逸周书斠补》,自为序。春正月,瑞安算学书院改为瑞安学计馆。学计馆以致用为本,择址县城前木多下直街卓敬祠开学,聘同邑林调梅任总教习。秋冬间,重编李提摩太和蔡尔康合译本《泰西新史揽要》,以《泰西史约》交学计馆印发学生,作课外读物。从妹倩平阳宋恕与余杭章炳麟等在杭州组织经以实用社,孙诒让捐书赞助。清廷派遣留学生赴日。>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孙诒让致书上海时务报馆汪康年,谓朝廷若非幡然改弦,万无挽救之术,似外合二十省之贤士大夫为痛哭流涕之呼吁不可。建议于明春礼部试时,海内公车云集,宜订集数千人上书力陈危局,吁请早定变法之议。万一得达,斯亦中华强弱之转机也。与罗振玉、徐榭兰、蒋黼等创办务农会于上海;与黄绍箕、黄绍第发起组织农学支会于瑞安,筹款购地,试种湖桑瓯柑。集资创办蚕学馆,以中西新旧之法传授饲蚕植桑。以宋恕的关系,与章太炎通书,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之缪。>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正月二十日,再改书汪康年,吁请公车上书时附列他的名字,并声称本科公车,当有陈论,弟决计不应试,倘未到京人不妨列名,则无论如何抗直,弟均愿附骥,虽获严诘,所不计也。夏四月,清廷下诏,决定变法维新。秋八月政变失败,康有为逃香港,梁启超逃日本,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弟等被杀。此前孙诒让驰书鄂督张之洞请求设法营救,未果。是年二月务家会瑞安支会正式成立,黄绍箕、黄绍第为正副会长,孙诒让任研究部长,洪炳文任试验部长,项申甫、周璪总司收支。会所附设于卓公祠,以神农庙为效外办事处。勘正《顾亭林诗集》,写成校语一卷,跋并诗寄章太炎,有“万里文明空烈火,人间尚有采薇篇。临风掩卷忽长叹,亡国于今三百?”之语。>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春二月,与平阳杨景澄、吴箴、同邑金晦诸人集捐千金创瑞平化学学堂,原郡城孙氏诒善试馆改为校舍,购置图书仪器药剂,招生三十名。三月设瑞安天算学社于孙氏诒善祠塾,推从侄延绶为社长。同邑项申甫、项湘藻兄弟于城内范大桥街项祠开办瑞安方言馆,孙诒让力赞其成。《周礼正义》八十六卷历时二十年,屡易其稿终成。《周书斠补》四卷、《大戴礼记斠补》三卷写成。黄体芳卒,年六十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义和团风起,蔓延京津各地。八国联军侵陷北京,德宗、西太后出奔长安。瑞安办团防,举孙诒让总其事,有《答陈栗庵庚子筹防刍议书》。浏阳唐才常起事于两湖,事败就义,孙诒让闻而哀叹,作《浏阳二子谭嗣同、唐才常歌》诗佚。撰《九旗古义述》。福山王懿荣购得甲骨文字,为偿还债务出让给丹徒刘鹗铁云。>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春二月初三,清廷与八国联军订立和约。盛室怀浼孙诒让代撰条陈,乃杜门旬日,草成变法条仪四十篇,盛不敢上。冬,拟将学计、方言四馆合并筹办瑞安普通学堂,分中文西文算学三专修班,设筹备事务所于玉海楼下。孙诒让手订章程及各班课程:中文班设经、史、子、掌故、西政、西艺、舆地七门;西文班设英语、会话、文法及英文世界史、世界地理等门;算学班设中西新旧数学及物理、化学等门,初学者用笔算数学一书,程度者较高者用《代数备旨》、《数理精蕴》及勾股三角、测量制图等书。三班除专业外,均通授国文、伦理、体操三门。预定每班报三十名,以年十五至三十,文理清通身心健康者为合格。京师大学堂聘孙诒让任经学教习不就。大学士李鸿章卒,年七十九。仲父孙锵鸣卒年八十四。>>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春正月,瑞安普通学堂于学计馆原址开学,黄绍箕在京遥领总理,孙诒让任副总理主持校务兼任总教习。并于瑞安城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设蒙学堂一所。瑞安普通学堂附设书报经理处,代乡邑向沪杭各地订购此书及报刊。秋七月,温州知府王琛改中山书院为温州府学堂,聘孙诒让为总理,辞不就。>从瑞安普通学堂西文教习蔡华卿习英文,历时三月。他订立的读书治学课程,上午阅览新书报刊,下午料理地方事务及友朋函札,晚上整理旧稿及新著,以点完一支矿烛为度。