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何赞光绪帝远超当年的同治帝

Posted 光绪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老师为何赞光绪帝远超当年的同治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老师为何赞光绪帝远超当年的同治帝

2、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

老师为何赞光绪帝远超当年的同治帝

晚清皇帝中,光绪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1875年的1月13日,小光绪从熟悉的家里被送进紫禁城。紫禁城实在不适合一个孩子的成长。从进宫的第一天起,小光绪总是处于太后的调教和训斥之中。精明强干的太后在教育上却是一个失败者。对亲生儿子同治,她任母爱泛滥,过分娇纵。而对继子光绪,她却矫枉过正。为了让小皇帝成为合格的统治者,她发誓绝不犯过去的错误,不容忍这孩子身上任何一点“毛病”,对他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精雕细刻。

如果他在早晨四点钟时赖床,如果他在陪太后进早餐时碰响了餐具,如果他“上朝”时过多地扭动身子,如果他下跪时忘了复杂的规矩,那么无一例外,都会受到太后亲口的或者通过太监传达的批评。太后清楚地记得同治是怎么被惯坏的。甚至小光绪走路偶尔蹦蹦跳跳,如果让太后看到了,都会招来一顿训斥。太后告诉他,他是个皇帝,得有皇帝样,像普通孩子那样信马由缰,是没出息的表现。

教育学家说,刻板、教条、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些孩子往往拘谨懦弱,胆小怕事,同时又固执倔强,不善变通。在阅读光绪的有关资料时,我们发现他的性格中这些特点非常明显。在太后身边,皇帝日益成长为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得了口吃的毛病,一见到太后就说话结巴,越是害怕越说不利索。他感觉自己动辄得咎。

只有在书房里,光绪能找到自信。传统的启蒙方式,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就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治帝就是这样。太后和师傅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也没能把同治的牛头按到书桌上来。

和同治比起来,光绪实在是太听话了。虽然刚开始也曾“嬉戏啼呼”过几次,可是不久,这个性格柔顺的孩子就安然接受了不可违抗的命运,每天乖乖地来到书房和文字做斗争。他功课进展得很顺利,大字也写得越来越端正。虽然和历代的皇子比起来,他的成绩不过是中等水平,但是和他的前任同治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进宫之后第一次,小皇帝发现自己能够把一件事做得很好。这一发现,对于处于惶恐不安之中的他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一次心理转折。随着渐渐能理解书中内容,他对书本的兴趣越来越浓。在宫中演戏之时,他常常携一卷书找个没人的地方阅读。事实上,学习是他确立自我、证明自我和娱乐自我的唯一方式。从各个方面来说,他都是帝王教育的成功典型。在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看来,光绪“除了口吃这一先天不足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同治帝”。

小皇帝的表现令帝国政治高层的所有人惊喜。师傅翁同经常得意洋洋地对人说起,小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在效法古代圣帝贤王。刚刚识字不久,小皇帝就指着书内的“财”字对师傅说:“我不爱此,我喜‘俭’字”。翁同喜不自胜,当即跪下叩头:“皇上圣德!皇上有此见识,真是天下之福!”

然而,事实上,光绪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厚厚的宫墙阻挡了时光的进入。虽然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紫禁城里却还充斥着康熙乾隆年间的空气。虽然出生在鸦片战争三十一年之后,光绪皇帝接受的教育却完全是传统的。教科书也与历代皇帝毫无二致,不过是《帝鉴图说》、《十三经》、《圣祖圣训》之类的“帝王之学”。