>参加蔡元培、章太炎于上海创办的中国教育会为会员。与从弟诒掝商酌成立瑞安劝解妇女缠足会,由叔母林太夫人主之,此举深得士绅的欢迎,旬月间解者几半。与林文副潜及从弟诒掝创瑞安演说会,孙诒让任会长,每月逢朔望在明伦堂演说时事政治、科学知识及具政兴革事宜,城乡各学堂师生及各界人士参加,听者常数百人。至1906年原址办中学堂才结束,历时三年,对地方风气之开通影响甚巨。>是年,《九旗古义述》刊成;旧作变法条议以《周礼政要》由瑞安普通学堂刊行作教本。上海书坊出铅印古印诸本流传各省影响甚广;序平阳刘绍宽《东瀛观学记》;校《瑞安藩乱记》跋于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春正月与林文潜组织师范教育研究会,会址设小东门外飞云阁下。九月林卒,研究遂辍。六月于瑞安普通学堂内附设师资读书社,供应借阅图书报刊,使科举出身的教员得以进修。重审《毛公鼎释文》,推定此鼎为西周遗器。上海求新图书馆樊时勋以铅活字印行《周礼正义》。>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设普通话讲习社于飞云阁,每周日下午讲习四小时,自任教导。九月邀瑞安普通学堂高材生家长,建议送子女赴日本留学。是年公派学生有陈恺、许藩两人赴日本东京宏文院修习数理化,以培养地方师资。>三月勘得永嘉孙坑、郑山、黄山等处铅矿,筹组富强矿务公司,并商请矿务大臣盛宣怀派员来温勘察,遣邑人郭凤鸣赴湘鄂调查矿务征聘技术人员来温州办矿,后以储量不丰交通不便中辍。六月成立大新轮船公司租湖广轮航行于瑞安上海之间。重校并跋《墨子间诂》;撰《契文举例》两卷。>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已),瑞安县城高等小学堂开办,分甲乙二班,聘林獬为温州监学。孙诒让自编国语科讲义,亲为讲课。清廷决定废除科试,普及学校。温州、处州联合设立学务分处,推孙诒让为总理。京师大学堂屡聘孙诒让为总教习未赴。张謇等集资创办江浙渔业公司于上海,张謇为总理,孙诒让为副总理,孙诒让以教育事繁,固辞不就,改推镇海樊时馨任之。瑞安成立商会,孙诒让为总理。议就地丁钱粮带征学务经费两百文,未允行。撰《名原》二卷付刊。又撰《古文大小篆沿革表》未竟。>>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孙诒让任学部二等谘议官,相当于教育界国会议员。附:一等咨议官有刘若曾、陈宝琛、张謇、郑孝胥、汤寿潜、王树柟、梁鼎芬、严复待八人;二等咨官有孙诒让及丁仁长、赵启霖、王同愈、缪荃孙、胡峻、谭延闿、汪康年、陶宝廉、蒋黼、陈三立、谷如镰、罗振玉、韩国钧、宋小濂、钱恂、熊希龄、罗正钧、尹昌龄、叶景葵、伍光建、屠寄、夏佑曾、张一麟、胡玉缙等二十五人。>春二月,瑞安开办公立县中学堂,孙诒让任总理,购置理化仪器凡五千余元。夏六月决定在原唱歌传习所、博物讲习所、理化讲习所基础上创办温州师范学堂。温处学务分处改称温处学务公所,孙诒让亲历各乡查察各级学堂实际情况。德清俞樾卒,年八十八。>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五月秋瑾被捕,孙诒让请张之洞密电其侄浙抚张曾?设法营救,未果。嘉兴秘密革命组织温召处会馆负责人敖嘉熊避难来温州,孙诒让以“永瑞耳目甚多,外避嚣之地”,护之东渡日本。是年乐清东乡明强女学堂光复会员陈乃新聚众讲说《新山歌》宣扬革命。府县缉捕,陈乃新潜逃温州孙诒让家,孙设法派人把他护送到上海后东渡日本。浙江教育总会在杭成立,张元济为会长,孙诒让、王廷扬(金华)为副会长,在杭逗留一月,于十二月初三返回温州。温处学务总汇同人发起成立温州通俗教育社,推孙诒让为名誉社长。撰《学务本议》、《学务枝议》上报学部。校理《墨子间诂》十五卷,目录一卷,后语二卷,是为最后定本。礼部设礼学馆,奏派孙诒让为总撰,未赴。湖广总督张之洞电聘孙诒让为武昌存古学堂总教习,不就。温处两郡学界倡议集资于飞霞山麓建公署为孙诒让先生做寿,力辞。作《六十辞寿启》。>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春,著成《尚书骈枝》;《掸艺宦杂著》改《籀庼述林》,凡存文127篇。春初患寒咳累月,三月二十二日猝患中风,至四月二十七日病增剧,延至五月二十二日(阳历6月20日)巳时逝世。夏六月初七日,温处两郡人士集温州师范学堂开追悼大会,吊者八千余人。杭州教育学会、上海国学保存会、浙江旅沪同乡会、浙江旅京同乡会、温州留东学生会、浙江铁路公司均先后举行追悼活动。