他的头脑中除了四书五经、“圣贤心法”,空无一物。他对世界大势缺乏了解,甚至连那些西方国家叫什么名字都不甚了了。因为在传统政治教科书中,那些都是无关紧要之事。唯一重要的是“圣人之道”,老师说,只要掌握了圣人之道,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瀛台泣血记》的作者德龄在叙述她经历的宫中生活时写道:“一个人只要在皇宫里住三五年就会变得愚蠢”。她指出,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与外界绝少交流,见闻极为有限,即使是一个天资高的人也会被束缚得失去聪明。这座宫殿之城令人森然的封闭、保守和死寂,对光绪的成长构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虽然他学习成绩良好,然而除了书本知识以外,人情世故乃至支配帝国政治的潜规则,在大脑中却完全是空白。亲政之后,经常接触他的大臣们发现,这个年轻皇帝缺乏基本的社会常识和应变能力。在复杂的晚清世事面前,他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单纯、天真。所以,在甲午战争和后来的变法中,皇帝的许多做法,都出乎一般大臣的预料。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老师的注解,在古代还有一种老师,那就是皇帝的老师——帝师,是对帝王老师的尊称,作为皇室乃至一代帝王的老师,身上背负的职责就更多了。历史上有名的帝师有很多,翁同龢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是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 翁同龢(1830年---1904年),江苏常熟(今苏州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状元。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 翁同龢在朝40多年,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参与了铁路修建、新式大学堂兴办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被康有为誉为「 ”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翁同龢是状元出身,对于其它的功绩在此图集不再赘述,只是介绍他的书法,并且是他的楷书。了解翁同龢的人都知道,他早年从欧体、诸体、柳体、赵体开始练习,他的书法崇尚瘦、劲。 翁同龢到了中年后,开始专门练习颜体,他喜欢颜体的浑厚大气,同时他又兼学苏轼、米芾书体,在此基础上,他的书作多有新意。 翁同龢到了晚年,致力于北碑的研习,此时,他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平淡中见精神。颇为难得的是,翁同龢能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 翁同龢的书作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可以说,他的书作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近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 ”翁同龢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龢的特色”。 此图集选取的是翁同龢楷书《清故优贡生诏举孝廉方正俞君墓志》,颇具代表性,是翁同龢书法中的代表作。

相关参考

光绪帝为何罢学?老师们如何引导光绪学习?

  公元1875年,慈禧亲子同治帝去世,未曾留下子嗣。帝国继承人选成为当务之急,慈禧将宗室子弟都看了个遍,最终选择了当时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新帝。  载湉在熟睡中被抱入皇宫,等他醒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老师的注解,在古代还有一种老师,那就是皇帝的老师——帝师,是对帝王老师的尊称,作为皇室乃至一代帝王的老师,身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书作兼收颜字和北碑之长,翁同龢楷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老师的注解,在古代还有一种老师,那就是皇帝的老师——帝师,是对帝王老师的尊称,作为皇室乃至一代帝王的老师,身

著名书法家翁同龢与光绪帝的关系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仇恨

  翁同龢是晚清时著名朝臣,后来官至协办大学士,位同宰辅。年轻的时候,因为科举中一甲一名状元而进入朝堂,后来接替自己的父亲任同治帝老师。光绪帝登基之后,又成为光绪帝老师,两朝帝师,地位尊崇。  翁同龢

历史人物 著名书法家翁同与光绪帝的关系 翁同与李鸿章的恩怨仇恨

  翁同是晚清时著名朝臣,后来官至协办大学士,位同宰辅。年轻的时候,因为科举中一甲一名状元而进入朝堂,后来接替自己的父亲任同治帝老师。光绪帝登基之后,又成为光绪帝老师,两朝帝师,地位尊崇。  翁同作为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推荐人才时候曾经当面欺君

晚清末年,常熟翁同龢,仗着自己状元及第,又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以一人而兼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督办军务处、户部尚书等显职,煊赫一时。然而这位翁常熟却是一个擅用权术的人,他的同僚吴县潘祖荫曾说:“叔平虽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推荐人才时候曾经当面欺君

晚清末年,常熟翁同龢,仗着自己状元及第,又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以一人而兼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督办军务处、户部尚书等显职,煊赫一时。然而这位翁常熟却是一个擅用权术的人,他的同僚吴县潘祖荫曾说:“叔平虽

清朝为何三代皇帝都连续绝后?

  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人们不禁要问:爱新觉罗氏皇族到底怎么啦?大清国到底怎么啦?  光绪帝绝后。他之前同治帝绝后。他之后宣统帝也绝后!  光绪帝前朝皇帝载淳,十九周岁死去,身后

溥仪的六位母亲分别是谁?为何他生母死的最惨?

  也不知是不是国运走到了尽头,清朝末年的皇帝都子嗣艰难。咸丰帝只得了同治帝一个儿子,而后来的同治帝、光绪帝和宣统帝都没有留下一个孩子。  同治帝没有儿子,于是慈禧扶持光绪帝上位,光绪帝死后又指定宣统

清朝的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为何没有后代

同治帝载淳,十九岁驾崩,身后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认为皇帝死时皇后阿鲁特氏已怀有龙种的,只是野史之说,正史未见确凿材料。满洲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结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晋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同治帝