相关参考

俞平伯晚年红学观点不仅振聋发聩,至今也没有望其项背者……

俞平伯(1900—1990),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出身于世代诗书之家。曾祖俞樾,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对《红楼梦》也有涉猎。父亲俞陛云,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俞平

俞樾无钱印刻《湖楼笔谈》 ,写信向顾文彬拉赞助

过云楼第一代楼主顾文彬(1811年~1889年),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庵。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等职,最后在浙江宁绍道台的位子上请病假回到苏州颐养天年。在人生最惬意的最后十多年

关于富强的近代史故事

1、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末洋务运动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清政府创办最早的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制造子弹、火药、枪炮。科学家华蘅芳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安庆”号。2

历史上真实的魏源故事与评价

>  魏源(1794-1857年),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进士。官高邮知州。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同属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鸦片战争时,入就两江总

关于古代历史人物的一个小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

关于鲁迅的故事 鲁迅理发的故事

  鲁迅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贡献最大的作家,鲁迅逝世后被虚构了许多逸闻轶事,由于真假难辨,往往流传甚广无人知其真假。但是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一些小故事

司马迁是史学家

作为华夏子孙中的一员,相信各位朋友平时在茶余饭后没少闲聊历史吧?无论是近代清末民初,还是古代唐宋元明清,历史上的趣事,总是能拿来再三消遣的。毕竟,再波澜壮阔的影视剧也终究是编造的虚假故事而已,哪有真正

清末著名的日本汉学家井上陈政有哪些经历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岳忠豪井上陈政(1862年——1900年),原名楢原陈政,1862年出生于江户没落楢原家,后因家贫被迫过继

历史胎教故事

1.古今中外的胎教故事有哪些呢中华民族是个非常重视胎教的民族,因此有关胎教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西汉文学家刘向所著的《列女传》,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必读读物,对旧社会女性的影响很深,书中记载了关于周

香妃在历史上究竟是否存在

清末以来我国的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香妃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以至于连外国的一些词典中都出现了有关香妃的词条。民间关于香妃传说的版本很多,总起来大致有两种。在蔡东藩的《清史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